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 ‎ ‎1. 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里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 ‎ ‎2. 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承受不住)禽兽虫蛇(的迫害)。”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最恰当的选择是(        ) ‎ A.学会制造工具,抵御野兽 B.住在山洞里,躲避虫蛇 C.懂得用天然火,追逐野兽 D.过群居生活,共同生存 ‎ ‎ ‎ ‎3. 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 A.神话传说 B.海洋文明 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 ‎ ‎ ‎4. “红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为中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 ‎ ‎5. 梁启超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材料中可看出华夏民族的 ‎ A.生活习惯 B.形成特点 C.神话传说 D.发明创造 ‎ ‎ ‎6.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 ‎ ‎7.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这段史料反映的是远古时期哪位传说人物的英雄事迹(  ) ‎ A.炎帝 B.禹 C.尧 D.舜 ‎ ‎ ‎8.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 ‎9. 一位同学在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时候发现了“数典忘祖”这个成语。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根据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反映出周景王对祖先历史非常熟悉 B.反映出周景王时代诸侯争霸 C.反映出周景王时代天子权威下降 D.反映出晋国大夫的无能 ‎ ‎ ‎10. 实物史料和图片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观察下列图片,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 A.建筑技术的发展 B.冶铸工艺的提高 C.战争武器的改进 D.生产力不断进步 ‎ ‎ ‎ ‎11. 学术界对这件青铜鼎是“司”是“后”的争议持续多年,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它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展品的标牌和解说词都将改为“后母戊鼎”。下列相关叙述准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国学者科学求实的精神 ②“后母”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 ③此鼎更名并无重大意义         ④此鼎铸于春秋时期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 ‎ ‎12. 2017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因为甲骨文(        ) ‎ A.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文字 B.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C.是刻画在陶器上的原始符号 D.是商朝人刻写在石碑上的文字 ‎ ‎ ‎13.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 ‎ ‎ ‎14. 如图为春秋时期战车的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所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 ‎ A.经济的发展 B.战争的需要 C.运输的需求 D.社会的安定 ‎ ‎ ‎15. 清人吴文锡描述中国古代一项水利工程:“龙是何年伏,江流滚滚来。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此诗的名字是(        ) ‎ A.《永济渠》 B.《灵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 ‎ ‎16. 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 ‎17.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主张(    ) ‎ 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 C.无为而治,缓和矛盾 D.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 ‎ ‎ ‎18. 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有( ) ‎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 ‎ ‎19. 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 ‎ ‎ ‎20. “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 ‎ 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 ‎ ‎ ‎21. 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郡守 D.太尉 ‎ ‎ ‎2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D.修筑长城 ‎ ‎ ‎ ‎23. 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 ‎ ‎ ‎24. “(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夭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这段话与大泽乡起义的关系是(        ) ‎ A.没有雨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B.大雨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C.大雨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D.极其残酷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 ‎ ‎ ‎25. 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聪明的古人从战争中受到启发,在方寸之间划分楚河汉界,利用小小的棋子展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请问,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是受了哪次战争的启发(        )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巨鹿之战 二、辨析题 ‎ ‎ ‎ 改革与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示众),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分别指什么措施?‎ ‎ ‎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 ‎ ‎(3)根据材料四,指出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产生的历史影响。‎ 三、综合题 ‎ ‎ ‎ 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者。 ﹣﹣﹣新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请回答: ‎ ‎(1)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 ‎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 ‎ ‎(3)依据材料三回答,材料中“古封国制”源于哪一制度?材料三认为郡县制与“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相比,有什么主要的特征?‎ ‎ ‎ ‎(4)依据材料四中“汉皇帝”是历史上哪位皇帝?他下“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 ‎ ‎ ‎(5)材料三、四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答案】‎ A ‎【考点】‎ 北京人 ‎【解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 ‎【解答】‎ 据题干“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可知,北京人遗址出土10万多件石器,说明北京人会制造石器,;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灰烬,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故选A。‎ ‎2.‎ ‎【答案】‎ D ‎【考点】‎ 人类的起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类起源的知识。‎ ‎【解答】‎ 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反映了远古居民生活环境的险恶。这种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群居生活,D正确。 故选D。 ‎ ‎3.‎ ‎【答案】‎ C ‎【考点】‎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原始的农耕生活。题干中的神农教种五谷,这属于农业,因为种五谷要耕地,所以叫农耕。养蚕缫丝,是农 业中的副业,也属于农耕的范畴。因此C正确。 A明显不合题意。养蚕、种植都属于陆地农业文明,不是海洋文明和狩猎文明,因此BD不合题意,综上故选C.‎ ‎4.‎ ‎【答案】‎ C ‎【考点】‎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半坡人生活史实的掌握。半坡人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他们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会饲养猪、狗等家畜,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会烧制彩陶。‎ ‎【解答】‎ A‎:元谋人,尚未进入农耕时代。 B:北京人,尚未进入农耕时代。 C:半坡人,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他们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会饲养猪、狗等家畜,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会烧制彩陶。 D: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5.‎ ‎【答案】‎ B ‎【考点】‎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题干中梁启超的意思是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不断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华夏族,这体现的是 华夏民族的形成特点,故B符合题意;生活习惯、神话传说、发明创造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A、C、D。故本题选B.‎ ‎6.‎ ‎【答案】‎ B ‎【考点】‎ 尧舜禹的禅让 ‎【解析】‎ 本题考查了尧舜禹的“禅让”。‎ ‎【解答】‎ 根据题干给出“尧权授舜”可知反映的是“禅让”制。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故选B。 ‎ ‎7.‎ ‎【答案】‎ B ‎【考点】‎ 尧舜禹的禅让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解析】‎ 依据题干史料的意思,结合课本所学,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B项符合题意。A项炎帝和黄帝打败蚩尤,与题意不符;C项、D项都是黄河流域部落首领,事迹与题意无关。经分析,ACD与题意无关,选B。‎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8.‎ ‎【答案】‎ A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状况。‎ ‎【解答】‎ 分析题干可知,地位高的人用的鼎多,地位低的人用的鼎少,可见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等级森严,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9.‎ ‎【答案】‎ C ‎【考点】‎ 春秋争霸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依据课本所学,西周初年,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而本题中周景王时期,晋大夫没有给周王室缴纳贡品,并且指责周王室没有给赏赐。反映了诸侯的强势,周天子权势下降。C符合题意;A项没有体现出晋国没有交纳贡品的这下现象,A不合题意;题干中制涉及到晋国和周王室的物品,没有体现诸侯争霸,B不合题意;“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反映晋大夫态度比较强硬,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0.‎ ‎【答案】‎ D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人民使用石斧和骨耜耕地,工具十分落后,农业生产很不发达,春秋战 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图片内容无关,排除;故 选D.‎ ‎11.‎ ‎【答案】‎ C ‎【考点】‎ 青铜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 “司母戊大方鼎”。此鼎初始被定名时,鼎内铭文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 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对此鼎的命名 ,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也重视了此鼎当时的实际情况,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表述明显错误,本题 选C。‎ ‎12.‎ ‎【答案】‎ B ‎【考点】‎ 文字的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 ‎【解答】‎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因为甲骨文是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之一。 故选B。‎ ‎13.‎ ‎【答案】‎ D ‎【考点】‎ 春秋争霸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 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历史统一的趋势日 趋明显。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 ‎【答案】‎ B ‎【考点】‎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春秋争霸 ‎【解析】‎ 本小题考查战车在古代战争的作用。‎ ‎【解答】‎ 战车的兴衰是由于战争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战争逐渐转变为以偷袭、强攻和防御为主。面对高墙投石机和攻城锥明显比战车来的实在,面对偷袭,单兵的作战能力和灵活机动也比战车要更胜一筹。此时依旧能够看到战车在战场上横行,但是已经逐渐的退居二线。靠单兵素质和高度灵活来取得胜利,成为了战争的主要手段。 故选B。 ‎ ‎15.‎ ‎【答案】‎ C ‎【考点】‎ 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解析】‎ 本题考查都江堰。‎ ‎【解答】‎ 依据题干“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此诗的名字是《都江堰》。 故选C。 ‎ ‎16.‎ ‎【答案】‎ B ‎【考点】‎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应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解答】‎ 依据题干的关键信息“公元前340年、咸阳”可以推断李有为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是科举制度诞生后的现象,科举制是隋朝隋炀帝创立的,带①的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④不符合题意。‎ ‎17.‎ ‎【答案】‎ C ‎【考点】‎ 老子和孔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材料”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和所学知识,这句话大意是说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 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因此C项说法正确。A是孟子的主张,A错误。 对立统一是老子的主张,但是材料主要讲为政之法,所以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奢靡浪费,所以D材料没体现。综上故选 C。‎ ‎18.‎ ‎【答案】‎ C ‎【考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从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变革主张,儒家积极倡导民本思潮,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法家学派倡导君主专制和强化中央集权,A B D三项组合错误不符合上述题意特征。 所以答案是C。‎ ‎19.‎ ‎【答案】‎ D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解答】‎ 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等可知,材料与百家争鸣有关。 故选D。‎ ‎20.‎ ‎【答案】‎ B ‎【考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事件。‎ ‎【解答】‎ 题干材料引文大意为李斯建议焚书坑儒,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 ‎21.‎ ‎【答案】‎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A ‎【考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材料中“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主要强调的是此官的监察职能,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故A正确。 奏朝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B错误。 郡守是地方官员,C错误。 太尉管理军事。D错误。 综上故选A.‎ ‎22.‎ ‎【答案】‎ C ‎【考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新制度。‎ ‎【解答】‎ 题目中“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意在表明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以后王朝影响深远,C项正确; A项是经济上的政策,B项是思想专制的体现,D项是军事上为防御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3.‎ ‎【答案】‎ D ‎【考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 观察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措施。秦灭六国以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这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 故选D。‎ ‎24.‎ ‎【答案】‎ C ‎【考点】‎ 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泽乡起义爆发的原因。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解答】‎ 据“(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可知,这段话与大泽乡起义的关系是大雨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 故选C。‎ ‎25.‎ ‎【答案】‎ C ‎【考点】‎ 楚汉之争 ‎【解析】‎ 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因此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楚汉之争相关,选项C符合题意; 牧野之战与武王伐纣相关;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之战;选项ABD与题干内容内容不符。 故选C。‎ 二、辨析题 ‎【答案】‎ 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与东方各国的变法相比,具有后发优势;成效最大;变法的推行不畏强权,公平无私。‎ 变法损害了守旧势力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考点】‎ 商鞅变法 ‎【解析】‎ 本题以“改革与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分别指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措施。‎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特点与东方各国的变法相比,具有后发优势;成效最大;变法的推行不畏强权,公平无私。。‎ 根据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示众),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可知,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变法损害了守旧势力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产生的历史影响是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综合题 ‎【答案】‎ 禅让制。‎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分封制;“以地缘为本位”或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 汉武帝;推恩令。‎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点】‎ 尧舜禹的禅让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西周的分封制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本题以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为切入点,考查了禅让制、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据材料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在中央设置了三大政权机构,其中负责监察百官事务的官职是御史大夫。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依据材料三“古封国制”源于西周的分封制;材料三认为郡县制与“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相比,郡县制“以地缘为本位”,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 依据材料四中“公元前127 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汉皇帝”是汉武帝;“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推恩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推恩令的实施,使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材料三、四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作用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