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地理七上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实验探究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 观察图片。 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缩短学生与自然变化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 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利用实验探究的结论,分析各地海陆变迁的原因。 观察世界地图,谈发现、谈猜想。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 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 阅读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探究 发现 (一)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 (二)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 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 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 通过拼图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播放多媒体动画。 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块学说。 慧眼识图 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 拼图活动,谈获得的启示。 分析地层、生物这样分布的原因。 根据动画,叙述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充分利用地图学习工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锦囊妙计的使用使学生真正去发现,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灵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锦囊妙计 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 2.看图例→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块会怎么样? 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读各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测试评价 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演示实验,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分析幽灵岛多次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组讨论,完成评价测试。 充分利用地图学习工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锦囊妙计的使用使学生真正去发现,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灵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正确答案的个数3个以内。 你已经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努力! 正确答案的个数4—5个。 你与地质学家仅有一步之差,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 恭喜你!全部正确! 你已经具备了地质学家的潜质! 结束语 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幽灵岛”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发现中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快乐! 享受生活从地理开始! 教学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 “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