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驿路梨花(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驿路梨花(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4 驿路梨花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聚焦“梨花”,体悟情感 ‎(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 ‎1.出示任务:‎ ‎(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明确:五写梨花:其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3‎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2.总结过渡:“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二)梨花绽放,处处花香 ‎1.出示任务:‎ ‎(1)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2)学生圈点勾画,总结概括。‎ 明确:‎ ‎(1)“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2)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3)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和姐姐学习。‎ ‎(4)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5)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2.总结过渡:“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三)驿路梨花,品味妙处 ‎1.出示任务:‎ ‎(1)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3‎ ‎(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2.总结过渡: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目标导学二:拓展延伸,洗涤心灵 ‎1.出示任务: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明确: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文本中的精神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2)用关爱的情感去帮助他人,这也是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文本主旨的升华。‎ 课堂小结: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可取之处 ‎1.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的形式,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义。‎ ‎2.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从内容到写法,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3.所设问题基本上来自学生的阅读体验,做到了准确而不模糊。‎ 不足之处 ‎  为了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悬念”。‎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