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七年级生物下册“牛眼”看世界实验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七年级生物下册“牛眼”看世界实验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牛”眼看世界》‎ 一、实验课题分析:‎ 本实验的原型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本节课在编排上属于承上启下,前面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后面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通过学习人体,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主要器官的位置、名称以及主要功能,并且《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主要讲眼睛和耳朵都是学生们最熟悉的感知器官,并且80%的外界信息通过眼睛获得,可见它的重要性。‎ 该课题的作用是强调了结构决定功能这个观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强调学生个性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强调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佳合理地学习,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实验课题创新点:‎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生物,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努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我以《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原型,设计了校本STEAM课程《“牛”‎ 6‎ 眼看世界》,通过生物实验解剖牛、物理实验光学成像和小组合作、汇报,完成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变静态抽象知识为生动形象的再现,降低难度,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 三、授课对象的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特点表现在总是从直观的、感兴趣的方面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学生对于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本课题的原型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生学习眼球结构的时候,主要依靠教材中的眼球示意图,不直观不形象,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一学生未学过物理学,学生理解光学成像过程比较困难,只要依靠教材的文字叙述和成像示意图。‎ 四、实验课题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视觉的形成。‎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方式学习眼球的结构及成像原理,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五、实验课题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解剖牛眼及探究眼球成像原理,解释视觉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视觉健康,认同视觉的重要性,建立生物学观点。‎ ‎2)渗透爱心教育,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六、实验材料及器具:‎ 6‎ 新鲜牛眼,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镊子,培养皿,托盘,一次性手套,光具座,光屏,LED光源;‎ 每组两个水槽(一个水槽空白,一个水槽装有表面皿、玻璃板、老花镜、盛有水的烧瓶、不同曲度的凸透镜、凹透镜、装满水的透明气球等一些透明物体)‎ 七、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 ‎ (1) 有关基础知识的处理:下发知识清单,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获取知识,完成知识自学。‎ (2) 有关感受器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蒙眼睛入场,由学生领悟出人眼的重要,是主要获取外界信息的器官。 ‎ (3) 有关眼球的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牛眼球的解剖,课前已经自学眼球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特点,然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讲解,针对折光系统,分析其特点及功能。‎ ‎(4)有关成像的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眼球如何成像”,学生利用牛眼晶状体,老师提供的一些透明的物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哪种形状的物体有利于成像,形成什么像?得出我们眼球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从而证实了教材这一观点。‎ 以上处理,既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可让这部分知识重难点在活动中迎刃而解。‎ 八、实验课题教学流程:‎ 基于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本着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 ‎(1)在背景音乐---你是我的眼伴奏下,学生蒙着双眼,由老师带领走进教室。请学生谈谈蒙着眼睛走上舞台,有什么感受?通过别样的开场,让同学们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没有眼睛我们看不到大千世界,没有眼睛不能正常工作学习,引入主题。‎ ‎(2)课前下发了一份知识清单和解剖牛眼的学习视频,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学完成,检验学习成果,找几位同学做简单的汇报。促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查找资料完成知识清单,培养学生自学和信息整合的能力。 ‎ 6‎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环节---解剖牛眼球,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强调实验安全,要求学生完成目标:‎ ‎1.剖离出眼睛的各部分结构有序的将结构摆放在培养皿中,稍后展示 ‎2.找出眼球的折光系统 老师巡视各组并指导实验操作。‎ ‎(4)选择一组同学进行汇报展示眼球的结构以及折光系统,并说明折光系统的特征。‎ 谈谈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 ‎(5)学生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到折光系统具有无色透明的特点,有利于光线进入眼球在视网膜形成像,那么接下来我们探究眼睛是如何成像的,是否所有的透光物体都可以成像?‎ 该环节也要求成员分工,并强调实验安全,并要求学生完成:‎ ‎1)找到身边的哪些物品能实现折光成像放在空盒里? ‎ ‎2)这些物品能成几种性质的像,记录员记录在学生手册中?‎ ‎3)思考眼睛能成哪种像?‎ 老师巡视并指导,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物体包括牛晶状体进行成像实验。 ‎ ‎(6)选择一组同学进行汇报展示本组实验结果,并说明能够成像的物体都具有什么特征?‎ 推测我们眼睛应该成哪种像?解释为什么不是等大倒立的像?‎ 小组成员谈谈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 ‎(7)请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询问学生还想知道哪些关于眼睛的知识?并布置作业根据眼睛原理,制作一台简易照相机。 ‎ 九、 实验课题的教学反思和感悟 在‎2017年1月11日,工大附中推出了原创课程---《“牛”‎ 6‎ 眼看世界》,这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科跨界的STEAM课程,并且学校大胆尝试打破班级管理制度,首次实施“走班制”教学。‎ ‎《“牛”眼看世界》这堂课源于人教版生物初一下册的《人体对外界的感知》这一课,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同时还需要利用物理学原理了解眼睛成像原理,近视眼成因及矫正等问题。学生们对眼睛的结构只停留在教材的一张图片,教材怎么说的,学生就怎么记,老师怎么讲的,学生就怎么听,至于成像原理,也只是教材中一段段文字,剩下的就是想象。‎ 这样的教育就是一个盒子,不仅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也让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传统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用分数衡量评价学生优劣,殊不知我们的学生未来也许是一名眼科医生,也许是一名仿生学专家,也许是一名生物物理学家......‎ ‎《牛眼看世界》的出现让众人眼前一亮,就形式、内容、学生的收获来讲与以往常规教学截然不同,它的转变从学生们由原来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完全按照老师给予的步骤一步步做实验,最后达到已知的实验结果,到今天各抒己见,发挥各自专长,打开脑洞奇思妙想,真实实现了学生主体作用。‎ 从观察图片,到单一的验证实验,从只是为了看到结果的实验,到拿起手术刀,放大镜真正的探究式研究,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其实不难发现学生的疑问就是他的兴趣所在,兴趣就是一条线索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枢神经,传递给每个细胞学习的激情和动力,课堂也就不再是死气沉沉,也实现了尊重个人差异。‎ 对于实验结果,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我们生活中任何一个发明,都是经过千百次的失败获得最后的成功,对于操作过程,有正确的,就会有错误的,错误本身不是问题,为什么错了,怎么纠正错误,自己找到修改的办法,这才是关键。 ‎ 从单纯的老师评价学生,从分数划定学生层次,到自评,互评,反思,分数已经模糊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表现评价,比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比如动手能力,比如计划性,比如领袖意识,一方能力超出常人,这就是优势,而这种优势不是在于现在的分数,而是会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正确认识自己。‎ 6‎ 老师看似轻松了,不用多费口舌,但是我们需要准备的远远超过了现有的课本,教参和经验,它需要你换位思考,考虑学生会产生什么疑问,怎么去解决这个疑问,我用到了哪些学科的知识,需要老师课下积极的充电,要想转变学生,首先转变自己的观点,其次要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不再单一的是某一学科的任课老师,老师看似失去了主体地位,但是主导的主线还是在老师手里,引导学生们一环环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蹴而就,不是直接给他答案,这种感觉有点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