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一

期末综合检测一 得分________卷后分________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 2.5分,共 50分) 1.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C)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2.(·山东聊城)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D) A.金榜题名 B.连中三元 C.名落孙山 D.卧薪尝胆 3.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 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 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C) A.优秀人才的辅佐 B.互相借鉴经验 C.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D.社会的统一安定 4.“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西北各部首领,献号“天可汗”给唐太宗的主要原因是(C) A.唐朝国力强盛 B.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D.他主张对外开放 5.下表所示,反映的史实是(A) 起止时间 755年至 763年 叛军指挥官 安禄山、史思明等 结果 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影响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黄巾起义 6.下列关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描述错误的是(A) A.设置通判,分割相权 B.定期换防,控制军权 C.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D.财赋大权,收归中央 7.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见两尊铁铸跪像, 触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两句诗“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位读书人发出 这种感慨的原因是(B) A.文天祥宁死不屈 B.秦桧谋害岳飞 C.王彦抗金 D.卫青抗击匈奴 8.陆游(南宋诗人)在《诉衷情》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里的“胡”是指(B) A.匈奴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9.(·湖北黄冈)北宋初,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 16家富 商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纸币的需要量 更大,政府就大量印行纸币。这表明交子(A) A.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B.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D.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10.下列政权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②①④③ 11.元朝统治的岁月是短暂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 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元朝的历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B.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进行有效管辖 C.设宣政院管辖台湾地区 D.文天祥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12.某大学的印刷系准备建造一座文化名人雕像,体现本专业的悠久历史,下列哪一座 雕像最适合(C) 13.苏轼是宋代杰出的词人,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下列选项中,属于苏轼词 作的是(A)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D.“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 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 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B)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15.《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 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B) A.八股取士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1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D)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17.周恩来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 下列哪项不属于清朝前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A) A.设立辽阳、岭北行省,加强对西北的管理 B.设置台湾府,加强海防 C.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18.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认识正确的是(D)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19.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B)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③不利于接触外国 的先进文化和科学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贾、王、史、薛四 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 人物。下列人物出自这部作品的是(D) A.窦娥 B.孙悟空 C.李逵 D.林黛玉 二、非选择题(第 21题 12分,第 22题 12分,第 23题 12分,第 24题 14分,共 50分) 21.(·湖北襄阳)【制度文明: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皇帝握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全国的权 力,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两级制,由皇帝任命行政、军事长 官 汉朝 汉承秦制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唐朝 —— 合并州县 元朝 中书省 为管理广袤的土地,元朝逐渐形成一套 行省制度 明朝 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 制发生了变化 三司分治 清朝 军机处的设置,始于雍正年间 ——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1)指出秦朝中央政府的“监察官”是什么?(2分) 御史大夫。 (2)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产生了什么作用?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对后世有什么影 响? (4分) 作用: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 始于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2分) 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4)请概述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演变的规律。(4分) 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逐步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弱 化。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取的科举制 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 充国学的规模,扩大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 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材料三: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 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创立并完善于何时?(2分) 隋朝时创立,唐朝完善。 (2)从材料二中看出这种考试制度有哪些积极影响?(4分) 加强了皇帝在官吏选拔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 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材料三所列的这种考试现象出现于什么时候?为什么后世人对当时科举取得功名的 人进行嘲讽?(3分) 明朝。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取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练习八股文,完 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4)结合上述内容,请你回答材料二、三所述朝代的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科举考试,巩固 儒家思想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3分) 唐朝时,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 内命题,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23.中国古代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1)材料一是哪次改革的内容?这一内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3分) 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秦国富强起来。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唐朝时期改进和创新的两项生产工具是曲 辕犁和筒车。(2分)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 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在相对 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出现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变化: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技术。 材料三: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 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4)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3 分) 闭关锁国。限制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在世 界上逐渐落伍了。 24.(·山东滨州)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 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 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 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 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 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分) 秦始皇。政治: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答 出一点也可)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 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 上卒用彦博策。 ——《资政通鉴》 (2)材料二中的“上”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再举一例。 (2分) 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 焉。 ——《元史·地理志》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 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4分) 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材料四: (4)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的哪三种方式? (3分) 武力镇压分裂势力;册封;设管辖机构。 (5)结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封建帝王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2分) 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