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风筝教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4风筝教案3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 ② 过程与方法:初步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本课文计划用2课时完成;‎ ‎2、学习形式:设置让学生当电视导演来拍电视短片的情景,让学生在有趣、有序、主动、互动中梳理课文,细读课文,揣摩课文,感悟课文;‎ ‎3、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引导为主,同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体悟中“动”起来;‎ ‎4、教学内容:词语教学不单独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如在学习中遇到实际问题,随机解决,而有的词语不妨暂时“存疑”,留待学生课后自己解决;‎ ‎5、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从文中来,到文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不求“彻悟”,只求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更是真挚而令人难忘。今天,我们临时导演速成班学习的《风筝》,就是这样一曲人情美的赞歌。据专家估计,如果能把它拍成电视短剧,收视率一定很高。下面,就请各位导演以快速朗读的方式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二、整体感知 O为鲁迅设计一张名片(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O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对此有何感受?明确:回忆童年时期作为兄长的“我”干涉小弟弟放风筝,由此引发思考和深沉感慨。‎ ‎ O教师与学生交流两个问题:你同意“小时候放风筝是没出息的玩意”?你是否赞成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 O为了节约经费,准备拍四组镜头,你怎么拍?明确: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本课时重点完成对前两组镜头的探讨)。‎ 三、品味语言 四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对四个镜头的探讨。‎ 第一组:在第一组镜头中哪些语句你无法理解?你准备如何拍出第一组镜头? ‎ 男女生分开朗读,学生四人小组相互质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 4‎ 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 ‎ O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明确:“惊异”是北京的冬季有人放风筝,“悲衰”是想起“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O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 参考: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 O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 明确:作者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 ‎ [教师小结] ‎ ‎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 第二组:为镜头挑选合适的演员 请学生阅读后分别对三、四两段进行交流、讨论:你认为弟弟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我”对弟弟怎样?如何给这段情景配背景音乐?你觉得弟弟“后来”会怎么样?‎ ‎(抽3—4对学生试演,其余学生点评)‎ 注意:表演第三段弟弟的形象时,要求与课文插图相结合,并作合理想象;表演第四段时,要先讨论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爱有时会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4‎ ‎ O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你如何对待来自亲人的误解?‎ ‎ [教师小结] ‎ ‎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第二课时]‎ ‎ 第三组:如何为画面配音?‎ 齐读7、8两自然段,讨论:如何给这段心理描写配音?‎ 教师适时点拨以下三个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明确:明白道理之后,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明白道理之前的“我”来说,良心受到了谴责。‎ O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明确: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请学生试读 “有过这样的事吗?”)明确: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因而感到沉重和悲衰。‎ ‎ [教师小结]: ‎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第四组:让结局引发观众的思考 讨论:你打算怎么拍第四组镜头?(一个人走在寒风中的情景加上内心独白)‎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O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4‎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悲衰”意想不到,也摆脱不了。“我”这个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只有不见春天,不见风筝,才能摆脱悲衰。 ‎ ‎[教师小结] ‎ ‎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领会写法 在鲁迅先生回忆往事时,如何描写“我”来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 明确:以“我”的情感经历为主线,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 四、体验拓展 ‎ 说说小时候你最难忘的一个游戏,并为该电视短剧设计一则简短的广告词。‎ ‎ [教师小结] ‎ ‎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各位导演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