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初一语文上册单元复习(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初一语文上册单元复习(一)

2020-2021 学年初一语文上册单元复习(一) 1.【2019·四川遂宁中考】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为布置毕业晚会的场地,班长安排了七八个同学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利,还是埋下了隐患呢? D.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较以往版本的教材,提高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除了 12 本必读名著之外,还 推荐了《猎人笔记》《长征》《寂静的春天》《围城》《简•爱》等自读名著。 【答案】B 【解析】B 项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把“像牛毛”后与“像花针”后的两个顿号改为逗号即可。逗号、顿 号,看起来都表示句子的停顿,很容易混淆,如何区别它们,我们应从句子内部关系去分析。这里表示分 句之间的停顿,自然用逗号。 【点睛】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a 表示停顿,b 表示语气,c 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点号又分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 冒号)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 号)。点号作用在于点断,表示说话的语气和停顿;标号作用在于标明。主要表示书面语言中某些词语或句 子的性质和作用。 2.【2018·黑龙江绥化中考】依次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的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一阵杜鹃啼, 一阵风 起 , 。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吐出一团团洁白轻柔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答案】C 【解析】根据语境填空题要注意两点:(1)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2) 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如“一声雷”与“惹哭满天的云” 构成因果关系。“杜鹃啼”与“惊醒了一山桃花”相契合。“风起”自然有了“飞絮”。所以答案为 C 项。 3.【2015·山西中考】下面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态万状,绘声绘色。 C.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D.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答案】B 【解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判断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直接判断错误项即可。B 句“绘声绘色”指形容文字或声像作品叙述、 描写极其逼真,不能形容雕塑作品“石狮子”。 4.【2017·广东中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春天(1)____,____,________; 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2)____,____,________;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 是生命的恬静。 【答案】(1)惠风和畅,莺飞草长,是生命的萌发;(2)明月朗照,五谷飘香,是生命的纯熟;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 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 首先看清题干要求,弄清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其次,仔细阅读语段,可发现第二、四个分句分别写的 是夏天和冬天,因此要仿写的句子肯定是春天和秋天的。再分析每个分句,内容上写的是每个季节的特色, 那么,仿写当然要抓住春天和秋天的一些重要特色来写。最后要注意仿写的句子与前后要构成排比句。示 例:百花齐放,草长莺飞,是生命的盎然;红叶如火,丹桂飘香,是生命的热情。 5.【2017·河南中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 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图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春秋时出现,西汉时完善,使用至今。比如,人们会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等谚语来组织农事活动,中医养生与治病也会跟着节气走,还有很多活动与节气的内涵相关,如某集团推 行“惊蛰计划”,以彰显“不甘潜伏,勇于探索”的精神。 (1) 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二十四节气》图,按照一定顺序介绍画面内容。 (2)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70 字以内) 【答案】(1)《二十四节气》 图由中间的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和两边的四幅度关节气的插图构成。中间的时 时间表将一年划分为 24 个时段,每个时段为一个节气。两边的四幅插图依次画出与“立春” “立夏” “立 秋” “立冬”四个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或时令(物候)特征。 (2)示例:“二十四节气”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它对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仍有 实用价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 【解析】 (1)介绍画面内容其实就是一个小说明文一般按照总分的结构方式进行说明。这道小题可以先总说该图有 几部分组成,然后介绍中间是什么,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 (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并限制了字数,就要从三则材料中去提取有效信息,分 清楚哪些是文化意义,哪些使社会功能。在草纸上先写一遍,确定字数,再誊写到试卷上。(3)此考查侧 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乡俗文化,多积累历法知识, 对记忆有关描写时令的诗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2018·四川凉山州中考】拓展阅读 秋光里的黄金树 ①这里就正是秋天。 ②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 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 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③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④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⑤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⑥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 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⑦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⑧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 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 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 画!” ⑨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 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 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 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⑩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 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 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 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 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 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 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 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 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 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 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 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 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 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6.认真阅读文章,用词语概括“秋光里的黄金树”的特点。 7.文中第⑩段划线句“这一刻就会消失”中的“这一刻”指代什么?为什么会消失?联系全文分析作者此 时的情感。 8.分析第 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9.本文文尾有一句“对树充满敬意”,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从生命或自然方面写出你的理解。 【答案】 6.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姿式高雅优美;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 7.“这一刻”指代“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此时,作者既有因黄 金树“辉煌”“成熟”的一种自豪,也有因下一刻就会消失的忧伤和遗憾。 8.文中的含义是如果人类用科学复制一棵“真正”的树,那将是十分荒唐可笑的“科学”。表达了作者对 人类不尊重自然,试图用“科学”解决自然问题的担忧、愤怒和谴责。 9.树也是有生命的,它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感情表达,我们人类应该把它们当作是有生命的精灵, 给予他们应有的呵护、尊重,和他们和睦相处,完美融合。 【解析】 6.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 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 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 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 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能轻松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概括。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 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 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7.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然后 通读句子,视句意的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不难看出,“这一刻”指的就是上文所说的“都处在这种辉 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由于秋天的到来,树的辉煌即将结束,美丽将会消失, 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 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滑稽”形容言语、动作使人发笑,用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破坏环境行 为的谴责,他认为砍伐掉最后一棵树后再用“科学”来复制树的行为是荒唐可笑的。 9.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 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这句话告诉我 们,要尊重树木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它们,要与它们和谐相处。 【2019·甘肃兰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雨天的狂欢 李成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 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 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 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 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 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 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 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 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 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 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 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 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 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 “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 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 一个人踢键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 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 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 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 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 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 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 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哦,这是个好地方! ⑦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 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一一搬演,想玩点新鲜的。 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这些家伙什谁会使呀?有人说:我们开年就要拿它 们种地干活了!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这个扶起一张梨,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 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 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 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 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 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 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 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有删改) 10.雨天“我们”有哪些“开心的事儿”?请简要概括。 11.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12.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一般什么 情况下说“果然”?“果然”用在这里,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2)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为什么是“不自觉地”?你如何理解?)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 【答案】 10.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 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11.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 为写“狂欢”蓄势。 12.(1)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 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2)“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 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13.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 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按要求找出事件,再用简洁语句概括即可。 文章开篇先写下雨天的无聊,引出对雨天快乐的回忆。第三段写的是夏天暴雨中我们筑坝闸的快乐;第四、 五段写的是春寒料峭时我们在大厅“舞台”上表演的快乐;第六、七段则重点写了我们在队屋里对各种农 具操练的快乐。 11.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阅读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主要写了雨天的令人讨厌,枯燥无味,除了读 书便只能在家里看着别人在雨中“出丑”。结合下文内容来看,句子一是表现了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 二是以这种无趣自然引出下文对雨中趣事的回忆,并形成对比,突出雨中的快乐。因此这段是不可删去的。 1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赏析。第一句中的“果然”是一个副词,表示事情的结局与所料所说的相符。 结合此段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果然”一词,表现出孩子们尽其所能的表演,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们的 注意与夸奖,而这种目的达到了,心里无比的开心。第二句中的“不自觉”意思是不由自主地,可以看出 孩子们对农具的熟悉与亲近感,根据第八段的内容,可知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农村,并且他们今后也要像 父亲一样过上这样的生活。 13.本题考查标题中关键词的理解。“狂欢”表示人物心情的愉悦,以一个“狂”突出这种愉悦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三件雨中所做的快乐的事,第一件雨中嬉戏的事,“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 不是在夏季”可以看出只是一般玩耍的快乐,程度并不深。第二件在大厅中,大们眼前的各种“才艺”表 演,“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 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 人踢毽子,那自己扎的羽毛毽子漫天飞舞”,其目的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 呼”,这种乐趣是一种才能的表现,是一种希望得到父亲肯定的表现。第三件是对各种农具的操练,表现 孩子们对各种农事活动的熟悉,以“狂欢”一词突出玩乐的投入、开心,以此表现孩子们对生活、对劳作 的热爱。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2011·山东淄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韩吉辰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乡 ——那就是华南地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在我们追随 春天的脚步展开旅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春天的标准是什么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 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 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 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 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 10℃的就是冬天,高于 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 月 5 日左右到达长沙,15 日前 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 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 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 月 10 日左右, 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 40 多天,1700 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 月 25 日左右到达沈阳,5 月 10 日前后到达哈尔滨。这段路是上坡 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 气温越低。有人想不通:热空气上升,高空离太阳又近,为什么气温反而低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能量不是 直接加热空气的。太阳光照射大地,先把地面烤热,再由地面去加热空气,因此气温的变化,取决于距离 地面(热源)的高低。一般在对流层,每上升 100 米,气温要降低 0.6℃,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 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 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14.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春天的标准、________、春天的秘密。 15.文章引用朱自清散文《春》中的语句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16.请说出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7.阅读第⑦段,分析加点词语“流连忘返”的表达效果。 18.阅读⑥⑦段,选出对两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春天从来不到高山驻足,春天到达海边的时间较晚,这是高山和海滨成为避暑胜地的根本原因。 B.热空气上升,高空高太阳又近,所以气温应该随地势升高而增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C.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而是先把地面烤热,所以空气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距离地面的高度。 D.春天迟到海边的原因是有两个:一是海水温度变化较慢;二是海风吹来吹去,影响气温。 【答案】 14.春天的行程(“春天的脚步”也可) 15.一是引出说明的内容,二是用文学语言,增加说明的生动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运用了列数字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春天的标准。 17.“流连忘返”本意是留恋得忘记了回去,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春天在海边持续 时间较长这一气候现象。 18.A 【解析】 14.考查说明的主要内容。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 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 乎要求的答案。如可提取第 5 段的“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中的“春天”“旅行”作为答案。 15.考查引用朱自清散文《春》中的语句作为开头的作用。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 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引出说明的内容的作用;在语言上,增加说明的生动 性,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16.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春天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 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为列数字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是”是作诠释说明方法的 标志性词语。作用: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春天的标准。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17.考查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 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流连忘返”本义:留恋得忘记了回去。语境义: 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春天“驻足时间会比较长”的物候特点。 18.A 项对两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第 6 段的原句是“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不是 A 项所 说的“春天从来不到高山驻足”。故选 A。 【2020·海南省中考】诗歌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9.诗的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 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 2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9.杨花; 子规 20.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 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做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相关语句具体分析所描述的景象,本题很 容易就能找出所写的景物:杨花,子规。前两句“杨花”为柳絮,意为飘泊不定,“子规”传说为蜀帝杜 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诗歌中常常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因此诗人借这两个景物渲染了一种 哀伤悲凉的气氛,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节。 20.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 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 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把她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 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 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2020·浙江杭州中考】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 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 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21.乙诗前两句: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 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2.乙诗后两句: 【答案】 21.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 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22.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 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解析】 21.乙诗前两句意为: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 色,一片迷蒙。点明了送别的时节:秋天,送别的地点:江边。“青枫飒飒雨凄凄”一句以青枫和凄雨为 离别渲染了迷蒙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 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 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22.乙诗后两句意为“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感情 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 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 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 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 【2020·江苏淮安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3.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4.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 理解。 【答案】 23.“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 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24.作者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出无限感慨。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 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使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一 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见美景而思乡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 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 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解析】 23.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解答时,先明确“阔”字的本义是“宽广”,然后分析颔联的意思:潮水涨满, 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 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可见“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 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弘阔大的感觉。 24.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意象、炼字、修辞、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 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 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 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 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 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 真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同时也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量。 【2020·贵州省黔东南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5.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______。 26.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案】 25.停宿 26.示例: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船行江中,春风吹拂,船帆高挂,船行平稳而轻 快。 27.“生”和“入”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述自然 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 【解析】 25.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整个句子或者整首诗歌的意思来理解,“次北固山下”这是 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次:停宿的 意思。 26.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 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如,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与江岸齐平,两岸更显宽阔, 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船行更加迅疾。 27.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 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这两句炼字 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 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 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 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 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018·湖北孝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8.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 29.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 里吗? 【答案】 28.思乡 29.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 28.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 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9.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 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2012·广东湛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路有此寄 李白 杨花满尽子规帝,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0.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3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30.杨花,子规 31.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解析】 30.本题考查提取意象的能力和对意象作用的把握。意象主要是杨花和子规鸟。作用是渲染了无限悲凉、 感伤的气氛。此题要注意这两个意象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 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 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3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 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给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 孤寂的身影,借明月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 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思念和祝福。 【2011·广西来宾】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2.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3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32.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3.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 辰的宏伟气势。 【解析】 3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要写出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怀。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 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 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 态。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写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白描、映衬烘托、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运用这些手法作用 是或含蓄委婉,或生动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解答时,要做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准确理解画线 句的意思,结合整首诗歌,体会诗句的表达技巧及诗人情感。曹操此诗气势恢宏。运用了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动静结合、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海水和山岛的景象,海水荡漾, 山岛耸立,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 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诗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仍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体观作者自强不 息精神和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 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 抱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