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历史教案(优秀)+教学计划精品大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历史教案(优秀)+教学计划精品大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全册历史教案(优秀)+教学计划精品大全 人教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目 录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 3 课 盛唐气象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 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 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 第 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 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 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 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 22 课 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 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 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 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 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 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 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 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 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 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 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 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 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 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 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 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 年,杨坚建立 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 年, 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 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 固统治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 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 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 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 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 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 605 年起, 陆续开凿了一条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 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 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 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 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 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三 科举制的创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 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 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 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 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 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 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 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 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 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 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 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 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 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 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 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 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 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 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不利 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 生。 2.(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产生前,古代中国的 举人制度)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 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 的长治久安。 3.(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学生分 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 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 不高的现状。(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 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3) 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回 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 确立。 5.(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总结历 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 选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 多年。 三、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 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 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 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 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 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 1905 年废 除,共 1300 多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 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 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 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 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 刻刻在发挥作用。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 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 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都 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 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从唐 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 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 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 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 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 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 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 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 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 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 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 年, 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 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 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 年, 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 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 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 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 因)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 ——《贞观政要》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 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 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 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 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 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 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 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 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 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 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 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 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 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 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 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 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的影响)根据材料 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 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多媒体链 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 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 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 改国号为周。她是中 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目标导学三 开元盛世的开创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 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 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 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 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 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 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 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 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 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 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 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 6.6 亿亩。 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 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 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 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 达 6.6 亿亩(当下的中国为 18 亿亩),人均占有达 9 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 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 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 面积扩大等。 教师引导: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 如此繁盛的局面。分组讨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3.(多媒体出示问题:材料中出现的盛世出现的原 因)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那些政策措施?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 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课堂总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 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 面——“贞观之治”,是一位明君。在这一课中我们 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 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 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 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 课,联系自身,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分不开的。史书上也说:“得人 者昌,失贤则亡。”请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第 3 课 盛唐气象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 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 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 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 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 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 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 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 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 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 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 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 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 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 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 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 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 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 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 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 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 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 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 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 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 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 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多媒体出示材料二人物,提出问题:简要介绍 一下松赞干布的基本情况)读图结合教材,要求学 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 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 慕中原文化。) 3.(多媒体出示材料三,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 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 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 也增进了汉藏 两族的友好关系。 4.(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读教 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 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 通婚,民 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 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 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 而密切的联系。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 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 开放的社会风气 1.图片展示(唐朝唐朝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 风气的特点? 教师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 并蓄,人们多刚健豪迈的尚武。 目标导学四 多彩的文学艺术 1.(多媒体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白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 内容)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 哪些方面内容? 答案提示: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 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 风骨。②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 败给 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③白居易的 诗直面社会现实, 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 苦。 3.(多媒体出示问题:通过朗诵,同学们感受到李白 诗歌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 易的诗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①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 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 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 “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③的诗歌平易近 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4.(多媒体出示表格:填写唐朝书法和绘画大家的 基本概况简表) 艺术家 代表作 作品特点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碑》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认识 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友好交 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主要内容有: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唐与吐蕃的关系。 隋唐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充分 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说明中华民族 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 刻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而努力。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提问、回答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 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 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 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悉尼唐人街(上图)、日本唐人街 (下图))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 人”?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 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 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 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 的具体事例吗?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多媒体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史料解读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 教师讲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吐为了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2.(多媒体出示问题: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 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 鉴真东渡 (一)开始——珍妮机的发明(18 世纪 60 年代)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唐招提寺图片)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多媒体链接鉴真 东渡的故事) 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的有怎样的影响? 教师指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 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 了卓越的贡。 目标导学三 玄奘西游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 迫切。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 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 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 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 年 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 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 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多媒体出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学生抢答论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印度) 3.(多媒体出示问题:玄奘取得了那些历史功绩) 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 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 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 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 文献。 三、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 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 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 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 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 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 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课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要让学生明了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我们能从唐朝的 对外交往中得到很多启迪。第一,我们必须具备安定团结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同时, 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条件投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其次,我们必须 学习唐朝有着广博的胸怀,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 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 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 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3 -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 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 20 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三、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 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 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 15 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 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 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 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 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 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 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 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 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 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 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 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 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 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 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 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 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 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 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 14 -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 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 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 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 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 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 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 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 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 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 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 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 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 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5 -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 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 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 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 960 年 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 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 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 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 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 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 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 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 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了解 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四、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 立的基本情况?(960 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 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 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 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 间图表) 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 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 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 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 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 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 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 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 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 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 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 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 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 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 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 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 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 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 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 中央。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 - 16 - 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 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 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 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 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 (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 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 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担任 知州等。 (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 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2.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 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做一个对比的表格) 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 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目标导学三 重文轻武的时代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 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 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 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 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 状态。 (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表现)根据材料和 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 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 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 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 举录取人数少。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目的)宋太祖重 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多媒体出示材料:宋朝发达的经济)重文轻武 的后果,读材料: 关于宋朝 GDP 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 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 7.5 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 2.88 两,要到十九世纪 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 为:“在 960~1280 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 80%, 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 450 美元增加到 600 美元, 增加了 1/3;以后一直到 1820 年都保持着此水平。 欧洲在 960~1280 年间,人口增加了 70%,人均国 内总值则从 400 美元增至 500 美元,只增加了 1/4。” 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 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 欧洲。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后果和影 响)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 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 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 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 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 重。(3)教师讲述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 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 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 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 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 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 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 革命。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 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 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 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 17 -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 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 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 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 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 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3、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 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 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8 - (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 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 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 (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 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 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 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五、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羌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时间 916 年 960 年 1038 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重大 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 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 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 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 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西夏:元昊仿效唐 宋 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 农牧经济,还创 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 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 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 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 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 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 关节。 材料二: 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 么? 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 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 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 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 评价澶渊之盟 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 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 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 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 年),北宋与西 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 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根据课本 - 19 - 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 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 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 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 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 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 待历史事件。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金几个朝代。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因此,我们 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金国的建立,以及灭亡北宋的史实。2.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 成。3.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和思考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正确认宋金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 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2.补充岳飞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正 确评价岳飞。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南宋高宗和秦桧的所作所为得出正确的人生观。 2.通过进一步对岳飞事迹的了解,加深对岳飞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岳飞?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20 - (多媒体展示岳飞的《满江红》,欣赏朗读《满 江红》)岳飞 20 岁从军,到 39 岁遇害,在短短十几 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员赫赫有 名的抗金大将。他领导的“岳家军”也逐渐从小到 大,由弱变强,成长为抗金战争中一支劲旅。郾城 大战后,面对这样大好的抗金形势,岳飞情不自禁 地对部下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表现 了异常豪迈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来学习《金与南 宋的对峙》,学习岳飞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 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11 世纪末,完颜部的 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 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115 年,阿 骨打正式建 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 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 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 金灭辽及北宋 (一)灭辽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 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 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 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1125 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 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 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 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 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 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 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 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 求和。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 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 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 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 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 - 21 - 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 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 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 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 度棉纱工业衰败。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 的局面。 3.(多媒体出示宋金对峙图和问题:宋金议和的历 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宋金 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 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 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 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多媒体出示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总 结:宋金议和的最终结果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 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三、课堂总结 金朝在我国历史上也有相当地位。评价岳飞抗 金,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 有利于社会发展。女真贵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 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岳飞抗金,保 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 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评价时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应该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 史上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评价岳飞时也要注意角度,不能以民族英雄称呼之,可以 称呼为抗金英雄。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导向。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 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 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同学们,我们知道,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 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 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 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 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 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 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 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七、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图标)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 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生 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提示:从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 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 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 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 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 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目标导学二 手工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宋代《纺织图》、宋代海船图)分组 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提示:(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 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 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 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 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 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 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目标导学三 商业贸易的繁荣 1.教师简略地介绍,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多媒 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 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自北宋 开始,南方无战乱,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 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宋时期,南宋政权重视商业 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 业的繁荣。) 2.(多媒体出示图片《货郎图》) 学生分组讨论,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 业繁荣超过了前代。(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 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 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 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 贸易区。 第二组: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 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2)表现:广州、泉 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 司管理海外贸易。(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 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组:纸币出现:(1)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 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 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2)时期、地点:北宋 前期,四川地区。(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 货币。 3.(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 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 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 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 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 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 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 农业发展较快。 4.(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根据 材料和所学师生共同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答案提示:(幻灯片展示)1.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 定。2.政府重视、扶持。3.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 宋代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答案提示(幻灯片展示):从唐朝中期到南宋时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 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三、课堂总结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 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 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 达到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 实服务,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 建设有何启示?需要从史料中启发学生得出自己正确的认识。 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2.元朝的建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3.认识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自己是少数民族的身份,为学生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产生 历史的前后对比,形成知识迁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 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 起来的强大的政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同学们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请大家看 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看出什么?还能看出和老师 有关系吗?大家猜猜我是什么民族?而现在同学们 没有发现我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历史上 说的民族融合。 八、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统一蒙古 1.(多媒体展示成吉思汗的画像)教师讲述:蒙古 兴起的基本情况?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 生活。12 世纪时,蒙古草原的部落,相互之间频繁 发生战争,生灵涂炭。铁木真于 1206 年完成了蒙 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 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多媒体出示问题: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 固统治)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 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建立一支护卫部队。(2) 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 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目标导学二 西夏和金的灭亡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多媒体展示蒙古统一中国形势图)学生读教材 理清蒙古统一中国的过程 答案提示:西夏—金—南宋。 2.(多媒体提出要求:分组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 的情况)学生根据课本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 况。 提示:1.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 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 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1)过程: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 击金朝。1234 年,蒙古灭金。(2)影响:金朝灭亡 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目标导学三 元的建立与统一 1.(多媒体展示忽必烈图像)读图学史 2.(多媒体出示问题:忽必烈成为大汗后采取了哪 些措施巩固统治)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忽必 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 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 讲述:元朝建立基本情况? (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灭亡南宋)忽必烈灭亡 南宋,统一中国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276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 灭亡。1279 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影响: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多媒体出示问题:如何评价文天祥)师生共同 探究:如何评价文天祥? 答案提示: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 文天祥 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 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 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 敬仰和纪念。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 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生共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完成国家的统一; 忽必烈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站在现在的角度, 我们要正确的评价文天祥的言行。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在新课授完时,抛出问题“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既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又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 作业,一箭双雕。还要善于运用纲要信号法归纳全文主线,言简意赅,语言精炼。 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 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 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 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 56 个民族。 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 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 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 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 九、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 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 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 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 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 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 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 容)学生分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事务。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 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3.(多媒体展示元朝的政府机构设置简图)教师讲 述:中书省的古今对比 (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当今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 (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当时,大都及 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 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这种情况下,大都 及其周围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 府直接管辖。) 目标导学三 元朝对边疆的管辖 (一)台湾 1.(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解读 材料: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 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 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 约 3.6 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 鱼岛等 21 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4 个岛屿。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统 治的)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说出元朝管辖台湾的 措施及影响。 答案提示:(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 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 式建立行政机构。 (二)西藏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统 治的)教师讲述:元朝是如何管辖西藏的 (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 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管辖西藏的历史意义) 元朝管辖西藏的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 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三、课堂总结 师生共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完成国家的统一; 忽必烈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站在现在的角度, 我们要正确的评价文天祥的言行。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在新课授完时,抛出问题“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既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又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 作业,一箭双雕。还要善于运用纲要信号法归纳全文主线,言简意赅,语言精炼。 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 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 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 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 - 29 - 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 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 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 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 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 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 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十、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一)概况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 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 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 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 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 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 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 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 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 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 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 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三)元杂剧和节日 1.(多媒体出示问题,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兴起 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学生抢答戏剧表演的表演形 式是什么?兴起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分别是什么时 候? 答案提示:杂剧。宋代和元代。 2.图片展示 3.看图,学生抢答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 时期还有什么节日? 答案提示:春节(古代叫元旦)。 4.(多媒体展示诗句)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 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 答案提示:依次为中秋、元宵节、端午节。 目标导学二 宋词 (一)宋词 1.音频展示(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念奴娇 赤壁 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出示对“词” 的定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 长短句,便于歌唱) 3.(多媒体展示简单的表格,让学生填空)提读教 材,完成下表的填空 人物 代表作 贡献 苏轼 《水调歌 头·明月 几时有》 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 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李 清 照 《 声 声 慢·寻寻 觅觅》 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 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辛 弃 《 西 江 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 - 30 - 疾 月》 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 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 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师指出:珍妮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 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 目标导学三 元曲 1.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 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 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曲的代表人物)学生抢答 元曲的代表人物 答案提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 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课堂总结 工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了生 活在北宋去感受宋代气象万万千的都市生活。在文 学领域,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 天的我们,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 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角色展示的精华之一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总结 升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 学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及时依 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第 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和影响;了解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和分析的方法,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了解 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结合现今“一路一带”进行对比探讨。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 中国进一步对外开发的主要举措,对比古代中国的“一带一路”,使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古就 有对外友好交往的辉煌成就怀有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四大发明的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燃放烟花图——多放几张)你同 学们都看到了,屏幕上的是美丽的烟花。每逢盛大 的节日或庆典,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炮竹来表达喜悦 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同学们有没有亲眼看过这么 漂亮的烟花?那么,大家知道烟花是由什么制成的 吗?(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另外 三项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我 们今天要学习探究的主题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与 中外交通。 十一、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活字印刷术 1.(多媒体出示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教师简短 介绍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 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费工费时,只 能印制一种书籍。)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人们是如何解决雕版印刷术 的弊端的)读教材,抢答正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弊端, 人们才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因此发明了______。 答案提示:活字印刷术 3.(多媒体出示图片和问题:图中人物是谁)读图, 抢答图中人物是谁? 答案提示:毕昇。 4.(多媒体出示图片和问题:活字印刷术的传播方 向)读图,抢答活字印刷术的传播方向? 目标导学二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一)指南针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司南) 2.教师简要介绍司南发明的相关知识。(汉代时人们 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3.(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南针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 抢答问题:发明指南针的原理及其应用? 学生抢答: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 开始运用于航海。 4.(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南针传播和影响)读教材 回答问题:发明指南针的原理及其应用? 答案提示:(1)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 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2)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 (二)火药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中国自制自行火炮图片) 2.(多媒体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空 发明时期 唐朝 应用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传播 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 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目标导学三 发达的中外交通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交通发达的原因)读教 材讨论宋元时代交通发达的原因 (宋元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 海路交通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学 生分组讨论宋元时代海外交通的路线 提示:(1)陆路: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 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 来非常方便。(2)海陆: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 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 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鼎盛时期。 三、课堂总结 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之 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继承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 文化等等,都是宋元时期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通 过综合题目的设计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概括问题的 能力,以及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让学生回顾一下宋元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三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意义,北宋沈括、元代郭守敬领 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等。并概括出这些成就意义,即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继隋唐之后的又一个文化高峰。 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掌握它。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 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 对比史实的能力;2.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 行探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 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 岁时,父母、 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 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 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 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 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十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 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 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他就是明太祖。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 国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原因 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多媒 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 过大所致。 (二)措施 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 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 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 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 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 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 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 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 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 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 部分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 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 郊……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取士兴起的目的)根据 教材会带八股取士的目的 答案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文的考试范围)学生回 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答案提示:工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 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 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启示)分组讨论八股取的影响: 答案提示: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5.(多媒体出示各种引进的农作物,让学生识别) 教师简短的介绍一下明朝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 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 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三、课堂总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些措 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不少 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 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现在应创建什么样的社 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 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 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要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 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 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 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郑和船队图画)郑和下西洋的目 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 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 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 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 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 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 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 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 外关系》。 十三、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多媒体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读 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 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 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多媒体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读教材, 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3.(多媒体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读 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时间:1405-1433 年。 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多媒体出示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纪念邮票)读 材料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 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 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 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 戚继光抗倭 1.(多媒体展示倭寇形象图)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 况(9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 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 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奠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 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 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 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 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多媒体出示问题:戚继光抗倭的基本情况)根 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 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 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多媒体出示问题:对戚继光的评价)学生分组 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工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 义者。 5.(多媒体出示问题:结合材料二说说戚继光取得 胜利的原因)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 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2、戚继 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3、得到沿海一带广 大人民的支持,并且战争的性质是正义反侵略的。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 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 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 争,并取得了胜利。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 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 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戚继光 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个人武艺绝伦,谋略过人,不但是一个军事家,而且还是理论家。在教 学的过程要善于启发学生,向他们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和高深智慧学习。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 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 著简表。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 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 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 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 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 禽、兽、人等部。……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 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 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这与现代动物分 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说明他的分 类是科学的、合理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 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十四、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1.(多媒体出示明代科技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 完成下列表格 巨著 作者 内容 地位 《 本 草 纲 目》 李时 珍 全 书 190 多 万 字,共记载了药 物 1800 多种;收 录药方 11 000 多 个;还附有 1 100 多幅药物形态图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 物学成就,丰富了 我国医药学宝库, 在世界医药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 《 天 工 开 物》 宋应 星 覆盖了当时中国 农业和手工业的 所有生产、加工 部门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 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 17 世 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农 政 全 书》 徐光 启 分为农本、田制、 农事、水利、农 器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 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 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目标导学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 页“明 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 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 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多媒体出示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学生读教 材回答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 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 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 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二)北京城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展示图片《故宫》《北京 天坛》等)朗读课文(80 页“明朝北京城……”到 “皇家建筑群”两段文字),提问:营建紫禁城的基 本情况。 答案提示:明朝的北京城是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 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目标导学三 小说和戏剧 1.(多媒体出示明代小说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 完成下列表格 书名 作者 特点 《三国 演义》 罗贯中 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 传》 施耐庵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 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西游 记》 吴承恩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歌颂 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代戏剧的代表)读教材简 短的介绍:明代戏剧的代表作的基本概况。 答案提示: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 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明清的建筑和科学技术,我们感知到 明清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出于领先地位,然而没 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 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一直延 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段科技发展史值得反思。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一群怀揣着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 研究写成著作的学者们,在当时既不受世人的重视,更遑论受当政者的青睐了。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会感 受到科学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认识到没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 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 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 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 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 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 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 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 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 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 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 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 奇的一生。 十五、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 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 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 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 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 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 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原因) 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 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 材料:17 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 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 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 成锐降”。[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 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 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 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 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崔征 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1.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 年)三月,陕西大 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 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 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 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 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 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 年)年初,攻占 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 3000 人,收缴 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 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 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 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 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 年)年初,李自成在 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 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 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 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 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末农民起义军壮大的是哪 一只)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 发展壮大的是哪一只? 答案提示:李自成。 3.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 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 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 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 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 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 作号召。 4.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 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 年,李自成不 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 达 276 年的明王朝,最 终 被 农 民 起 义 推 翻 了。) 目标导学三 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多媒体展示努尔哈赤图像)教师讲述:满洲的 兴起的基本情况。 (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 史称后金;1635 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 国号为清。) 2.(多媒体出示问题:简述清兵入关情况)学生简 述清兵入关情况? 答案提示: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 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三、课堂总结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 30 余年的反 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 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 定的作用。虽然它同中国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 战争一样,仍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 久、规模之大、斗争之 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已 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❸板书设计➷ 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再加旱灾爆发原因明 朝 的 灭 亡 明亡 李自成成为奇异主力军爆发 农民军1644年攻克北京 李自成农民军被吴军、清军击败结局 壮大 ❹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通过对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明了明末政治腐败的 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进行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的历史作用。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 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由 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第 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基本史实;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的基本情况;清 廷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基本史实;掌握清朝疆域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 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 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些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人 物,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达赖的金印)顺治九年(1652), 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亲率三千人赴京觐见顺治 帝,收到清廷的优待和册封。次年辞归,清廷命承 泽亲王硕塞等率八旗护送至代噶(今呼和浩特)。同 年四月,又派遣礼部尚书觉郎球等前往代噶赐授金 印、金册,“达赖喇嘛”这一封号及其在政治上的地 位从此正式确定下来。达赖,蒙语意为“大海”。喇 嘛,藏语意为“上师”。这就是图中金印的来历,今 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18 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发展》。 十六、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多媒体出示清入关的相关图片)教师简单讲述: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确立(清朝统治者进人北京后, 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 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为加强统治,在政治 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 目标导学二 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一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多媒体台湾地图)教师简单讲述:明末台湾的 - 42 - 基本情况(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 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多媒体展示《郑成功像》)学生抢答:你知道 这是谁吗?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答案提示:郑成功。1662 年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 3.提出问题:收复台湾的影响? 提示: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 38 年的台湾,重新回到 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康熙设置台湾府 1.读材料(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东南海岛台湾被郑经占据,郑氏本以恢 复明室为号召,但自从永历帝和郑成功死后,失 去了号召力和政治领导,郑氏集团内叔侄兄弟失 和,内讧不息,已蜕变成失去政治目标的海上武 装。 材料二:台湾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 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必须另选将 帅,训练士卒。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 可当此重任。 施琅,福建晋江人,有勇略。早年为郑芝龙(编 者注:郑芝龙为郑成功之父)部下,后随芝龙降清。 郑成功将其父子兄侄一门杀害,结下深仇。施琅在 福建与郑氏作战多年,了解台湾情况,熟悉水师机 宜及海上风涛之变幻。他一贯主张攻取台湾,但因 曾是郑氏部属、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 居住,投闲十三年。康熙决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 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只管后勤供应,与施琅和 衷共济,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2.(多媒体出示问题:康熙收复台湾前的状况)结 合材料一和课本知识说说康熙收复台湾前的状况 提示:郑氏集团内部出现内讧;失去了政治目标和 号召力;变成了海上武装集团。 3.(多媒体出示问题:康熙收复台湾的原因)结合 材料二和课本知识说说康熙能够收复台湾的原因 答案提示:一是康熙个人的魄力,二是选将得其人; 三是后勤工作保障有力。 4.(多媒体出示问题:康熙收复台湾后采取的政策) 结合课本知识分组讨论:康熙在台湾采取的巩固统 一措施和影响。 提示:措施: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 省。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影响: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 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 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目标导学三 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 处北纬 26°50′至 36°53′,东经 78°25′至 99° 06′之间,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素有“世界屋 脊”之称。全区面积 120.223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 国总面积的 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 于新疆。2014 年末常住人口约 317.55 万人。 材料二: 2.(多媒体出示问题:西藏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一 讨论西藏的重要性 答案提示:(1)面积广大。(2)资源丰富。(3)战 略位置重要。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时,西藏与中央的关系 如何)学生分组讨论清政府对西藏管辖采取了哪些 措施? 答案提示:(1)册封:顺治帝隆册封五世达赖为“达 赖喇嘛”;康熙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 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 府的册封。 (2)建制:1727 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 臣;1793 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 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 法律化的程度。 目标导学四 巩固西北边疆 (一)平定噶尔丹叛乱 1.(多媒体噶尔丹)教师简单讲述:康熙帝平定噶 - 43 - 尔丹叛乱的基本情况 提示: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 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多媒体出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1757 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将领,小和卓自 立为巴图尔汗,发动叛乱。1758 年,乾隆帝派清军 进入南疆平叛。起初,清军出师不利。但由于大小 和卓残酷地压迫维吾尔族人民,兵饷、徭役繁兴, 供给稍迟,家立破;及出亡(兵败逃亡),又尽其赀 以行,民脂殆竭。”人民不堪其苦,纷纷逃亡,小和 卓亲自屠杀逃亡的士卒,也不能禁。在南疆人民的 支持下,清军终于粉碎了这次叛乱,重新统一了新 疆地区。 2.教师简单讲述: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情况(乾 隆时,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 叛乱) 3.(多媒体出示问题:平定叛乱后采取的巩固措施) 读课本,学生抢答平定叛乱后采取的巩固措施 答案提示:设置伊犁将军。 目标导学四 巩固西北边疆 (多媒体出示地图填空)读图,学生抢答清朝疆域 的界标。 三、课堂总结 在清朝统一政权下,我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 主体的,包括满、蒙、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 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 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我国统一多 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 族格局。清朝疆域的统一和巩固不是靠某个人创造 的,而是清朝五十多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对祖国 历史的缔造做出了贡献。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 44 - 清朝前期通过反抗外来侵略,平定少数民族上层叛乱,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得到了巩固,从而奠定了我们现在的民族格局和版图格局。中华民族是各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今天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言行。 第 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 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2.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 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 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 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 诗》45 幅,包括耕图 21 幅、织图 24 幅。为什么讲述 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 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十七、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 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 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 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 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 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 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 45 - 2.(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 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 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 展。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 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 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读教 材,学生总结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 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引导 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 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 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目标导学三 人口的增长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根据 材料一,讨论工清朝人口增长 提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3.(多媒体出示问题:人口增长的影响)结合材料 二,学生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答案提示: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 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 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 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 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 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 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 - 46 - 高度发展,商业也因此而空前繁荣,出现了大的商 业城市和商邦。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的增长,这既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让学生感受到清代,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并引导学生从清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导 致产品增加,投入市场,成为商品这一思路思考。 课堂教学,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语言表达 能力,教师可请几位学生回答,互为补充,并多加鼓励。 第 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实施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基本知识以及它的严 重恶果;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2.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的分析和对“闭关锁国”政策后果 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以史为鉴, 拥护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发展清 朝 前 期 的 兴 盛 结果 农村和城镇集市的繁荣繁荣 人口增长—利于生产 过度开垦,破坏环境 (多媒体展示军机处外景图)上图是清朝军机 处外景,它和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朝代的中央机构有 很大的不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 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清朝的文字狱又是怎么回事 呢?这一思想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十八、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军机处的设立 1.(多媒体出示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教师讲述: 军机处设立前的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阻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多媒体出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 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 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 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3.(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的进程)读材料和 教材,分组回答问题:军机处的设立的基本情况, 其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1)基本情况: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作用: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处,无实权,形式 上始终是一个临时机构的地位。 (3)影响: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 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目标导学二 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一)文字狱 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 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 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 是查连惊带吓死于狱 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 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 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 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 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 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 并罪及师友。 2.(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大兴文字狱基本情况)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清朝大兴文字狱 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时间段、特点) 提示: (1)背景: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 制知识分子。 (2)兴盛的时期:康雍乾三代。 (3)特点:规模大,次数多 3.(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影响)结 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说说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影响 教师指出: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 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 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文化专制政策 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清朝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是 全世界范 围内荟萃群书的空前钜制。它整理保存了大量历 史文献和典籍 ,反映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 就。《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 , 巩固满清统治 ,其内容也主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清 朝统治的内容 ,对清代的文化专制起了推波助澜 的作用。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清 朝文化专制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 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 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 3.(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文化专制的影响)教师 总结清朝文化专制的影响。 提示: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绝迹或失真; 乾隆毁书和篡改书籍近 20 年,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 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目标导学三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 根据教材讨论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 答案提示:官僚体制日益腐败,官场上贿赂成风, 结党营私;各级官吏,敲诈民众;官场的腐败之风 也在军队中蔓延。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 学生分组讨论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 教师总结:出现了财政危机;大官僚、大地主和大 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 产。 4.(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影响) 读教材,回答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影响 提示: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 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目标导学四 闭关锁国政策 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1684 年,清朝对海上贸易先后作了 若干具体规定:一、沿海广东、福建、江南、浙 江、山东与直隶省,听百姓装载五百石以下船只 往海上贸易捕鱼。预行禀明该地方官登记名姓, 取具保结,发给印票。二、在江南、浙江、福建、 广东四省设海关,管理来往船只,并征收税银。 外国贡船所带货物不再收税,其余私来贸易者, 听所差部臣照例收税。三、直隶、山东、江南、 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尽 行停止。若有违禁将硫磺、军器等物,私载在船 出洋贸易者,仍照律处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答案提示: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 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惧怕沿海人民同 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 施)结合材料二和教材,学生陈述清朝清朝实行闭 关锁国政策的措施 提示:致 1757 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 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 东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 响)结合材料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清朝清朝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提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 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 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 命,跨人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清廷仍然故步 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 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 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课堂总结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 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 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 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近几年,屏幕上充斥着大清戏,将里面的皇帝个个塑造得光鲜照人,如圣人完人,学完本课后,可以 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真正的封建帝王,他们不光有鲜亮的一面,而且还有黑暗的一面,要让学生有正确的 历史观和人生观,以抵制电视节目对历史的误读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 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朝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点和造诣;掌握清朝昆曲与京剧艺术的繁荣的基 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 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和戏曲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古典小说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87 版《红楼梦》剧照)《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 回体长篇小说[1]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 书分为 120 回“程本”和 80 回“脂本”两种版本系 统。新版通行本前 80 回据脂本汇校,后 40 回据程 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 鹗整理”[2] 。后 40 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 化甚至腰斩后 40 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十九、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红楼梦 1.(多媒体出示 87 版《红楼梦》中的人物,提出问 题:说出《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读教材,要 求学生抢答《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 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多媒体出示《红楼梦》书影和相关的影视剧画 面,提出问题:《红楼梦》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 《红楼梦》的基本概况? (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 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 80 回,后 40 回,题 名《红楼梦》。) 3.(多媒体出示问题:《红楼梦》的创作特点)读教 材,总结《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4.(多媒体出示问题:《红楼梦》的内容)读教材, 教师简要的介绍《红楼梦》的内容 提示: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 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 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 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5.(多媒体出示问题:说出《红楼梦》中的影响) 读教材,要求学生总结《红楼梦》中的影响 提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目标导学二 昆曲和京剧 (一)昆曲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昆曲脸谱图片) 2.提出问题:昆曲兴起的历史概况? 教师指出: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 繁荣的时期。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反映人民的心声。昆曲和京剧是其中的代表。 3.(多媒体出示问题:说出昆曲的代表作)读教材, 要求学生抢答昆曲的代表作 提示: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 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4.(多媒体出示问题:说出昆曲的特点)读教材, 要求学生总结昆曲的特点 提示: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 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 文学 形式糅合在一起,并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 充分的艺术享受。 (二)京剧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瓦特与蒸汽机图片) 材料:《唱脸谱》简介编辑 作词:阎肃 作曲:姚明 体裁:戏歌 京戏歌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京剧兴起的背景)读教材, 简短的介绍京剧兴起的背景 (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3.(多媒体出示问题:简短的介绍京剧兴起的过程) 读教材,简短的介绍京剧兴起的过程 答案提示:1790 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 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 京调、汉 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 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 三、课堂总结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 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 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 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 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 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戏剧也在相同的历 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意见统一的定义,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起来 更是困难。有鉴于此,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生活化,提出前两个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回答。可以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通过学生对内容的学习,逐渐形成自己对明清文化特点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 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 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 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 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 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 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 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盛唐气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 固的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 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 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 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 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 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 史下册。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 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 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 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 工作。 3 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 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抽考和月考,及时查漏补 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 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 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 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教学进度 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总共有 22 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 综合复习占 3 个课时。 20xx 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 月日—月日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2.13-2.17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于灭亡 2 2 2.20-2.24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 3 2.27-3.3 第 3 课 盛唐气象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 4 3.6-3.10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 5 3.13-3.17 第一次月考 6 3.20-3.24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2 7 3.27-4.1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 8 4.5-4.7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 9 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4 9 4.10-4.14 第 10 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 10 4.17-4.21 期中考试 11 4.24-4.28 第 11 课元朝的统治 2 12 5.2-5.5 第 12 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 13 5.8-5.12 第 13 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2 14 5.15-5.19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第 15 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2 15 5.22-5.27 第二次月考 16 5.31-6.2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2 17 6.5-6.9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 2 18 6.12-6.16 第 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 19 6.19-6.23 第 19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社会经济 的发展,文学艺术 4 20 6.26-6.30 期末复习 6 21 7.3-7.7 期末考试 6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 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 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 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 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 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 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 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盛唐气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 固的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 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 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 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 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 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 史下册。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 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 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 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 工作。 3 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 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抽考和月考,及时查漏补 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 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 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 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教学进度 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总共有 22 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 综合复习占 3 个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初一历史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们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 制定了这个学期地理教学计划,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本学期收获进步。本学期我 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 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 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 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 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 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 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 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 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 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 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措施 1、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 生学会学习。 2、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 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 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 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 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 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 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五、改进措施 1、 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 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 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 验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 生体会感受历史。 3、 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 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 建设家乡的教育。 5、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 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教学进度(见备课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