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岑溪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岑溪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广西岑溪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 ‎ ‎1. 《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 ‎ ‎ ‎2. 在半坡遗址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罐子里存储了芥菜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 ‎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器皿 ‎ ‎ ‎3. 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B.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 C.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 ‎ ‎4. 二里头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第一个节点,从满天星斗的没有概念的状态走向王权国家形态,最早的“中国”在这里出现。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 ‎ ‎5. 《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受封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 ‎ ‎6.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 ‎ ‎7.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记载中描述的应是(   ) ‎ A.都江堰 B.长江三峡 C.长城 D.灵渠 ‎ ‎ ‎8. 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是(        ) ‎ 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B.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 ‎ ‎9.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 ‎10. 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形势? (  ) ‎ A.春秋争霸 B.战国纷争 C.秦朝统一 D.三国鼎立 ‎ ‎ ‎11.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 A.武王伐纣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 ‎ ‎ ‎12.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 ‎ ‎ ‎13. 以下故事可以通过甲骨文考证的是(    ) ‎ A.尧的传说 B.舜的故事 C.大禹治水 D.武王伐纣 ‎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14.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割诸侯的兵力 B.巩固周王室统治 C.保证国家兵源 D.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 ‎ ‎ ‎15. 盘庚迁都于殷的主要作用是( ) ‎ A.巩固了中国北方边疆 B.使商朝统治稳定下来 C.促进了商朝农耕发展 D.争取到了人民的支持 ‎ ‎ ‎ ‎16. “平王之时,周势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中此段所述“诸侯争霸”出现于我国(  )。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 ‎ ‎ ‎17. 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连丧葬费都筹集不出。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 A.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诸侯国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 ‎ ‎18.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 ‎ A.黄帝 B.禹 C.启 D.汤 ‎ ‎ ‎19. 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 ‎ ‎20. 如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图片,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 二、综合题 ‎ ‎ ‎21. 我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 ‎(1)图一工具的出现表明哪个生产部门有了一定发展?这一发展,使人类生活与之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 ‎ ‎(2)图二是我国出土的青铜时代最大的青铜器,它的名字是什么?图三铁制农具的使用引起了社会的剧烈变化,它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 ‎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 ‎22.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传承也有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下图。 材料四 分封制与县郡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县、郡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赵毅、赵铁峰《中国古代史》 ‎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被称为什么?‎ ‎ ‎ ‎(2)材料二反映出首领产生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 ‎ ‎(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制度?‎ ‎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4)根据材料四,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依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的原因。‎ ‎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 ‎ ——商鞅 材料三: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 ‎ ——《史记》‎ ‎ ‎ ‎(1)材料一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按顺序)‎ ‎ ‎ ‎(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商鞅是哪一派思想的代表?‎ ‎ ‎ ‎(3)材料三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措施?‎ ‎ ‎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 ‎ ‎(5)通过学习这段历史,你有何启发?‎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广西岑溪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答案】‎ C ‎【考点】‎ 山顶洞人 北京人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原始人类。‎ ‎【解答】‎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们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的祖先”即我国古代的远古居民,主要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都是旧石器时代的居民,都属于打制石器。 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用火御寒、照明,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的不是磨制的,C项错误,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答案】‎ A ‎【考点】‎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彩陶是半坡居民的发明,在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罐子,这个罐子可能是彩陶,A项符合题意;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黑陶;夏商周时期的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器皿。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D ‎【考点】‎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炎帝和黄帝,要把握华夏族的形成。‎ ‎【解答】‎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以后,在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就是汉族的前身,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故选D。‎ ‎4.‎ ‎【答案】‎ A ‎【考点】‎ 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 ‎【解析】‎ 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 ‎【解答】‎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1世纪早期),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故选A。‎ ‎5.‎ ‎【答案】‎ D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依据所学可知,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分封制度。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 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也实行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 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同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D项符合 题意;A项与尧舜禹有关,B项与夏朝第二代国王启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 ‎【答案】‎ D ‎【考点】‎ 河姆渡人的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点,应把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解答】‎ 依据题干信息“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考古证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故D项正确。 故选D。‎ ‎7.‎ ‎【答案】‎ A ‎【考点】‎ 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蜀志: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与四川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 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被称为“天府之国”。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信息“天府“不符,故选A.‎ ‎8.‎ ‎【答案】‎ A ‎【考点】‎ 商鞅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这一措施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选项A符合题意; 而选项B是经济措施; 选项C是军事方面; 选项D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答案】‎ A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状况。‎ ‎【解答】‎ 分析题干可知,地位高的人用的鼎多,地位低的人用的鼎少,可见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等级森严,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10.‎ ‎【答案】‎ B ‎【考点】‎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西汉的建立 三国鼎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战国形势图,反映了战国七雄的具体方位,韩国、赵国和魏国是由晋国分裂形成,其中 最北面的是燕国,最南面是楚国,最东面是齐国,最西面是奏国。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11.‎ ‎【答案】‎ C ‎【考点】‎ 商鞅变法 ‎【解析】‎ 本题以商鞅变法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 ‎【解答】‎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等。因此材料中的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商鞅变法之后。 故选C。‎ ‎12.‎ ‎【答案】‎ D ‎【考点】‎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春秋争霸 ‎【解析】‎ 本题考查了春秋争霸的社会影响。‎ ‎【解答】‎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 ‎13.‎ ‎【答案】‎ D ‎【考点】‎ 文字的演变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考证的是商朝的历史,ABC项都是商朝以前的历史,D项是商朝的历史。故选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4.‎ ‎【答案】‎ B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 盛的国家。故选B.‎ ‎15.‎ ‎【答案】‎ B ‎【考点】‎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解析】‎ 本题考查盘庚迁殷.‎ ‎【解答】‎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使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16.‎ ‎【答案】‎ B ‎【考点】‎ 春秋争霸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代。这一时期,周王室权力衰落,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相互征战,争夺霸主地位,因此“诸侯争霸”出现于我国春秋时期。ACD与史实不符。故选B.‎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7.‎ ‎【答案】‎ A ‎【考点】‎ 春秋争霸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点。‎ ‎【解答】‎ 由材料“周平王去世时,连丧葬费都筹集不出。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 故选A。‎ ‎18.‎ ‎【答案】‎ A ‎【考点】‎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号称轩辕氏,生活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相传黄帝造出了宫室、车船 、兵器、衣裳和指南车;故有“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说的是黄帝的业绩,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 “人文始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 ‎【答案】‎ A ‎【考点】‎ 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依据。‎ ‎【解答】‎ 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故选A。‎ ‎20.‎ ‎【答案】‎ B ‎【考点】‎ 文字的演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物与文献的相关史实.文物与文献都是历史考证的重要途径.‎ ‎【解答】‎ 据“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可知,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文物与文献都是历史考证的重要途径。‎ 二、综合题 ‎21.‎ ‎【答案】‎ ‎(1)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2)司母戊鼎;春秋时期。‎ ‎(3)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或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进步,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河姆渡人的生活 青铜器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依据材料的图一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工具的出现表明农业有了一定发展,这一发展使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 ‎(2)依据图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我国出土的青铜时代最大的青铜器;图三铁制农具是春秋时期出现的 ,使用引起了社会的剧烈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 ‎22.‎ ‎【答案】‎ ‎(1)禅让制。‎ ‎(2)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分封制。‎ ‎(4)不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是由国君或中央任免的;官吏的官位不 能世袭。 原因: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考点】‎ 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依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 办法,被称为禅让制。‎ ‎(2)依据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首领产生的办法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片描述的是分封制。‎ ‎(4)根据材料四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是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是世袭的;奏朝全面推行 郡县制度的原因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23.‎ ‎【答案】‎ ‎(1)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 ‎(2)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均可)。法家。‎ ‎(3)建立县制,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4)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当时能够富国强兵,实现霸业。今天的中国要坚持改革的方针和政策;人才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要珍惜人才、培养人才。‎ ‎【考点】‎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解析】‎ 本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 ‎【解答】‎ ‎(1)依据材料一左图中的文字“这样顺其自然…….”可知反映的是道家思想。结合课本所学,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人心;中间图片“如果立法严厉明确..….”可知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战国时期法家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以法治国;右图“先要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仁爱百姓”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者爱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2)依据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战国时期商鞅的名言,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这体现了商鞅的改革创新的精神,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精神等;结合课本所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可知商鞅变法体现了法家思想。‎ ‎(3)依据材料“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据材料“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4)依据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5)依据前面的问题,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由此得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当时能够富国强兵,实现霸业;今天的中国要坚持改革的方针和政策;依据战国时期各个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商鞅变法的作用,得出:人才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要珍惜人才、培养人才。‎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