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7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上册七年级第5单元教案等
白猫王子五岁 梁实秋 五年前的一个夜晚,菁清从门外檐下抱进一只小白猫,时蒙雨凄其,春寒尚厉。猫进到屋里,仓皇四顾,我们先飨以一盘牛奶,他舔而食之。我们揩干了他身上的雨水,他便呼呼的倒头大睡。此后他渐渐肥胖起来,菁清又不时把他刷洗得白白净净,戏称之为白猫王子。 他究竟生在哪一天,没人知道,我们姑且以他来我家的那一天定为他的生日(三月三十日),今天他五岁整,普通猫的寿命据说是十五六岁,人的寿命则七十就是古稀之年了,现在大概平均七十。所以猫的一岁在比例上可折合人的五岁。白猫王子五岁相当于人的二十五岁,正是青春旺盛的时候。 凡是我们所喜欢的对象,我们总会觉得他美。白猫王子并不一定是怎样的美丰姿,可是他眉清目秀,蓝眼睛、红鼻头、须眉修长,而又有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腰臀一部分特别硕大,和头部不成比例,腹部垂腴,走起来摇摇摆摆,有人认为其状不雅,我们不以为嫌。去年七月二十日报载,“二十四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巴马布耳所举行的一九八一年‘全美迷人小猫竞赛’中,一只名叫邦妮贝尔的小猫得了首奖。可是他虽然顶著后冠,却不见得很高兴。”高兴不是猫,是猫的主人。我们不会教白猫王子参加任何竞赛,他已经有了王子的封号,还急着需要什么皇冠?他就是我们的邦妮贝尔。 刘克庄有一首《诘猫诗》,有句云: 饭有溪鱼眠有毯, 忍教鼠啮案头书? 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猫做什么事。他吃的不只是溪鱼,睡的也不只是毛毯,我们的住处没有鼠,他无用武之地,顶多偶然见了蟑螂而惊叫追逐,菁清说这是他对我们的服务。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常蹲在餐桌上,虎视眈眈,但是他不伸爪,顶多走近盘边闻闻。喂他几块鱼虾鸡鸭之类,他浅尝辄止。他从不偷嘴。他吃饱了,抹抹脸就睡,弯着腰睡,趴着睡,仰着睡,有时候爬到我们床上枕着我们的臂腿睡。他有二十六七磅重,压得人腿脚酸麻,我们外出,先把他安顿好,鱼一钵,水一盂,有时候给他盖一床被,或是搭一个篷。等我们回来,门锁一响,他已窜到门口相迎。这样,他便已给了我们很大的满足。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猫相当的解语,我们喊他一声“猫咪!”“胖胖!”他就喵的一声。我耳聋,听不见他那细声细气的一声喵,但是我看见他一张嘴,腹部一起落,知道他是回答我们的招呼。他不会说话,但是菁清好像略通猫语,她能辨出猫的几种不同的鸣声。例如:他饿了,他要人给他开门,他要人给他打扫卫生设备,他因寂寞而感到烦躁,都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无论有什么体己话,说给他听,或是被他听见,他能珍藏秘密不泄露出去。不过若是以恶声叱责他,他是有反应的,他不回嘴,他转过身去趴下,作无奈状。 有人不喜欢猫。我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先打电话来说:“听说府上有猫,请先把他藏起来,我怕猫。”真的,有人一见了猫就会昏倒。有人见了老鼠也会昏倒,何况猫?据民生报七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一篇文章报导,法国国王亨利三世一见到猫就会昏倒。法国国王查理九世时的大诗人龙沙有这样的诗句: 当今世上 谁也没我那么厌恶猫 我厌恶猫的眼睛、脑袋,还有凝视的模样 一看见猫,我掉头就跑 人之好恶本不相同。我不否认猫有一些短处,诸如倔强、自尊、自私、缺乏忠诚等等。不过,猫,和人一样,总不免有一点脾气,一点自私,不必计较了。家里有装潢、有陈设、有家具、有花草,再有一只与虎同科的小动物点缀其间来接受你的爱抚,不是很好么? 菁清对于苦难中小动物的怜悯心是无止境的,同时又觉得白猫王子太孤单,于是去年又抱进来一个小黑猫。这个“黑猫公主”性格不同,活泼善斗、体态轻盈、白须黄眼,像是平剧中的“开口跳”。两只猫在一起就要斗,追逐无已时。不得已我们把黑猫关在笼子里,或是关在一间屋里,实行黑白隔离政策。可是黑猫隔着笼子还要伸出爪子撩惹白猫,白猫也常从门缝去逗黑猫。相见争如不见,无情还似有情。我想有一天我们会逐渐解除这个隔离政策的。 白猫倏已五岁,我们缘分不浅,同时我亦不免兴起春光易老之感。多少诗人词人唤取春留驻,而春不肯留!我们只好“片时欢乐且相亲”,愿我的猫长久享受他的鱼餐锦被,吃饱了就睡,睡足了就吃。 民国七十二年三月三十日 动物笑谈 学案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麝.香( ) 嗔.怪( ) 蹒跚..( ) 小凫. ( ) 温驯.( ) 余晖.( ) 哺.乳( ) 禁锢.(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羞怯 俯冲 恋恋不舍 神彩奕奕 B.滑翔 敛翅 大相迳庭 脸色煞白 C.秃鹰 脚链 暗自得意 怪诞不经 D. 虐待 咒骂 触目惊心 修养声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巴格达当地时间12月17日凌晨,美国开始对伊拉克发动空袭,巴格达上空顿时炮声大作,火光四射,地面不断___烟柱。 ②由于他多次___劳动纪律,最近受到公司的警告处分。 ③随着欧元的启动,欧元将成为一种与美元___的主要货币。 A.升起 违犯 对峙 B.翻起 违犯 对抗 C.腾起 违反 抗衡 D.滚起 违反 竞争 4. 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B.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途径的不是寥寥,而是几乎没有。 C.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D.十月初,某家报纸披露了一条石破天惊.... 的消息,湖北发现世界首例活体“杂交野人”。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怒山这种极为特殊的高山峡谷中建电站,产生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移民问题远远小于其他人口密集的江河地区建设水电站。 B.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C.在这次煤矿事故中,他是所有遇难的矿工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向记者和矿工家属们讲述了当时惊魂的一幕。 D.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6.读下面的小故事,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 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说。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第三位说。 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二、语段阅读 安恩和奶牛 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嚣,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了,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当然,要是存心找茬的话,那就是它的臀部和脊梁上长着一溜肉瘤,不过能挑得出来的瑕疵也就这么点儿了。它的浑圆的乳房胀得鼓鼓的,软绵绵、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这是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曾经有过所有奶牛都有过的生活经历,它产下了小犊, 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以后便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 它是一头好母牛,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不久就有人来端详它,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 “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 那人问道。他把挑剔的眼光从奶牛身上转到安恩身上,锱铢必较地望着她。安恩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它不是卖的。”她回答说,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那个男人惶惑起来,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她临走时眼光却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牛。 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屠夫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 “喂,这头母牛多少钱?” 老太婆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它不卖的!” 听了这话,这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扬长而去了,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安恩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那人问道。 “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 “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问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是呀,当然是的喽!”在这头奶牛还是条小牛犊的时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点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天哪,怎么能这么说呢!安恩老太太气愤地说不出话,神色有些慌乱。他收起毛线针,从牛角上解下拴牛的绳索,预备回家去了。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 “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7.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8.文中写有人出大价钱买牛,“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如何理解她的“坚决”和“窘迫不安”? 9.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应如何理解。 10.“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中这样具体指什么?“只好”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11.学习了《安恩和奶牛》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1、shè chēn pán shān fú xùn huī bǔ gù 2、C 3、C 4、B 5、B 6、 示例:不要和诱惑较劲,应离得越远越好,否则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危机和失败。 7、安恩在众人的逼迫下说出了把牛牵到这里来的理由: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 8、“坚决”表现出老太太不为金钱所动,珍惜这头奶牛的真挚情感;“窘迫不安”说明老太太很善良,为给别人带来误解感到难为情。 9、安恩本来想要回去,但又一想自己不过是来这里让奶牛散散心,并没伤害谁,没有必要就这么回去,“恳求的眼神”是希望那人不要难为自己。 10、这样”是指别人认为她“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甚至怀疑那牛不是她自己的。“只好”说明她还想让奶牛继续散散心,但为了不让别人误会,只好决定回去。 11、答案略。扣住文中的某个情节,感悟“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人要懂得感恩那些对我们无私奉献的动物、要爱护和关心它们”中的任何一点即可。 狼 说课稿 蒲松龄 一、说教材 《狼》编排在七年级上册专题中的一篇文言文。该专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了人类的生活轨迹。 教学目标 : 1学习掌握文言字词,熟读背诵文章。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本文篇幅很短,层次清晰,书上注释较具体,,因此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文意。但文中文言现象丰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都有出现,因此,落实字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明确“ 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我确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 二、说教法学法 以师生互动为中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 ‘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采用的方法有: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其重要。对字词的疏通,我采用的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把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在突破教学难点 时,我采用了讨论法。比如“屠夫的神情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一问题上,可以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拓宽学生的思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程序一 : 课前预习:1、 朗读课文3次,做到通顺流利2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字词。遇到难词难句,摘录在《文言文学习本》上。(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程序二 : 导入 开门见山,切入课文(1分钟)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新课,先让学生回顾别人对蒲松龄的评价,然后引导说:“蒲松龄‘刺贪刺谑入木三分,写妖写鬼胜人一筹’,那么他是怎么刻画狼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程序三: 自学成果展示:(15分钟) 1、展示你的声音——小组流水读比赛(7分钟)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流水朗读指的是小组同学一次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法,强化学生朗读,朗读以致成诵,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同学们精心准备,投入朗读;注意倾听,随时随处准备找到其他同学朗读的错误。通过熟读,学生文言文语感明显增强,渐渐体会到古文的句读方法和句子停顿的规律,并逐步意识到朗读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2、提出你的问题——难词难句交流(8分钟)①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互相解答;②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方法指导;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加以分工归类,进一步落实字词。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和方法指导上。在这一环节上,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指导学生。猜读法。联系上下文,推测该词在文中的意思,预习时,该法尤其适用。立体读书法。即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看课文注释,如果注释没有的,就要查工具书或者资料。本文生字较多,该法值得运用。对照归类法。迁移知识,温故知新。重点对一词多义(如:止、敌、意、其等字)、古今异义(如:股)、词类活用(洞、隧、犬)和通假字进行对照归类,让学生积累文言文词汇。 程序四: 创造性复述故事(15分钟) QQ表情我来选1用一句话话概括故事内容。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2在概括故事内容的时候,学生找到了不少表现屠夫心理的词语如“惧”“窘”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整个故事中,屠夫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外化为表情,屠夫的表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3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写狼必写人,写人必写狼,两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这时老师抛出第三个问题圈出描写狼的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狼有什么特点。4、教师出示QQ表情,说:刚才已经请同学们在脑海里想象了屠夫表情,现在大家选择一下,你觉得哪些表情头像适合屠夫,请大家选择之后,按你自己的想法组合头像,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我为什么会把QQ表情头像带入课堂。①出人意料,给学生惊喜。学生对QQ表情头像很熟悉,这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娱乐表达方式,与学习没有联系。今天一下子讲它们引入课堂,让他们喜出望外,引起强烈的学习兴趣。②文学原来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一种无限调和的符号,用图像将文字具体化,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无限开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狼眼”看世界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在整个过程中,其中的一条狼就用这只眼睛来看屠夫,请学生思考:1狼的眼神发生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背后的狼在想什么?(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为展开铺叙,可用一些方法对课文“ 添枝加叶”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风声的描写。 具体步骤:1、小组讨论,选择角度,试着复述;2、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我准备了一个视频动画,根据学生的需要,他们复述故事时可以播放,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讲。 程序五: 多角度谈启发(8分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的大胆地发表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1从原文角度谈启发;2从屠夫的角度谈启发;3从狼的角度谈启发; 程序六 : 网络共读,辩思狼性(4分钟) 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实现课标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篇文章的狼表现了狼狡诈的一面,其实现在的人类逐步认识到了狼的另一面,比如母爱、多情、凶猛等。那么人类一直对狼采取敌对态度对吗?人与动物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看一些文章后,再说说你的看法。”由于网络是当今知识、信息最为丰富最为新潮的传媒,而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信息的收集者和利用者,熟练使用网络是必须的一门技能。推荐学生网上阅读以下文章:1《狼耶,人耶,本性耶,变性耶——解读<与狼共度>》中国网――文化星期五2、《狼图腾》——天涯在线书库3、贾平凹《怀念狼》——子午书院4、毕淑敏《母狼的智慧》——岳麓书院5《读者》2005年第8期《狼的另一面》 程序七: 作业(2分钟) 1 整理本课文言字词。(必做) 2 以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选做/分组做) 3 将本课改编成话剧/评书。(选做/分组做) 4 奇思妙想为本文写一篇前转或后转。(选做/分组做) 5 收集有关狼的文章或俗语。(选做/分组做) 程序八: 板书 御 惧 遇 狼 蒲松龄 杀 程序九 : 说课总结 1 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理念,学生大权在握学什么,怎么学,由学生说了算。 2 寓教于乐,QQ表情头像和狼眼的引入,将娱乐与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喜出望外,溢于言表。 3 张扬个性。创造性复述故事和多角度谈启发,让学生饱尝个性的甜头,越是有独到的想法,越能得到鼓励和肯定。网络共读更能让学生以柔情和敏锐的目关看待人与动物的关系。 4 作业引入选做题既给学生留有空间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得精神。 5 板书新 班级:04中文(1) 学号:0409013209 姓名:李二俊 狼 教案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狼》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狼三则》讲述的都是狼在与人较量中失败的故事。但第二则更突出了狼的贪婪狡猾的特点。故事篇幅虽然不长,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在人与狼的斗争中表现了人的机智,告诉我们即便是凶残的狼也没有什么可怕。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 《狼》是一篇古典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小说仍然是一波三折,情节很吸引人。故事的开端,为我们设置了“一屠晚归”的图景,“晚”字给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独自一人回家的屠户,恐怕最担心的就是“狼来了”。可是狼真的来了,而且是两个。狡猾的狼先是远远地跟着,也许它们在揣测屠户的心理吧。果然,屠户害怕了。故事进一步发展,屠户采取了妥协退让的办法,先是将担中的“剩骨”投出去一个,结果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再妥协“复投之”,可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的贪婪可见一斑。最后,当“骨已尽”时,狼们并没有发善心离开,而是“两狼之并驱如故”。看来妥协是不能赢得它们的同情的,只能让贪婪的狼得寸进尺。屠户不得不进入抵御状态,当他发现“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时,决定找一个安全的防御之所。“奔”字突出了情况危急,屠户来不及多想,本能地“弛担持刀”面对两狼,但这已足以吓住了狼,狡猾的狼暂不敢上前,与之“眈眈相向”。故事的高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一狼离开,一狼假寐。好在屠户没有错过进攻的时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此情此景读者也无不为屠户欢欣,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正要离开的屠户突然发现身后“一狼洞其中”,原来它企图“隧入以攻其后” 。到此屠户才明白,原来前面假寐的狼是“以诱敌”才如此,狡猾的狼竟然采用了分兵袭击的办法。此处的描写将狼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不能不让我们钦佩,在人与狼的较量中,双方都在不断地变化着策略,狼是由远远地跟着,到采用分兵袭击之策。屠户由妥协退让,到与狼对峙,到奋而杀狼。在这种斗争中,狼是表现了贪婪狡猾的特点,而人却由退让进而到了勇敢。所以人与狼的较量最终以人的胜利而告终,这恐怕正是作者要告诫我们的,不要惧怕强大的敌人,只要敢于与之抗衡,胜利最终是我们的。在勇敢智慧的人面前,再狡猾的豺狼也只能是失败。全篇虽不到二百字,但语言生动,刻画人及狼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堪称精短小说的典范。 二、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在表现手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 前面的故事是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而结尾段却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点明全文主旨。古代这类文体的写法总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 2.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 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不是可以随意表明自己观点的年代,作者以故事的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讽刺那些奸邪狡诈的人,最后必将失败。 3.在这个故事中,斗争的双方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在双方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分别处于什么位置?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故事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在整个斗争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紧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 。后来屠户采取抵御之策,狼开始想办法对付他,前后夹击。屠户抓紧时机,反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对敌斗争中决不能软弱,恶的势力往往是你弱它就强。故事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恶的势力不能妥协退让,只能机智勇敢地面对。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思考与讨论 一、《狼》的第一部分是叙事: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想想看,这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有哪些好处? 设置此题意在考核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同时学习故事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抓住重点的词语、重点句子。 参考答案:这部分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动作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犬坐”“假寐”“径去”写出狼的狡猾。 二、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进行体会。人与狼较量的过程中,人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从妥协退让到勇于斗争。从没有信心到勇敢地战胜敌人。 参考答案: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建议 一、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言故事,要想了解蒲松龄写作的文风,应该在引导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的情况下,再学习本篇文章。至少我们应该带领学生阅读几篇《聊斋志异》中的小故事。 二、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尤其是这篇文章故事性较强,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章的趣味性。 三、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课文的串讲,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狼》的故事。 四、借助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故事的情节发展是按照怎样的脉络进行的?能否用一些词语概括这些情节?屠户和狼在相互对峙中,他们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给你怎样的启示? 五、现在人们在对《狼》这一课的理解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讨论,那就是狼该不该杀,尤其在今天狼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讨论。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父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到他时家境更为贫困。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19岁时初应童子试,连获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4年后便死了。一生中,除31~32岁时,到宝应和高邮做过一年多的幕宾外,都在家乡设馆教书。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这为他创作不朽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奠定了生活和思想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 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二、《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三、《聊斋志异》自序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康熙己未春日,柳泉自题 四、《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一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单从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某些表现手法来看,这个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纵横面来看,这个评价就不够全面了。因此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说。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发展系统。一个系 统属文言,起自六朝的志怪而盛于唐的传奇;一个系统属白话,起于由唐宋时的说话而形成的话本,进而发展到大部头的长篇章回小说。文是文,白是白,界限分明。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如以文言写章回小说者。但是,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竞赛,甚至有斗争。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聊斋志异》的出现,就不单纯的是文言小说自然地顺利地直线地发展的结果。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蒲松龄自己也承认是“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来继承这一小说传统的,是踏着前人开辟的创作道路前进的。然而,从当时的情况讲,这条路已经是歧路了。他以自己毕生的主要精力,又把歧路引直成宽平的大道,树下了历史的纪念碑。 《聊斋志异》是清初17世纪的作品,上距干宝的《搜神记》已千年以上,距唐传奇的兴盛也近千年。对于文言小说的发展来说,《聊斋志异》的出现,实在是“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 按照鲁迅的说法,中国古代严格意义的小说从唐代才开始出现,“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以前的志怪书不仅是“粗陈梗概”,“非有意为小说”,而且“以为幽冥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更无诚妄之别矣”。以志怪书的代表作《搜神记》为例,作者干宝就表明其创作动机是“发明神道之不诬”。蒲松龄自谦非干宝之才而“雅爱搜神”,正是从“才”的方面来看待六朝志怪书的,权其设幻的种种大胆想象,造异立奇,并非追随其明神道,有取有弃,所以能摆脱单纯模仿之恶道。六朝文人的设奇造幻,不同于单纯的宣扬迷信,为了动人,就要 造得让你感到像真的一样,在这样的一个写作实践过程中,无疑的是锻炼和发展了文学的想象力,发展了后世所谓的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因素。蒲松龄从志怪书中所受到的启发,正是这种积极的文学因素。唐传奇的确堪称有唐一代之奇,产生了大量的作品,著名的如《枕中记》《长恨歌传》《李娃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作者又多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立意在写人,又重情节,尚文辞,故能通过委婉曲折的故事给人留下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传奇蔚为奇观,也使后来的刻意模仿者望尘莫及。这个成就与当时文人思想上的较少束缚,社会风尚的较为开放大有关系,正因为如此,传奇才只盛于唐,至宋则日趋衰落,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再也没有产生过像唐代那样的名作,作为文言小说代表的志怪传奇的全盛时代过去了。文言小说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传奇的出现,虽然标志着“始有意为小说”,小说正式登上了文坛,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已争得了应有的文学地位。“传奇”一词就含有贬义,它与声势浩大的唐诗和散文是不能并驾齐驱的。宋以后的文言小说,用鲁迅的话说,“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这时,另一种起于民间的新的小说形式即评话出现了。评话是白话小说,它的产生与广大的下层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主要的是为他们服务的,得到他们的喜爱。从评话到章回,历经几代数百年,越来越旺盛强大,同另一种起于民间的戏剧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后期主要成就的重要标志,诗文的地位反而越来越显得居于次要了。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文言小说,走着与白话小说并不相同的道路,远离了现实生活,远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变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犹如明末之文人小品,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走向了末路,既缺乏白话小说的生命力,同唐传奇相比,相差也不可以道里计。 文言小说的衰落,到明朝已达极点,故鲁迅在讲“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时,一笔带过,批评多于肯定。“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 ,而能够予以肯定者,实在寥寥。至于清末的文言小说,虽“亦记异事,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陈祸福,专主惩劝,已不足以称小说”。文言小说发展到如此境地,真是名副其实的“呜呼哀哉”了。 在文言小说的衰败之风“弥漫天下”的境况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突然异军崛起,独树一帜,连当时鼎鼎大名的文人王渔洋,也不敢写这位三家村的教书先生,究竟是为了什么? 二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而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化的时代。他经历了明朝的灭亡,经历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经历了清朝入关前后的掳掠和镇压,经历了清初民族的反清斗争。在清朝相对稳定的统一和巩固以后,他又幻想着通过科举制度的途径出仕,然而初显才华以后,紧接着而来的却是屡遭挫折,最后也只得到了一个“岁贡”的虚名。他除了短期到江苏给人做幕僚外,终生在山东农村生活。他始终没有放弃高升的幻想,然而随着幻想的 破灭,他这个处于下层的小知识分子,直接地广泛地观察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种观察里自发地产生了“孤愤”之情,并且把这种“孤愤”之情自觉地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上溯千余年以来的文言小说的发展,有哪一位作家像他这样?唐传奇的作者大都是有较高地位的知名文人,而且传奇的产生还与投献干 谒有关,说得不客气点,还是一种求名的工具。蒲松龄写了《聊斋志异》,还抵不上科场中三篇八股文,而他自己却认为是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何所为也?他虽写传奇志怪之文,心中未必完全以前辈作者为同道的。他心目中追随的是“二十四史”的开山祖师司马迁。《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当然,他还不懂形象的历史之类的说法,可他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面貌,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概括说来,《聊斋志异》突出地提出了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蒲松龄的笔下,当时的政治是非常黑暗残暴的,特别是中下层的封建官吏以及与之相勾结而受到庇护的豪绅恶霸,他们像一群恶狼一样吞噬着弱者的生命,用蒲松龄的话说,就是“花面逢迎,世人如鬼”,“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也”。《席方平》一篇就集中而典型地揭露了那种吃人的社会关系和官吏制度。蒲松龄幼而聪颖,却屡试不第,他虽然长期没有破除幻想,醒悟过来,但是从他亲身的经历和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广泛观察中,看穿了科举制度是一种坑害知识分子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反而培养出了各种各样庸碌无能的废 物。在蒲松龄看来,封建社会提倡的所谓“学而优则仕”根本就实现不了,因为考场已经成了腐败的交易所,瞎眼衡文,无才得中而有才被黜,这也实际上回答了蒲松龄为什么没有通过考试关的原因。在蒲松龄的笔下,还多方面地反映了妇女问题,如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由于妻妾制度而造成的家庭不和,嫡庶之争。更可贵的是他创造出了众多的朦胧的渴望着自由的青年妇女的形象,如婴宁、青凤等,她们已经在幻想的形式中初步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和束缚,向着另一个新世界探索和追求。 除这三方面外,蒲松龄还像画风俗画一样, 广阔地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中下层人们的生活和农村的生活,创造了众多的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越是下层的生活和人物形象,越是令人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朴素,具有泥土的芳香气,这同蒲松龄对农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朴素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聊斋志异》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阔,提出社会问题之重要,创造出的人物形象之众多,创作高水平的短篇小说之量大,艺术风格之独特而言,就他毕其一生的精力致力于此而言,在文言小说史上,有哪一位小说家堪与他相比?在文言小说衰颓之风“弥漫天下”的环境中,《聊斋志异》力挽残局,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又开拓了新局面,达到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就这种意义讲,说蒲松龄是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并不过分,不仅文言小说如此,写白话短篇小说的,又有谁能超过他?即使拿到世界小说史的范围来考察,在那个时代,也是寥寥无几的。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还未出世,契诃夫比蒲松龄还晚二百余年。除了带有传说色彩的东方巨著《天方夜谭》之外,我想,拿《聊斋志异》同西方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塞万提斯的《惩恶扬善故事集》、薄伽丘的《十日谈》等名著作一番比较研究,也未必是使人汗颜的事。这样说也并不是为了耸人听闻,因为西方的那些名著,是在新的历史潮流的推动下,由短篇小说开始,开辟了西方小说 史的一个新时代,而在中国,却是以《聊斋志异》为始,开辟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时代。 三 《聊斋志异》提出的上述三个重大的、尖锐的社会问题,蒲松龄以前以后的哲学家、思想家也看到了,特别是他以后的小说家也看到了,而且一步一步看得更深更透。思想家同小说家不期而遇地共同地注意到这些问题,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历史潮流。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解剖着这个封建社会晚期的腐烂特征,探索着向何处去。这不是思想家小说家的异想天开,而是社会的客观发展在他们头脑中直接的或曲折的反映,至于反映的程度如何,当作具体的分析。但是作为一种带有共同性的探索性的思想潮流,那就有它的开拓者和继承者。而在小说领域里,这个开拓者应该是写文言小说的蒲松龄,继承者则是写白话长篇小说的吴敬梓和曹雪芹。这是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在思想潮流方面的合流,站到了一条战线上,所以说单纯地认为《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不够全面,道理也在这里。对于一个思想家或文学家,看他对人类的贡献,不是要求他能达到他以后的人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是看他比以前的人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尽管后来的人对这些问题认识会越来越深刻全面,却不能以此来责备他的“局限性”。我觉得对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暂不涉及他另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上的复杂性或矛盾,既应该与他之前的小说家比较,也应该和他以后的小说家比较,把他当做一个中间环节,或者说是个过渡阶段,那就可能更符合实际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 蒲松龄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是有深刻的观察的,是满怀着愤怒的激情去揭露的,甚至在《促织》这样的作品中还敢于对为非作歹的皇帝流露微词,这就比过去的文言小说家勇敢多了。可是他的认识更多的是对于中下层官吏的表现,所以他幻想有清官来解民于倒悬。《聊斋志异》中不少本来是悲剧而偏偏又出现了虚幻的光明尾巴的作品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康熙时代,特别是中后期,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施世纶式的“天下第一清官”究竟有几个?蒲松龄就看不清,不仅看不清,他自己还一直想做官,这岂不是矛盾?我不相信蒲松龄做了官就一定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因为他对荣华富贵是有幻想的,这和做清官又是矛盾的。比蒲松龄的生活稍微好的人不少,比他生活苦的当更多,但是他们却未必都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在“盛世”下“乐天知命”安心当顺民的大有人在。而蒲松龄却大揭“盛世” 下的烂疮疤,替被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这不正表现出他敢于正视现实的一面吗?不要因为他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盛世”的虚弱性,就再加他一个“局限性”的评语,要具体分析透他为什么没有认识到的原因就行了。蒲松龄是从农村下层的观点来观察当时的吏治的,带有农民的直观性和朴素性。他不了解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他也没有接触到上层的政治活动。用个形象的比喻,他的愤怒和控诉,正像俚曲中的“哭皇天”,只要“皇天”一睁眼,就会天下 太平、吏治清明、五谷丰登了,他的穷苦生活就有改变的希望了,至少可以变得稍微富裕点,不必为毕家老爷坐馆当“西宾”了。蒲松龄只能走到这一步,再往前就迈不开步了,需要接力的人。 18世纪的小说家曹雪芹踏上了蒲松龄开辟的路,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问题。蒲松龄眼下的“盛世”,到了曹雪芹的眼下就成了“末世”,因此他不去“哭皇天”,认为天也有缺陷,需要补。但是,补天的石头还有一块没用完就补上了“天洞”,结果呢,仍然不是好天,天下依然是“美中不足今方信”,怎么办?干脆等它塌了吧,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走到这里也止步了。这是“最后的问题”,他以后的小说家回答不了,只好由历史来回答了。科举制度毒害了知识分子几百年,小说史上有谁提出来反对过?相反的是在小说戏剧中充满着状元发迹的故事。蒲松龄第一个提出来了,揭露了考场的种种黑暗弊端。但是,他还没触及制度,只认为考场之弊误了人才,革除此弊,有的即可得中,他自己就老想得中。他这种想法也是矛盾的,因为即使公正地得中的人,也并非真才。吴敬梓比蒲松龄前进了一步,在《儒林外史》的一开头,就说这个制度定得不行,使知识分子连行为出处都不顾了,所以他笔下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科举制造出的假名士的丑态。吴敬梓也有才,但他看破了,无意于功名,洒脱得开,所以走得远。曹雪芹就比他走得更远,认为凡热衷于此道者,皆为“国赋禄鬼之流” ,大有悬崖撒手的气魄,彻底看穿了连制造科举制度的那个社会也没出路,有才者又何所用?蒲松龄只能创造出灰心了的形象,吴、曹则创造出了摆脱此牢笼的人物形象。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却是同一个制度,是志同道合的挑战者。 再如,蒲松龄观察到了封建制度下妇女问题的各个方面,可是他一旦想找解决的办法就陷入窘境,连多妻制也想来调和,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他当然也有更理想的人物,但那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以花妖鬼狐的形象出现。吴敬梓则不仅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还敢写杜少卿拉着老相好的手游山玩水,放达多了。他自己的行为也狂放不羁,比蒲松龄更少受约束。曹雪芹不仅在理论上大胆地向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挑战,歌颂女子比男子钟灵毓秀,而且更创造出了现实生活中争取婚姻自主的男女青年的典型形象。封建礼教帷幕被他们逐渐撕破了。仅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几位小说家是沿着一条路走过来的。如果说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的出现,是以明朝的几部白话长篇小说为代表,那么,第二个高峰就是以清初文言的《聊斋志异》和白话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表现出来的。文白在思想上合流,把古代小说推向了最后的更高的新阶段。 四 《聊斋志异》使用的是文言,这对于它的传播和影响有不利的一面。但它在社会上居然广泛流传开来,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关键在于它是成功的小说,创造出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历史所提出的新问题、新动向、新趋势,从而在读者的 思想感情里引起强烈的共鸣。正因为如此,才能进一步影响到美术、戏剧、曲艺的再创造,甚至在近代还产生了专说聊斋的评书名家。这又进一步间接地帮助《聊斋志异》在社会上继续扩大影响,使之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书,变成海外许多国家争赏的短篇名著。因此,用《聊斋志异》的文言比古文的语言更浅近明畅的说法以解释其影响面广,是不够的。因为,它以前以后还有一些白话小说,语言是更好懂的,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赶不上《聊斋志异》,有的甚至早就被人忘记了,可见语言的文白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 辨明这一问题,目的是把《聊斋志异》与“聊斋风”式的作品区别开来,后者曾长期被看做同前者是一个流派,这是很不恰切的。 继《聊斋志异》之后,又出现了《新齐谐》《谐铎》《夜谭随录》等一批笔记小说。有的仅笔法仿《聊斋》而杂记方物,既不敢触及社会问题,又写不出动人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无愤激之情,有闲暇之致,“戏编”文字以自赏,与人民的疾苦不相干,从精神上同《聊斋志异》是背离的,甚至是对立的,怎么能算做一个流派呢? 稍可同《聊斋志异》抗衡者,是乾嘉时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并欲取而代之。纪晓岚是总编《四库全书》的大学者,可是一比较蒲松龄,他就现出才短了。“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媒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之?又所未解也。”为什么“未解”,分不清小说和非小说的区别嘛!按照他的看法,则其他长篇小说更不可解矣。一个 不懂小说的人,要写一部书以代替盛行百年的小说,难免要落空。所以,《聊斋志异》盛行到现在,而《阅微草堂笔记》在社会上的影响就很小了。至于它以后的一些同类型的书,则“已不足以称小说”,更与《聊斋志异》不相类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系统中空前绝后的一部巨著,未尝不可。 (蓝翎,选自《文史哲》1980年第6期) 五、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故居,位于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院落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西有侧院。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间,为蒲松龄的诞生处和其书房“聊斋”。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其亲笔题字。南院有平房两间,旧称“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系新建的陈列室,陈列着蒲氏家谱、手迹和其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聊斋正房后为6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丰子恺、李苦禅、俞剑华、李桦、戴敦邦等书画家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百余幅。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泉,又名满井,在淄川区蒲家庄东侧约百米的山谷中。据载,早年井中清泉涌流,外溢为溪,大旱不涸,古称满井。最初蒲家庄也由此得名满井村,至明朝末年,蒲姓日繁,因而村始易为今名。当年井四周有翠柳百株,故后人又称之为“柳泉”。相传蒲松龄曾多次在此设茶招待过往行人,搜集创作素材。蒲松龄酷爱此地,自号“柳泉居士”。1980年,柳泉旁新建草亭、凉亭,井口围加了栏杆,井旁“柳泉”石碑为著名文学家沈雁冰所题写。柳泉北面原有一座龙王庙,也叫满井堂,庙西庑原有《新建龙王庙碑》一块,碑文系蒲松龄所撰。现庙已无存,碑已移存蒲氏故居内。 蒲松龄墓位于淄川区蒲家庄东南约500米处。墓地四周系砖石砌围墙,内有10株松柏树,古木阴翳,郁郁葱葱。墓院系蒲氏老林,内有古墓几十个,蒲松龄墓在墓园北侧,封土高约两米,墓穴呈头向西南,足向东北之势。墓前 立清雍正三年(1752年)同邑后学张元撰的《柳泉蒲先生墓表》。1954年建立了一座四脚碑亭,1979年又在亭前立沈雁冰撰写的《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碑。 聊斋园,位于淄川蒲家庄村东,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聊斋园分为艺术陈列馆、狐仙园、石隐园、聊斋宫、满井寺、观狐园六部分。艺术陈列馆共三个展室:第一、二展室陈列反映蒲松龄生活的诗词、文稿及颂扬蒲松龄的图画、诗歌、书法等艺术作品;第三展室展出了18组蒲松龄生平塑像,形象逼真。“狐仙园”内建筑错落有致,小巧美观,包括共笑亭、留仙桥、柳拉碑、奇幻门、聚仙峰、卧狐、独眼狐等景观。“石隐园”内建有远心亭、同春堂、迟月亭、九回廊、文梓树、蔓松桥、霞饴轩及各种石景等,并有假山、怪石及花草。“聊斋宫”内有《罗刹海市》《席方平》《画皮》《娇娜》《尸变》等聊斋故事艺术雕塑作品,并采用灯光、音响、电影特技等现代科技表现手法,再现了蒲松龄笔下神鬼狐妖的艺术形象。“观狐园”内有各种狐狸1400余只,具有极高的观赏及经济价值。 六、蒲松龄纪念馆 蒲松龄纪念馆是以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故居为主体扩建而成的名人纪念馆。蒲松龄故居修复于1954年,建馆于1980年,现有生平、著作、聊斋正房、名人书画、外文、彩塑6个展室。 聊斋正房是蒲松龄当年居住的地方,这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是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蒲松龄故居在蒲松龄去世后一直由他的后人居住,后因故被毁,房主出走东北辽宁,现在的正房是1954年重新修复的。走进正房,首先可以看到蒲松龄的画像,这是蒲松龄74岁时,他的小儿子蒲筠请寓居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画的。画像上还有蒲松龄的亲笔题跋两则,一则是: “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康熙癸巳自题。”一则是:“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画像两旁悬挂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题写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西侧是蒲翁的会客室,这里有他当年用过的坐榻,中间放个小矮桌,可以盘腿而坐,以会客、聊天。南窗下还有先生用过的书桌、砚台,它们看上去简朴而平凡,却仿佛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著。东侧为先生的卧室,公元1715年正月22日,蒲翁就在这个炕上“倚窗危坐而卒”。 七、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试析《狼》的写作特色 《狼》是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它的文字简洁,全文仅二百余字,而且有叙有议。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全文有五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缀行甚远”,写屠户晚归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层,从“屠惧”到“并驱如故”,写屠户妥协“投骨”,狼得寸进尺。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层,从“屠大窘”到“眈眈相向”,写屠户自卫防御,同狼相持。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层,从“少时”到“盖以诱敌”,写屠户坚持斗争,杀死两只恶狼。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写屠户怎样杀死第一只狼和第二只狼。当屠户自卫防御时,两只狼互相配合,企图用假象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但是屠户没有受骗,也抓住恶狼假寐这一有利时机,“暴起”杀了第一只狼。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在打洞,立即“自后断其股” ,又杀死了第二只狼。这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第五层,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的寓意。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看吧,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勃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是不甘心地“眈眈相向”。这些动作的描述,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自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然而狼又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给屠户造成了“刀劈狼首”的有利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有利条件。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这篇寓言故事的语言简练而生动,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写屠户与恶狼斗争时,贴切地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如奔、倚、持、劈、断等,逼真地描述了屠户坚决果断的行动。文中还多次巧妙地运用了文言代词“其”,如:“受其敌”“断其股”的“其”代狼,“攻其后”的“其”代屠户,“积薪其中”的“其”代麦场,“奔倚其下”“洞其中”的“其”代柴禾堆。用一个“其”字分别指代几个对象,使文句更加简洁。 (安余文,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八、参考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狼 教案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狼》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狼三则》讲述的都是狼在与人较量中失败的故事。但第二则更突出了狼的贪婪狡猾的特点。故事篇幅虽然不长,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在人与狼的斗争中表现了人的机智,告诉我们即便是凶残的狼也没有什么可怕。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 《狼》是一篇古典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小说仍然是一波三折,情节很吸引人。故事的开端,为我们设置了“一屠晚归”的图景,“晚”字给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独自一人回家的屠户,恐怕最担心的就是“狼来了”。可是狼真的来了,而且是两个。狡猾的狼先是远远地跟着,也许它们在揣测屠户的心理吧。果然,屠户害怕了。故事进一步发展,屠户采取了妥协退让的办法,先是将担中的“剩骨”投出去一个,结果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再妥协“复投之”,可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的贪婪可见一斑。最后,当“骨已尽”时,狼们并没有发善心离开,而是“两狼之并驱如故”。看来妥协是不能赢得它们的同情的,只能让贪婪的狼得寸进尺。屠户不得不进入抵御状态,当他发现“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时,决定找一个安全的防御之所。“奔”字突出了情况危急,屠户来不及多想,本能地“弛担持刀”面对两狼,但这已足以吓住了狼,狡猾的狼暂不敢上前,与之“眈眈相向”。故事的高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一狼离开,一狼假寐。好在屠户没有错过进攻的时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此情此景读者也无不为屠户欢欣,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正要离开的屠户突然发现身后“一狼洞其中”,原来它企图“隧入以攻其后” 。到此屠户才明白,原来前面假寐的狼是“以诱敌”才如此,狡猾的狼竟然采用了分兵袭击的办法。此处的描写将狼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不能不让我们钦佩,在人与狼的较量中,双方都在不断地变化着策略,狼是由远远地跟着,到采用分兵袭击之策。屠户由妥协退让,到与狼对峙,到奋而杀狼。在这种斗争中,狼是表现了贪婪狡猾的特点,而人却由退让进而到了勇敢。所以人与狼的较量最终以人的胜利而告终,这恐怕正是作者要告诫我们的,不要惧怕强大的敌人,只要敢于与之抗衡,胜利最终是我们的。在勇敢智慧的人面前,再狡猾的豺狼也只能是失败。全篇虽不到二百字,但语言生动,刻画人及狼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堪称精短小说的典范。 二、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在表现手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 前面的故事是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而结尾段却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点明全文主旨。古代这类文体的写法总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 2.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 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不是可以随意表明自己观点的年代,作者以故事的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讽刺那些奸邪狡诈的人,最后必将失败。 3.在这个故事中,斗争的双方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在双方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分别处于什么位置?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故事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在整个斗争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紧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 。后来屠户采取抵御之策,狼开始想办法对付他,前后夹击。屠户抓紧时机,反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对敌斗争中决不能软弱,恶的势力往往是你弱它就强。故事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恶的势力不能妥协退让,只能机智勇敢地面对。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思考与讨论 一、《狼》的第一部分是叙事: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想想看,这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有哪些好处? 设置此题意在考核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同时学习故事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抓住重点的词语、重点句子。 参考答案:这部分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动作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犬坐”“假寐”“径去”写出狼的狡猾。 二、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进行体会。人与狼较量的过程中,人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从妥协退让到勇于斗争。从没有信心到勇敢地战胜敌人。 参考答案: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建议 一、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言故事,要想了解蒲松龄写作的文风,应该在引导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的情况下,再学习本篇文章。至少我们应该带领学生阅读几篇《聊斋志异》中的小故事。 二、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尤其是这篇文章故事性较强,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章的趣味性。 三、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课文的串讲,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狼》的故事。 四、借助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故事的情节发展是按照怎样的脉络进行的?能否用一些词语概括这些情节?屠户和狼在相互对峙中,他们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给你怎样的启示? 五、现在人们在对《狼》这一课的理解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讨论,那就是狼该不该杀,尤其在今天狼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讨论。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父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到他时家境更为贫困。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19岁时初应童子试,连获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4年后便死了。一生中,除31~32岁时,到宝应和高邮做过一年多的幕宾外,都在家乡设馆教书。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这为他创作不朽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奠定了生活和思想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 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二、《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三、《聊斋志异》自序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康熙己未春日,柳泉自题 四、《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一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单从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某些表现手法来看,这个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纵横面来看,这个评价就不够全面了。因此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说。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发展系统。一个系 统属文言,起自六朝的志怪而盛于唐的传奇;一个系统属白话,起于由唐宋时的说话而形成的话本,进而发展到大部头的长篇章回小说。文是文,白是白,界限分明。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如以文言写章回小说者。但是,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竞赛,甚至有斗争。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聊斋志异》的出现,就不单纯的是文言小说自然地顺利地直线地发展的结果。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蒲松龄自己也承认是“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来继承这一小说传统的,是踏着前人开辟的创作道路前进的。然而,从当时的情况讲,这条路已经是歧路了。他以自己毕生的主要精力,又把歧路引直成宽平的大道,树下了历史的纪念碑。 《聊斋志异》是清初17世纪的作品,上距干宝的《搜神记》已千年以上,距唐传奇的兴盛也近千年。对于文言小说的发展来说,《聊斋志异》的出现,实在是“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 按照鲁迅的说法,中国古代严格意义的小说从唐代才开始出现,“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以前的志怪书不仅是“粗陈梗概”,“非有意为小说”,而且“以为幽冥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更无诚妄之别矣”。以志怪书的代表作《搜神记》为例,作者干宝就表明其创作动机是“发明神道之不诬”。蒲松龄自谦非干宝之才而“雅爱搜神”,正是从“才”的方面来看待六朝志怪书的,权其设幻的种种大胆想象,造异立奇,并非追随其明神道,有取有弃,所以能摆脱单纯模仿之恶道。六朝文人的设奇造幻,不同于单纯的宣扬迷信,为了动人,就要 造得让你感到像真的一样,在这样的一个写作实践过程中,无疑的是锻炼和发展了文学的想象力,发展了后世所谓的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因素。蒲松龄从志怪书中所受到的启发,正是这种积极的文学因素。唐传奇的确堪称有唐一代之奇,产生了大量的作品,著名的如《枕中记》《长恨歌传》《李娃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作者又多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立意在写人,又重情节,尚文辞,故能通过委婉曲折的故事给人留下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传奇蔚为奇观,也使后来的刻意模仿者望尘莫及。这个成就与当时文人思想上的较少束缚,社会风尚的较为开放大有关系,正因为如此,传奇才只盛于唐,至宋则日趋衰落,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再也没有产生过像唐代那样的名作,作为文言小说代表的志怪传奇的全盛时代过去了。文言小说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传奇的出现,虽然标志着“始有意为小说”,小说正式登上了文坛,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已争得了应有的文学地位。“传奇”一词就含有贬义,它与声势浩大的唐诗和散文是不能并驾齐驱的。宋以后的文言小说,用鲁迅的话说,“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这时,另一种起于民间的新的小说形式即评话出现了。评话是白话小说,它的产生与广大的下层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主要的是为他们服务的,得到他们的喜爱。从评话到章回,历经几代数百年,越来越旺盛强大,同另一种起于民间的戏剧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后期主要成就的重要标志,诗文的地位反而越来越显得居于次要了。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文言小说,走着与白话小说并不相同的道路,远离了现实生活,远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变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犹如明末之文人小品,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走向了末路,既缺乏白话小说的生命力,同唐传奇相比,相差也不可以道里计。 文言小说的衰落,到明朝已达极点,故鲁迅在讲“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时,一笔带过,批评多于肯定。“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 ,而能够予以肯定者,实在寥寥。至于清末的文言小说,虽“亦记异事,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陈祸福,专主惩劝,已不足以称小说”。文言小说发展到如此境地,真是名副其实的“呜呼哀哉”了。 在文言小说的衰败之风“弥漫天下”的境况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突然异军崛起,独树一帜,连当时鼎鼎大名的文人王渔洋,也不敢写这位三家村的教书先生,究竟是为了什么? 二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而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化的时代。他经历了明朝的灭亡,经历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经历了清朝入关前后的掳掠和镇压,经历了清初民族的反清斗争。在清朝相对稳定的统一和巩固以后,他又幻想着通过科举制度的途径出仕,然而初显才华以后,紧接着而来的却是屡遭挫折,最后也只得到了一个“岁贡”的虚名。他除了短期到江苏给人做幕僚外,终生在山东农村生活。他始终没有放弃高升的幻想,然而随着幻想的 破灭,他这个处于下层的小知识分子,直接地广泛地观察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种观察里自发地产生了“孤愤”之情,并且把这种“孤愤”之情自觉地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上溯千余年以来的文言小说的发展,有哪一位作家像他这样?唐传奇的作者大都是有较高地位的知名文人,而且传奇的产生还与投献干谒有关,说得不客气点,还是一种求名的工具 。蒲松龄写了《聊斋志异》,还抵不上科场中三篇八股文,而他自己却认为是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何所为也?他虽写传奇志怪之文,心中未必完全以前辈作者为同道的。他心目中追随的是“二十四史”的开山祖师司马迁。《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当然,他还不懂形象的历史之类的说法,可他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面貌,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概括说来,《聊斋志异》突出地提出了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蒲松龄的笔下,当时的政治是非常黑暗残暴的,特别是中下层的封建官吏以及与之相勾结而受到庇护的豪绅恶霸,他们像一群恶狼一样吞噬着弱者的生命,用蒲松龄的话说,就是“花面逢迎,世人如鬼”,“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也”。《席方平》一篇就集中而典型地揭露了那种吃人的社会关系和官吏制度。蒲松龄幼而聪颖,却屡试不第,他虽然长期没有破除幻想,醒悟过来,但是从他亲身的经历和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广泛观察中,看穿了科举制度是一种坑害知识分子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反而培养出了各种各样庸碌无能的废 物。在蒲松龄看来,封建社会提倡的所谓“学而优则仕”根本就实现不了,因为考场已经成了腐败的交易所,瞎眼衡文,无才得中而有才被黜,这也实际上回答了蒲松龄为什么没有通过考试关的原因。在蒲松龄的笔下,还多方面地反映了妇女问题,如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由于妻妾制度而造成的家庭不和,嫡庶之争。更可贵的是他创造出了众多的朦胧的渴望着自由的青年妇女的形象,如婴宁、青凤等,她们已经在幻想的形式中初步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和束缚,向着另一个新世界探索和追求。 除这三方面外,蒲松龄还像画风俗画一样,广阔地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中 下层人们的生活和农村的生活,创造了众多的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越是下层的生活和人物形象,越是令人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朴素,具有泥土的芳香气,这同蒲松龄对农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朴素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聊斋志异》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阔,提出社会问题之重要,创造出的人物形象之众多,创作高水平的短篇小说之量大,艺术风格之独特而言,就他毕其一生的精力致力于此而言,在文言小说史上,有哪一位小说家堪与他相比?在文言小说衰颓之风“弥漫天下”的环境中,《聊斋志异》力挽残局,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又开拓了新局面,达到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就这种意义讲,说蒲松龄是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并不过分,不仅文言小说如此,写白话短篇小说的,又有谁能超过他?即使拿到世界小说史的范围来考察,在那个时代,也是寥寥无几的。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还未出世,契诃夫比蒲松龄还晚二百余年。除了带有传说色彩的东方巨著《天方夜谭》之外,我想,拿《聊斋志异》同西方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塞万提斯的《惩恶扬善故事集》、薄伽丘的《十日谈》等名著作一番比较研究,也未必是使人汗颜的事。这样说也并不是为了耸人听闻,因为西方的那些名著,是在新的历史潮流的推动下,由短篇小说开始,开辟了西方小说 史的一个新时代,而在中国,却是以《聊斋志异》为始,开辟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时代。 三 《聊斋志异》提出的上述三个重大的、尖锐的社会问题,蒲松龄以前以后的哲学家、思想家也看到了,特别是他以后的小说家也看到了,而且一步一步看得更深更透。思想家同小说家不期而遇地共同地注意到这些问题,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历史潮流。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解剖着这个封建社会晚期的腐烂特征,探索着向何处去。这不是思想家小说家的异想天开,而是社会的客观发展在他们头脑中直接的或曲折的反映,至于反映的程度如何,当作具体的分析。但是作为一种带有共同性的探索性的思想潮流,那就有它的开拓者和继承者。而在小说领域里,这个开拓者应该是写文言小说的蒲松龄,继承者则是写白话长篇小说的吴敬梓和曹雪芹。这是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在思想潮流方面的合流,站到了一条战线上,所以说单纯地认为《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不够全面,道理也在这里。对于一个思想家或文学家,看他对人类的贡献,不是要求他能达到他以后的人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是看他比以前的人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尽管后来的人对这些问题认识会越来越深刻全面,却不能以此来责备他的“局限性”。我觉得对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暂不涉及他另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上的复杂性或矛盾,既应该与他之前的小说家比较,也应该和他以后的小说家比较,把他当做一个中间环节,或者说是个过渡阶段,那就可能更符合实际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 蒲松龄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是有深刻的观察的,是满怀着愤怒的激情去揭露的,甚至在《促织》这样的作品中还敢于对为非作歹的皇帝流露微词,这就比过去的文言小说家勇敢多了。可是他的认识更多的是对于中下层官吏的表现,所以他幻想有清官来解民于倒悬。《聊斋志异》中不少本来是悲剧而偏偏又出现了虚幻的光明尾巴的作品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康熙时代,特别是中后期,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施世纶式的“天下第一清官”究竟有几个?蒲松龄就看不清,不仅看不清,他自己还一直想做官,这岂不是矛盾?我不相信蒲松龄做了官就一定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因为他对荣华富贵是有幻想的,这和做清官又是矛盾的。比蒲松龄的生活稍微好的人不少,比他生活苦的当更多,但是他们却未必都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在“盛世”下“乐天知命”安心当顺民的大有人在。而蒲松龄却大揭“盛世” 下的烂疮疤,替被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这不正表现出他敢于正视现实的一面吗?不要因为他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盛世”的虚弱性,就再加他一个“局限性”的评语,要具体分析透他为什么没有认识到的原因就行了。蒲松龄是从农村下层的观点来观察当时的吏治的,带有农民的直观性和朴素性。他不了解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他也没有接触到上层的政治活动。用个形象的比喻,他的愤怒和控诉,正像俚曲中的“哭皇天”,只要“皇天”一睁眼,就会天下 太平、吏治清明、五谷丰登了,他的穷苦生活就有改变的希望了,至少可以变得稍微富裕点,不必为毕家老爷坐馆当“西宾”了。蒲松龄只能走到这一步,再往前就迈不开步了,需要接力的人。 18世纪的小说家曹雪芹踏上了蒲松龄开辟的路,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问题。蒲松龄眼下的“盛世”,到了曹雪芹的眼下就成了“末世”,因此他不去“哭皇天”,认为天也有缺陷,需要补。但是,补天的石头还有一块没用完就补上了“天洞”,结果呢,仍然不是好天,天下依然是“美中不足今方信”,怎么办?干脆等它塌了吧,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走到这里也止步了。这是“最后的问题”,他以后的小说家回答不了,只好由历史来回答了。科举制度毒害了知识分子几百年,小说史上有谁提出来反对过?相反的是在小说戏剧中充满着状元发迹的故事。蒲松龄第一个提出来了,揭露了考场的种种黑暗弊端。但是,他还没触及制度,只认为考场之弊误了人才,革除此弊,有的即可得中,他自己就老想得中。他这种想法也是矛盾的,因为即使公正地得中的人,也并非真才。吴敬梓比蒲松龄前进了一步,在《儒林外史》的一开头,就说这个制度定得不行,使知识分子连行为出处都不顾了,所以他笔下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科举制造出的假名士的丑态。吴敬梓也有才,但他看破了,无意于功名,洒脱得开,所以走得远。曹雪芹就比他走得更远,认为凡热衷于此道者,皆为“国赋禄鬼之流” ,大有悬崖撒手的气魄,彻底看穿了连制造科举制度的那个社会也没出路,有才者又何所用?蒲松龄只能创造出灰心了的形象,吴、曹则创造出了摆脱此牢笼的人物形象。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却是同一个制度,是志同道合的挑战者。 再如,蒲松龄观察到了封建制度下妇女问题的各个方面,可是他一旦想找解决的办法就陷入窘境,连多妻制也想来调和,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他当然也有更理想的人物,但那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以花妖鬼狐的形象出现。吴敬梓则不仅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还敢写杜少卿拉着老相好的手游山玩水,放达多了。他自己的行为也狂放不羁,比蒲松龄更少受约束。曹雪芹不仅在理论上大胆地向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挑战,歌颂女子比男子钟灵毓秀,而且更创造出了现实生活中争取婚姻自主的男女青年的典型形象。封建礼教帷幕被他们逐渐撕破了。仅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几位小说家是沿着一条路走过来的。如果说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的出现,是以明朝的几部白话长篇小说为代表,那么,第二个高峰就是以清初文言的《聊斋志异》和白话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表现出来的。文白在思想上合流,把古代小说推向了最后的更高的新阶段。 四 《聊斋志异》使用的是文言,这对于它的传播和影响有不利的一面。但它在社会上居然广泛流传开来,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关键在于它是成功的小说,创造出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历史所提出的新问题、新动向、新趋势,从而在读者的 思想感情里引起强烈的共鸣。正因为如此,才能进一步影响到美术、戏剧、曲艺的再创造,甚至在近代还产生了专说聊斋的评书名家。这又进一步间接地帮助《聊斋志异》在社会上继续扩大影响,使之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书,变成海外许多国家争赏的短篇名著。因此,用《聊斋志异》的文言比古文的语言更浅近明畅的说法以解释其影响面广,是不够的。因为,它以前以后还有一些白话小说,语言是更好懂的,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赶不上《聊斋志异》,有的甚至早就被人忘记了,可见语言的文白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 辨明这一问题,目的是把《聊斋志异》与“聊斋风”式的作品区别开来,后者曾长期被看做同前者是一个流派,这是很不恰切的。 继《聊斋志异》之后,又出现了《新齐谐》《谐铎》《夜谭随录》等一批笔记小说。有的仅笔法仿《聊斋》而杂记方物,既不敢触及社会问题,又写不出动人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无愤激之情,有闲暇之致,“戏编”文字以自赏,与人民的疾苦不相干,从精神上同《聊斋志异》是背离的,甚至是对立的,怎么能算做一个流派呢? 稍可同《聊斋志异》抗衡者,是乾嘉时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并欲取而代之。纪晓岚是总编《四库全书》的大学者,可是一比较蒲松龄,他就现出才短了。“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媒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之?又所未解也。”为什么“未解”,分不清小说和非小说的区别嘛!按照他的看法,则其他长篇小说更不可解矣。一个 不懂小说的人,要写一部书以代替盛行百年的小说,难免要落空。所以,《聊斋志异》盛行到现在,而《阅微草堂笔记》在社会上的影响就很小了。至于它以后的一些同类型的书,则“已不足以称小说”,更与《聊斋志异》不相类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系统中空前绝后的一部巨著,未尝不可。 (蓝翎,选自《文史哲》1980年第6期) 五、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故居,位于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院落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西有侧院。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间,为蒲松龄的诞生处和其书房“聊斋”。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其亲笔题字。南院有平房两间,旧称“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系新建的陈列室,陈列着蒲氏家谱、手迹和其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聊斋正房后为6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丰子恺、李苦禅、俞剑华、李桦、戴敦邦等书画家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百余幅。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泉,又名满井,在淄川区蒲家庄东侧约百米的山谷中。据载,早年井中清泉涌流,外溢为溪,大旱不涸,古称满井。最初蒲家庄也由此得名满井村,至明朝末年,蒲姓日繁,因而村始易为今名。当年井四周有翠柳百株,故后人又称之为“柳泉”。相传蒲松龄曾多次在此设茶招待过往行人,搜集创作素材。蒲松龄酷爱此地,自号“柳泉居士”。1980年,柳泉旁新建草亭、凉亭,井口围加了栏杆,井旁“柳泉”石碑为著名文学家沈雁冰所题写。柳泉北面原有一座龙王庙,也叫满井堂,庙西庑原有《新建龙王庙碑》一块,碑文系蒲松龄所撰。现庙已无存,碑已移存蒲氏故居内。 蒲松龄墓位于淄川区蒲家庄东南约500米处。墓地四周系砖石砌围墙,内有10株松柏树,古木阴翳,郁郁葱葱。墓院系蒲氏老林,内有古墓几十个,蒲松龄墓在墓园北侧,封土高约两米,墓穴呈头向西南,足向东北之势。墓前立清雍正三年(1752年)同邑后学张元撰的《柳泉蒲先生墓表》。1954年建立了一座四脚碑亭,1979年又在亭前立沈雁冰撰写的《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碑。 聊斋园,位于淄川蒲家庄村东,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聊斋园分为艺术陈列馆、狐仙园、石隐园、聊斋宫、满井寺、观狐园六部分。艺术陈列馆共三个展室:第一、二展室陈列反映蒲松龄生活的诗词、文稿及颂扬蒲松龄的图画、诗歌、书法等艺术作品;第三展室展出了18组蒲松龄生平塑像,形象逼真。“狐仙园”内建筑错落有致,小巧美观,包括共笑亭、留仙桥、柳拉碑、奇幻门、聚仙峰、卧狐、独眼狐等景观。“石隐园”内建有远心亭、同春堂、迟月亭、九回廊、文梓树、蔓松桥、霞饴轩及各种石景等,并有假山、怪石及花草。“聊斋宫”内有《罗刹海市》《席方平》《画皮》《娇娜》《尸变》等聊斋故事艺术雕塑作品,并采用灯光、音响、电影特技等现代科技表现手法,再现了蒲松龄笔下神鬼狐妖的艺术形象。“观狐园”内有各种狐狸1400余只,具有极高的观赏及经济价值。 六、蒲松龄纪念馆 蒲松龄纪念馆是以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故居为主体扩建而成的名人纪念馆。蒲松龄故居修复于1954年,建馆于1980年,现有生平、著作、聊斋正房、名人书画、外文、彩塑6个展室。 聊斋正房是蒲松龄当年居住的地方,这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是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蒲松龄故居在蒲松龄去世后一直由他的后人居住,后因故被毁,房主出走东北辽宁,现在的正房是1954年重新修复的。走进正房,首先可以看到蒲松龄的画像,这是蒲松龄74岁时,他的小儿子蒲筠请寓居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画的。画像上还有蒲松龄的亲笔题跋两则,一则是: “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康熙癸巳自题。”一则是:“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画像两旁悬挂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题写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西侧是蒲翁的会客室,这里有他当年用过的坐榻,中间放个小矮桌,可以盘腿而坐,以会客、聊天。南窗下还有先生用过的书桌、砚台,它们看上去简朴而平凡,却仿佛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著。东侧为先生的卧室,公元1715年正月22日,蒲翁就在这个炕上“倚窗危坐而卒”。 七、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试析《狼》的写作特色 《狼》是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它的文字简洁,全文仅二百余字,而且有叙有议。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全文有五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缀行甚远”,写屠户晚归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层,从“屠惧”到“并驱如故”,写屠户妥协“投骨”,狼得寸进尺。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层,从“屠大窘”到“眈眈相向”,写屠户自卫防御,同狼相持。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层,从“少时”到“盖以诱敌”,写屠户坚持斗争,杀死两只恶狼。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写屠户怎样杀死第一只狼和第二只狼。当屠户自卫防御时,两只狼互相配合,企图用假象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但是屠户没有受骗,也抓住恶狼假寐这一有利时机,“暴起”杀了第一只狼。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在打洞,立即“自后断其股” ,又杀死了第二只狼。这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第五层,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的寓意。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看吧,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勃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是不甘心地“眈眈相向”。这些动作的描述,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自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然而狼又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给屠户造成了“刀劈狼首”的有利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有利条件。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这篇寓言故事的语言简练而生动,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写屠户与恶狼斗争时,贴切地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如奔、倚、持、劈、断等,逼真地描述了屠户坚决果断的行动。文中还多次巧妙地运用了文言代词“其”,如:“受其敌”“断其股”的“其”代狼,“攻其后”的“其”代屠户,“积薪其中”的“其”代麦场,“奔倚其下”“洞其中”的“其”代柴禾堆。用一个“其”字分别指代几个对象,使文句更加简洁。 (安余文,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八、参考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狼 学案 狼 策略与反思 纠错与归纳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领悟寓意和现实意义。 3 认识文中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 】 感受故事情节,揣摩语言,领会文章主旨。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自主学习】 1、 了解作者: 作者 ,字 ,一字 ,号 ,世称 。 朝山东人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 》,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郭沫若也曾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 ) 屠大窘(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相向( ) 目似瞑( ) 隧入( ) 狼亦黠矣( ) 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止有剩骨 顾野有麦场 一狼得骨止 狼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 意将隧入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4、 用两个字的动宾短语对本文内容加以概括,_ __狼,_ __狼, __ _狼,__ _狼。 【合作探究】 1、找出课文中描写狼的语句写在下面,可以看出狼具有怎样的本性? 2、找出课文中描写屠户的语句写在下面, 这些语句是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可看出屠户有什么性格特点?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这段议论有什么作用? 【当堂训练】 1、注意下列特别词类: (1)一词多义: 其:恐前后受其敌。( ) 场主积薪其中。( ) 屠乃奔倚其下。( ) 一狼洞其中。( )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 屠自后断其股。( ) 其一犬坐于前( ) 之:复投之(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久之( ) 又数刀毙之 ( ) 以:投以骨( ) 以刀劈狼首( )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盖以诱敌( ) 意:意暇甚( )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 敌:恐前后受其敌 ( ) 盖以诱敌( ) 前:恐前后受其敌 ( ) 狼不敢前( ) (2)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其一犬坐于前。( ) (3)通假字 止同“ ” 【拓展延伸】 母狼的智慧 (毕淑敏) 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 一位老猎人,在大兴安岭蜂蜜般黏稠的篝火旁,对我说。猎人是个渐趋消亡的职业,他不再打猎,成了护林员。 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叼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着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惊讶,通常狼在危险时,会在草木茂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逃脱,如果爬向沙丘,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坡顶,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地逃向远方。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生平见得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只黑箭。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往 回走。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码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火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其中冒出来。我轻轻扒开驼粪,看到白天失踪了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在白天它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与从容的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 1、本文说“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下列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结合句中加点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 (2)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 (3)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修辞角度分别说出其表达效果。 (1)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 猫 教案 【课型】 品读课 【教学创意】让学生说话:此课教学依“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 块 层层推进,以教师赠格言、 学生拟格言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 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 2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 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深情 难点: 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30秒视频(漂亮、可爱的猫)欣赏,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 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养猫诚然有乐,可是悲从何来呢? 我们依照“理解”“品味”“感悟”三步来品读全篇。 二、理解 1.学生朗读,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 作品内容。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 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这一处猫的动作和描写可谓文笔的精华,它用朴素的言语创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动态、情态栩栩如生。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黄猫圆圆的脑袋、转来转去的眼睛、伺机捕捉的形 神跃然纸上,真是妙笔生辉。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 一只可怜的猫。 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D“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还衔着一只黄鸟。” —— 一只凶恶的黑猫。 3探讨作品结构:设 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 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4小结、板块过渡: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 纸上。“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 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三、品味 1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 师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学生朗读、评说,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指导朗读: A“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 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B“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C“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 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朗读指导:重读“好久不”,读得低沉、余味无穷。 (学生朗读。) D“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朗读指导:重读“永不”,读得沉郁、果决,读出伤痛。 (学生朗读。) 3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 讲究;语速由舒缓而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3)生齐读。 (4)品味语言。 扣“十分难过”“良心受伤”深入到“妄下断语”(没有事实根据地作出判定);设疑、 讨论。 A“我”为什么暴怒,挥舞大棒虐待可怜猫? B我根据什么迹象断定它咬死了“我”的芙蓉鸟? C.可怜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D.谁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4小结、板块过渡。 一种丰富的情感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无声无形地流淌着,不断积淀,直至喷发。 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有对作品更深层次 的感受甚至有超越作品的感悟。 四、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 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赠格言: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3. 学生自拟格言: A努力完善自我! B弱小就要挨打! C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D你想得到幸福吗?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小结:这些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 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 五、升华 课堂结语: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哪里是在 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播放美丽可爱的猫的视频)请欣赏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猫 ,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猫 学案 【作家作品】 1.关于作家 郑振铎,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1920年11月,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刊》。1923年后,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 2.写作背景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上,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等观念的影响。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忧郁( ) 怂恿( ) 蜷伏( ) 惩戒( ) 污涩( ) 怅然( )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3)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3.依据课文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动词。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 ,又会 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 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 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4.这篇课文写三只猫的故事,每只猫都是按照三层式的结构来写的:先写 ;再 ;最后 。这种三层式的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仿照画线句子,完成下列句子。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 ;你也许不会最顺利, 。 【课文探究】 6.这篇课文写了“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请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乐”和“痛”。 7.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分别属于哪一类人?作者对这类人是怎样的态度? 8.作者养猫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阅读全文,完成下面填空。 第一回由快乐→( );第二回更加快乐→( )→( );第三回养的猫给“我”留下深深地( ) 9.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产生许多联想,请将你的感受下来。 10.本文在写法上运用了照应和伏笔,阅读课文填空。 (1)与“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相照应的句子是 (2)写第二只猫“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为后文 埋下伏笔。 【文段精读】 阅读“冬天的早晨”到文章结尾,回答问题。 1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12.“我”为什么会“妄下断语”?教训是什么? 13.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4.“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你认为“我”可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结果“我”没有做,这说明了什么?作者以非常沉痛的懊悔的语气来诉说第三只猫亡失的经过,要表达什么意思? 1.略。 2.(1)写出了这只小猫的旺盛活力(2)从“小侣”这个词看出“我”对小猫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把它当成了朋友,失去了,心里是酸辛的。(3)从“若有若无”这个词语看出这只猫在家里没地位,大家不喜欢它。 3.跑 爬 扑 跃 4.猫的来历 叙述事情 抒发感情 5.但你可以最勤奋 但你可以最乐观 6.“乐”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快乐,让“我”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痛”在愤恨、怅然、难过、痛悔、自责。 7.“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 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8.酸辛 时时担心 怅然、愤恨 悔恨 9.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做调查,主观武断;要平等对待一切生命;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勇于自责。 10.(1)至此,我家永不养猫。(2)第二只猫的失踪 11.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12.原因:因为第三只猫是有余的、瘦弱的猫,不能给人带来半点乐趣,“我”起初就对它没有好印象,于是对它的一切都看不顺眼,当后来一只芙蓉鸟被咬死时,“我”就偏听偏信,妄下断语,把罪名横加在它的头上,狠狠地给它惩戒。教训: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处置事情,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13.“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14.“我”完全可以采取弥补的措施,给它吃好一点,待它态度温柔一点;说明“我”对生命的漠视(漠不关心);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平等尊重。 逃跑的火焰 周涛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 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的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⑧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⑨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⑩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的旁边奔跑过去。 ⑾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⑿“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里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 ⒀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伙撞倒,好像对狐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⒁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窜一窜地跳动着。 ⒂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 ⒃许多年以后,我在拉卜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皮,但是我买了。 ⒄这张狐皮和我在则克台遇到的那团逃跑的或火焰,颜色非常相近。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 ⒅一团火炭不管跑到哪里,都会有人把它熄灭。它最后的结局,也是变成一张完整的皮。 ⒆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 我曲解,所以我多解——对于《狼》的多角度解读 苏轼在《题西林壁》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进入视野的庐山形象也就各不相同。而语文学科的非科学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追求多元化目标,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所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多角度解读课文,既可以为学生解读文本找到一种变势,有利于学生重组课文信息, 更深刻地甚至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又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可是我们只要随便听听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大多数教师的语文课都是《教师教学用书》的转述,甚至更多的是《中学语文教材详解》之类参考书的复印件。所以,新课程改革面临最大的瓶颈其实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而教师的素质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对每一个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对每一节课的创造性的设计。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有没有一种方法呢?也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借用金代王若虚之言:“大体须有,定体则无。”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怎样设计教学,那要看对象。这“对象”一是指学生;二是指文本。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方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觉得语文教学很特殊。它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尽管它有科学的因子,也有技术的含量。甚至它也不是艺术,尽管不少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因为科学依赖知识,技术依赖能力,艺术不守规则。语文教学与它们都有区别,它既靠知识,也靠能力;既有技术性东西,而且也讲规则,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遵守教学常规的,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如果语文教学真是艺术的话,那现在没几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因为艺术最需要天赋,最需要灵气。 我以为,所谓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即以主要教学任务为纲,次要任务为目。寻找一个最佳的切入角度,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所以,选择角度尤为重要。并从文本中找出一条思想或思维的线索,以串联组织起整个内容,并在这一线索上设置问题,以“出言有章”的方式,展开对有关对象的思考、解释和剖析,去透视其内部的关联与外显的意义。 听过好几个语文教师讲《狼》这一老篇目了,在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设计上大同小异。以某老师讲公开课《狼》为例:先是学生诵读文章,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层次分角度进行情节概括。从屠夫的角度概括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从狼的角度概括:两狼跟踪、两狼穷追、两狼谋划、两狼被杀。然后又放动画性质的课件,将这个故事又重新演绎了一遍,做了一些简单的释疑解惑。然后又请三个学生装扮成屠夫和两狼,进行课本剧表演,又将这个故事第三次演绎了一遍。最后是一个所谓的“拓展”,讨论一个问题:读后你觉得人类对狼是猎杀好呢,还是保护好?(让初中生讨论这样的问题有点幼儿化)。我觉得现在很多语文教师上公开课时,将精力基本上都放在课件的制作上,有点舍本取末,买椟还珠。因为语言的抽象是想象力发展的必要手段,将一切词语都化为画面会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发育。课件表示的这种图象方式和语言表达的方式存在着重大差别。图象是抽掉了语言文字深度的平面,它的本质是反语言的,而文学恰恰是语言的艺术。这样的语文课,只见“课”,不见“语文”。语文教师真正需要解读的文本基本没什么解读,只是在文章表层情节上用不同手段重复了三次,基本上属于无效劳动。 而且板书设计一如教学参考书: 1、开端: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2、发展: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 3、高潮: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 4、结局: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这样的板书设计几乎没有教师匠心独运的设计,即没有教师智力的参与。教师只要写了“开端”二字,学生不用动脑子就能想出来下面肯定是发展、高潮、结局。教师罗里罗嗦写了一黑板,可就是没有对一个具体的文本来换一个新鲜的角度来解读。那么,如何换一个新鲜的角度呢?下面我结合《狼》这篇小说来谈谈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具体设计方法。 一、一般情况,我们对小说习惯于从情节的角度来设计。但如果篇篇都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会给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僵化的思维方式,以为小说就是这“八字宪法”。然而,重新换一个角度从整体上把握小说,这常常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软肋。譬如,《狼》这篇小说如果从“摆脱”的角度设计就比较新鲜。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经常用“三”的模式来概括情节。如“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请诸葛亮”、“三气周瑜”、“三笑点秋香”、“三哭殿”……这是用重复来衬托不重复的模式。那么,我们从“摆脱”的角度来把握小说的情节,可作如下设计: 第一次摆脱:逃跑(惊恐万分) 屠夫遇狼 第二次摆脱:投骨(心存侥幸) 第三次摆脱:杀狼(绝处逢生) 二、如果要增加学生思维的难度,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从文章的立意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那么,可以从兵家文化入手解读文本,写狼的“狡诈”。 缀行甚远——尾随跟踪,寻找机会 交替缀行——不为诱惑,随机应变 狼以诈立 眈眈相向——互相对峙,琢磨对策 徒增笑尔 正面假寐——明修栈道,欲擒故纵 背后偷袭——攻其不备,直捣黄龙 这两头狼就像是谋略大师,从尾随跟踪,寻找下嘴的机会;到屠夫投骨时随机应变,交替追击;再到屠夫背靠积薪,双方互相对峙,狼琢磨寻找新的对策;再到一狼正面装睡,明修栈道,以图麻痹屠夫,欲擒故纵;另一狼背后袭击,欲攻其不备,直捣黄龙。这两头狼整个就是孙膑转世,张良再生。 当然,转换一个角度解读文本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前提是你必须有那个角度所需要的相应的知识。你讲出来的东西都是你放进去的东西。一篇文章就如一个篮子,它只是一个盛放教师知识积淀、思想积淀的东西,你如果没有东西往里面放,那你只能指着一只篮子告诉学生说:这是一个篮子。这其实也没错,就像你告诉学生说走路要抬腿,吃饭要张嘴一样,都是无比正确的废话。 三、无论是从情节还是从立意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其实都是从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角度上着眼的;比较有难度的教学设计是从文学作品的形式上进行的教学设计。如果从语言的角度切入。将这篇文言小说略加改动,就是一首四言诗。读来上口,音韵有致。 一屠晚归,信步悠然。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户惧之,投之以骨。一狼食骨,一狼仍从。屠复投之,后狼止骨。 前狼又至,骨已尽矣。两狼缀行,并驱如故。屠户大窘,恐受夹击。 顾盼之余,野有麦场。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久而久之,目瞑意暇。 屠户暴起,刀劈狼首。数刀毙之,方欲前行。转视薪后,一狼洞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自后断股,后狼亦毙。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顷刻两毙。变诈几何?止增笑耳。 文言文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诗性的语言,它有三个主要特点:音节整齐、语义凝练、句式灵活。这三个特点都和诗歌非常匹配,这种语言简直就是专门为诗歌设计的一种语言。当然,这个推理也可以反过来说,即文言正是数千年来中国文人在作诗中“作”出来的一种语言,因为诗人一直用诗的要求来塑造它,结果它就成了一种诗的语言。 文言以单音节词语为主,崇尚整句,句子一整齐,就有了节奏,有了节奏就有了韵律,读来抑扬顿挫,适于诵读。文言以单音词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是说往往一个字就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这种构词方式很容易把语义集中、凝练,用少数音节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文言句子很少关联词,没有形态,句式灵活。它一个个词语就像一个个粒子,自由碰撞,以意而合。所以,文言文自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因为文言文内在的有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现代白话文完全不能创造出文言那种晶莹、凝练的审美效果。 板书设计: 音节整齐 诗性语言 语义凝练 浓缩 句式灵活 四、我们如果还从形式上考虑解读《狼》这篇小说,可从叙事的角度切入,作如是设计—— 叙事方式 概述式:高度概括,粗线勾勒——篇幅简短 尚简 动态式:偏重动词,偏好动景——叙事简略 描写手法 白描 :抓住特征,表现神韵——文笔简约 文言叙事的主要特点就是“尚简”。即能省就省,可略则略。但容易出现信息的遗漏、缺损,导致表意的模糊、含混。 语言“尚简”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叙事方式。从叙事方式上讲有两个特点:①“概述式”。所谓“概述”:高度概括,粗线勾勒。就是用少量文字对事件作粗线条的描述,以叙为主,没有给描写留下足够的空间。而现代白话叙事是精雕细刻,力求丰满。叙事的过程就是添枝加叶的过程,力求枝繁叶茂。如《狼》一文,这个屠户的面目、衣着、年龄都没有写,客观的情况,除了一个“晚”字,全部省略了。能否省略的原则是对后面文章的进展有无作用。有则多写,无则省略。 ②动态式。文言叙事偏重使用动词,偏好动态式描述,不喜欢静态式描述,一篇小说就是一个动词的“集结号”。这是文言造句的倾向。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作者叙事的语言像急速的流水从事物的表面上滑过,只动态性地捕捉最重要的信息;那些本来归入描写名下的细部信息,基本上是被省略掉了。 二是描写手法。从描写手法上讲,就是“白描”。抓住特征,表现神韵。即抓住人事物最有特征的部分,用最俭省的笔墨突出它的神韵。不要以为白描很容易,我们不能把一个人或一件事,事无巨细统统罗列出来,只能写一部分,因此,白描就存在一个选择细节的问题。白描的功夫,就在“选择”二字上,公式化的描写就在于不知道如何选择上。文言叙事为突出特征常常用一些渲染夸张手法,而且文言的修辞渗透在语法之中,不可分离。 文言叙事由于采用“概述式”,故而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篇幅简短;由于采用“ 动态式”,故而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叙事简略;由于采用白描的手法,故而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文笔简约。如果把现代白话叙事比成油画,那文言就是速写。它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轮廓,留下大量空白由读者自己去填写。所以文言小说是一种叙事的小说,不是一种描写的小说。 我们新课标的观念强调: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以往的知识教育和文学理念使语文教师形成了顽固的思想定势,限制了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扼杀了很多教师的才华。使得语文教学的一切程序都是机械的,没有生气的,这样机械地教下去的结果是找不到工作的乐趣,找不到教学的意义。乐趣总是和新鲜有关联。对一个文本越是多解,课堂教学就可能越是成功,相反,一个文本一旦有着固定的解释,它就死亡了。伟大的文学总是多解的,无解的,就是说,无论你从哪个角度进入,得出怎样的结论,都是可能的,恰如德里达所言:“我曲解,所以我多解。”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旨在丰富现有的结论,改写现有的结论,发展现在的结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够经常变化角度,用“第三只眼睛”看文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