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四中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四中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3.“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4.“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这两个成语称赞了哪一人物的报国志向( ) A.曹操 B.王导 C.祖逖 D.王敦 5.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与下列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 A.八王之乱 B.祖逖北伐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7.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 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8.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农业技术迅速发展不包括( )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 C.采用育秧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 9.南朝时,一位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10.439年统一北方的是( ) 第21页(共21页)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D.三国中的蜀汉政权 1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许都 C.洛阳 D.殷 1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3.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14.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学习汉族文化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增加财政收入 17.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18.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是对当时社会特点的反映”作为课题来探究,请你找出下列能体现江南开发、经济发展的文化( ) ①祖冲之的圆周率 ②陶渊明的田园诗 ③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顾恺之的绘画艺术 ④建安文学 第21页(共21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 19.“神之于质,犹(锋)利之于(刀)刃;……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段话出自( ) A.《论衡》 B.《抱朴子》 C.《缀术》 D.《神灭论》 20.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方石碑,碑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个头像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下列相关信息中,反映了这一趋势的是( ) ①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②东汉时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形成道教 ③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④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1.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 ①用高表推算节气和时间 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③因地制宜种植作物 ④运用《大衍历》安排农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所书《兰亭序》(见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是( ) A.蔡邕 B.钟繇 C.王羲之 D.王献之 2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在文化中的表现是( ) 第21页(共21页) A.《齐民要术》 B.《桃花源诗》 C.数学家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 D.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 24.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严重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违背了( )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 ④科技文化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5.《齐民要术•杂说》中曰:“凡人家营田,须量已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体现了贾思勰怎样的农学思想:( ) A.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B.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C.因地制宜多快好省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6.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 ) A.民族融合加强 B.统治区域扩大 C.对外交流频繁 D.佛教影响削弱 二、材料分析题 27.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第21页(共21页)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性,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資治通鉴》 (1)阅读材料一,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材料中的“教民耕战”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3)阅读材料三,“魏主”指的是谁?这段材料反映了“魏主”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4)对于以上改革,有人认为“商君遭车裂而亡,秦朝二世而灭,鲜卑族汉化”。所以,这些改革都是失败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如果不认同,请你写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是什么? 28.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第21页(共21页) 贺兰 贺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第21页(共21页) 2018-2019学年北京四中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区别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掌握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准确掌握这一战役的影响。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这次战役被称为“赤壁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A项符合题意;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史称“官渡之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之后西周建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3.“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 第21页(共21页)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分析】本题以“王与马,共天下”切入考查东晋。 【解答】“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王与马,共天下”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 4.“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这两个成语称赞了哪一人物的报国志向( ) A.曹操 B.王导 C.祖逖 D.王敦 【分析】本题考查南朝的更替,知道“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称赞了祖逖的报国志向。 【解答】依据题干“闻鸡起舞”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祖逖与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奋发图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人物不是“闻鸡起舞”的主人公,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与下列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 A.八王之乱 B.祖逖北伐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解答】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江南出现了“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景象的战役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故选:D。 第21页(共21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影响。 6.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分析】本题考查了南朝。宋、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解答】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7.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 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长期战乱,动荡不安,为躲避战祸,人口大量南迁,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都不是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朝时期北人南迁的史实,需要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 8.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农业技术迅速发展不包括( )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 C.采用育秧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农业技术迅速发展的相关史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较多,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21页(共21页) 【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采用育秧移栽;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农业技术迅速发展的相关史实。 9.南朝时,一位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分析】本题以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健康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所以南朝时,一位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建康。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内容。 10.439年统一北方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D.三国中的蜀汉政权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的相关知识。把握439年统一北方的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北魏建立政权的时间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许都 C.洛阳 D.殷 第21页(共21页)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迁都洛阳. 【解答】为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故选:C。 【点评】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1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本题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解答】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13.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胡人汉服”成为社会时尚,主要得益于他在改革中要求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汉化政策。 【解答】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胡人汉服”成为社会时尚,主要得益于他在改革中要求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汉化政策。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14.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分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 【解答】 第21页(共21页) 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平城。由于平城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平城。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注意全面分析当时的历史特点。 【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分析相关时代特征,确定主题。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学习汉族文化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增加财政收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并通过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民族融合,强化鲜卑贵族的统治。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等。 17.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分析】 第21页(共21页) 本题主要考查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的根本原因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教,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因而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的根本原因的相关史实。 18.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是对当时社会特点的反映”作为课题来探究,请你找出下列能体现江南开发、经济发展的文化( ) ①祖冲之的圆周率 ②陶渊明的田园诗 ③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顾恺之的绘画艺术 ④建安文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能体现江南开发、经济发展的文化的表现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祖冲之的圆周率、陶渊明的田园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顾恺之的绘画艺术、建安文学的相关史实。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此时期的文学不能体现江南开发、经济发展的文化,④排除;①祖冲之的圆周率、②陶渊明的田园诗、③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顾恺之的绘画艺术都属于江南开发、经济发展的文化的表现,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理解并识记能体现江南开发、经济发展的文化的表现的相关史实。 19.“神之于质,犹(锋)利之于(刀)刃;……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段话出自( ) A.《论衡》 B.《抱朴子》 C.《缀术》 D.《神灭论》 【分析】 第21页(共21页) 本题考查《神灭论》。《神灭论》是范缜的作品,他是南朝齐梁时期最重要的唯物主义者和杰出的无神论者,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力的反佛教的哲学家。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神灭论》是范缜的作品,他是南朝齐梁时期最重要的唯物主义者和杰出的无神论者,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力的反佛教的哲学家,“神之于质,犹(锋)利之于(刀)刃;……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就出自《神灭论》,D项符合题意;《论衡》是东汉思想家王充所作,《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A项不符合题意;《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B项不符合题意;《缀术》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算经,汇集了祖冲之和祖暅之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C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神灭论》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0.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方石碑,碑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个头像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下列相关信息中,反映了这一趋势的是( ) ①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②东汉时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形成道教 ③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④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使用排除法。 【解答】依据题干“碑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个头像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的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促进了道教的发展,同时,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建道教神仙体系,这些内容促进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③④符合题意;“①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和②东汉时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形成道教”的说法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 第21页(共21页) ,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文化的发展内容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排除法解答问题。 21.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 ①用高表推算节气和时间 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③因地制宜种植作物 ④运用《大衍历》安排农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③因地制宜种植作物。①我国用高表这一仪器来推算节气和时间始于元朝,④运用《大衍历》安排农事始于唐朝。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2.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所书《兰亭序》(见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是( ) A.蔡邕 B.钟繇 C.王羲之 D.王献之 【分析】本题以题干信息为依托,考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解答】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C符合题意。 第21页(共21页)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在文化中的表现是( ) A.《齐民要术》 B.《桃花源诗》 C.数学家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 D.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表现。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在文化中的表现是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内容。 24.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严重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违背了( )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 ④科技文化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 【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确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但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的统一仍然存在,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江南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开发,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是不正确的,四个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第21页(共21页)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5.《齐民要术•杂说》中曰:“凡人家营田,须量已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体现了贾思勰怎样的农学思想:( ) A.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B.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C.因地制宜多快好省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分析】本题以《齐民要术•杂说》为依托,考查贾思勰的贡献。 【解答】据“凡人家营田,须量已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关键信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耕地要犹少而精,就是要争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要广种薄收,这体现了贾思勰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农学思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6.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 ) A.民族融合加强 B.统治区域扩大 C.对外交流频繁 D.佛教影响削弱 【分析】本题以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代表了(北朝)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A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方民族融合的有关内容。 二、材料分析题 27.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第21页(共21页) 材料二: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性,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資治通鉴》 (1)阅读材料一,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材料中的“教民耕战”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3)阅读材料三,“魏主”指的是谁?这段材料反映了“魏主”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4)对于以上改革,有人认为“商君遭车裂而亡,秦朝二世而灭,鲜卑族汉化”。所以,这些改革都是失败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如果不认同,请你写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相关知识的掌握。商鞅变法大大增强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答】(1)据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商鞅。材料中的“教民耕战”的直接影响是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据材料二图片内容“四方古印文” 第21页(共21页) 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文字。 (3)据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性,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结合所学可知,“魏主”指的是孝文帝。这段材料反映了“魏主”改革中的改用汉姓。 (4)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都是成功的改革,所以不认同“商君遭车裂而亡,秦朝二世而灭,鲜卑族汉化”。改革成功与否的判断依据应该是“改革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故答案为: (1)商鞅。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文字。 (3)北魏孝文帝。改用汉姓。 (4)不认同,改革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8.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第21页(共21页)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以及启示等知识,明确要坚持改革创新,国家才能有大的发展。 【解答】(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汉姓;学汉语两项措施; (3)依据材料信息: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4)开放性题目,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故答案为: (1)洛阳。冲破守旧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改汉姓;学汉语。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4)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以及启示等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20 18:41:00;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1页(共21页) 第21页(共21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