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某校七年级学生想去参观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某远古人类遗址,那里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它位于图的哪个位置?(  )‎ A.A B.B C.C D.D ‎2.(2分)“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3.(2分)《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火了之后,为拍第二部,摄制组来到大西北,想以北方培植最早的农作物为主要食材来做一种粥,你会给他推荐(  )‎ A.水稻 B.高粱 C.玉米 D.粟 ‎4.(2分)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以捕鱼狩猎为主 B.已从事农业生产 ‎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制造彩色陶器 ‎5.(2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传说中,使华夏的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  )‎ A.尧、舜、禹 B.炎帝、黄帝 ‎ C.河姆渡、半坡居民 D.秦始皇 ‎6.(2分)《史记•十二本纪》记载“‎ 第17页(共17页)‎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选举制 D.分封制 ‎7.(2分)《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2分)历史上把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称之为“汤武革命”,这里的“革命“准确理解是(  )‎ A.人民革命斗争 ‎ B.推翻暴政统治的正义之战 ‎ C.带有争霸性质 ‎ D.带有社会性质变革的斗争 ‎9.(2分)山西省警方分别于2019年5月13日、7月1日从境外成功追回几年前被盗墓犯罪集团盗掘贩卖的西周时期的青铜重器、国家一级文物“义尊”“义方彝”。商周时期铸造的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利簋 B.四羊方尊 ‎ C.司母戊鼎 D.三星堆青铜面具 ‎10.(2分)西周时期,各级王公贵族在祭祀时使用器皿的规制非常严格,特别是在青铜鼎的使用上有明确的规定:“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青铜器在材料中的主要功能是(  )‎ A.酒器 B.礼器 C.兵器 D.乐器 ‎11.(2分)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如图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第17页(共17页)‎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 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 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2.(2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迅速提升,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其主要原因是(  )‎ A.石器农具的推广 B.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 C.曲辕犁广泛使用 D.占城稻的引入推广 ‎13.(2分)春秋时代,有诸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此达到争取中原盟主的目的。这个口号中的“王”是指(  )‎ A.齐桓公 B.周天子 C.秦穆公 D.晋文公 ‎14.(2分)小明在历史课上学到了“三家分晋”的典故,其中“三家”对应的诸侯国分别是(  )‎ A.秦、楚、赵 B.燕、齐、韩 C.魏、蜀、吴 D.赵、魏、韩 ‎15.(2分)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国展开了兼并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民族融合。下列属于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16.(2分)商鞅变法后,在秦国能接受奖励的是(  )‎ A.精通儒家学问的读书人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 C.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人 D.生意兴隆的商人 ‎17.(2分)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明水排 ‎18.(2分)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孔子这一方面的成就说明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 A.政治家 B.思想家 C.教育家 D.文学家 ‎19.(2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 这个宗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该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孙子 ‎20.(2分)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第17页(共17页)‎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各国的变革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6分)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图一和图二两种建筑的名称。并指出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里的先民居住的?‎ ‎(2)想一想,先民们为什么要创造图一这种模式的房屋?‎ ‎(3)请回答,导致图一和图二两种建筑模式截然不同的原因?‎ ‎2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武王实行的政治制度,并概括可受“封”者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并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存在的关系。‎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原因。‎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第17页(共17页)‎ 材料三: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 ‎(2)材料二中首先称霸诸侯的是哪一诸侯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上述问题,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重要影响?‎ ‎24.(15分)材料论述。‎ 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提“变法”是指什么事件。‎ ‎(2)阅读上述材料,从“变法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第17页(共17页)‎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某校七年级学生想去参观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某远古人类遗址,那里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它位于图的哪个位置?(  )‎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解答】我校七年级学生想去参观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某远古人类遗址,那里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化石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它位于如图的A位置。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的直立人遗址。‎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京人遗址的地位及地点。‎ ‎2.(2分)“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分析】本题以“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解答】‎ 第17页(共17页)‎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3.(2分)《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火了之后,为拍第二部,摄制组来到大西北,想以北方培植最早的农作物为主要食材来做一种粥,你会给他推荐(  )‎ A.水稻 B.高粱 C.玉米 D.粟 ‎【分析】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解答】《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火了之后,为拍第二部,摄制组来到大西北,想以北方培植最早的农作物为主要食材来做一种粥,我会给他推荐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4.(2分)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以捕鱼狩猎为主 B.已从事农业生产 ‎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制造彩色陶器 ‎【分析】本题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第17页(共17页)‎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使用工具,是精美的磨制石器,还会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所以图片的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半坡居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A不符合题意;建造干栏式房屋的是河姆渡居民,C不符合题意;图片没有涉及制造陶器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5.(2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传说中,使华夏的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  )‎ A.尧、舜、禹 B.炎帝、黄帝 ‎ C.河姆渡、半坡居民 D.秦始皇 ‎【分析】本题考查原始社会末期主要部落联盟首领及其事迹。原始社会末期主要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有炎帝、黄帝、尧、舜、禹。‎ ‎【解答】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融合中形成中华民族的主干﹣﹣华夏族,炎帝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选:B。‎ ‎【点评】掌握炎帝、黄帝的主要事迹。‎ ‎6.(2分)《史记•十二本纪》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选举制 D.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禅让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材料“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可知是禅让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都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传位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办法叫做“禅让制”。‎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分)《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分析】本题以《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文字为切入点,考查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第17页(共17页)‎ ‎【解答】由材料“‘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可知,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故选:A。‎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其建立的意义。‎ ‎8.(2分)历史上把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称之为“汤武革命”,这里的“革命“准确理解是(  )‎ A.人民革命斗争 ‎ B.推翻暴政统治的正义之战 ‎ C.带有争霸性质 ‎ D.带有社会性质变革的斗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相关知识的掌握,商汤灭桀和伐纣都是推翻暴政统治的正义之战。‎ ‎【解答】据题干“历史上把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称之为‘汤武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夏桀和商纣都实行残暴的统治,所以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推翻暴政统治的正义之战。‎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9.(2分)山西省警方分别于2019年5月13日、7月1日从境外成功追回几年前被盗墓犯罪集团盗掘贩卖的西周时期的青铜重器、国家一级文物“义尊”“义方彝”。商周时期铸造的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利簋 B.四羊方尊 ‎ C.司母戊鼎 D.三星堆青铜面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司母戊鼎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解答】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商朝时期铸造的、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第17页(共17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青铜制造业的相关史实。‎ ‎10.(2分)西周时期,各级王公贵族在祭祀时使用器皿的规制非常严格,特别是在青铜鼎的使用上有明确的规定:“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青铜器在材料中的主要功能是(  )‎ A.酒器 B.礼器 C.兵器 D.乐器 ‎【分析】本题以:“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为切入点,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解答】材料中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这反映了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礼器,只有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11.(2分)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如图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 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 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分析】本题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甲骨文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如: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是比较成熟的文字。ACD的信息从图片中提取不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第17页(共17页)‎ ‎12.(2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迅速提升,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其主要原因是(  )‎ A.石器农具的推广 B.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 C.曲辕犁广泛使用 D.占城稻的引入推广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知道铁农具推广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生产力进步,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解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属于基础知识,学生需熟练掌握。‎ ‎13.(2分)春秋时代,有诸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此达到争取中原盟主的目的。这个口号中的“王”是指(  )‎ A.齐桓公 B.周天子 C.秦穆公 D.晋文公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看到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但名义上还存在,于是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号令诸侯,减少自己争霸时在政治上的阻力。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为其称霸寻求“正义”的借口,也是为了收买人心,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从而提高齐国地位。故“尊王攘夷”的“王”是指周天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2分)小明在历史课上学到了“三家分晋”的典故,其中“三家”对应的诸侯国分别是(  )‎ A.秦、楚、赵 B.燕、齐、韩 C.魏、蜀、吴 D.赵、魏、韩 ‎【分析】本题考查三家分晋,知道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解答】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故选:D。‎ 第17页(共17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家分晋的相关史实。‎ ‎15.(2分)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国展开了兼并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民族融合。下列属于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纷争,知道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 ‎【解答】涿鹿之战发生在原始社会时期,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城濮大战发生在春秋时期。‎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分)商鞅变法后,在秦国能接受奖励的是(  )‎ A.精通儒家学问的读书人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 C.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人 D.生意兴隆的商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相关知识,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故BC符合题意。‎ 故选:B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商鞅变法的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7.(2分)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明水排 ‎【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第17页(共17页)‎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分)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孔子这一方面的成就说明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 A.政治家 B.思想家 C.教育家 D.文学家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孔子这一方面的成就说明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相传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 这个宗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该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孙子 ‎【分析】本题考查老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 这个宗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学派是指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故该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0.(2分)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各国的变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理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的出现,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故选:B。‎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第17页(共17页)‎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6分)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图一和图二两种建筑的名称。并指出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里的先民居住的?‎ ‎(2)想一想,先民们为什么要创造图一这种模式的房屋?‎ ‎(3)请回答,导致图一和图二两种建筑模式截然不同的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由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图一建筑是干栏式房屋,图二建筑一部分处于地下,所以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2)干栏式房屋是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和自然条件而建造。‎ ‎(3)导致图一和图二两种建筑模式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故答案为:‎ ‎(1)干栏式房屋、半穴居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半坡人。‎ ‎(2)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和自然条件。‎ ‎(3)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等相关史实。‎ ‎2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第17页(共17页)‎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武王实行的政治制度,并概括可受“封”者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并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存在的关系。‎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对象、原因和目的等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可知,周武王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可受“封”者有先代贵族、同姓王族和异姓功臣。‎ ‎(2)据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知,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进行朝贡述职,还必须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保卫周王。诸侯是周王的臣下,要服从周王的命令。‎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原因是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故答案为:‎ ‎(1)分封制;先代贵族、同姓王族和异姓功臣。‎ ‎(2)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进行朝贡述职,还必须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保卫周王;诸侯是周王的臣下,要服从周王的命令。‎ ‎(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第17页(共17页)‎ 材料三: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 ‎(2)材料二中首先称霸诸侯的是哪一诸侯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上述问题,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重要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依据材料信息“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可知,周天子实力衰落,诸侯实力增强,这是春秋时期,诸侯开始争霸,大有取代周天子的势头。‎ ‎(2)依据材料信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力大增,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3)依据所学可知,春秋争霸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 ‎(2)齐国。‎ ‎(3)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15分)材料论述。‎ 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提“变法”是指什么事件。‎ ‎(2)阅读上述材料,从“变法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分析】(1)本题结合材料考查商鞅变法。识记理解相关基础知识。‎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的概括论述能力。难度较大。‎ ‎【解答】(1)由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第17页(共17页)‎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知道,卫鞅是指商鞅,这是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知识。‎ ‎(2)从变法的作用和影响可概括出:改革(变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近代,日本努力学习西方欧美国家,实行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后来成为经济强国也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改革(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就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 ‎(2)观点:改革(变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论述: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近代,日本努力学习欧美国家,实行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综上所述,改革(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社会进步。‎ ‎【点评】本题结合材料考查商鞅变法以及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的概括论述能力。有一定难度。‎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20 18:37:35;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17页(共17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