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新版北师大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语文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新版北师大版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 三味书屋 百草园 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鲁迅及对其的评价,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 。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4、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理解鲁迅久别故乡后,在颠沛流离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明白鲁迅对“朝花”“夕拾”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学习重难点   1 、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3 、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4 、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过渡。   5 、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作者简介 鲁迅( 1881—1936 ) ,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中国 文学家、思想家 和 革命家 。代表作: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 。 《 朝花夕拾 》 原名 《 旧事重提 》 ,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 40 多岁了,所以取名为 《 朝花夕拾 》 ,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 鲁迅 鲁迅 鲁迅纪念馆 资料链接 鲁迅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他企图用文学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的笔名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的主要作品 毛泽东在 《 新民主主义论 》 中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 三 · 一八 ” 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中。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 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镜吾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为书塾。“三味书屋” 中的“三味”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馍,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xī hǎi 醯是醋,醢是酱;调料) 。书屋柱之上还有一幅对联: 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三味书屋 了解“私塾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寿镜吾 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 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 插叙 是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和衬托的作用。 倒叙 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 了解景物描写 描写景物的方法 :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 :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读准字音 确 凿 ( ) 菜 畦 ( ) 桑 葚 ( ) 轻 捷 ( ) 油 蛉 ( ) 斑 蝥 ( ) 缠 络( ) 攒 ( ) 珊瑚 ( ) 豁 ( ) 脑 髓 ( ) 敛 ( ) záo qí shèn jié líng máo chán cuán shān hú huō suǐ liǎn 陌 生( ) 觅 食( ) 竹 筛 ( ) 秕 谷( ) 人迹 罕 至( ) 蝉 蜕 ( ) 书 塾 ( ) 渊 博( ) 人声 鼎 沸( ) 宿 儒 ( ) 盔 甲( ) 倜傥 ( ) 窦 ( ) 锡 箔 ( ) mò mì shāi bǐ hǎn tuì shú yuān dǐng rú kuī tì tǎng dòu bó 整体感知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 8 ):叙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第二部分( 9 ):这部分是前面和后面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段。(启下为主) 第三部分( 10 - 24 )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课文讲解 1 、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 似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 —— 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语气。 2 、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写了十六种景物:莱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云雀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蝉 何首乌 何首乌 覆盆子 木莲 大黄蜂 桑葚 珊瑚珠 3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 1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 2 )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 3 )共性:都是静物。 ( 3 )共性:都是动物。 4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 1 )鸣蝉、黄蜂、叫天子。 ( 2 )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 5 、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的乐趣。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6 、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7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8 、找出第 7 段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捕鸟 雪地捕鸟 9 、第 8 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 8 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 —— 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10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选取三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提问“怪哉”一虫一事,可以看出私塾教学内容的陈腐落后;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反衬出私塾教学生活的单调;趁老师读书入神,学生“做戏”“画画儿”进一步表现出私塾教学效果的低下。作者借此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表达了作者的厌恶、反抗之情。 疑难解析 1 、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2 、找出第 2 段文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句子。分析这些描写是从人的哪些五官感觉描写的。 比喻:“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味觉 听觉 视觉、触觉 视觉 长吟、弹琴 …… 声音 又酸又甜 味道 光滑、高大、肥胖 …… 形状 碧绿、紫红 颜色 3 、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百草园中景物如此繁多,作者写景独具匠心。首先,表现在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黄蜂“肥胖”,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叫天子“直窜向云霄”,既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的艳羡心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有儿童特有的感受。 其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写声音;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写味道。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冬日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 最后,写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作者用“不必说 …… 也不必说 …… 单是 …… 就是 ……” 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情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能力拓展 1 、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2 、你怎样看待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鲁迅的座位 讨论 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参考句子如下: ( 1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 2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 ( 4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3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主题思想 写作特色 1 、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2 、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 、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4 、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 42 岁“只剩了回忆的时候”( 《 朝花夕拾 》 小引)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文中的语言活泼、形象,很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练习 1 、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中国 、 和 。本文选自 《 》 。 1918 年 5 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 。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狂人日记 2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动词。    _______ 一块雪, _______ 地面,用一枝短棒 _______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_______ 秕谷,棒上 _______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_______ 着, ______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_______ ,便 _______ 住了。 扫开 露出 支起 撒些 系 牵 看 拉 罩 拓展阅读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名言 1.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课后作业 1.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范例如下) 范例: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 1.“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私塾里去了”是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二、 1.“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