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伤仲永(第1课时)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3伤仲永(第1课时)教案1

课题 ‎23 伤仲永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情感与态度:‎ 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的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补充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 ‎(二)检查预习  ‎ ‎1、检查预习一:你对作者王安石的了解有多少?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 ‎2、检查预习二:‎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5、传/一乡秀才/观之 ‎ ‎6、余闻之也/久  ‎ ‎(3)学生齐声朗读。‎ ‎ 3 、检查预习三:解题  ‎ ‎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 1‎ ‎(教师):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做到注释课文对应起来读,掌握大意。‎ 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 ‎(2)理解几个词语  ‎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 ‎(3)理解下列句式  ‎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 ‎(4)检查自学效果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1、父异焉    2、环谒于邑人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泯然众人矣  ‎ ‎5 、贤于材人远矣   6、或以钱币乞之   ‎ ‎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四)翻译课文。小组内开火车译文。    ‎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 五、学生小结  ‎ ‎1、我积累了哪些文言词义?‎ ‎2、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 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 ‎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余闻之也久 泯然众人矣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 或以钱币乞之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教学札记 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