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上册七年级第3单元教案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上册七年级第3单元教案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学习课文,回忆鲁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快速阅读课 文,回想课文内容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内容? ‎ ‎⑵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怎样的情感?‎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三、 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朗读、分析)‎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 物呢?又是用了一个怎 样 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 。想一想我们该如何描写景物? ‎ ‎2、品味词语 A、(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椹。‎ 鸣蝉( )、( )叫天子( )向云霄里去、 ( )黄蜂( )在菜花上 B、( )一块雪,( )出地 面,用一支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想一想我们该如何描写景物? ‎ 五、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六、巩固延伸 ,仿写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 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最好的老师 ‎(美)大卫·欧文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做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大骨传来传去,我们都做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正当传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 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都没有起疑心。‎ 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薄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到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老师说道。‎ 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再塑生命的人 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把握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能力目标 ‎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理性地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德育目标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一体两面,既表现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先通读,再有表情地朗读,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行文思路。深入研读文中细节,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心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抽象事物的思维跨越等,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文中表现的生活世界。‎ ‎2.质疑研讨法。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研读探究,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拓展延伸,激励发愤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海伦画像)‎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的了不起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海伦·凯勒简介.(投影)‎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人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选自《世界文学家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词语:(投影)‎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2)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3)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示:‎ ‎(1)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 ‎“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2)莎莉文老师主要用情感体验法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的。文中莎莉文不仅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别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用胳膊轻轻搂着“我”,并在“我”手上拼写出“我爱海伦”几个字。当“我”问“爱是什么”时,莎莉文“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莎莉文通过对“爱”的探讨,进一步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莎莉文对“爱”的解释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3)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4)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 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3.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的,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中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学生品评、积累的语句可能有:‎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3)“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2.合作研讨 ‎(1)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2)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1)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人了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2)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 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3.拓展延伸 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培根论说人生时曾意味深长地称颂残疾人“总是和上帝扯平了的”。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教师提示:‎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著名作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是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爱,确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它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阔。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再塑后海伦的生命如歌,所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六、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阳光,是一种语言 雷抒雁 ‎①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②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③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④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象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智慧,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⑤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⑥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pí)鼓,即使是喁喁(yóng)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 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⑦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明亮清朗的心境。‎ ‎⑧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1.请从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找出3个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从①~④段看,作者赞美了阳光“语言”的哪些特点?‎ ‎3.第⑤段中,作者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又说“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为什么?‎ ‎4.文末,作者说阳光是“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从第⑦段看,怎样才能“听懂”呢?‎ ‎5.作者说:阳光是一种语言,它和树叶攀谈,和鲜花对语,动情地向人们倾诉,给世界带来温暖和力量。还有人说:阳光是跳动的旋律,将七色幻化为七个美丽的音符,在大地上谱写着动人的乐章。你想·把阳光比喻成什么呢?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阳光的感受。‎ 参考答案:‎ ‎1.词语:攀谈、颤抖、炫耀;‎ 作用:赋予阳光照射绿叶的现象以生命的活力,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形象性。‎ ‎2.①明亮、透彻(清纯亲切、令人振奋);②动情(动听、温馨);③‎ 充满智慧(丰富、有才华、有启发性)。‎ ‎3.阳光产生的美丽情景是短暂的(虚幻、不真实)的,但对人的影响是有力的、“切切实实”的。‎ ‎4.做阳光的朋友,对阳光语言用心把握,真切感知。‎ ‎5.示例:①阳光是美丽的油画,将变幻不定的七色定格在记忆的画框中,成为永久的回忆。②阳光是灿烂的微笑,它用温情融化坚冰,以坦然直面人生,让人平添信心和勇气。‎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短文。‎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根据材料的一句或几句话,确定中心,写一篇短文。‎ 要求:‎ ‎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等。‎ ‎②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八年级(下)语文 第二课——《再塑生命的人》 ‎ ‎2.知识联系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能力;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3.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过程方法:认识海伦凯勒,试着从盲聋哑人的角度去体会她的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热切求知的精神,从她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史,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  借助课堂小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说学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运用泛读、精读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 ‎  本节课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 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   感知课文 理解“生命”   ‎ 合作探究“爱” 主题升华 “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2.具体教学设想:‎ 导入: 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那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黑板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并细细体会过程。‎ 第二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资料1: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资料2: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文就节选其中一部分。‎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资料3: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资料4: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资料5: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  A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B.谈谈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问题2、同学们,“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总结: 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毅力: 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 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 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另外一点最重要因素: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高超教学技巧。 ‎ 第四步:探究与讨论:莎莉文小姐应该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重点写“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三个部分呢? ‎ 同学们,当海伦回忆起她的 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伦在回忆“老师”给自己的帮助时,将“认识文字” “了解大自然”“理解爱”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认为莎莉文教给海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大自然是人类的依靠 爱让我们变得崇高,人类因爱而伟大 ‎……开放式命题,根据学生回答恰当引导既可。‎ 老师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 第五步: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平湖市初中语文学习基地 ‎《再塑生命的人》说课稿 邬鑫森 ‎ 一、教材分析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按照内容特点编排六个单元的内容,第二单元重点介绍中外伟人在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依次选编了《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等作品,刻画了一个个具有不同性格和风格迥异的教学方式。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自信、乐观、勤奋等人生态度。《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在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爱的片段,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到莎莉文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浓浓爱意,以及海伦·凯勒的勤奋和对知识强烈的渴求。  ‎ 二、学情分析  ‎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有,但是,海伦·凯勒是一个盲孩子,她的真实世界学生难以感知出来,所以尽量创设情境。  ‎ 三、教学设计  ‎ 结合我校基于导学稿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本课作为讲读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课前准备、整体感知、精读深入、内化升华、课后深化五个环节。即:‎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朗读课文并了解作者 ‎ ‎2.请一位同学用毛巾捂着双眼进入教室并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醒教室内的同学仔细观察。‎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请你谈一谈读后感受。‎ ‎(三)精读深入 读开头第一段文字:“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 1887 年 3 月 3 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思考:‎ ‎1.“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指的是怎样的截然不同的生活?分两个问题:‎ ‎(1)在老师到来前,海伦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里?她又处在怎样的一种状态?在书中找出原句。‎ ‎(2)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什么,把什么带到了海伦的世界?‎ ‎2. 请以“我从______这句话中读出莎莉文(或海伦)是____的人”为句式,仔细品味课文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四)内化升华 古语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也有史铁生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学了本文内容,你有更深的体会么?‎ ‎(五)课后深化(导学稿)‎ ‎ ‎ 四、课堂评价  ‎ 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评价,针对本节课,我把问题具体化,交给小组交流评价,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教师及时作出相应的评价。‎ 五、资源开发  ‎ 课堂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整合,资料补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扩充延伸内容。另外,网络资源也不可忽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作者资料,了解对理解课文重要的信息。‎ 南京廖华 再塑生命的人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再塑生命》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2)、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文,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了一定学习基础,而且对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他们已经在小学六年级学过《永远记住您,老师》。在生活经验上,七年级 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教过他们的老师,有着和老师深厚的情谊;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各有千秋,学生能够感知出来。‎ 不足之处:海伦·凯勒是一个盲孩子,她的内心世界是黑暗的,对于这些,学生难以感知出来。‎ ‎(3)、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主题,概括文中主要事件⑵ 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⑴ 学会复述课文,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⑵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目标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⑴ 理解人物形象⑵ 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⑶ 进行一次爱的教育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的设计 ‎(1)教法设计:‎ 根据教材特点和所带班级学生学情特点,设计“六步教学法”,思路为:导——读——悟——赏——移——结。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其中“导”‎ 包括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上播放多媒体图片;读则是研读文本;悟和赏则是对人物,对主题、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移是拓展迁移,结则是小结。‎ ‎(2)学法设计:‎ ‎1、个人情感体验法。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读出自己或读出问题。‎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锻炼与人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导入:同学们,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有谁还记得?你能说说她的故事吗? 这一导入语简单快捷,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站在小学和初中相衔接的高度整体把握。之后简单介绍作者海伦·凯勒,为的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接下来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有的放矢。这一环节预设5分钟完成目标。‎ ‎2、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这一课出现很多生字词语,课标要求:“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我采用小组合作相互提问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参与人数,也能够节省时间,能够快速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预设5分钟完成目标。‎ ‎3、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我设计了自学指导一和自学指导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明确:主要写了两件事:⑴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⑵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⑵文章的纲领句是:“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自学指导二: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⑤‎ 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结构,学生不同的回答,正是对文意的把握。另外,对学生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思考探究。预设10分钟完成目标。‎ ‎4、分析形象,理解题目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1、读了课文,你心目中的莎莉文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海伦·凯勒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小组合作,讨论解答。回答时,按照下面的格式:‎ 我找的句子在第 段的第 行,这句话是 ,这个句子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写出了沙利文老师(或海伦·凯勒) 的性格。‎ 这一问题的设计,为了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语段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合作探究时,我给了同学们固定的答题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设计这样的问题,也是为了给下一个教学环节做铺垫,让学生理解题目含义,克服本课的学习难点。‎ ‎2、结合刚才的探讨,对于题目“再塑生命的人”,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再塑生命的人”,你是如何认识的?‎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习海伦·‎ 凯勒勤奋学习的精神,并让学生能够进行知识迁移,学会感恩,发现身边的“再塑生命的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计20分钟完成任务。‎ ‎5、作业布置 ‎1、抄词语,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单行簿)‎ ‎2、以“我心目中的海伦”或“我心目中的莎莉文老师”为写作对象,写一段话,不少于140字。(单行簿)‎ ‎3、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四、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小结: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感情、隽永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像春天的种子植于海伦的心田。这是海伦献给老师的厚礼。‎ 回扣目标,明确所学。学生进行当堂达标,由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卷,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互判,小组计分,当堂反馈的形式来对所学内容检测和巩固。紧扣三个目标设计题目,体现真理解,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堂堂清,人人清。教师作出及时评价,查漏补缺,量化加分。‎ 再塑生命的人 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落实基础知识与技能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人生的启迪 学习重点:     1、海伦从无知到发生质的变化的经历以及其性格特点     2、安妮·莎莉文老师的高潮的教育艺术     学习过程与内容: 一、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或小组齐读 二、简介海伦凯勒的生平(科代表读《教师用书》P22《海伦凯勒生平》)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搓捻(     ) 企盼(     )‎ 小憩(     ) 期期艾艾(   )‎ 答案:niǎn qǐ qì ài ‎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      冥思(    )想  (   )然而生  花团锦(    )  美不(    )收  不可(  )状 答案:苦 油 簇 胜 名 四、 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成三部分。课文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五、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作者对自己前一段生活的回顾。‎ 第二部分 莎莉文老师用特殊的方式教育“我”。‎ 第三部分 对莎莉文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六 、把握形象研读赏析: 1、题为“再塑生命”,那么海伦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2、莎莉文老师怎样再塑了海伦?(情感、手段、方法等)用具体事例来分析。 3、“再塑生命”怎样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小结: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充分感受到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爱。爱,确实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她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广。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到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到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正是莎莉文老师重塑了海伦。同样海伦也用爱来回报她的老师和社会。在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八、扩展延伸:     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品格所感动。请结合生活实际完成: 1、知识使整个世界在海伦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知识使你得到了什么?‎ ‎2、从小到大我们认识了许多老师,哪些老师的教育方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举例谈谈。‎ ‎《论语》十二章 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 ‎)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学习态度: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 ‎,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 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一、 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 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一、 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 《论语》十二章 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的基本理论;‎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3.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4.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孔子的仁学观念;‎ ‎2.孔子的教育思想;‎ ‎3.《论语》的语言风格。‎ 一、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 鲁国 陬邑(今山东 曲阜市 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其书 ‎《论语》是记载中国 古代著名思想家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并称“四书五经 ”。‎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 ‎1.教育思想 ‎ ‎① 教育的指导思想 ‎ ‎——有教无类 ‎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 ‎——触类旁通 ;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 ‎③ 教育的基本内容 ‎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 ‎ ‎④ 教育的培养目标 ‎ 学而优则仕。 ‎ ‎——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 ‎ ‎2.为学之道 ‎ ① 学习的态度: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爱学、乐学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 ‎——学而不厌 ‎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 ‎② 学习的方法: ‎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 ‎ ——温故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学思结合 ‎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 ‎——精益求精 ‎ ③ 学习的内容 ‎ 文、行、忠、信。(《述而》) ‎ ‎ ——博学 ‎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 ——贯一 ‎ ‎④ 学习的目的 ‎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 ‎——学以致用 ‎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 ——为己之学 三、课文解析 ‎● 第一章 ‎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参考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 ‎【本章大旨】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 ‎●第二章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 ‎ ‎●第三章 ‎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 ‎【本章大旨】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 ‎ ‎●第四章 ‎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 ‎【本章大旨】意在说明“文”与“礼”、“博”与“约”兼修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 ‎ ‎●第五章 ‎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 ‎【本章大旨】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第六章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参考译文】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 ‎ 【本章大旨】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 ‎ ‎●第七章 ‎ ‎●子曰:“吾有知者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 ‎【本章大旨】记孔子教诲他人之态度与方法,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 ‎●第八章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 ‎【本章大旨】旨在倡导“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 ‎ ‎●第九章 ‎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参考译文】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 ‎【本章大旨】强调学当一以贯之。‎ ‎●第十章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 ‎【本章大旨】强调学习对于修养的重要性,也是在进一步阐发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 ‎●第十一章 ‎ ‎●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 ‎●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参考译文】陈亢问伯鱼道:“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对道:“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学过礼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身。’‎ 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诲。” 陈亢退下大喜,说:“我这次问一事,听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 ‎●第十二章 ‎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参考译文】孔子说:“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诗》呀?学《诗》,可以感发兴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观风俗天地,可以懂得如何合群相处,可以懂得如何讽刺政治、批评社会、抒发怨情。近处讲,懂得如何事奉父母。远处讲,懂得如何事奉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 ‎【本章大旨】强调《诗》之重要作用。 ‎ 四、《论语》的语言特点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说新语》之类的轶事小说,乃至禅宗和宋明理学的《语录》。‎ 五、研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子曰:“君子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 而竭焉。”‎ ‎3.子曰:“ ,今之学者为人。”‎ ‎(二)翻译题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三)简析题 ‎1.简述孔子的仁学观念。‎ ‎2.简析《论语》的语言特点。‎ ‎3.结合选文,并阅读《论语》,归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管她叫"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是到厌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管她叫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吧?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岁,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 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 《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衣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 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 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月十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二)体会课文抒写的童趣,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相关人和事的亲切怀念。‎ ‎(三)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 教学重点:‎ ‎(一)领会、学习本文的写景笔法。‎ ‎(二)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三味书屋部分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chán络 攒cuán 珊瑚shānhú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mò生 人迹罕hǎn至 觅mì食 竹筛shāi 秕bǐ谷 系jì 传授shòu 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 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②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说课稿 一、 说教材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不管教材编排如何变化,总少不了它的位置。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 ‎  二、说教法 ‎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 ‎  三、说学法 ‎  首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与老师同学网络等的合作中质疑解难探究。‎ ‎  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同时应用学习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读——抓关键。‎ ‎  最后具体到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作者是文学大师鲁迅等特点,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等事情。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学生应联系自我,将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激活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 ‎  四、说程序 ‎  设计思路:‎ ‎  其一,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  其二,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  其三,本文篇幅较长,要讲的东西也很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尽量删繁就简,长文短教。我在交代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两个课时教授。第一课时主要是交流学生预习的情况,包括对作者的了解和字词的掌握;其次是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提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思考。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本堂课淡化对主题的解读,重点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  具体程序如下:‎ ‎  一.导入新课:‎ ‎  上节课我们主要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感受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今天我们将深入文本,品味大师语言的魅力,随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无可复制的童年。‎ ‎  二.品读文本:‎ ‎  (一)走进百草园 ‎  1、问题导引,品析语言。‎ ‎  ①同学们,你认为百草园里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欣赏图片。‎ ‎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  (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融入情感、讲究顺序、多个角度、联想想象、恰当修辞、精选词语。)‎ ‎  这个环节落实了本堂课的重点,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  而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来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同时图文并茂,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  ④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雪地捕鸟”这一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补充朱自清《背影》里一段关于父亲买桔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描写的认识。‎ ‎  ⑤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型说一段话。‎ ‎  ⑥请一同学上台表演在人多的食堂买饭的艰难,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观察,完了,每个人写一段话,描述表演者的动作变化。‎ ‎  学以致用,遵循由简到难有样可依的原则,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挖掘他们言语表达的潜能。‎ ‎  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  过渡自然,问题直接。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鲁迅借助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  2、朗读训练,感性认识。‎ ‎  语文课堂需要书声琅琅,散文的赏析更需要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增强语感,丰富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  3、小结百草园的生活。‎ ‎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  短墙根的趣味 ‎  美女蛇的传说 ‎  雪地里的捕鸟 ‎  “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 ‎  这一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  (二)走进三味书屋 ‎  1、作者写了三味书屋的那些生活片段?‎ ‎  提问题遭拒绝 ‎  全心习字对课 ‎  忙里偷闲寻乐 ‎  有口无心念书 ‎  瞄准时机画画 ‎  “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生活 ‎  将看似杂乱的三味书屋生活梳理成片,苦乐相伴,有助于学生客观的认识。‎ ‎  2、你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生活?‎ ‎  我特意把问题设计得很开放很主观,力图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达到对文章主题的个性理解。‎ ‎  三、联系自身,感悟童年,小结课堂。‎ ‎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鸟虫鱼,可以放飞心灵上所有的梦想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