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互逆命题教案()(1)
12.3互逆命题(2) 一.设计思路 这节课创设了一个根据条件观察图形,做出猜想,证明猜想的活动情境,设计这个活动,使学生既经历合情推理,又经历演绎推理,不断发展初步演绎推理能力,从而使《标准》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已的观点”这些过程性目标得到落实,再通过例题让学生知道可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证明同一个命题. 二.目标设计 1. 能使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证明一个命题; 2. 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证明同一个命题; 3. 探索关于图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互逆命题. 三.活动设计 5 活动内容 师生互动思考与安排 情境 : 如图1, AB∥CD,AB与DE相交于点G, ∠B=∠D. 问题1:你由这些条件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证明这些结论?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探索问题的结论. 图1 在下列括号内填写推理的依据. 因为AB∥CD(已知) 所以∠EGA=∠D( ) 又因为∠B=∠D(已知) 所以∠EGA=∠B( ) 所以DE∥BF( ) 上面的推理过程用符号“”怎样表达: 分析:AB∥CD∥BF 问题2: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证明DE∥BF吗? 问题3:在图(1)中,如果DE∥BF,∠B=∠D,那么你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 问题4:在图(1)中,如果AB∥CD,DE∥BF,那么你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 说明:1、问题3、4构造了课本中讨论的关于图(1)的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实质是在不断依据有关平行线的的互逆命题进行推理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探索图形的性质要关注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 2、课本提供的情景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不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 3、实际中我们可以把图形演变为图2,再来让学生猜想,并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证明结论的正确性.从中让学生从中判断“如果任意角的两边分别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这个命题正确与否. 图2 5 四.例题设计 5 例1 证明: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分析:已知:如图(2)直线a、b、c, b∥a,c∥a,求证:b∥c. 证明:作直线a、b、c的截线d 因为b∥a(已知) 所以 ∠2=∠1( ) 因为c∥a (已知) 所以∠3=∠1( ) 所以∠2=∠3(等量代换) 所以b∥c( ) 用符号“”简明表述上述的推理过程如下: b∥a∠2=∠1 ∠2=∠3b∥c c∥a∠3=∠1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证明b∥c吗? 说明:这个例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因为学生已有了这个结论,并且也有学生在解题时用过这个结论,如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此题的证明有多种方法,可让学生自己先说证明思路,教师切不可自己先讲,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过程,也不可只讲一种访求了事,让学生体会多种方法. 例2 如图,△ABC中,AB=AC,D在BC上,且BD=AD,DC=AC,求∠B的度数. 分析:图中有三个等腰三角形,可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再用方程的思想解题,列方程的依据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同理,∠B=∠BAD,∠CAD=∠CDA. 设∠B=x°,则∠C=x°,∠BAD=x°, ∴∠ADC=2x°, ∠CAD=2x°. 在△ADC中,∵∠C+∠CAD+∠ADC=180°. ∴x°+2 x°+ 2x°=180 °. ∴x°=36 °. 答:∠B的度数为36°. 说明:这个几何计算题中没有知道任何一个角的度数,可是最后是让学生来求一个角的度数,同样也要让学生去体会,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解决,也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本例若想不到方程思想,或是找不到方程的依据,则问题就得不到顺利解放,究其原因,是对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较陌生,要加强训练加深印象. 5 五.拓展练习 1.给下面的证明过程证明理由 已知AB=DC,∠BAD=∠CDA 求证:∠ABC=∠DCB 证明:连结AC、BD交点为O 在△ADB与△DAC中 因为∠BAD=∠ADC( ) AD=DA( ) AB=DC( ) 所以△ADB≌△DAC( ) 所以BD=CA 又在△ABC与△DCB中 因为BD=CA( ) AB=DC( ) BC=BC( ) 所以△ABC≌△DCB( ) 所以∠ABC=∠DCB 2.证明: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