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滕州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共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6分)‎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枝条巳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tuì尽了。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万般地无奈何。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jīn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 ‎(1)请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伫窗     纤纤     全然tuì尽     jīn持    ‎ ‎(2)选文用“纤纤的生灵”这个    短语,写出了小桃树的弱小、纤细,又以“    ”这个叹词,抒发了“我”对小桃树饱受风雨摧残却无可奈何的自责与愧疚。(2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B.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孩子们安静地围坐在老师身边,屏息凝神地学习穿针、打结、包角等传统工艺。‎ D.全军将士气冲斗牛,奋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根据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4.名著阅读。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海底两万里》后写的读书笔记,请按要求完成(1)~(2)题。(4分)‎ ‎【读书笔记一】情节概括 A.孤身斗舰队,奇招灭火灾 B.风暴中偏航,麦田里获救 C.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 D.海底观美景,洋面见海难 ‎(1)上述借节中,不是出自《海底两万里》的两项是    、    (只填选项,2分)‎ ‎【读书笔记二】人物点评 ‎(2)“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七分之一。大海纯净清新,大海充满了生命力,大海具有宽广的胸怀,大海就是永恒。”这句话是     (人物)说的,下列   选项是对他的点评。(2分)‎ A.他,知识渊博,机智勇敢,沉着果断。他是一个神秘浪漫的人,也是一个反抗压迫、支持正义的战士。‎ B.他,心地善良,刚毅勇敢,酷爱真理。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的航海家。‎ ‎5.古诗文默写。(6分)‎ ‎(1)有约不来过夜半,        。 (赵师秀《约客》)‎ ‎(2)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阳闻笛》)‎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冲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杜甫的《望岳》用“      ‎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一览众山小”的宏大之境,抒发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刘禹锡的《陋室铭》借“      ,草色入帘青”的清幽环境,道出了安贫乐道的志趣;陆游的《游山西村》以“      ,      ”的农村风光,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6.请你参加“语文就在我身边”综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任务。(4分)‎ 七年级下册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澜的气势;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锲而不舍的精神;                 ‎ ‎                                   。‎ ‎(1)请仿照前面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话。(2分)‎ ‎(2)广告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赏析下面这则广告的妙处。(2分)‎ 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二、阅读理解(共46分)‎ ‎(一)(8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    的画面,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2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8.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3分)‎ ‎9本诗后两句是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一味沉迷糜糜之音吗?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二)(14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 ‎(1)山门圮于河       (2)竟不可得      ‎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3)不亦颠乎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至石之半”中“之”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何陋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3.在寻石兽这件事上,讲学家的话让大家很信服,结果却是荒唐的;老河兵的推断看似不合理,结果却是正确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原因。(4分)‎ ‎(三)(12分)‎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际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述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迁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3分)‎ ‎15.结合语境,赏析选文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16.第二段斯科特关于极点的描写“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表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3分)‎ ‎17.从斯科特决定为对手阿蒙森的业绩作证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3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四)(12分)‎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益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评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入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 ,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18.结合文意,请简析题目中“绿意”的含义。(3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19.品味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子,结合加点词,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20.综观全文,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含蓄隽永,富有表现力。‎ ‎21.选文在写作手法上与《爱莲说》有何相似之处?试分析这种写法在本文中的作用。(3分)‎ 三、写作(共50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22.阳光,象征关怀、温情、奉献;象征蓬勃的朝气;象征奋发向上的力量……朝向阳光,灵魂不会坠入黑暗;心有阳光,生命就会一路芬芳。‎ 请以“    是我心中的一片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2)思路清晰,叙事完整。(3)不少于500字。(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100‎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200‎ ‎300‎ ‎400‎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500‎ ‎600‎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700‎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14页(共8页)‎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及试卷解析 一、积累运用(共24分)‎ ‎1.(每空1分,共6分)(1)zhù xiān 褪 矜 (2)偏正 唉 ‎2.(2分)B。解析: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来写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属用错对象,是错误的。)‎ ‎3.(2分)C。解析:A项,属于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此句应修改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提高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或: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B项,属于句式杂糅,应改为“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D项,语意重复,应删掉“切忌”或“不要”。‎ ‎4.(每空1分,共4分)(1)C D (2)尼摩船长 A ‎5.(6分)(1)闲敲棋子落灯花 (2)此夜曲中闻折柳 (3)会当凌绝顶 苔痕上阶绿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6(每题2分,共4分)(1)示例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钻研古代典籍时锲而不舍的精神;示例二: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鲜为人知的为国献身情怀。(2)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指出手法1分,品析1分。意近即可。)‎ 二、阅读理解(共46分)‎ ‎(一)(8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试卷解析 第18页(共2页)‎ ‎7.(2分)(1)凄冷、迷蒙(意近即可,1分)解析:考查对诗歌描摹的意境特点的概括。这首诗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一幅朦胧而又清亮凄冷的水乡月夜图画。“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笼”“月笼沙”是说迷蒙。“寒水”是说凄冷。(2)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1分)。(意近即可)‎ ‎8.(3分)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河滩上,一片迷蒙的冷寂。解析:此题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画面,作答时要理解诗意。“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江水、河沙被月夜笼罩,水雾笼罩,显然是朦胧的,“寒”字又增添了凄冷之情。‎ ‎9.(3分)第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但实际上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受。‎ ‎(二)(14分)‎ ‎10.(每小题1分,共4分)(1)倒塌。(2)终于,到底。(3)通“癫”,疯狂。(4)于是。‎ ‎11.(2分)C.解析:A项,“之”是代词,指代这件事。B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之”是结构助词,的。与题干中“至石之半”中“之”的用法相同。D项,“之”的作用是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每小题2分,共4分)(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13.(4分)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12分)‎ ‎14.(3分)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奔向南极点,却发现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斯科特决定为完成阿蒙森的业绩作证。(意思对即可)‎ ‎15.(2分)“拽”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焦急的心情”人格化,突出了斯科特一行人想快到达南极点的激动、急切的心情。‎ ‎16. (3分,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 ‎ 七年级语文试题试卷解析 第18页(共2页)‎ 表现他极度难过,非常沮丧的心情。是深深的失望使他变得心灰意冷,眼前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 ‎17. (3分)诚信(或:诚实;坚持原则;有绅士风度等)‎ ‎(四)(12分)‎ ‎【分析】这篇散文的抒情对象是青苔,赞美它们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赞美它们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作者借物喻人,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支努力生长,赞美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解析】‎ ‎18.本题考查标题中关键词的理解。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可注意结合文章的旨去挖掘出字面以下的深刻内涵。本文描写青苔,赞美其顽强的生命力,从字面来理解,这里的“绿意”指的就是青苔本身表现出的一派生机。再结合文章中的“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等句子,以及文章的最后三段,可以看出作者要赞美的是青苔的坚强、淡泊名利,志向远大的精神。所以这里的“绿意”指的就是青苔的精神,表达作者对青苔的喜爱与赞美,也有对具有青苔精神的人的赞美。‎ ‎19.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这个句子既有修辞手法,又有对青苔生长的动作描写,所以可从二者中任意选择一种来分析。比如这个句子运用“趴”“粘”“爬”“附”“布满”“撑”等动词来表现青苔的生长,可以看出它成长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达到了最后的成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青苔的坚强。‎ ‎20.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CD.正确;B.有误,这篇文章借物喻人,对青苔的描写是明线,暗线是对青苔这样的人的赞美。‎ 七年级语文试题试卷解析 第18页(共2页)‎ ‎2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判断与作者情感的理解。散文写作常用的写作手法是象征或托物言志,它们都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本文就是如此,作者赞美青苔,赞美它们生存环境的恶劣,但却能在自己被人遗忘、忽略时表现出独有的“绿意”生机,作者实则要赞美的是像青苔一样的人,赞美这种人的坚强、淡泊、自强不息的精神。‎ 答案:(每题3分,共12分)‎ ‎18.①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色满园的青苔(意象)。②指自强不息、顽强生长、志存高远的精神(意境)。③抒发了我对青苔由衷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对青春、对人生的思考和执着追求(情感)。‎ ‎19.【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青苔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写出青苔生长在物体上的情态和形状,表现了青苔在恶劣的生长坏境中的顽强生命力。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富有表现力。‎ ‎【示例二】“趴”“粘”“爬”“附”“布满”“撑”等一系列动词富有动态感,生动传神地写出青苔在恶劣环境中的生长态式和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20.B ‎21.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作者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却努力生长,象征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三、写作(共50分)‎ ‎22.略。‎ 七年级语文试题试卷解析 第18页(共2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