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5分)“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5分)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 A.通过激烈的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 B.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部落首领的位置 ‎ C.通过“禅让”制,大家选他做首领 ‎ D.治水建立功业,受到人民爱戴 ‎3.(2.5分)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与这些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私有制 D.奴隶制 ‎4.(2.5分)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灿烂时期 ②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2.5分)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文字的演变,正确的是(  )‎ A.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楷书﹣﹣隶书 ‎ 第25页(共25页)‎ B.大篆﹣﹣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 C.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 D.甲骨文﹣﹣大篆﹣﹣金文﹣﹣隶书﹣﹣小篆﹣﹣楷书 ‎6.(2.5分)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 C.百家争鸣 D.新旧社会制度更替 ‎7.(2.5分)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孔子学院让孔子走向了世界,中国孔子已然成为连接世界的“大使”。以下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 B.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 C.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 D.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8.(2.5分)以下哪一主张最符合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 A.主张“仁”“爱人”“以德服人” ‎ B.主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C.主张实行“仁政” ‎ D.主张改革、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9.(2.5分)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B. C. D.‎ 第25页(共25页)‎ ‎10.(2.5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对联描述的是(  )‎ A.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和春秋吴越争霸 ‎ B.陈胜和吴广大泽乡起义 ‎ C.刘邦和项羽“楚汉之争” ‎ D.奠定秦统一军事基础的长平之战 ‎11.(2.5分)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的是(  )‎ A.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 ‎ B.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 D.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 ‎12.(2.5分)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其中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热门话题,图中字母A和E代表的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分别是(  )‎ A.西安 欧洲 B.长安 西域 ‎ C.长安 欧洲 D.西安 罗马 ‎13.(2.5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论语》 B.《离骚》 C.《史记》 D.《资治通鉴》‎ ‎14.(2.5分)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 第25页(共25页)‎ A.秦朝 B.新朝 C.西汉 D.东汉 ‎15.(2.5分)2014年2月17日,新铸的“华佗钟”撞开了马年亳州药市。华佗现在已是中药材产业文化的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下列医学成就,其中属于华佗的成就有(  )‎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制成“麻沸散”③被尊称为“医圣”④编制“五禽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6.(2.5分)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 ‎ C.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7.(2.5分)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18.(2.5分)下列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19.(2.5分)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 B.不少胡人会说汉语,汉人用上了胡床 ‎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 D.农民用耒耜耕地 第25页(共25页)‎ ‎20.(2.5分)小华拟定了主题为“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  )‎ A.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 B.《史记》与体育运动 ‎ 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 D.《论语》与佛教文化 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满分50分)‎ ‎21.(18分)材料一: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中的“卫鞅”是谁?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主张相同?依据所学知识,变法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材料四: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窟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明显具有汉族服饰的特点。‎ ‎(2)材料三中的“帝”是哪位少数民族皇帝?概括材料三、四中他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第25页(共25页)‎ ‎(3)秦国变法前已经有很多开明的奴隶主将土地租给个人耕种;北魏改革前我国北方已经出现了“胡汉杂居”的现象。结合以上现象分析这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两次改革各有何积极影响?‎ ‎22.(16分)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名句,纵观中国历史,不乏很多有作为的帝王,他们以自己的创新精神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统治者,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在他的统治下“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1)材料一中的“他”指哪位皇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封建王朝,解决“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问题,他在政治上建立了什么制度?“车同轨,书同文”指的是什么措施?‎ 材料二: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他是第一个派人开通西域的皇帝;他是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他是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他是第一个兴办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材料二中的“他”是如何解决中央与诸侯国权力之争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具体主张是什么?为解决财政问题,在经济方面有何举措?‎ ‎(3)被派去完成“开通西域”这一任务的具体人物是谁?后来在西域地区设立了什么机构进行有效管辖?‎ ‎23.(16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并立政权较多,政治经济发展较为复杂,南北方的发展有较大的差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25页(共25页)‎ ‎(1)材料一的图一中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那个政权?图三、图四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二: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反映了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试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人口技术和人们的主观努力等方面阐述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发的原因。(至少答出两条)‎ 第25页(共25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5分)“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远古居民使用石器的知识点。在远古居民中,元谋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的技术,但仍然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解答】①元谋人打制石器;②北京人打制石器;③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④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故选:D。‎ ‎【点评】要对原始居民使用工具情况,生产生活情况熟练掌握。‎ ‎2.(2.5分)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 A.通过激烈的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 B.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部落首领的位置 ‎ C.通过“禅让”制,大家选他做首领 ‎ D.治水建立功业,受到人民爱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禅让制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第25页(共25页)‎ 故选:C。‎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禅让制的有关内容.‎ ‎3.(2.5分)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与这些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私有制 D.奴隶制 ‎【分析】本题以一系列报纸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题目给出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设问考查与这些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燕、赵、齐、鲁、晋和楚都源于西周分封制出现的诸侯国。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 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西周分封制.‎ ‎4.(2.5分)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灿烂时期 ②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第25页(共25页)‎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①④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青铜器的相关史实。‎ ‎5.(2.5分)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文字的演变,正确的是(  )‎ A.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楷书﹣﹣隶书 ‎ B.大篆﹣﹣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 C.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 D.甲骨文﹣﹣大篆﹣﹣金文﹣﹣隶书﹣﹣小篆﹣﹣楷书 ‎【分析】本题考查文字演变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出现于商朝,金文出现于商周时期,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的规范文字,后来秦朝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最后出现了楷书。故我国文字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体、小篆体、隶书、楷书。‎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识记我国文字演变的顺序。‎ ‎6.(2.5分)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 C.百家争鸣 D.新旧社会制度更替 ‎【分析】本题以春秋战国是大变革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社会特。‎ ‎【解答】‎ 第25页(共25页)‎ 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主要指这个时期处于新旧制度更替,是奴隶社会瓦的解时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春秋战国的社会特征。‎ ‎7.(2.5分)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孔子学院让孔子走向了世界,中国孔子已然成为连接世界的“大使”。以下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 B.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 C.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 D.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识记能力。‎ ‎【解答】据所学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实行“德政”。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墨子的思想,D项是韩非的思想。‎ 故选:A。‎ ‎【点评】注意识记百家争鸣时期主要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8.(2.5分)以下哪一主张最符合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 A.主张“仁”“爱人”“以德服人” ‎ B.主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C.主张实行“仁政” ‎ D.主张改革、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分析】本题考查了法家的思想主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第25页(共25页)‎ ‎【解答】主张改革、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最符合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主张改革、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最符合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9.(2.5分)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把握统一货币的内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秦朝商人”“货币”,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为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应熟记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内容。‎ ‎10.(2.5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对联描述的是(  )‎ A.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和春秋吴越争霸 ‎ B.陈胜和吴广大泽乡起义 ‎ C.刘邦和项羽“楚汉之争” ‎ D.奠定秦统一军事基础的长平之战 ‎【分析】本题以战争为切入点,考查成语典故的来历。‎ 第25页(共25页)‎ ‎【解答】在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受尽羞辱,回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志,很快使越国强大起来,后来越王勾践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对联描述的是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和春秋吴越争霸。‎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成语典语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2.5分)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的是(  )‎ A.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 ‎ B.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 D.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 ‎【分析】本题考查了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 ‎【解答】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60年是公元前1世纪。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元年以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 ‎12.(2.5分)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其中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热门话题,图中字母A和E代表的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分别是(  )‎ A.西安 欧洲 B.长安 西域 ‎ 第25页(共25页)‎ C.长安 欧洲 D.西安 罗马 ‎【分析】本题以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其中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依托,考查丝绸之路。‎ ‎【解答】据题干汉代陆上丝绸之路框架知识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的陆路交通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而被称作“丝绸之路”。图中字母A和E代表的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分别是长安、欧洲。‎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史实。‎ ‎13.(2.5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论语》 B.《离骚》 C.《史记》 D.《资治通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 ‎【解答】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思想著作,‎ B.《离骚》是屈原的长诗,都不是史书;‎ C.《史记》因为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故选:C。‎ ‎【点评】要注意《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二者容易混淆。‎ 第25页(共25页)‎ ‎14.(2.5分)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 A.秦朝 B.新朝 C.西汉 D.东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的史实。‎ ‎【解答】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太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学习的是东汉。‎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东汉的史实。‎ ‎15.(2.5分)2014年2月17日,新铸的“华佗钟”撞开了马年亳州药市。华佗现在已是中药材产业文化的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下列医学成就,其中属于华佗的成就有(  )‎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制成“麻沸散”③被尊称为“医圣”④编制“五禽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华佗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第25页(共25页)‎ 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东汉时期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16.(2.5分)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 ‎ C.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在政权分立的同时,各民族相互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故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7.(2.5分)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分析】‎ 第25页(共25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题干中“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关键信息。在我国历史上,统一、和平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解答】A、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实现了地区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B、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战乱比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少了;同时,三国为了自己不被消灭,进而为了实现统一,都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与东汉末年相比,三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 C、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权割据,国家分裂的局面”,但是这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三国时,局部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同时,民族关系的破坏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故选:A。‎ ‎【点评】注意对重要历史现象的评价。‎ ‎18.(2.5分)下列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解答】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淝水之战。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AB发生在东汉末年,D发生在秦朝末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淝水之战。‎ 第25页(共25页)‎ ‎19.(2.5分)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 B.不少胡人会说汉语,汉人用上了胡床 ‎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 D.农民用耒耜耕地 ‎【分析】本题以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为依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答】某班同学编演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符合史实的是不少胡人会说汉语,汉人用上了胡床。三国两晋南北朝,陆续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各族人民的交往中,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呈现出了逐渐认同的趋势,出现了“不少胡人会说汉语,汉人用上了胡床”的现象。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 ‎20.(2.5分)小华拟定了主题为“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  )‎ A.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 B.《史记》与体育运动 ‎ 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 D.《论语》与佛教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和雕塑艺术.‎ ‎【解答】‎ 第25页(共25页)‎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B《史记》与体育运动没有关系;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没有关系;D《论语》与佛教文化没有关系。‎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探究小课题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满分50分)‎ ‎21.(18分)材料一: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中的“卫鞅”是谁?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主张相同?依据所学知识,变法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材料四: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窟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明显具有汉族服饰的特点。‎ ‎(2)材料三中的“帝”是哪位少数民族皇帝?概括材料三、四中他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第25页(共25页)‎ ‎(3)秦国变法前已经有很多开明的奴隶主将土地租给个人耕种;北魏改革前我国北方已经出现了“胡汉杂居”的现象。结合以上现象分析这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两次改革各有何积极影响?‎ ‎【分析】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1)据材料“卫鞅曰:‘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卫鞅”是商鞅;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百家争鸣中法家的主张相同;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学派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们的主张顺应了当时时代的潮流,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欢迎,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商鞅变法的理论属于法家思想学派。依据所学知识,变法最核心的内容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帝”是北魏孝文帝;材料三是孝文帝改革规定说汉语;据“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窟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明显具有汉族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穿汉服的汉化措施。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秦国变法前已经有很多开明的奴隶主将土地租给个人耕种;北魏改革前我国北方已经出现了“胡汉杂居”的现象。结合这些现象可知,这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和战斗力增强,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统一奠定基础。孝文帝的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第25页(共25页)‎ ‎(1)人物:商鞅;学派:法家;核心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帝:指北魏孝文帝;措施:说汉语、穿汉服。‎ ‎(3)原因: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和战斗力增强,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统一奠定基础。孝文帝的改革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22.(16分)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名句,纵观中国历史,不乏很多有作为的帝王,他们以自己的创新精神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统治者,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在他的统治下“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1)材料一中的“他”指哪位皇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封建王朝,解决“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问题,他在政治上建立了什么制度?“车同轨,书同文”指的是什么措施?‎ 材料二: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他是第一个派人开通西域的皇帝;他是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他是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他是第一个兴办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材料二中的“他”是如何解决中央与诸侯国权力之争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具体主张是什么?为解决财政问题,在经济方面有何举措?‎ ‎(3)被派去完成“开通西域”这一任务的具体人物是谁?后来在西域地区设立了什么机构进行有效管辖?‎ ‎【分析】‎ 第25页(共25页)‎ 本题以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为切入点,以两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1)据材料“他是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统治者,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在他的统治下‘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指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封建王朝,解决“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问题,他在政治上建立了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车同轨,书同文”指的是统一车轨(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 第25页(共25页)‎ ‎(2)据材料“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他是第一个派人开通西域的皇帝;他是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他是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他是第一个兴办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他”是指汉武帝,汉武帝解决中央与诸侯国权力之争,颁布了“推恩令”;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具体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为解决财政问题,汉武帝在经济方面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派去完成“开通西域”这一任务的具体人物是张骞,后来在西域地区设立西域都护,进行有效管辖。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设置也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 ‎(1)皇帝:秦始皇;制度: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统一车轨(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 ‎(2)解决:颁布“推恩令”;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措: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3)人物:张骞;机构:设立西域都护。‎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23.(16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并立政权较多,政治经济发展较为复杂,南北方的发展有较大的差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25页(共25页)‎ ‎(1)材料一的图一中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那个政权?图三、图四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二: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反映了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试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人口技术和人们的主观努力等方面阐述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发的原因。(至少答出两条)‎ ‎【分析】‎ 第25页(共25页)‎ 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并立政权较多,政治经济发展较为复杂,南北方的发展有较大的差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胡人胡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2)据材料“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无积聚而多贫”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荒凉、落后。据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南朝时,江南地区富庶。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说明了江南地区等到开发,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依据所学知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故答案为:‎ ‎(1)北魏;(北方)民族大交融。‎ ‎(2)变化:从西汉时期的落后(贫穷)变为南朝时候的富饶(得到了开发)。影响:为后来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原因:自然条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人口技术: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观努力: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关内容。‎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18 18:16:03;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5页(共25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