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

4 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 · 七 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的一般文学常识。 ( 重点 ) 2. 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 重点、难点 ) 3.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重点 ) 新课导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 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A 、古代是诗歌分类。  B 、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 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 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古体诗 。如 《 观沧海 》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 近体诗 。如 《 次北固山下 》 就是律诗, 《 静夜思 》 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 四联 ,分分别是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 两两对仗 ,是 两对对偶句 。 诗歌朗读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观沧海 曹操 作者名片 曹操( 155—220 ),字 孟德 ,沛国谯县 ( 今安徽亳州 ) 人。 东汉 末年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 乐府民歌 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 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 《 步出夏门行 》《 蒿里行 》《 短歌行 》 等,军事著作 《 孙子略解 》 等。 背景链接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 观沧海 》 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文体知识 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 《 诗经 》 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 ,《 观沧海 》 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 , 是诗的附文 , 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课文解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到达,登上 表目的连词 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多么 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s ǒn ɡ zhì 耸立 海水多么汹涌,波浪起伏,山岛高高地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岛上 )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茂盛。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浪 一阵秋风吹得树木瑟瑟作响,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大浪汹涌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像 它,指沧海 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 银河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幸运得很,好极了 1 、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 2 、作者都观到了哪些景象? 观察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3. 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5 、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结构梳理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海的宏伟 海的气概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观沧海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作者名片 李白 (701—762) , 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 《 望庐山瀑布 》《 蜀道难 》《 静夜思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等。 背景链接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选自 《 李白集校注 》 卷十三。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降职 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课文解读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两句诗写景除了写明时令,还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衬托离愁别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手法,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呢 ? 结构梳理 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 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 闻道:震惊,痛惜 过五溪:偏远,艰难 写景 叙事 抒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关切同情 情意绵长 愁心:同情,牵挂,关切 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 随君:时刻相伴 直:不停留 —— 急切 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作者名片 王湾,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 《 次北固山下 》《 奉使登终南山 》《 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 。 背景链接 《 次北固山下 》 选自 《 全唐诗 》 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文体知识 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课文解读 旅人前行的路 北固山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 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风顺而和 挂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海上升起的红日 升起来 夜将尽未尽之时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 进入 , 降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念故乡的书信 到 , 送到 北归的大雁 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首联( 1-2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 “ 客路 ” 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 “ 客路 ” 呢? 这是诗人在 船上 的 想像 ,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 暗含旅途奔波劳苦 之意。 诗歌鉴赏 颔联( 3-4 ):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 “ 潮平 ”“ 风正 ” ? 在 天将明未明 之时,在船接近 目的地 (即北固山)的 长江之中 。 “ 潮平 ” 一语为下句中 “ 江春 ” 一句作铺垫。 想象船行的的图景 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 因 “ 潮平 ” 才显得 “ 两岸宽阔 ” ,因 “ 风正 ” 帆才有高高直直地悬空的势态,写景极为传神。此为 船上所见景色 ,表现诗人 宽阔的胸襟 。 诗歌鉴赏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 提示: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 3 、 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 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一年一年地过去了 ),而诗人 依旧羁旅他乡 ,面对此景,情何以堪?他怎能不 产生思乡之情 呢 ? 所以,此两句在 写景 中, 点明时令 ,并 暗含 了浓浓的 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1 、这个 “ 旧年 ” 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 残冬腊月 此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拟人手法 。 作者把 “海 日 ” 和 “江 春 ”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 生 ” 和 “ 入 ” 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用“残夜”“旧年”象征旧事物。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 哲理 :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历来为 脍炙人口 、 “ 形容景物,妙绝 千古 ” 的 名句 。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名句分析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抒胸臆,抒发了思亲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此联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明主旨。 诗人在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诗人想起 “ 雁足传书 ” 的故事,还是托大雁捎个信儿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吧!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呼应首联。全篇笼罩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结构梳理 (首联)行舟泊:青山外 绿水前 (颔联)望江面:两岸阔 一帆悬 (颈联)观日出:生残夜 入旧年 (尾联)思家乡:望归雁 传乡书 次北固山下 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 关于元曲 “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 元曲” 剧曲(杂剧) 散曲 散套(套曲):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文学常识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 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与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并称“元曲四大家”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 “秋思之祖 ”。 作者简介 天净沙 是 曲牌名 , 秋思 是 题目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作者 简介 背景链接 《 天净沙 · 秋思 》 选自 《 全元散曲 》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 / 老树 / 昏鸦 小桥 / 流水 / 人家 古道 / 西风 / 瘦马 夕阳 / 西下 断肠人 / 在 / 天涯 品读欣赏 注意节奏 品读 欣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 / 老树 / 昏鸦, 小桥 / 流水 / 人家, 古道 / 西风 / 瘦马。 夕阳 / 西下, 断肠人 / 在 / 天涯。 品读明意 品读 明意 枯藤老树昏鸦 诗歌赏析 首句写旅人 眼中所见 。 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 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 渲染 ,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 烘托 出一个完整的 秋末黄昏 萧瑟、荒凉 的意境 。 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 的画面 ——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屋里的人们正聚在一起共进晚餐。 这是 伏笔 ,与其他诗句形成强烈的 对比反衬 作用:“他人有家我独无”,更添 思乡之情 。 诗歌赏析 温馨、安适、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 相呼应 。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古道荒凉,西风萧瑟,马已羸弱,人何以堪?因此, 凄凉、冷清、孤寂、愁苦的气氛 中,诗人怎能不升起 思乡之情 啊! 诗歌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老树上枯藤缠绕,乌鸦归巢,还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几户人家正炊烟袅袅,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回到温馨宁静的家。而此时诗人却还牵着一匹瘦马独自行进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他将投宿到何方呢? 望着西沉的太阳,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 ! 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 长路关山何时尽 ” 啊!难怪诗人要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了。 诗歌赏析 这是什么表达方式?在诗中有何作用?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 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的羁旅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1 、前三句采用了什么 表达方式 ?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表现主题的角度分别给这三句拟一个 小标题 。 2 、这三句在诗中有何 作用 ? 3 、这是什么 写作方法 ? 明确: 1 、前三句 写景:深秋暮(晚)景图。游子思乡图 2 、没有提到过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有力地 渲染气氛 , 烘托人物心情 , 为 最 后两句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做了有力的 铺垫 。 3 、这是 寄情于物 的写法。 合作 . 探究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铺垫烘托 思乡 萧瑟 荒凉 凄凉 冷清 孤寂 愁苦 温馨 安适 恬静 游子思乡图 深秋暮景图 写景 抒情 断肠 对比反衬  侧面: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反衬手法 正面 :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惆怅之情 —— 寄情于景。 诗的写作手法 同学们分小组交流,根据这首诗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的文字。 例文: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结构梳理 天净沙 · 秋思 白描勾勒 景物烘托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断肠人在天涯 —— 游子之悲 写景 拓展迁移 1.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 《 玩月城西门廨中 》 ) 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 月夜忆舍弟 》 ) 3.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 《 蝶恋花 》 )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 水调歌头 》 )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 静夜思 》 ) 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 水调歌头 》 ) 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泊船瓜洲 》 ) 读一读 课后作业 1、背诵这四首诗。 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诗的画面。 课后习题 参考 答案 一、反复诵读 《 观沧海 》 ,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率真、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自己登山临海时产生的壮美感觉。 参考答案: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的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 二、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也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三、朗读 《 次北固山下 》 ,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参考答案: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相平。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 …… 上下句运用拟人形成对偶,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尤其是“阔”字,既表“潮平”的结果,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悬”字说明风力强劲,把船帆吹得鼓涨,可以想到船行速度飞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四、 《 天净沙 · 秋思 》 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示例:夕阳西下 , 诗人骑着消瘦的老马走在曲折的山路上 , 西风嗖嗖地迎面吹来。走过小桥 , 几户人家 , 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停留着三两只乌鸦 , 一副凄凉的画面便映入眼帘了 , 在夕阳映照下的古树、昏鸦、人家、瘦马让人觉得格外的忧伤。由此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有多年了 , 尝尽了一个“断肠人”在外羁旅生活的凄苦。又未曾回过久违的故乡看一看 ,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此使我想到了自己有家的幸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