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西省九江市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
2019-2020学年江西省九江市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把下列每小题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下表对应的空格内,每小题4分,共60分) 1. 读经纬网图,完成(1)~(2)题。 (1)此时船只行驶在( ) A.低纬度地区 B.西半球 C.温带地区 D.北半球 (2)与甲区域相比,乙区域( ) A.面积相同 B.比例尺更大 C.时间更早 D.年均温更高 2. 读一则关于地球的描述,完成(1)~(3)题。 (1)位于“上一半”和“下一半”中间的那条线是( ) A.北回归线 B.180°经线 C.本初子午线 D.0°纬线 (2)地球上寒冷的“两头”( ) A.有太阳直射现象 B.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3)“一天一夜转一圈”是指( ) A.地球自转运动 B.地球公转运动 C.人类环球航行 D.地壳运动 3. “当北半球的人们在圣诞节滑冰时,澳大利亚、阿根廷却正在忍受着夏季烈日的煎熬以至于许多人死于中暑,而当滚滚热浪袭击美国时,他们又在点燃他们的壁炉了”(摘自《人类的家园》)。读图。结合材料,完成(1)~(4)题。 (1)圣诞节临近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当北半球的人们在圣诞节滑冰时,九江市此时( ) A.昼短夜长,冬衣御寒 B.春风拂面,细雨如织 C.烈日煎熬,挥汗如雨 D.秋高气爽,麦浪滚滚 (3)澳大利亚、阿根廷的居民一年中时而忍受滚滚热浪袭击,时而点燃壁炉取暖。造成这种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异常 B.热量差异形成地球五带 C.太阳升落产生时间差异 D.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4)材料中描述的澳大利亚居民生活在(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A.北温带 B.北寒带 C.南温带 D.南寒带 4. 读世界区域图,完成(1)~(3)题。 (1)甲大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2)关于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M﹣﹣﹣﹣﹣大西洋 B.N﹣﹣﹣﹣﹣﹣太平洋 C.P﹣﹣﹣﹣﹣﹣北冰洋 D.Q﹣﹣﹣﹣﹣﹣苏伊土运河 (3)丙处是世界面积最大的( ) A.格陵兰岛 B.阿拉伯半岛 C.马来群岛 D.亚欧大陆 5.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海陆是在不断变迁的。结合图,完成(1)~(3)题。 (1)世界火山多分布在( ) A.大洲分界线上 B.海陆交接地带 C.板块的交界处 D.半球分界线上 (2)巍峨雄峻的甲山脉形成原因是由于( )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下降 C.填海造山 D.海洋扩张 (3)与“环太平洋地带”没有关联的板块是( ) A.太平洋板块 B.非洲板块 C.亚欧板块 D.印度洋板块 6. 卫星云图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结合“8月7日卫星云图”,完成(1)~(3)题。 (1)正在遭受狂风暴雨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台湾 B.江西 C.广东 D.湖南 (2)该日江西省的天气状况是( ) A. B. C. D. (3)这日户外出行建议居民佩戴防霾口罩的地区位于(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A.台湾 B.江西 C.广东 D.湖南 7.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世界“雨极”的称号。结合世界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④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 D.经度 (3)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①地气候表现为( ) A.炎热干燥 B.温和湿润 C.寒冷少雨 D.高温多雨 8. 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在特定的宗教场所从事宗教活动,结合如图完成(1)~(3)题。 (1)常去图甲所示场所进行宗教活动的是( ) A.托蒂 B.阿里 C.玛哈 D.米勒 (2)黄种人的主要分布区有( ) A.印度南部 B.非洲南部 C.欧洲西部 D.亚洲东部 (3)下列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B.佛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 C.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东部 D.犹太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9. 根据部分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表(人类发展指数最高1,指数越高,表示发展水平越高),据此完成(1)~(3)题。 (1) 国家名称 挪威 新西兰 日本 乍得 人类发展指数 0.938 0.907 0.884 0.295 上述国家中位于亚洲的是( ) A.挪威 B.新西兰 C.日本 D.乍得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2) 国家名称 挪威 新西兰 日本 乍得 人类发展指数 0.938 0.907 0.884 0.295 上述国家中发展水平较低的是( ) A.挪威 B.新西兰 C.日本 D.乍得 (3) 国家名称 挪威 新西兰 日本 乍得 人类发展指数 0.938 0.907 0.884 0.295 新西兰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 A.汉语 B.英语 C.俄语 D.法语 10.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把我们的家园称为“地球村”。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大家庭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 ) A.中国 B.巴西 C.印度 D.俄罗斯 (2)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赚到的钱更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大量出售农、矿等初级产品 B.大量销售普通工业产品 C.劳动力充足,工业产品数量多 D.出售轿车、飞机、高档日用品等 (3)“南北对话”中的“南”指的是( ) A.南半球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南非 D.发达国家 二、综合题(4小题,共40分) 读等高线地形图和该区域气候直方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①地相比,②地气温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2)河流③向________方向汇入乙河,这条河流在________季(选填“夏”或“冬”)易发洪水灾害。 (3)山体部位④的名称:________。 (4)根据气候直方图判断:从南、北半球的划分看,该区域位于________半球;从气候类型上看,该区域气候属于________气候。 (5)有利于甲村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有________ 。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19年10月1日,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结合图a判断:这一天,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填代号),北京昼夜长短的状况是________ (2)图b是地球位于公转轨道________(选填图a中的甲~丁)位置时的昼夜分布示意图。①~③点中,出现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点,正处于白天的是________点。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3)把符合下列文字描述的①﹣③(图b)的数字序号填入横线上:“我居住在寒带。这里阳光斜射得厉害,甚至有一段时间太阳终日不出,气候终年寒冷”﹣﹣﹣﹣﹣________。 “我的家乡在热带。这里正午的太阳高高悬在空中,气候终年炎热”﹣﹣﹣﹣﹣________。 (4)图c中E~C分别代表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春分、夏至、冬至三个节气的正午太阳的位置。其中,春分日对应________;E~G中,正午太阳位于________处日影最长。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一些特色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甲相比,乙图表示________聚落,居住在乙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________服务业等工作。 (2)简要分析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特色民居A:墙厚窗小﹣﹣﹣﹣﹣________。 特色民居B:双层木楼上层住人﹣﹣﹣________。 (3)如果你去图示地区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传统民居做些什么呢?________。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结合图a和图b,完成下列问题。 (1)a~c三地中(图a),________地是无人定居区。 (2)读图a,根据要求填写表格。 人口疏密程度 地区 主要自然原因 人口稀疏区 C地 ________ 人口稠密区 D地 ________ (3)非洲(图b)死亡率“x”为________%,该大洲主要面临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 (4)各大洲中(图b),人口增长速度慢,甚至停止增长的是________ 洲,这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________,________ 等。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江西省九江市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把下列每小题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下表对应的空格内,每小题4分,共60分) 1. 【答案】 C B 【考点】 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解析】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2)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解答】 依据经纬度的判读,读图分析可知,此时船只位于40°E,40°S,处于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地区,且位于南温带。 据图可知,甲乙两区域所跨的经纬度范围相同,根据地球上经线等长,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判断甲、乙两区域所跨相同的经度,甲区域的实际纬线的距离大于乙区域,因此甲区域的实际面积大于乙区域,由于两区域的图上距离相等,因此乙区域的比例尺大于甲区域,B正确,A错误;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东侧,时间更早,C错误;甲区域纬度低于乙区域,根据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甲区域的平均气温高于乙区域,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B。 2. 【答案】 D C A 【考点】 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 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赤道的纬度为0°,是最大的纬线圈,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五带的划分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解答】 赤道也就是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其中上一半应为北半球,下一半应为南半球,“上一半”和“下一半”中间的那条线是指赤道。 地球上寒冷的“两头”是指靠近南北两极的高纬度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以外,无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A错误;南北两极的高纬度地区只有南极洲为陆地,其余为海洋,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B错误;南北极附近,由于纬度高,有极昼极夜现象,C正确,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平原地区,D错误。 “一天一夜转一圈”描述的地球转动一圈的时间为一天一夜,而一天一夜为24小时,表示地球自转的周期;因此描述的是地球自转运动,A正确;地球公转运动的周期为一年,人类环球航行一周也是大于一天一夜,地壳运动的周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BCD错误。根据题意。 3. 【答案】 D A D C 【考点】 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和主要气候类型 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 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西北面与亚洲相邻,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南与南极大陆遥遥相望,是世界上惟一拥有整个大陆的国家。 【解答】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圣诞节为12月25日,靠近冬至日。 当北半球的人们在圣诞节滑冰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而九江位于江西省,此时为冬季,因此九江此时昼短夜长,冬衣御寒,A正确;春风拂面,细雨如织为春季,B错误;烈日煎熬,挥汗如雨为夏季,C错误;秋高气爽是秋季,九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D错误。 从题干描述来看,澳大利亚、阿根廷的居民一年中时而忍受滚滚热浪袭击,时而点燃壁炉取暖。说明该地区有的时段气候炎热,有的时候需要燃壁炉取暖,气候寒冷,体现该地一年四季气温的高低变化,该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D正确。 结合材料判断,当北半球的人们在圣诞节滑冰时,澳大利亚、阿根廷却正在忍受着夏季烈日的煎熬以至于许多人死于中暑,说明此时澳大利亚地区此时为夏季,说明该地区有季节的变化,且夏季气温高,结合四个选项判断,该地可能位于南温带,C正确,南寒带一年长冬无夏,D错误,AB位于北半球,不符合题意,依据题意。 4. 【答案】 D C A 【考点】 北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解析】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地球上,广阔的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被世界上的大洲分割成四个大洋,分别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的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解答】 根据各大洲的轮廓图判断甲为北美洲,乙为南美洲,MN分别是太平洋和大西洋,丙为格陵兰岛为世界最大的岛屿,因此D正确。 读图可知,图中字母M位于美洲西侧,是太平洋;故A错误。 图中N位于美洲东侧,是大西洋;故B错误。 图中P位于北美洲北侧,是北冰洋;故C正确。 图中Q位于南北美洲之间,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故D错误。根据题意。 结合图中相对位置判读,丙岛屿位于北美洲的东北部,为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面积2166086平方千米。 5. 【答案】 C A B 【考点】 六大板块及其分布示意图 板块的运动 【解析】 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形成海洋或裂谷;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解答】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完整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据此判断,C正确。 结合图示信息分想,甲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抬升形成的,是由于地壳运动作用的结果。 结合全球板块分布图来看,与“环太平洋地带”有关联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无关联。 6. 【答案】 A B C 【考点】 常用天气符号与天气图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解析】 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在卫星云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含义。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表示降水概率越大。 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解答】 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洋面大气涡旋,台风从卫星云图中是涡旋状前进的白色云系。结合图中卫星云图判断,此时台湾被涡旋状云系包围,台风经过的地区会带来狂风暴雨,故正在遭受狂风暴雨的省级行政区是台湾。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此时江西省生空气质量较高,且还未受台风的影响,天气状况良好,应为晴天,以下四个选项中A代表大雨、B代表晴天,C代表沙尘暴,D代表多云,综上分析。 空气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差,结合图中四地的空气质量判断,此广东的空气质量最差,空气污染指数为225,最易发生雾霾,因此居民佩戴防霾口罩的地区位于广东省。 7. 【答案】 C B D 【考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概况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降水的分布规律与分布图 【解析】 世界降水的规律是: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解答】 读图可知,图中③地位于非洲北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而①②④三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mm以上(①④地位于季风气候区,②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因此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③地;故选项C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主要是由于处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加上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 ①地我国东南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该地受东南季风的影响;由于东南季风来自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因此此季节高温多雨,D正确。 8. 【答案】 A D A 【考点】 世界主要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世界主要人种及其分布地区 【解析】 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金碧辉煌的佛教庙宇,高高耸立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教徒以亚洲为最多,在亚洲又集中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 根据人类体制方面的特征,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 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金碧辉煌的佛教庙宇,高高耸立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教徒以亚洲为最多,在亚洲又集中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 【解答】 结合材料可知托蒂属于欧洲人信仰基督教,阿里属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玛哈属于黄种人,该区域主要信仰佛教,米勒为以色列人信仰的是犹太教;图中图片应属于基督教的教堂,十字架是最典型的标志,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黄种人,又称汉人种。黄种人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黄褐色,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集中分布于亚洲东半部,印度南部黑种人。非洲南部为黑种人,欧洲西部为白种人,据此判断D正确。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A正确;佛教产生于古印度,B错误;伊斯兰教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C错误;世界第三大宗教是佛教,犹太教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D错误。 9. 【答案】 C D B 【考点】 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地区 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 【解析】 世界各国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截止2015年,世界上共有2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197个,地区为35个。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洲。共48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截止2015年,世界上共有2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197个,地区为35个。 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 【解答】 根据世界国家的分布,挪威位于欧洲,新西兰位于大洋洲、乍得位于非洲,日本位于亚洲。 结合材料人类发展指数代表国家的发展水平,指数越高,表示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发展水平越低,表中乍得的人类发展指数最低为0.295,说明乍得发展水平最低。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新西兰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俄语主要在俄罗斯使用,法语在法国使用,使用人数较少,使用地域较狭窄,据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 10. 【答案】 A D B 【考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 【解析】 世界各国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截止2015年,世界上共有2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197个,地区为35个。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把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发达,市场繁荣,环境优雅,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好。而在一些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落后,居住环境杂乱拥挤,人们的生活较为贫困。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的南北差异,国际上把这种差别说成是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解答】 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中国,A正确。 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高技术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廉价原材料,制造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品,如轿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并销售到世界各地,获取高额利润,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生产品种单一,建设资金不足,生产效率不高,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些国家还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据此判断D正确。 由于发展中国家多地处南半球,习称“南方”;发达国家多地处北半球,习称“北方”,这两类国家就经济问题的对话,被称为“南北对话”。据此判断B正确。 二、综合题(4小题,共40分) 【答案】 高,②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东南,冬 陡崖 北,地中海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考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山谷为集水线,能形成河流,山脊为分水线,不能形成河流。 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 【解答】 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①地海拔大于700米,②地海拔在500~600米之间,①地海拔比②地高,根据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的规律,①地气温低于②地。 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③向东南方汇入乙河流,根据右侧的降水量分布图判断,该地降水在冬季,因此冬季易发生洪涝灾害。 图中④处为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根据气候直方图中该气候7月份气温高,说明位于北半球,降水集中在冬季,说明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 结合图可知,甲村为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运输便利,用水方便;同时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多冲积土壤,土壤肥沃。 【答案】 丙,丁,昼短夜长 丁,③,② ③,① F,G 【考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线上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均没有太阳直射。 【解答】 结合a图判断,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可知甲为春分日,乙为夏至日,丙为秋分日,丁为冬至日,2019年10月1日此时为秋分至冬至期间,为丙到丁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图b中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说明为冬至日的太阳光照图,对应a图中的丁;根据b图判断,③地处于极夜;②位于昼半球,为白天。 由图可知③地位于极圈至极点之间处于寒带,①位于赤道上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②位于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属于温带。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最小,春秋分居中,据此判断,春分日对应F,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因此影子最长,为G。 【答案】 城市,工业 墙厚有较好的隔热作用,窗小可以减少来自沙漠热风、沙尘的影响,气候湿热,上层通风散热,湿气小,而且可以减少虫蛇等的侵扰 争做文明使者;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不乱刻乱画 【考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解析】 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总之,影响乡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乡村聚落的形式、发展、衰亡都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 【解答】 据图分析,甲地居民点分布分散,且地形较为崎岖,应为乡村,乙地地形平坦,建筑楼层高,且密集,为城市,城市主要以工业活动为主。 简要分析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A图墙厚窗小的建筑结构,说明该地区位于干旱地区,降水少,风沙大,昼夜温差大,墙厚是避免热量的进入,小窗是为了避免强光的照射,及减少沙尘的影响。B图双层木楼,说明该区域气候湿润,植被丰富,虫蛇等爬行动物多,因此木楼上层住人一方面通风散热,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虫蛇等的侵扰等。 本题考查传统民居的保护,注重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在外出出行中,要做到文明出行,文明游览,恪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仪,尊重各国,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提升我们自身的文明素质,做一名文明的旅游者。 【答案】 b 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13,人口增长过快 欧,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考点】 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解析】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在这些地方,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发展环境,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并孕育出发达的社会文明。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于大量人口长期居。 【解答】 a为非洲、b为南极洲、c为南美洲,d为亚洲。其中南极洲目前无人定居。 c地区位于南美洲亚马孙雨林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气候过于湿热,人口分布稀疏;d地区位于亚洲的季风地区,由于位于大江大河的下游,水热条件好,农业发达,因此人口分布多。 结合图b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出生率为37‰,因此死亡率为13‰,因此非洲存在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结合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看,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人口的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将会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增多,出现老龄化问题,进而出现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短缺等问题。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