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导学案+教学计划大全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导学案+教学计划大全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导学案+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案编号:_1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 ‎ 教师寄语: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 ‎ 一、学习目标 1、 课程目标: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知道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 2、 知识目标: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认识到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认识大运河的历史地位。‎ ‎ ‎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 教学难点:隋初的经济繁荣,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 自主学习 ‎ (1) 隋朝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 ‎(2)隋朝统一时间: 灭亡时间: ‎ ‎(3)大运河的修建时间: 皇帝: ‎ ‎ 目的:‎ ‎ 起止点: ‎ ‎ 中心: ‎ ‎ 作用: ‎ ‎(4) 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 ‎ ‎(二)交流展示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 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 ‎(2)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 ‎(3)此河的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怎样简评价此河?此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 (三) 点拨升华 ‎(四)达标反馈 一、选择题 ‎ ‎1.隋朝建立的时间是(   )                           ‎ A、581       B.589       C.608年     D.618年 ‎ ‎2.巴拿马运河是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通航运河,它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与苏伊士运河同样具有世界战略意义,因此素有“世界桥梁”之称。在我国古代也有这样一个水利工程,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并且在今天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水利工程是(   )                                         ‎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灵渠 ‎ ‎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 ‎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 ‎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                                              ‎ ‎ A.满足了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实现了南水北调  ‎ 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 ‎5.隋朝的统治类似下列哪个朝代(    )                                            ‎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 五、 学后反思 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案编号:_2_ ‎ 课型:新课 执笔:刘娜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 ‎ 教师寄语: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是一个转折。‎ ‎ 一、学习目标 ‎1、课程目标: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 2、知识目标: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的等基本史实,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知道唐玄宗的姓名和年号,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主要措施。 ‎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环节:‎ ‎(一)自主学习 ‎(1)唐朝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 ‎(2)626年,李世民改年号为 ,史称 ,开创了“ ” 的局面。‎ (3) ‎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 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 ” ‎ (二) 交流展示 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材料二:(贞观中后期)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予道路焉。‎ ‎——《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通典》‎ ‎(1)贞观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 ‎(2)三则材料所述,社会状况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你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 ——杜甫《忆昔》‎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三) 点拨升华 ‎(四)达标反馈 ‎1.唐朝建立的时间是(   ) ‎ A.589年  B.581年  C.605年  D.618年 ‎ 2. 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 ‎3.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 ‎4.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 ‎ C.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间起了承前启后作用 D.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能力提升 ‎ ‎5.下列统一王朝中,定都长安的是(   )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汉 ⑤隋朝 ⑥唐朝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 ‎6.郭沫若所说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称赞 (  )‎ ‎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 五、学后反思:‎ 第一单元 第3课 “开元盛世” 学案编号: 3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3月9日 ‎ 教师寄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2、知识目标: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 巩固与导入:学生朗读杜甫《忆昔》导入本课 (二) 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 ‎(1)开元之治 唐玄宗治国的措施: ‎ ‎ ‎ ‎(2)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发展 ‎ ‎ ‎ ‎ 手工业发达 ‎ ‎ ‎ ‎ 商业繁荣 ‎ ‎ (3)唐朝灭亡:‎ ‎2、合作探究: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 ‎ ‎(三)展示与小结 ‎ ‎1、从两幅图片中获取哪些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信息点四:‎ ‎2、两幅图片反映唐朝哪方面的发展?‎ ‎ ‎ ‎ ‎ 唐朝的青瓷和白瓷 ‎(四)训练与反馈 ‎1.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中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武则天        D. 唐玄宗 ‎ ‎2.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的相似点有:(    ) ‎ ‎①皇帝都勤于政事,任用贤臣。   ②都反对奢侈,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 ‎③ 都任用节度使。              ④都抗击突厥。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 ‎3.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 ‎4.唐代瓷器闻名于世界的工艺珍品是:(  ) ‎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瓷    D. 景德镇瓷器  ‎ ‎5.如果你生活在唐代,下了选项中最能体现你所穿的丝织品技术高超这一特点的是:(   ) ‎ A. 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样     B. 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 C.唐朝丝织品数量多              D. 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能清楚看见胸口的黑痣 ‎ ‎6.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 ‎ A. 洛阳         B.长安     C.扬州     D. 成都 ‎ 7.作为唐代的农民,下列现象符合其生活实际的有:(    )‎ ‎ ①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      ②政府修建四十多处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灌溉。‎ ‎ ③开始种植原产于西域的蔬菜新品种。   ④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8.唐代繁华的大都市中,隋代大运河不经过的是:(     ) ‎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 成都  ‎ 五、学后反思 第一单元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学案编号:_4 ‎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3月11日 ‎ 教师寄语: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目标: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 ‎ 2、 知识目标: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他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的经济繁荣,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 巩固与导入:教师简介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结合课文引言中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本课。‎ (二) 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科举制的诞生:隋文帝 ‎ 隋炀帝 ‎(2)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 ‎ 武则天 唐玄宗 ‎ ‎(3)科举制的影响 ‎2、合作探究:一些外国研究者看来,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选拔制度,不但对中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亚洲乃至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为什么外国研究者会有这种看法,你能说明理由吗? ‎ ‎(三)展示与小结 ‎(四)训练与反馈 ‎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下列哪个朝代?(   )‎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明朝      D、 清朝  ‎ ‎2、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 ‎ A 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 ‎3、诗赋科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始于(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 唐玄宗 ‎4、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那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 ‎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 ‎5、唐朝青年李进是非常有名的骑射好手。他去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6、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科举制度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 ‎ C、科举制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 D、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 ‎ ‎7、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 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          C、作战立功           D、经商致富  ‎ ‎9、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 ‎ A、1100多年         B、1300多年        C、1500多年        D、2000多年 ‎10、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人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唐太宗 ① 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什么朝代逐渐完善?‎ ‎②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获得第一名的叫什么?什么朝代被废除的?‎ ‎③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五、学后反思:‎ 第一单元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学案编号:_5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3月16日 ‎ 教师寄语: “和同为一家” ——尺带珠丹 ‎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目标: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了解唐代民族关系和睦。‎ ‎2、 知识目标:了解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 巩固与导入:历史上中原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是唐朝初期,确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尊他为“天可汗”,他是谁呢?‎ (二) 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唐太宗和武则天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亲:‎ ‎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影响:‎ ‎2、合作探究: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对双方有哪些好处?‎ ‎(三)展示与小结:制作唐朝与各民族交往状况表 ‎(四)训练与反馈 ‎1.在唐代第一个创制了自己文字的北方少数民族是(    )                             ‎ ‎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靺鞨 ‎ ‎2.赢得各民族拥戴,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的是  (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3.史称“海东盛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                                     ‎ A.回纥          B.渤海          C.靺鞨              D.南诏 ‎ ‎4.上书唐朝皇帝说“和同为一家”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                          ‎ A.松赞干布      B.大祚荣        C.骨力裴罗          D.尺带珠丹 ‎ ‎5.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治家是  (    )                                          ‎ ‎ A.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      C.皮罗阁            D.骨力裴罗 ‎ ‎6.回纥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                                          ‎ ‎ A.藏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彝族 ‎ ‎7.下列有关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置北庭都护府  B.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 C.“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的话 D.唐玄宗册封过回纥、粟末靺鞨和南诏首领 ‎ ‎8.南诏的建筑业发达,著名的建筑有(    )                                          ‎ ‎ A.大昭寺        B.千寻塔         C.上京城            D.大雁塔 ‎ ‎9、材料解析题 ‎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 ‎ ‎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3)它表达了“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 ‎(4)为此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 ‎ ‎ ‎10、连线题 ‎ A.回纥           ①大祚荣                   a.和同为一家 ‎ B.粟末靺鞨      ②骨力裴罗                b.渤海郡王 ‎ C.南诏            ③皮罗阁                  c.怀仁可汗 ‎ D.吐蕃            ④尺带珠丹               d.云南王 ‎ 连接结果: A- - B- - C- - D- - ‎ 五、学后反思:‎ 第一单元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学案编号:_6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3月18日 ‎ 教师寄语:早在唐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和水平。‎ ‎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目标:知道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 2、 知识目标:了解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了解唐文化的世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与当今的开放有何区别?‎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 巩固与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玄奘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 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唐与日本的关系)‎ ‎(2)唐与新罗的关系 ‎(3)玄奘西游(唐与印度的关系)‎ ‎2、合作探究: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 ‎(三)展示与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唐朝文明对亚洲各国的主要影响。‎ ‎(四)训练与反馈 ‎1.唐朝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把中国人称为 (   )        ‎ ‎ A.中国人     B.汉人     C.华人   D.唐人 ‎ ‎2.传说中的“唐僧取经”是在(   )    A.唐高祖时    B.唐太宗时 C.唐高宗时  D.唐玄宗时 ‎ 3.唐朝对外贸易发达,在各国的物产中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  )          ‎ A.日本    B.印度     C.新罗     D.波斯 ‎ ‎4.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是(   )         A.鉴真   B.怀素   C.空海    D.玄奘 ‎ ‎5.今天印度半岛,唐朝时称为 (   )          A.天竺  B.大食 C.大秦   D.新罗 ‎ ‎6.下列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实,不发生在唐太宗时期的是(   )        ‎ ‎ A.贞观年间遣唐使达十多批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进行政治改革 ‎ ‎7.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的是   (   ) ‎ A.《马可·波罗行纪》      B.《西游记》  C.《徐霞客游记》 D.《大唐西域记》 ‎ ‎8.下列事件不属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史实是  (   )                  ‎ A.日本商人来中国经商,日本物品居唐朝进口首位 B.贞观年间来中国的遣唐使有10多批 C.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文字  D.由鉴真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就是历史见证 ‎ ‎9.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   )        ‎ A.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 C.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D.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 ‎10.你认为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都是唐玄宗时期的使者  B.为完成使命,都历经艰险,前往天竺 ‎ C.对唐朝和邻国的交往和交流都作出了贡献 D.他们通过唐朝的册封 ‎ ‎11.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 ‎ A 玄奘西行求法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 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D文成公主入藏 ‎ 12.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主要是研究(    )                                ‎ A.波斯的历史        B.东罗马帝国的历史  C.中亚、印度等地历史           D.大食的历史 ‎ ‎13.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者,最早是在    (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 ‎14、读图回答问题 ‎(1)读教材p29《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信息点四:‎ ‎(2)这幅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五、学后反思:‎ 第一单元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学案编号:_7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3月23日 ‎ 教师寄语:领先世界的科学与技术,光耀千古的建筑与诗歌。‎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2、 知识目标: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洲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认识到李白等人的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李春和赵洲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认识到赵州桥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理解、欣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人的诗作。‎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 巩固与导入: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导入本课。‎ (二) 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建筑时期: 设计建造者:‎ ‎ 历史地位:‎ ‎ 造型特点:‎ 长安城:‎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3)光耀千古的诗坛 ‎2、合作探究:赵州桥的外观造型有什么特点?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 ‎(三)展示与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隋唐时期有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  ‎ ‎ ‎ ‎(四)训练与反馈 ‎ 1.在我国民间有“沧州狮景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的民谚,“赵州石桥”是何时修建的?(  ) ‎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 ‎2.赵州桥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     ): ‎ A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石拱桥        B.它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 C.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D.它是唐朝杰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 ‎3.如果让你设计一座仿照隋唐时期的建筑,你认为它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 ‎ ‎①规模宏大;②气魄雄浑;③华美而不失华丽;④整齐而不失呆板。 ‎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4.下列哪项成就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 A.曲辕犁    B.筒车        C.印刷术    D. 麻沸散 ‎5.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年代是:(  )  A. 西汉        B. 三国        C.隋朝        D. 唐朝 ‎ ‎6.古人云“棋琴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人是:(   ) ‎ A.杜康         B. 李白   C.杜甫      D. 白居易 ‎ 7.关于杜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 ‎②他的诗多反映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③他最著名的诗篇就是“三吏”和《长恨歌》。 ④由于他的创作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②③ ‎ ‎8.下列科技成就中,哪一项是隋朝出现的?(   )‎ ‎ A.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B.地动仪的出现      ‎ C.《千金方》的出现         D.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的出现 ‎9.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忆昔》杜甫) ‎ 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 请回答: ‎ ‎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反映了唐朝哪一时期的景象?  ‎ ‎②.对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指出杜甫生活的时代。  ‎ ‎③.通过两首唐诗,你认为诗歌创作的源头是什么?      ‎ 五、学后反思:‎ 第一单元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学案编号:_8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3月25日 ‎ 教师寄语: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世界艺术宝库。‎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等艺术成就。‎ ‎2、 知识目标: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等艺术成就,包括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艺术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 巩固与导入:学生欣赏书法、绘画、莫高窟图片导入本课。‎ (二) 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书法 ‎(2)绘画 ‎(3)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4)乐舞 ‎2、合作探究:我国的封建文化艺术为什么会在隋唐时期如此辉煌?‎ ‎(三)展示与小结:读p39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写信息点。‎ ‎(四)训练与反馈 ‎1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阎立本    D.吴道子 ‎2.“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宋代诗人陆游这句诗中的“颜筋柳骨”是对唐朝哪两位书法家书体的合称 (    )‎ A.阎立本、柳公权 B颜真卿、吴道子C.颜真卿、柳公权  D.颜真卿、柳宗元 ‎3.隋唐之际,绘画的特点是    (    )‎ ‎①素描开始出现  ②宗教画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画开始出现 ‎③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大量出现  ④宫廷壁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我国古代名画中,真实地反映当时汉族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的是  (    )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送子天王图》‎ ‎5.下列内容之间连线有错误的是 (    )‎ A阎立本——画圣  B.杜甫——诗圣    c.王羲之——书圣  D张仲景——医圣 ‎6.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 A.保存了大量佛经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  D.建筑规模宏大 ‎ ‎7.唐朝统治者有重视乐舞之风,其中有一位皇帝亲自参与了乐舞《霓裳羽衣曲》的编创,这位皇帝是(    )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 ‎8.下列关于我国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 ‎ ‎①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②甘肃敦煌莫高窟中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 ‎③古代劳动人民在莫高窟里绘制精美壁画,塑造了塑像④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⑧    C.②③④    D.①③④ ‎ ‎9.开后世写意画先河的画家是:( ) ‎ A.阎立本    B.张择端       C.吴道子    D. 赵孟頫 ‎ ‎10.莫高窟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是因为:(    )  ‎ A.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是在隋唐时期开凿的   B.莫高窟的大部分珍品被掠夺到国外         ‎ C.莫高窟的建筑主要反映的是佛教特色    D. 莫高窟内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 ‎ ‎11.关于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隋朝书法在融合前代优点的基础上,为唐朝的书法奠定了基础。‎ ‎ ②隋唐时期宗教画的宗教气息渐浓,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出现较少。 ‎ ‎③石窟艺术在隋唐时大为发展,最著名的就是龙门石窟河云冈石窟。 ‎ ‎④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大量吸收西域和周边各国的传统舞蹈,并加以创新,反映出盛世特色。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五、学后反思:‎ 第二单元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学案编号:_9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3月30日 ‎ 教师寄语:‎ ‎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 2、 知识目标:了解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正确认识战争性质,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 巩固与导入:回顾隋唐鼎盛时期的特点,唐末五代时期的分裂动荡倒入本课。‎ (二) 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著名的抗金英雄:‎ ‎2、合作探究:北宋建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 ‎(三)展示与小结 材料:“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请回答:‎ ‎(1)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 ‎(2)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3)他的主要业绩是什么?‎ ‎(四)训练与反馈 ‎1.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是( )‎ A.寇准 B.宋真宗 C.李纲 D.宋铁宗 ‎2.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 A.防御 B.进攻 C.和亲 D.投降 ‎3.南宋初年,率军收复建康的抗金将领是( )‎ A.王彦 B.宗泽 C.岳飞 D.韩世忠 ‎4.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南宋开始 B.1141年宋金达成协议 C.郾城大捷 D.南宋收复建康 材料一:1005年,宋辽双方约定:宋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破坏了党项族与汉族人民的正常贸易,中断了内地对西夏的粮食供应。西夏人民怨声载道,编了“战不如和”等《十不如》的歌谣广为传唱。后来,西夏统治者向北宋提出和好的请求。宋夏和议商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称夏国王。北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茶叶3万斤,绢15.3万匹。‎ ‎1、材料一中双方的约定体现的是历史上哪一著名的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带来了什么危害?‎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 五、学后反思:‎ 第二单元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案编号:_10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4月2日 ‎ 教师寄语:‎ ‎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目标: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2、知识目标: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 巩固与导入:回忆唐朝以前南方经济开发的知识倒入本课。‎ (二) 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农业 从越南引进的粮食优良品种 ,太湖流域的 、 成为重要 ‎ ‎ 的粮仓; 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 “号为冠天下”的丝织品是 , 从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 制瓷业重心指 , 发展成著名瓷都;宋朝的 居当时世界首位,‎ ‎ 发达地区有 、 。‎ ‎(3)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和 ;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世界上最 ‎ ‎ 早的纸币是 ,出现在 地区。‎ ‎2、合作探究: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三)展示与小结: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 (四)训练与反馈 ‎1、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2、读图回答问题 ‎ 图一 图二 图三 1、 图一冰裂纹瓷出自宋代哪个瓷窑?当时哪个城市成为著名的瓷都?‎ 2、 图二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当时我国造船业在世界上占有怎样的地位?造船业的发达促进了哪一行业的兴盛?政府为管辖该行业专门设立了什么机构?‎ 3、 图三中的交子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区出现的?有何突出的历史地位?‎ ‎4、上述三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 五、学后反思:‎ 第二单元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面貌 学案编号:_11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4月7日 ‎ 教师寄语:‎ ‎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目标: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 2、 知识目标: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服饰、瓦子 ‎ 教学难点:服饰、瓦子 三、学习辅助:多媒体课件 ‎ 四、教学环节:‎ (一) 巩固与导入 (二) 合作与探究:‎ ‎ 1、自主探究:‎ ‎ 服饰变化:‎ ‎ 饮食情况:‎ ‎ 住房情况:‎ ‎ 交通工具:‎ ‎ 娱乐场所:‎ ‎ 节日庆典:‎ ‎2、合作探究:瓦子出现的原因 ‎(三)展示与小结 ‎ ‎ 图一“妇女剖鱼图” 图二 百姓住宅 图三 清明上河图 图四 说书图 1、 从图一中可以提炼宋代衣食方面的哪些特点?‎ 2、 根据图二、图三总结出宋代农村和城市居民的住房特点,并找出宋代的主要交通工具?‎ 3、 图四,此情此景可能出现在宋代城市中的哪个场所?这是什么性质的场所?‎ ‎(四)训练与反馈 材料一:宋代崇尚文治,是个“郁郁乎文哉”的时代,服饰制度渐趋繁缛。女子身上抹香,足履绣花,小步缓移,轻盈中带过一缕清香。因此,在宋代服饰表演节目中,尽量小碎步、含蓄温情的造型,体现宋代仕女柔似杨柳水上漂的精神风貌。——《荟萃六朝,视觉宴飨》‎ 材料二:北宋给人冲击最大的不是宋词,那仅是继唐诗以后新的诗歌式样。真正令宋人兴奋的是他们的城市生活,那是一种商业化城市生活,一种快活、享乐、放纵的农耕文明的城市生活。‎ 1、 材料一中提到宋代“服饰制度渐趋繁缛”,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代对官员和百姓的服饰都有怎样的规定。材料一中提到“小步缓移”,你能说出这种姿态与哪一陋习的传开有直接关系吗?‎ 2、 材料二中“真正令宋人兴奋的是他们的城市生活”宋代城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原因有哪些?‎ 五、学后反思:‎ 第二单元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学案编号:_12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4月13日 ‎ 教师寄语:‎ ‎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目标: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 2、 知识目标: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 二、温馨提示: ‎ 教学重点难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三、学习辅助:多媒体课件 ‎ 四、教学环节:‎ (一) 巩固与导入 (二) 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统一蒙古人物: 时间: 被尊称为: 结果:‎ ‎(2)元朝建立时间: 人物: 都城:‎ ‎ 抗元的英雄及他的精神: 南宋灭亡时间:‎ ‎(3)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中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及其著作: 元朝开凿的运河(两段):‎ ‎4、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实行的制度:‎ 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5、形成的新的民族: 形成的时期:‎ ‎2、合作探究:元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三)展示与小结:“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这是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它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 ‎ (四)训练与反馈:读图回答问题 1、 左图所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是谁建立的?‎ 2、 从图中看出当时统治者采取什么制度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管理?管理西藏的机构是什么?‎ ‎3、该朝统治者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当时民族融合的集体表现有哪些?‎ 五、学后反思:‎ 第二单元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学案编号:_13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4月15日 ‎ 教师寄语:愿你是永远奔腾的千里马。‎ ‎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目标: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 2、 知识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及应用、外传。‎ 教学难点:四大发明的传播。‎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巩固与导入: 四大发明歌 西汉发明麻做纸,东汉改进是蔡伦。‎ 隋唐印刷是雕版,北宋活字系毕昇。‎ 古代炼丹制火药,唐末宋元用战争。‎ 战国时期创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 四大发明传世界,推动历史向前行。‎ ‎(二)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 是我国古代科技的高峰时期。 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 ‎(2)北宋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 ‎(3)战国时期制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广泛应用于航海。‎ ‎(4) 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2、合作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展示与小结 ‎(四)训练与反馈 一、选择题 ‎ ‎1.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三种”是指(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以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我国宋代重大的科技成就是( )‎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材料题 ‎ 材料一:‎ ‎ ‎ ‎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却变为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新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马克思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  ‎ 五、学后反思:‎ 第二单元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学案编号:_14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4月20日 ‎ 教师寄语: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材,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练。‎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能够说出宋朝史学方面的成就,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概述宋朝时文学方面的成就,包括宋词和元曲的相关知识点;复述宋朝时艺术方面的成就,包括绘画和书法。‎ ‎ 2、 知识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巩固与导入:‎ ‎(二)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宋词:‎ 人物 生活时期 代表作品 词作特点 苏轼 北宋 ‎《 》《 》《 》等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李清照 ‎ 之交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辛弃疾 豪放风格 ‎(2)元曲:元朝剧作家 ,代表作是《窦娥冤》。‎ ‎(3)绘画和书法:‎ ‎ 的《 》,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元朝 的画被当时人称为“ ”。‎ 宋代著名的书法家 人称“宋大家”;元朝 的书法劲秀雄健。‎ ‎2、合作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展示与小结 ‎(四)训练与反馈 一、选择题 ‎ ‎1.宋朝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 )‎ A.诗  B.散文  C.词  D.小说 ‎2.两宋绘画的特色是( )‎ A.山水画开始出现B.宗教画占主导地位C.人物、花鸟画占主导地位D.风俗画的出现日益增多 ‎3.下列宋朝词人中,风格豪放的是( )‎ ‎①苏轼②辛弃疾③李清照④柳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A.张择端 B.吴道子 C.苏轼 D.米芾 ‎5.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一位。他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 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桃花扇》‎ ‎6.阅读下列材料:‎ ‎ 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年的历史,将近300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写这部书,作者前后用 了19年,仅采用的资料就达到300种,连草稿也没有一个字写的潦草。‎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部书?谁主持编写的?哪个朝代的人?‎ ‎(2)该书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历史著作?根据材料,说一说该书的内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该书作者的哪些品质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4)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该书作者和谁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他写有哪部史学巨著?‎ 五、学后反思:‎ 第三单元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案编号:_15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5月7日 ‎ 教师寄语: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 2、知识目标:从思想上认识:明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的表现。‎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巩固与导入: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二)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明朝建立的时间: 建立者: 都城: ‎ ‎(2)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 政治方面:在中央, ‎ ‎ 在地方, ‎ ‎ 特务机构, ‎ ‎ 文化方面: ‎ ‎(3)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 ‎2、合作探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社会有何作用?‎ ‎(三)展示与小结 ‎(四)训练与反馈 一、选择题 ‎ ‎1.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 ‎ A.锦衣卫 B.内阁 C.六部 D.八股文 ‎2. 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废除了( )‎ A.锦衣卫 B.行中书省 C.三司 D.丞相 ‎3. 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4.明太祖认为,秦朝始置丞相,却很快亡国。为强化皇权,以秦为鉴。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 废除丞相制度,撤销六部 ‎ C. 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军机处 D. 废除丞相制度,设置东厂 ‎5.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的是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是( )‎ A.焚书坑儒 B.设置长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自以为功德无且,令群臣商议国君的称号。臣下李斯等认为,秦王的功业超过古代三皇五帝。秦王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历代君王最尊崇的专称。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帝对臣民的生命和财产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他不仅可以制定法律,而且可以超越法律,为所欲为。‎ 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前代教训,采取废除承相制,设置内阁等专制措施,加强皇权。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它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历史上始称皇帝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写出两点即可)‎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皇权处于怎样的地位?‎ 五、学后反思:‎ 第三单元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案编号:_16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5月11日 ‎ 教师寄语: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带上他们,你可以登上永恒之旅,走遍全世界。‎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 2、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巩固与导入:大家知道郑和吗?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呢?‎ ‎(二)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郑和下西洋 ‎ 年到 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 。‎ 目的: ‎ 影响: ‎ ‎(2)戚继光抗倭 ‎ 结果: ‎ ‎ 评价: ‎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 ‎2、合作探究:根据本课及以前所学知识,当时郑和实现下西洋的壮举具有哪些条件? ‎ ‎(三)展示与小结 ‎(四)训练与反馈 一、选择题 ‎ ‎1. 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 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 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 ‎2.一个旅游团要实地考察郑和下西洋时庞大船队的出发地,他们应到( )‎ A.南京 B.上海 C.广州 D.刘家港 ‎3.戚继光是伟大的抗倭民族英雄,他生活的时代是( )‎ A.隋朝 B.西夏 C.元朝 D.明朝 ‎4.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成功平息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戚继光 ‎5.1553年,摄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西班牙 B.荷兰  C.葡萄牙 D.英国 二、读图说史题:‎ 中华文明的发展,既经历过璀璨辉煌,引领世界的时代,也有过停滞落后,奋起直追的岁月……‎ 图1 图2‎ ‎(1)以上两幅图分别反映历史上哪两次不同地区的交往事件?‎ ‎(2)你判断的理由,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 ‎(3)列举两项我国古代对西方文明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科技成果。‎ 五、学后反思:‎ 第三单元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案编号:_17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5月13日 ‎ 教师寄语:假如生活是一条河流,愿你是一叶执着向前的小舟;假如生活是一叶小舟,愿你是个风雨无阻的水手。‎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 2、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巩固与导入:大家去过沈阳故宫吗?知道它的历史吗?‎ ‎(二)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清朝的建立 ‎1616年 自立为汗,史称后金,后迁都 ,改称 。‎ ‎1636年 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清。‎ ‎ 年清军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君主集权的强化 ‎ 政治上: 目的: ‎ ‎ 影响: ‎ ‎ 思想上: 目的: ‎ ‎ 影响: ‎ ‎2、合作探究: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 ‎(三)展示与小结 ‎(四)训练与反馈 一、选择题 ‎ ‎1.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 D.乾隆 ‎2.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隋唐的科举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清朝开始对全国的统治是在( )‎ A.16世纪40年代 B.16世纪60年代 C.17世纪40年代 D.17世纪60年代 ‎4.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 图一(汉坐而论道) 图二 (宋站议时政) 图三(清跪受笔录)‎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二、阅读材料题:‎ ‎ 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 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 ‎(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推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为严重的是哪三位皇帝统治时期?‎ ‎(2)清朝统治者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与前代的哪些政策目的相同?‎ ‎(3)这种政策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 五、学后反思:‎ 第三单元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学案编号:_18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5月15日 ‎ 教师寄语:你用才智和学识取得今天的收获,又将以明智和果敢接受明天的挑战。愿你永葆一往无前精神。‎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2、知识目标:认识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的侵略斗争都是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的斗争。‎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巩固与导入:组织学生阅读七言绝句《复台》‎ ‎(二)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 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 年 清政府设置 ,隶属 ,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雅克萨之战 ‎ 战争双方: ‎ 战争结果: ‎ ‎ 战争影响: ‎ ‎2、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台湾和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历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 ‎(三)展示与小结 ‎(四)训练与反馈 一、选择题 ‎1.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你认为这个挽联要称颂的是谁( )‎ A.文天祥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岳飞 ‎2. 以下史实中,最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是( )‎ ‎①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②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③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 ④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3.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 ‎ ‎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A.抗击外来侵略 B.民族关系发展 C.中外友好往来 D.君主专制强化 ‎4. “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称赞收复台湾的英雄人物的一首诗。台湾“入版图”后,清政府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 ) ‎ A.澎湖巡检司   B.奴儿干都司    C.台湾府    D.台湾行省 二、读图说史题 ‎ (1)通过图片获得的信息点有哪些?‎ ‎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信息点四:‎ ‎(2)这次战争的影响?‎ 五、学后反思:‎ 第三单元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学案编号:_19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5月25日 ‎ 教师寄语:你的天赋好比一朵火花,假如你用勤勉辛劳去助燃,它一定会变成熊熊烈火,放出无比的光和热来。‎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2、知识目标: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巩固与导入:大家知道什么是金瓶掣签吗?‎ ‎(二)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1)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顺治皇帝册封西藏佛教首领为 ;康熙皇帝册封另一位佛教首领为 。‎ ‎ 都要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 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 清朝在平定和卓叛乱后设置 ,管辖 ,加强对西北的管辖。‎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2、合作探究:完成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 ‎(三)展示与小结 ‎(四)训练与反馈 一、选择题 ‎1. 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 ‎ ‎ A.西藏 B.东北 C.新疆 D.台湾 ‎2. 清设置驻藏大臣开始于( )‎ A.1673年 B.1727年 C.1783年 D.1771年 ‎3.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 )‎ ‎  A.陇西 B.临洮 C.巴尔喀什湖 D.葱岭 ‎4.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称为( )‎ ‎  A.满族 B.回部 C.维吾尔族 D.蒙古族 ‎5.带领土尔扈特重返祖国的是( )‎ A.渥巴锡 B.大和卓 C.小和卓 D.噶尔丹 ‎6.为了加强对西北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了( )‎ ‎  A.黑龙江将军 B.伊犁将军 C.吉林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7.“口给以食,人授之衣,分地安居。”这是哪一位皇帝对待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众的政策( )‎ ‎  A.乾隆  B.康熙 C.雍正 D.顺治 ‎ ‎8.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而采取的措施有( ) ‎ ‎①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②设置伊犁将军③设置驻藏大臣④赐予“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下列有关清朝的疆域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到西伯利亚 B.西北达波斯 ‎ C.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 D.南到南海岛 ‎10.元朝和清朝前期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其中在哪方面有所不同( )‎ A.实行行省制度管理地方 B.对西藏进行有效的管辖 C.设行政机构管辖台湾 D.抗击西方殖民者侵略取得胜利 五、学后反思:‎ 第三单元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学案编号:_20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5月27日 ‎ 教师寄语:你有涌泉一样的智慧和一双辛勤的手,不管你身在何处,幸运与快乐时刻陪伴着你!‎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 2、知识目标:认识到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萌芽。‎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巩固与导入: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 ‎(二)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 ‎(1)明清经济的发展 分类 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2)“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表现: ‎ ‎2、合作探究:我国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三)展示与小结 ‎(四)训练与反馈 一、选择题 ‎ ‎1. 下面是明朝从南美洲引进来的作物是( )‎ ‎ A.水稻 B.胡萝卜   C.葡萄     D.甘薯 ‎2. 明朝时,以青花瓷为代表,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的城市是( )‎ A.福州 B.南京 C.北京 D.景德镇 ‎3.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的有( )‎ ‎①广州   ②汉口    ③北京   ④南京   ⑤上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 中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在( )‎ A.明朝中期 B.明朝后期    C.清朝前期    D.清朝后期 ‎5. 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 对外贸易,这个港口是( )‎ A.漳州 B.上海    C.厦门   D.广州 ‎6.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反映的是( )‎ A.封建生产关系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自给自足的小生产D.我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二、读图说史题:‎ ‎ ‎ ‎ 《皇都积盛图》作者不详,该图以明皇都的盛况为中心,它描绘了明代京城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其中有换粮的农夫,叫卖肉、菜的小贩,经营加工饰品的工匠等等,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1)它反映明代哪方面的发展?‎ ‎(2)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点?‎ 五、学后反思:‎ 第三单元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案编号:_21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6月1日 ‎ 教师寄语:以你的自信,以你的开朗,以你的毅力,还有我的祝福,你一定能够驶向理想的彼岸。‎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2、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巩固与导入:大家去过长城吗?‎ ‎(二)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 ‎(1)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紫禁城: 修建了北京城,中心是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 。‎ 明长城:明长城东起 ,西至 ,蜿蜒 ,是世界上一个奇迹。‎ ‎(2)古典科技巨著 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是由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 编著的。‎ 明朝末年的杰出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 ,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这部书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 。‎ ‎2、合作探究: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 ‎(三)展示与小结 ‎ (四)训练与反馈 一、选择题 ‎ ‎1. 下面的城市平面图反映的是( )‎ A.唐朝都城长安 ‎ B.北宋都城东京 ‎ C.元朝都城大都 ‎ D.明朝都城北京 ‎ ‎ ‎2. 明清的建筑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明清时期代表性建筑有( )‎ ‎①都江堰   ②赵州桥    ③明长城   ④北京紫禁城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 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辛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4. 如图是我国发行的一枚纪念明代科学技术家宋应星的邮票。宋应星的重要成就是( )‎ A.发明指南针 B.发明活字印刷术 C.编著《本草纲目》‎ D.编著《天工开物》‎ ‎ ‎ ‎5. 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 ‎ ‎ ‎ 织布 农耕 炼水银、朱砂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 五、学后反思:‎ 第三单元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学案编号:_22_ ‎ 课型:新课 执笔: 审阅: 学生姓名: 日期:6月3日 ‎ 教师寄语:你是花季的蓓蕾,你是展翅的雄鹰,明天是你们的世界,一切因你们而光辉。‎ ‎ 一、学习目标 ‎1、课标目标: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 2、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二、温馨提示:教学重点: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文学、戏剧等繁荣的理解。‎ 三、学习辅助: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环节:‎ ‎(一)巩固与导入:中国四大名著中,你读过几本?‎ ‎(二)合作与探究:‎ 1、 自主探究: ‎ ‎(1)古典小说的高峰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 。‎ 四大名著:‎ ‎ ‎ ‎(2)繁荣的戏剧 明朝:‎ 清朝:‎ ‎(3)书画的成就 书法:‎ 绘画:‎ ‎2、合作探究:历史与历史小说有什么区别? ‎ ‎(三)展示与小结 ‎(四)训练与反馈 一、选择题 ‎ ‎1. 我国文化灿烂辉煌,各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古典小说创作高峰出现在( )‎ ‎ A.汉代 B.唐代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电视剧《水浒传》再现了哪一时期一群传奇英雄的故事?( )‎ A.三国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3. 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高峰迭起。明清很多小说注重描写商人的活动,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黑暗,并初步表现出抨击封建制度……逐利生财等新思想。以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水浒传》‎ 二、读图说史题 ‎ ‎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原名《石头记》。程伟元搜集到后四十回残稿,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定名《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1)你从上述图片和文字中,得到哪些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信息点四 ‎(2)《红楼梦》的历史地位?‎ 五、学后反思:‎ 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主要教学内容 ‎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16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和教学活动。‎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三、重难点及措施 ‎ 重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 七年级学生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虽然经过上个学期历史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经验和方法,但是,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已经完全能自主学习了,有的学生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 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培“优”助“困”计划 为提高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通过培优助困使学生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发展智力,陶冶品德,真正使教师动起来,使学生活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校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不能不学,量性而学这一目标,特制订培优助困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加强对培优助困的常规管理.‎ ‎2、认真组织相关的学生参与活动中去,使50%的学生参与到培优助困活动中去。‎ ‎3、通过培优助困,使90%的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4、认真做好参加学生的辅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培优和助困工作每周不少于三次。 ‎ ‎(二)具体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差教案,努力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优异生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沟通思想,切实解决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4、坚持辅差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 ‎5、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 ‎6.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7.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 ‎8.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六、教学进度计划与实施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1‎ 第1课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 ‎2‎ 第2课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时 第3 课 盛唐气象 ‎6-18‎ ‎3‎ 第4 课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第5课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6‎ ‎4‎ 第6课时 隋唐时期单元复习 第7课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27-32‎ ‎5‎ 第8课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时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3-40‎ ‎6‎ 第10课时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 第11课时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1-50‎ ‎7‎ 第12课时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1-58‎ ‎8‎ 第14课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5课时 宋元时期单元复习 ‎59-64‎ ‎9‎ 第16课时 期中复习 第17课时 期中复习 ‎10‎ 第18课时 期中考试 第19课时 试卷讲评、分析 ‎11‎ 第20课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 第21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65-75‎ ‎12‎ 第22课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3课时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76-87‎ ‎13‎ 第24课时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5课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8-98‎ ‎14‎ 第26课时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第27课时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9-110‎ ‎15‎ 第28课时 明清时期单元复习  ‎ 第29课时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114‎ ‎16‎ 第30课时 期末复习 第31课时 期末复习 ‎17‎ 第32课时 期末复习 第33课时 期末复习 ‎18‎ 第34课时 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计划 ‎ ‎ 为圆满完成复习任务,我们以单元知识为线引导形成历史的整体感知,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每一课基础知识的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笔头落实,夯实基础。‎ 一、教情、学情分析:‎ ‎  七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比较多,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学困生依然很多。本次复习时间较短,最多只有三个周的复习时间。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并根据实际情况,特作计划如下:‎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 ‎1、第一单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唐朝对外交流”‎ ‎2、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 民族融合 ‎3、第三单元:明清强化君权的措施、清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 三、具体措施:‎ ‎ 1、立足基础,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2、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5.、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6、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期末复习安排:‎ 关于期末复习,我主要分了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 ‎1、基础阶段:计划2课时,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精心设计好复习提纲。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列出的每一课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记忆。从课本中提炼一些填空题,精选部分选择题进行达标检测,及时反馈,扎实基础。‎ 第18周:复习第三单元,计划1课时。‎ 第19周:复习第一、二单元,计划2课时。‎ ‎2、提升阶段:计划2-3课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复习巩固。通过精选材料题及列举题或问答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检查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答题规范各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 ‎ 第19周:历年试题 计划1个课时 第20周:历年试题 计划2个课时,自主复习1个课时。‎ 五、复习目标:‎ ‎ ‎ ‎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中游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薄弱的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最大努力使本学科的优秀率、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长淮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历史教研组 吴浩 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一(1)至一(5)五个班共271人,平均每班54人,总体水平查不多。因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只是上课听听而已,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任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 二、 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了最新版的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隋唐写到的明清时期,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 ‎ 三、 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详细的积分制度。从课堂上答题、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几个方面来实行积分奖惩。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分为“复习提问”和“新课提问”,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采取答错扣分,自愿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在“新课提问”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踊跃回答问题,答错不扣分,对于回答有创新意识的多加分等。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提问有难有易,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尽量要求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其次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的积分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扣分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对于上课违纪情况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扣分,对于表现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每个月公布一次积分,使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另外,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在指导学生们制历史工具的同时,穿插环保教育,对比古今工业给环境造成的影响。‎ 本学期争取平均分达到及格水平,优良率和及格率能达到学校要求。‎ 五、 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2课,从隋唐写到的明清时期。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周,第十八周进行五河县初一历史年度统考,除去考试周,共大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 ‎ 1~6课 ‎ 共6个课时 ‎ ‎ 第六周至第八周 ‎ 7~11课 ‎ 共5个课时 ‎ ‎ 第九周 ‎ 期中复习 ‎ 共2个课时 ‎ ‎ 第十周 ‎ 期中考试 ‎ ‎ ‎ ‎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 ‎ 12~17课 ‎ 共6个课时 ‎ ‎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 ‎ 18~22课 ‎ 共5个课时 ‎ ‎ 第十六、十七周 ‎ 期末复习及统考 ‎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 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1)历史课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  一、教学目标:‎ ‎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潜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潜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  二、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必须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资料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潜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必须的难度。‎ ‎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  1、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习,提高45分钟的利用效率。‎ ‎  2、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状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潜力。‎ ‎  4、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个性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  周次 具体计划 ‎  第1周 隋唐时期 第1—3课 ‎  第2周 第4课,第5课 ‎  第3周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第一单元讲评 ‎  第4周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6—7课 ‎  第5周 第8课 第9课 ‎  第6周 第10—12课 ‎  第7周 第13课 机动 ‎  第8周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讲评 ‎  第9周 复习 ‎  第10周 期中考试 ‎  第11周 明清时期 第14课第15课 第12周 第16—18课 ‎  第13周 第19—21课 第14周    第22课 机动 第15周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讲评 第16周 从头回顾课程第一单元 第17周 从头回顾课程第二单元 第18周 从头回顾课程第三单元 第19周 期末复习 第20周 期末测试 ‎  本学期,我将继续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自我的教学计划,争取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上取得佳绩。‎ ‎20xx年春学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这期继续七年级(1)至(5)班的历史,这些班学生的基础不平衡,从上学期的学生学习状况来看,这些班级学生,优生少,中等少、后进生多,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综合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就是个别学生手懒,不愿写,针对上面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提高优秀率是当前最主要的,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高。‎ 另外, 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的《中国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单元,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唐气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2.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对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宋代经济的发展,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元朝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②‎ 明朝的统治与灭亡,明朝的对外关系,清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四、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五、教学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 ‎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附计划进度安排表(见下页)‎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学科教学进度表 周 次 教材内容(至)‎ 节数 ‎1‎ 第一周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 ‎2‎ 第二周 ‎3.盛唐气象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 ‎3‎ 第三周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6.北宋的政治 ‎2‎ ‎4‎ 第四周 ‎7.辽、西夏与北宋的对立 8.金与南宋的对峙 ‎2‎ ‎5‎ 第五周 ‎9.宋代经济的发展10.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 ‎6‎ 第六周 ‎11.元朝的统治 12.元朝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 ‎7‎ 第七周 ‎1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期中复习:隋朝 ‎2‎ ‎8‎ 第八周 ‎ 期中复习:唐朝 ‎2‎ ‎9‎ 第九周 期中复习:南、北宋,辽西夏与金朝 ‎2‎ ‎10‎ 第十周 期中复习:元与宋金 ‎2‎ ‎11‎ 第十一周 期中考试 ‎12‎ 第十二周 ‎14.明朝的统治 15.明朝的对外关系 ‎2‎ ‎13‎ 第十三周 ‎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7.明朝的灭亡 ‎2‎ ‎14‎ 第十四周 ‎18.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19.清前期社会经济发展 ‎2‎ ‎15‎ 第十五周 ‎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2‎ ‎16‎ 第十六周 ‎22.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 ‎17‎ 第十七周 期终复习:明朝 ‎2‎ ‎18‎ 第十八周 期终复习:清朝 ‎2‎ ‎19‎ 第十九周 期终总复习 ‎2‎ ‎20‎ 第二十周 期终考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