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⒈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⒉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 二、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⒈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⒊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⒋五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⒌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 ‎⒈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⒉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618年,隋朝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在他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使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相,史称“房谋杜断”。‎ 第13页 ‎ ‎ ‎②政治方面。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在她当政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 第3课 盛唐气象 ‎ 一、经济的繁荣 ‎⒈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⒉手工业:蜀锦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⒊商业:长安城分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⒈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⒉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⒊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刚健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三、多彩的文学艺术 ‎⒈唐诗: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享有“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⒉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 ‎⒊绘画: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阎立本(《步辇图》)和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第13页 ‎ ‎ 一、与日本的交往 ‎⒈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政府向唐朝派出“遣唐使”。‎ ‎⒉鉴真东渡:唐玄宗时的高僧鉴真,为了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才成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二、 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的僧人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63年终于被平定。影响:唐朝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方地区的九个政权和割据太原的北汉)时期,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开封(东京)为都城。‎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⒈军事方面:“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⒉行政方面: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第13页 ‎ ‎ ‎⒊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⒈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⒉表现:A、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⒊影响:A、扭转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拥兵自重,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消极作用)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灭亡 北宋 汉族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开封)‎ ‎960年 ‎1127年(被金灭)‎ 南宋 汉族 宋高宗赵构 临安(杭州)‎ ‎1127年 ‎1276年(被元灭)‎ 辽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916年 ‎1125年(被金灭)‎ 西夏 党项 元昊 兴庆(银川)‎ ‎1038年 ‎1227年(被蒙古灭)‎ 金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会宁 ‎1115年 ‎1234年(被蒙古灭)‎ 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 二、重要事件:‎ ‎⒈宋与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在澶州之战大败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影响: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 ⒉宋与夏和战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影响: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⒊金和南宋的对峙 第13页 ‎ ‎ ‎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但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他。‎ 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⒈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⒉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②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⒊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⒈农业的发展 ‎⑴农业作物:①引入占城稻。②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⒉手工业的兴盛 ‎⑴制瓷业:定窑、汝窑比较出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⑵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世界领先。②南宋制造的海船,使用了指南针。‎ ‎⒊商业贸易的繁荣 ‎⑴市镇发展: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草市。‎ ‎⑵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⑶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一、蒙古的统一 第13页 ‎ ‎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 二、 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 三、元朝的统一:‎ ‎⒈第一阶段(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⒉第二阶段(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⒊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隋朝、元朝)‎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 一、元朝的民族融合 元朝时,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与汉族无明显区别;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和汉、蒙等族长期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回族。‎ 二、元朝的统治 ‎⒈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比较: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建立郡县制,元朝设立行省制。‎ 三、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 ‎⑴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影响: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⑵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第13页 ‎ ‎ 二、宋词和元曲 宋词:杰出的代表有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另外还有王实甫《西厢记》。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三、《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一、造纸术 ‎⒈西汉早期出现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⒉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侯纸”)。‎ ‎⒊意义: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二、印刷术 ‎⒈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刷术。‎ ‎⒉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⒊意义: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三、指南针 ‎ ‎⒈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 ‎⒉北宋时,发明指南针(罗盘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⒊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四、火药 ‎ ‎⒈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 ‎⒉宋元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发明了火铳。‎ ‎⒊意义: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第13页 ‎ ‎ 五、发达的中外交通: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东西交通要道;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⒈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⒉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⒊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⒋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厂卫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⒌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⒈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⒉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⒊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暴力冲突----戚继光抗倭 一、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 ‎⒈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⒉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③明成祖的支持;④郑和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第13页 ‎ ‎ ‎⒊概况: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⒋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⒈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他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⒉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⒊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⒈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⒉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⒊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二、明朝的著名建筑 ‎⒈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⒉北京城: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⒈明朝的小说 ‎①《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③《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 ‎⒉明代戏剧最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第13页 ‎ ‎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 一、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⒈李自成起义: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⒉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 二、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失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一、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 ‎ ‎⒈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⒉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⒊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②隋唐时,称台湾为流求,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③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 ‎④清朝时,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 ‎⒈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⒉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⒊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⒋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②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 ‎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第13页 ‎ ‎ 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⒈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⒉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⒊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唐朝: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四、 雅克萨之战 ‎⒈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击败俄军。‎ ‎⒉《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三、 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影响:人地矛盾逐渐突出,使很多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政治上: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 ‎⒈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的表现)。‎ ‎⒉大兴文字狱 第13页 ‎ ‎ ‎⑴概况:为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 ‎⑵危害:文字狱的推行,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⑶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 ‎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表现:提倡尊孔读经;对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对清朝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进行销毁、篡改。‎ 二、闭关锁国政策 ‎⒈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交流。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⒉表现:①顺治时,颁布“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②1757年,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⒊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⒋中国古代对外开放:①西汉张骞通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②唐朝时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③明朝郑和下西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是清代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 二、昆曲和京剧 ‎⒈昆曲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昆曲在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⒉京剧 道光年间,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 第13页 ‎ ‎ 第13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