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 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认识地球 教案

‎ ‎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5 -‎ ‎ ‎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学会描述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 总结作业情况,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 5 -‎ ‎ ‎ 引入新课:‎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了解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 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 巩固知识 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方法归纳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是假象轴 ‎(2)、南极S,北极N ‎(3)、纬线和经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 5 -‎ ‎ ‎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 师生互动1‎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21页活动题 引导、启发 交流、讨论、合作 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5 -‎ ‎ ‎ 方法归纳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小地球仪的制作 - 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