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下第六单元早读内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编版七下第六单元早读内容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七下第六单元早读内容 ‎21 伟大的悲剧 ‎ 目标 ‎1.识记本单元重要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2.背诵本单元相关的重要精彩片段。‎ 一、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拽zhuài:拉。 ‎ 战栗lì:颤抖。 ‎ 徒tú劳:无益的耗费劳力。‎ 履lǚ行:实践。 ‎ 吞噬shì:吞食。‎ 羸léi弱:瘦弱。(赢yínɡ) ‎ 角逐:动词,这里指竞争。‎ 冰凌:凌,(多指块状或锥状的)冰。 ‎ 海市蜃shèn楼 厄运è: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厄,灾难、困苦。‎ 遗孀shuāng: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孀,指寡妇。 ‎ ‎2.积累词语 坚持不懈xiè:坚决保持、维护,不松懈。毛骨悚sǒng然:形容十分恐惧。 ‎ 扬扬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姗shān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 忧心忡chōng忡:忧愁的样子 语无伦lún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夺眶kuàng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精疲力竭jié: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闷mèn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怏yàng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二、文学常识 ‎1.《伟大的悲剧》作者是 茨威格 (1881---1942) 奥地利 (国籍)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作品有《 三位大师 》《 象棋的故事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等。本文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2.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3.《人类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热衷为文豪作传(如《与魔鬼搏斗》、《三大师》、《三作家》),而这部书中他共记录了十四位历史名人。‎ 从时间来看,这些名人生活的时代自古及今,由古罗马跨越到二十世纪;从地域来看,这些名人属于西方各个国家,包括西班牙、法国、英国、俄国、美国等;从人物身份来看,则有文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商人等,所以这部传记涉及的题材也是十分广泛的;从人物声誉来看,有大名鼎鼎的拿破仑、歌德、托尔斯泰、列宁等,但也有部分可能如今已是湮没无闻,鲜为人知了。‎ 茨威格此书的一大写作特色,无疑是善于抓住这些伟大人物的重大时刻进行叙述,并不是对他们作全面的描写介绍。这也就是茨威格在自序中所表明的:“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三、课内品读 ‎1.课文梳理 ‎《伟大的悲剧》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文章通过对探险队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歌颂了他们既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等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2.精彩文段 失败之悲 ‎“变得不安起来……”“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们的心在战栗”“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这些描写心情的语句,表现出五位勇士角逐失败后的极度沮丧和悲哀。‎ 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一行没能实现自己的追求,却还要为对手的成功作证,内心的悔恨和悲伤无以言表。‎ 死亡之悲 ‎“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 失望至极的勇士们在归途中,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燃料告罄,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全部壮烈牺牲。‎ 世人之悲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为逝去的英雄哀悼。‎ ‎3.精神领悟 斯科特之旅是个悲剧,但却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它也是伟大的。他们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诚实守信,有绅士风度 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的爱的真情流露 四、素材积累 ‎1.课内背诵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2.美德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愈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培根 ‎22.太空一日 ‎ 目标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1.识记本单元重要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2.背诵本单元相关的重要精彩片段。‎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 载人(zài) 屏息凝神(bǐng) 无虞(yú) 炽热(chì) 弧度(hú)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拟(mó)  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ūn)(fù)  舷窗(xián)    赫兹(hè zī)‎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二、文学常识 ‎1. 杨利伟(1965— ),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三、课内品读 ‎1.课文梳理 ‎《太空一日》是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宇航员杨利伟,通过回忆记录下自己在太空中实验飞行一天的过程和感受。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带给国人的骄傲。 点拨: 2. 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3.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一起来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 感受: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 感受: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 感受: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 感受: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 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感受: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4.精神领悟 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四、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些语句很好的体现了严谨科学态度,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 ‎2.拓展评价 ‎(1)杨利伟具有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2)在太空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我们一定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23.带上她的眼睛 ‎ ‎ 一、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点缀zhuì  漫màn步 迟钝dùn 闲暇xiá  孤gū零零 凸tū显  ‎ 蔚wèi蓝  合拢lǒng  吟yín唱 吐鲁番fān 笼lǒng罩 忙碌lù 寂jì寞mò  拍摄shè 灵犀xī  瞬shùn间  铁镍niè  波束shù ‎2.积累多音字 ‎  屏   泊   核   闷   冠   累    壳   间 ‎3.积累词语 ‎  闲暇: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  吟唱:吟咏歌唱。‎ ‎  安慰:安顿抚慰。‎ ‎  迟钝:思想、感官、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  合拢:合在一起;闭合。‎ ‎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  心有灵犀: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朦胧:模糊不清的样子。‎ 寂寞:寂静无声。‎ 瞬间:转眼之间。‎ 人迹罕至: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浮躁:急躁,不沉稳。‎ 气势磅薄: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 时隐时现: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 笼罩:广泛覆盖的样子。‎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全息:物体整个空间情况的全部信息。‎ 二、文学常识 ‎1. 刘慈欣:男,生于1963年6月,山西阳泉人。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协会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3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代表作主要有长篇小说《三体》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魔鬼积木》等,中短篇《乡村教师》、《朝闻道》、《流浪地球》等等。‎ ‎ 2. 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课内积累 ‎1.朗读并体会这段文字:‎ 很长时间后, 当我想起洗那些那次旅行时穿的衣服时, 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颗草籽。同时, 在我的意识深处, 也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 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虽然是无意识的, 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 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 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 我甚至黄昏时站在天桥上, 看着夜幕降临城市……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的, 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 并在增多。‎ ‎2. 两条叙述线索:以“我”的经历见闻和转变为主线,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暗线。‎ ‎3.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课文中运用伏笔并在文中照应的文字如:‎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 四、素材积累 ‎1.名人名言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科学不但能“给青年人以知识,给老年人以快乐”,还能使人惯于劳动和追求真理,能为人民创造真正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创造出没有它就不能获得的东西。——门捷列夫 科学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而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童第周 ‎2.课外阅读篇目推荐 刘慈欣《朝闻道》《鲸歌》‎ 阿瑟·克拉克《星》‎ 弗诺·文奇《真实姓名》‎ ‎24 河中石兽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 ‎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纪昀(jǐyún)(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晚年自号白云,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 《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以笔记的形式编写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 文体知识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 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 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4.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讲述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实践出真知,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二、课内积累 原文:河中石兽 ‎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1)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并在水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门)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 ‎(2)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坚硬又沉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的言论。)‎ ‎(3)一位年老的河兵听到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水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去寻找它们。大概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坚硬又沉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时下的沙坑)越冲刷坑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坑学里。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下来,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更加颠倒吗?人们依照他说的说法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中第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可以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一)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 ‎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 啮沙(niè)‎ 溯流(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 河干( gān )‎ ‎(二)注释 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靠近。‎ 河干:河岸。 河:指黄河。干:岸边。   山门:寺庙的外门。‎ 圮(pǐ):倒塌。   阅:经过,经历。‎ 岁:年。‎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 棹(zhào)数小舟棹:划着几只小船。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曳(yè)铁钯(pá): 拖着铁钯. 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设帐:设管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乱.‎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确论:正确的言论。‎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凡:凡是,大凡。‎ 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盖: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倒掷:倾倒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流。溯,逆流而上。‎ 如:依照。 ‎ 果:果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三)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以为顺流下矣 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 ‎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之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求之地中 代词,指石兽 ‎ 如其言 代词,代指老河兵 ‎ 其 ‎ 但知其一 其中 ‎ 如是再啮 像 如 ‎ 如其言 按照,按照 是非木杮 指示代词,这(做主语)‎ 是 如是再啮 代词,这样 ‎(四)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古:一起 今:并列)‎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 求二石兽于水中(古:寻找 今:请求、要求、追求)‎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 渐沉渐深耳(古:罢了 今: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 ‎(五)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作名词,洪水。‎ ‎(六)特殊句式 ‎1.被动句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译为“被”)‎ ‎2.倒装句 ‎ 当求之于上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3.省略句 ‎ ‎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 ‎ 求之(于)地中 (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向”)‎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后省略宾语“之”)‎ ‎ ‎ ‎(六)内容理解:‎ ‎1.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文中主要说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及结果。‎ 人物 地点 结果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得于数里外 ‎3.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人 物 理 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 文中分别写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以为是,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好为人师的心态;‎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他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6. 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 寺僧:考虑不周,要么原地打捞,要么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7. 文章结尾这句议论有什么作用?‎ ‎ 结尾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 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8.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作出判断。‎ ‎(七)写作特色 ‎❶层层铺垫,设置悬念。‎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找到石兽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❷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文章先写寺僧打捞石兽未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何止是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此时谜底才揭开。‎ 三、课堂检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 靠近) ‎ ‎⑵山门圮于河(倒塌 )‎ ‎⑶阅十余岁( 经过,经历 ) ‎ ‎⑷但知其一( 只)‎ ‎(5)果得于数里外 (在) ‎ ‎(6)如是再啮(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 ‎(7)如其言 ( 按照,依照) ‎ ‎(8)啮沙为坎穴( 成为)‎ ‎2.下列各句中 “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闻之笑曰     B.求之下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解析】A项,“之”是代词,指代这件事; B项,“之”是代词,指石兽; C项,“之”是代词,指讲学家的观点;D项,“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四、拓展探究 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 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鲁国,在今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fǔ):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一处)‎ 鲁 有 执 长 竿 入 城 门 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执竿入城 执:握、持、拿 ‎(2)亦不可入 入:进入 ‎(3)但见事多矣 但:只,只是 ‎(4)遂依而截之 遂:于是,就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我并不是圣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而已!‎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50字)‎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示例: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听从他人建议,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而已!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截断了。‎ 六、课下作业 ‎1.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的新思考,就下面的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 山西永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示例:‎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黄河改道后,铁牛、铁人等逐渐为泥沙所埋。铁牛很重,黄河冲击力不强,逐渐被淤泥埋没,所以还在原址。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不同事物的特殊规律,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23‎ 统编七下第六单元早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