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2分)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 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 C.战国铁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像 2.(2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3.(2分)2018年6月社会各界人士及港澳台同胞齐聚甘肃省清水县,祭祀人文初祖,传承华夏文明,祈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盘古、女娲 B.黄帝、蚩尤 C.炎帝、黄帝 D.舜帝、大禹 4.(2分)约公元前21世纪,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下列朝代更迭的正确顺序是( ) A.夏、周、商 B.商、夏、周 C.夏、商、周 D.周、夏、商 5.(2分)西周时期,周天子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受封者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纳贡和服役。这体现了西周实行( ) 第27页(共27页)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6.(2分)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王”。下列图中器物是司母戊鼎的是( ) A. B. C. D. 7.(2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B.诸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 C.周天子势力强大,一统华夏 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8.(2分)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D.甲骨文的出现 9.(2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一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工程是( ) 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 10.(2分)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下列有关秦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第27页(共27页)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便利了各地经济的发展 ④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2分)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指的是( ) A.武王伐纣 B.长平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 12.(2分)“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中“汉祖”是( ) A.汉高祖刘邦 B.汉文帝刘恒 C.汉武帝刘彻 D.汉景帝刘启 13.(2分)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一统” D.“王与马,共天下” 14.(2分)为解决图中反映的问题,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铸造五铢钱 B.颁布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盐铁官营 15.(2分)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27页(共27页)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16.(2分)习近平主席曾说:“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张骞开启陆路丝绸之路的足迹 B.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 D.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17.(2分)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 A. B. C. D. 第27页(共27页) 18.(2分)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中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9.(2分)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发明指南针 B.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华佗﹣﹣创编出“五禽戏” 20.(2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 双方 孙刘联军﹣﹣曹军 兵力对比 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 曹军战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1.(2分)“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22.(2分)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如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第27页(共27页)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政权分立 D.江南的开发 23.(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留下了许多璀璨的科学和艺术瑰宝。下列选项中属于东晋王羲之成就的是( ) A.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 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尊为“医圣” C.被尊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集序》 D.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洛神赋图》 24.(2分)“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该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25.(2分)“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王羲之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依据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第27页(共27页)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商君”是哪一历史人物?依据材料一,写出商君改革对秦国的影响。 材料二:“……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北方地区的胡人与汉人的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材料二中“北魏改革”是哪一历史事件?请写出推进“胡人的汉化进程”采取的两个措施。 (3)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简要写出对改革的认识。 27.(16分)依据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的开创者是谁? 材料二: 第27页(共27页)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为推行他的这一主张,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 28.(16分)依据材料,解决问题。 (1)观察材料一,请写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特点(或方向)。结合所学请回答,图中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闽西历史》 (2)依据材料二,写出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两个表现。 (3)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简要写出你对人与社会的认识。 第27页(共27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2分)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 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 C.战国铁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像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和D汉代都不是远古时期,因而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2.(2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水稻种植。 第27页(共27页) 【解答】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位于在今天浙江河姆渡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种植水稻。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3.(2分)2018年6月社会各界人士及港澳台同胞齐聚甘肃省清水县,祭祀人文初祖,传承华夏文明,祈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盘古、女娲 B.黄帝、蚩尤 C.炎帝、黄帝 D.舜帝、大禹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解答】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于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民族的起源。 4.(2分)约公元前21世纪,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下列朝代更迭的正确顺序是( ) A.夏、周、商 B.商、夏、周 C.夏、商、周 D.周、夏、商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迭。 【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夏朝灭亡,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周的更替顺序。 第27页(共27页) 5.(2分)西周时期,周天子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受封者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纳贡和服役。这体现了西周实行(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识记相关知识。 【解答】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掌握。需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6.(2分)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王”。下列图中器物是司母戊鼎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以四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图B是司母戊鼎,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王”。 故选:B。 第27页(共27页) 【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青铜器的重要代表性器物。 7.(2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B.诸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 C.周天子势力强大,一统华夏 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天子势力强大,一统华夏发生在西周时期。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8.(2分)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D.甲骨文的出现 【分析】本题以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时期为切入点,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时期。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百家争鸣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7页(共27页) 9.(2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一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工程是( ) 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 【分析】本题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 【解答】据“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10.(2分)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下列有关秦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便利了各地经济的发展 ④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货币、度量衡,便利了各地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 第27页(共27页)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主要措施与影响。 11.(2分)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指的是( ) A.武王伐纣 B.长平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12.(2分)“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中“汉祖”是( ) A.汉高祖刘邦 B.汉文帝刘恒 C.汉武帝刘彻 D.汉景帝刘启 【分析】本题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为切入点,考查了刘邦建立西汉。 【解答】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现在的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中“汉祖”是汉高祖刘邦。 第27页(共27页)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邦建立西汉。 13.(2分)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一统” D.“王与马,共天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解答】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14.(2分)为解决图中反映的问题,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第27页(共27页) A.铸造五铢钱 B.颁布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盐铁官营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着重把握汉武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 【解答】本题图表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诸侯国势力的威胁情况,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使封国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不费一兵,就巧妙地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15.(2分)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东汉的灭亡. 【解答】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东汉灭亡。故不正确的一项是东汉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灭亡,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东汉灭亡. 16.(2分)习近平主席曾说:“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张骞开启陆路丝绸之路的足迹 第27页(共27页) B.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 D.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分析】本题以习近平主席曾说:“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为切入点,考查丝绸之路。 【解答】由“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非三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丝绸之路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2分)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第27页(共27页) 【解答】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史记》。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史记》。 18.(2分)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中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分析】本题考查了造纸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在我国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 【解答】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中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的发明是造纸术。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使纸得以广泛使用。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19.(2分)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发明指南针 B.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C.华佗﹣﹣发明“麻沸散” 第27页(共27页) D.华佗﹣﹣创编出“五禽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选项BCD关联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20.(2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 双方 孙刘联军﹣﹣曹军 兵力对比 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 曹军战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解答】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2分)“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7页(共27页)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分析】本题以“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切入点,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 【解答】“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反映的是政权分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反映的是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2分)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如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政权分立 D.江南的开发 【分析】本题以三张图片为依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由图片“胡人牛耕图”可以看出,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学会了农耕生活,由图片“胡床”“方凳”可以看出,中原人民接受了接受了少数民族文化,因而三张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和表现。 23.(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留下了许多璀璨的科学和艺术瑰宝。下列选项中属于东晋王羲之成就的是( ) 第27页(共27页) A.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 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尊为“医圣” C.被尊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集序》 D.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洛神赋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晋王羲之成就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东晋王羲之成就的相关史实。 24.(2分)“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该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分析】本题以“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为依托,考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C符合题意。 第27页(共27页)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5.(2分)“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王羲之 【分析】本题以“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为切入点,考查祖冲之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1000年。故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祖冲之。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1000年。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依据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商君”是哪一历史人物?依据材料一,写出商君改革对秦国的影响。 材料二:“……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北方地区的胡人与汉人的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 第27页(共27页)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材料二中“北魏改革”是哪一历史事件?请写出推进“胡人的汉化进程”采取的两个措施。 (3)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简要写出对改革的认识。 【分析】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1)据材料“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商君”是商鞅;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君改革对秦国的影响是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使秦国变得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据材料“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北方地区的胡人与汉人的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北魏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进“胡人的汉化进程”采取的措施如说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联姻等。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与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 故答案为: 第27页(共27页) (1)商君:商鞅;影响: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使秦国变得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意思相近即可) (2)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联姻等。(任答两条即可) (3)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与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言 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 27.(16分)依据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的开创者是谁? 材料二: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为推行他的这一主张,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27页(共27页)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推行他的这一主张,汉武帝采取了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的措施。 (3)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开创者:秦始皇。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3)社会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8.(16分)依据材料,解决问题。 (1)观察材料一,请写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特点(或方向)。结合所学请回答,图中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27页(共27页) 材料二: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闽西历史》 (2)依据材料二,写出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两个表现。 (3)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简要写出你对人与社会的认识。 【分析】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据所学知,从东汉末年起,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2)由材料“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可知,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表现在农业发展迅速,开垦荒地为良田; 修建水利工程;生产技术有了进步。 (3)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材料一(北人南迁)是材料二(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口是最大的红利等。 故答案为: (1)特点(方向):北人南迁(或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由北向南迁徙)。原因:北方战乱不断(或 为躲避战乱,中原汉族纷纷迁往江南)。 (2)表现:农业发展迅速,开垦荒地为良田; 修建水利工程;生产技术有了进步。 (3)材料一(北人南迁)是材料二(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口是最大的红利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中原汉族的南迁的相关知识及其影响。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第27页(共27页) 日期:2020/9/18 18:15:39;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7页(共27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