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一下学期同步基础42-44讲河中石兽
第42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一) 知识梳理 一、作家作品 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对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二、诵读文章,读准字音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读准字音: 纪昀(jǐ yún) 圮(pǐ) 棹(zhào) 湮(yān) 啮(niè) 河干(gān)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8 募(mù)金 曳(yè ) 铁钯(pá) 木杮(fèi) 暴涨(zhǎng) 携(xié) 颠(diān) 掷(zhì) 坎穴(kǎn xué) 溯(sù)流 臆(yì)断 欤(yú) 第43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二) 文本梳理 一、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流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性(是)松散流动,石兽埋没在河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8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沙的特性是松散流动,(所以)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兽)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三、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临:靠近。 河干:河岸,河边。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倒塌。 并:一起。 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曳铁钯: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埋没。 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颠:颠倒,错乱。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为,(认为)是。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8 坎穴:坑洞。 倒掷:倾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于是(石兽)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遂,于是。溯流,逆流,逆着河水。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仅仅。 其一:指表面现象。 其二:指根本道理。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文言知识小结 1、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干 岸边 不潮湿 并 一起 并列 阅 经历,经过 阅读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代词,这 表示判断 求 寻找 请求、要求、追求 已 停止 已经 如 像(这样) 如果 但 只 表示转折,但是 2、一词多义 (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僧募金重修(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8 (3)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依照) 3、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名词活用作动词。原指船桨,这里是划船的意思。)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是指暴涨的洪水。) 4、特殊句式 (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求石兽于水中。 (3)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第44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三) 文章分析 一、读文知人,研读细节中的人物形象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文章内容分析 第一段: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分析】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简明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起因。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8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讲述了僧人寻找石兽的事件,语言简洁,如水般平静,但细细琢磨,却是波澜起伏,深藏韵味。 (1)“求二石兽于水中”能否换成“找二石兽于水中”呢? (2)僧人为什么要找寻石兽呢? (3)僧人寻找石兽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4)“竟不可得”一句中的“竟”能去掉吗? (5)你能以僧人的身份说说你的想法吗? 【小结】 苦苦搜寻,劳师动众,可结果依然迷茫,此时此刻,僧人的情绪可谓波澜起伏,希望,失望,不绝于希望,依然失望,纪昀将这起伏的心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白描了出来,引我们联想,引我们追思,一个字写活一片心,一个字激活一群人,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言语,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说,纪昀的文字言虽短而意无穷。 第二段: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1)你觉得这“讲学家”是个什么人? 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骄傲自大、以为自己很有才华的一个人。 (2)“闻之笑曰”的“笑”怎么理解?尝试在前面加一个字来解读。 闻之大笑。闻之奸笑。闻之嘲笑。闻之讥笑。 (3)最能体现他自以为是的内容是什么? 【小结】 纪昀通过一个“笑”字和人物的语言,鲜活地刻画了一个貌似渊博的讲学家。通过一个“服”字,塑造了缺少主见和想法的众人。 第三段: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8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你觉得这老河兵是个什么人? 大胆的、不盲从的、有智慧的、从容的、不卑不亢、虑事周全的老河兵。 (2)“老河兵”的“笑”是什么笑? (3)能从文中读出他反驳讲学家的气势吗? 因为文中的“凡……当……”是一个判断句,这是一个很肯定的语气,“凡”是“所有”的意思,毫无例外,这说明老河兵很有底气,容不得半点“可能性”;“盖……”字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而且在讲学家的理由上又加上一点“反激之力”,使其难以批驳;“……必……必……”连用,语气坚定,不容批驳。老河兵的言语有理有力,说观点,讲理由,而且他的理由更胜过讲学者。 【小结】 面对一个“众服为确论”的讲学者,他不是盲目信从,迷信权威,而是与众不同,据理反驳,这可谓大胆有智慧有主见;批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如诸葛亮舌战群儒,可谓悠闲从容;不因为自己是一个河兵就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反驳,而是以事实说话,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可谓不卑不亢! 二、研读内容,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 1、文章到此就再也没有了讲学家与老河兵的语言与神态的描写,纪昀在此留下了空白,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讲学家”的状态吗? 示例一:讲学家怒目而视,两腮通红,呆呆地坐在那里。 示例二:讲学家满脸通红,拿起一本书挡在面前,但没有一个字能进入他的脑海,脑海一片空白。他不认得字,字却认得他。 示例三:讲学家羞得无地自容,他觉得每个人都在嘲笑他,讥讽他;他把脸转向书本,似乎每一个字也都在笑他无知,笑他狂傲。 示例四:讲学家匆匆收起行装,低着头,默默地离开僧院,从此隐姓埋名,遇事三思而行。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8 空白带给我们不尽的思维空间,一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交代了石兽的最终下落,纪昀的笔墨精炼至极,这句话同样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纪昀在文末也发出了他的看法: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说明了遇事不可主观臆断,要深入实践,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究,强调实践出真知。 众所周知,纪昀是《四库全书》的总编官,曾经编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但其本人的著作仅有这一部《阅微草堂笔记》,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本人是非常熟悉儒家知识分子对于“理”的追求,以及达到“理”的必由之径,因此本文虽然是一篇看似平常的杂记,但同样渗透了传统的学习观。没有对事物特点的研究,没有对细节的探究,没有实践的探索,何来科学呢?由此可见,本文所阐述的其实也就是科学研究最核心的思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 页 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