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同学回答一下有哪些具体措施?(学生回忆上一课内容,回答问题。)‎ 过渡:秦始皇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迅速走向灭亡了,是谁推翻了秦朝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的暴政 ‎1.材料展示:‎ 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万,南戍五岭又50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70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 这说明了什么呢?‎ 提示: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等。‎ ‎2.材料展示:秦简记载,五人共同行盗,即使只抢一钱,每个参与者都要断左足,平民偷东西不到一钱,罚劳役30天。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这说明了什么呢?‎ 提示:秦朝法律严苛(连坐、族诛、肉刑、车裂、腰斩、活埋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  ‎ 目标导学二:陈胜、吴广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政权、结果。‎ ‎(2)是谁的起义军在哪次战役中击败了秦军主力?‎ ‎(3)秦朝的残暴统治最终是被谁推翻的?‎ 提示:(1)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经过略;“张楚”政权;失败。(2)项羽。(3)刘邦。‎ ‎2.问题思考: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提示:还会爆发。这个原因只是起义的一个导火索,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决定了农民起义迟早要爆发。‎ ‎3.教师提问: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教师讲述: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仍在继续发展。项羽、刘邦继续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秦朝统治。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咸阳。‎ ‎5.故事分享:请学生分享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或者成语。‎ ‎6.问题思考: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提示: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 目标导学三:楚汉之争 ‎1.教师提问:项羽、刘邦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 项目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教师讲述: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三、课堂总结 本课学习了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正因为秦的统治残暴,人民才起来反抗推翻残暴统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之后的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结束了秦的暴政。秦亡后,此时农民起义的性质转变了,战争由推翻暴政转变为争夺帝位,最终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胜。‎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图片及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对秦朝灭亡学习的欲望,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得到结论.这样更能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