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工作计划大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工作计划大全

部编人教版 七年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工作计划大全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开学第一课(七年级) ‎ ‎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 ‎  一:自我介绍(略) ‎ ‎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 ‎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 ‎  流行的几种说法: ‎ ‎  1.语言和文学 ‎ ‎  2.听说读写 ‎ ‎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 ‎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 ‎  三:如何学好语文 ‎ ‎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 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 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 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1) 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2) 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3)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新学期准备:‎ ‎(1)积累(背、默、抄、记)‎ ‎(2)顿悟(悟性、思考、灵感)‎ ‎(3)创造(写作、读书)‎ ‎(4)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 认真书写的习惯(作业不过关,重写)‎ ‎ 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 积极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 ‎ 上课积极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 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 及时复习的习惯 ‎ 课文批注、做笔记的习惯 ‎ 记笔记、随笔的习惯 ‎ 修改作文的习惯 ‎ 沉着冷静、积极应考的习惯 让优秀的习惯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 五、老师建议:‎ 课内:首先,做好课文的预习:‎ ‎ 1.粗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写在书上。‎ ‎ 2.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 其次,有目的的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 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 最后,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课外:‎ ‎1、以书为友 ‎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多读书,读好书。要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2、生活中学习 ‎ 文章来源于生活,或直接或间接。学语言、学文章都不能离开生活。‎ 六、作业:1、预习《春》要求:‎ ‎⑴、正确认读和默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并用中方格本按要求抄写3遍。‎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懂内容,读出情感,划出喜爱的语段,背诵并写出感受。‎ ‎《春》‎ ‎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春》中优美的语言。 ‎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学习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赞美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揣摩词语,品味《春》这篇散文的优美语言。 ‎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2-3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散文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朱自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春天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下面词语的读音。(老师纠正)‎ ‎(纠正读音: 润rùn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 ‎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色。‎ ‎(三)再读课文,欣赏春景。‎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春景?‎ ‎——作者共写了:①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 ②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齐读课文第1、2节,思考:人们盼春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从“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盼望”的反复使用可以看出人们以急切又喜悦的心情迎接春的到来;“近了”写出春天降至的喜悦心情。‎ ‎3、齐读课文第1、2节,注意语调的变化,读出盼春的喜悦之情。(老师指导:“盼望”要重读,“近了”要适当拉长音)‎ ‎4、研读春草图,感受春草带来的美。‎ ‎⑴学生代表读,思考:春天的草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嫩,绿,多,软 ‎(2)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 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3)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这句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春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4)通过对春草的描写,作者描绘出春天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春意盎然,充满活力的景象。‎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习了课文的前三节,感受了春草传达给我们的春意盎然,充满活力的景象。‎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前三节;2、把 P54词语注音并解释写在作业本上;3、预习课文后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背诵前三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欣赏春景图。‎ ‎1、研读春花图,感受春花带来的美。‎ ‎(1)学生代表读第4节,思考:作者笔下的春花有哪些特征?通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划出来,在旁边标出特征)‎ ‎——多,艳,甜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来描写“春花”?‎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写出了花颜色又多又艳;“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散落在草丛里的花比喻成眼睛、星星,写出了春花的多。‎ ‎(3)“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闹,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而叫,只表达叫喊的意思,没有用闹字生动活泼。‎ ‎2、研读春风图,感受春风带来的美。‎ ‎(1)齐读第5节,思考:作者从哪些感官来描写春风的?找一找句子 ‎——①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嗅觉:“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在微微润 湿的空气里酝酿”③听觉:“唱出婉转的曲子……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句子)‎ ‎——①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拟人:“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 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3)如何理解“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句话。‎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风比喻成母亲的手,“抚摸”从人的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温暖,给人亲切感。‎ ‎3、研读春雨图,感受春雨带来的美。‎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 细丝柔而绵长。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 ‎ ‎(2)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 ‎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 ‎ ‎ ‎(3)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4、研读迎春图,感受人在初春时的心情。‎ ‎(1)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 ‎——写人,勾勒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 ‎(2)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达的意思? ‎ ‎——“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体现了人们迎春的心情。 ‎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 ‎——前者读起来给人一种愉悦的动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后者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5、男生读课文最后3节。‎ ‎(1)女生思考: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②“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③“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④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段,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三、总结归纳 朱自清先生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 的描写,生动地的地勾勒出了春天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赞美和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 作者朱自清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课后自己欣赏,感受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五、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熟读成诵;2、抄写文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到摘抄本上。‎ 六、板书设计 春 盼春——急切、喜悦 春草图——草报春 ‎ 春花图——花争春 赞美春天 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 热爱生活 ‎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新、美、壮 课后反思:‎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 ‎2)能力目标: ‎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 ‎3)德育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在我上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什么季节?(学生齐答:冬季。)对!如果让你在“冬季”前面加一个修饰限定的词语,你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寒冷的)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万物凋零的萧条画面。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但我国幅员辽阔,同样是在中国北方,却仍然有些地方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到我过北方的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板书题目及作者) ‎ 二、老舍及其创作:(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配乐班瑞德的《初雪》)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b.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 宝地 ‎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 b、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       城外的远山——淡雅;‎ ‎   水色 :绿、清、亮 C、作者对济南通天的喜爱和赞美。‎ ‎3、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 四、合作探究、品析美点:‎ ‎(一)品析美点:‎ 的确,《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寻美。(出示课件)‎ 修辞运用之美 俯瞰仰视之美 移步换景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虚实相生之美 景物映衬之美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分四人小组讨论,看哪一个组所寻之美最多。‎ 注意:说话的时候要求以“我说××之美”开头,结合具体词句,说出它美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在交流过程中解说“俯瞰”、“仰视”、“移步换景”、“映衬”等概念)‎ 明确:‎ ‎1、修辞运用之美: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 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 ‎2、俯瞰仰视之美:第2节“‎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俯瞰之美。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的美。这是仰视。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 ‎3、移步换景之美(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视线的转移,不断展现新画面。):第3节(朗读相关句子),从山上到山尖,再到山坡,最后到山腰,是移步换景之美。‎ 第4节“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从城里到城外,又从山坡上到小村庄,再到房顶上,是移步换景之美。‎ ‎4、动静结合之美: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动静之美。‎ ‎5、虚实相生之美(描写所见所闻的实有景物是实写,通过想像、联想而写事物是虚写。借助于比喻也是虚写的一种方法。):第3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实相生之美。“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是实写,“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写。第5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是虚实相生之美。‎ ‎6、景物映衬之美(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这是色彩上的映衬。“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很美。‎ ‎(二)感悟美景:‎ 济南的哪一处美景留给你最大的享受,你能不能用“我说济南之美,美在××”开头,说一句话?‎ 如:“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一圈儿小山,它像一个摇篮,古老的济南城在它的怀里暖和安适地睡着。”‎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澄清的河水,它又绿又清,像一面镜子。‎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些小山,它像一个小女孩,又害羞,又秀气。‎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济南的天,它清亮空灵,像一块蓝水晶。‎ ‎……学生自由发言,体验美的享受。‎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一)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 ‎1、细致观察2、抓住特征3、安排顺序4、运用修辞5、情景交融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二)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六、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七、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八、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九、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 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过渡 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 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 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 第4段:城外的远山。‎ 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 课后反思:‎ ‎5.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难点设计依据:‎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 双腿瘫痪。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 高洁—— 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 得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6. 《散步》‎ ‎ 莫怀戚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四)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 归纳: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 “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 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 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做爱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 整个世界 我的母亲 我的儿子 ‎(老) 爱 (小)‎ 我和妻 责任 八、课后反思:‎ ‎7.《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期待永恒美。‎ ‎1、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我们课前听的这首歌是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歌曲,20多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依然很动人,也许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这种感情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2、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和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3、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老师有二个要求,一是我们要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二是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1)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读的效果。‎ 嗅( xiù ) 闻(气味)。‎ 罗摩衍那( mó ,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花瓣( bàn )‎ ‎2)现在我们来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老师两个小问题:‎ A 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 二、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一个怎么样的感觉,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 ‎(学生谈感受,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母亲的慈爱、善良) ‎ ‎2、那么,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人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你同意吗? 现在让我们聆听一遍诗歌朗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是不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 ‎3、听了,我们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但不同的地方,我们怎样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读不同的地方?‎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 (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3、4以后学生自由展示)‎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我们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学生表演读、评点。(朗读指导: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感情处理,体态语言等)‎ 三、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清晨朝露未晞,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来做恰当描述。‎ ‎3、齐读诗歌,再次品味美。‎ 四、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我们已经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品味了诗歌的画面美。这些美都源来自诗人的神奇表达。泰戈尔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美的根源所在。‎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儿童、成人、老人?)‎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憎恶?赞美、贬抑?)‎ ‎3)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人们←→花儿 母亲←→孩子)‎ 小结: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 五、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1、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2、课外创作: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自制的贺卡上,在母亲节(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或妈妈的生日送给妈妈。‎ 课后反思:‎ ‎《荷叶·母亲》‎ ‎ 冰心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所以在教学时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 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自然而贴切!……‎ 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正是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 教学目的:‎ ‎1、积累词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文章大意,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味诗歌思想感情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 ‎ ‎1、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母爱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 ‎ 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二、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三、字词积累。‎ 并蒂 瑞 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欹(qī)斜 荫蔽:遮蔽。‎ 四、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结构层次。‎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2、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五、探究乐园: 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1. 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2. 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明确: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3. “‎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如何理解? 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明确: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 ‎4. 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明确: 一写看红莲 ‎ ‎ 心情:烦闷 ‎ ‎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 ‎ 红莲:开满 亭亭 ‎ ‎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 ‎ 二写看红莲 ‎ ‎ 心情:不适意,徘徊 ‎ ‎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 ‎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 ‎ ‎ 三写看红莲 ‎ ‎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 ‎ 心 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感动 ‎ ‎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动摇 ‎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 ,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5.“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 明确: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感叹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六、课堂回眸。‎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 细读文章,就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愿有一天当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祖国辽阔的蓝天时,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七、结束赠言:‎ ‎1、母亲的记忆是无暇的,她像一本渊博的日记,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 ‎2、母亲的目光永远是高尚的,不容置疑,目光中,透露出慈祥。‎ ‎3、母亲是绿叶,我们是鲜花,母亲用自己无穷的力量为我们遮挡住心中的雨点。‎ ‎4、没有母亲,生命将是一团漆黑;没有母亲,社会将失去温暖。‎ ‎5、母亲,伟大而高尚,她历经世间的苦难喜乐,她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就像那奔流向前的河。河,宽广而海涵,她恩赐给大地营养物质,她容纳百川并富足四方。就像那贤惠又勤劳的母亲。‎ ‎6、岁月如流,日月如梭。母亲就是一条河,河是伟大的母亲,淌过痛苦之河的母亲们终会见彩虹。让我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终成德才兼备的儿女,回去孝敬生我养我的母亲、回去报效家乡,报效祖国。让我们伟大的母亲,家乡,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八、巩固性练习:‎ ‎1,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a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 ‎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1)冬天像个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 ‎(2)老师的话像一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 ‎(3)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掉进了冰窟窿里,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2, 同学们,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眼睛;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 ‎3、拓展延伸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板书:‎ 荷叶母亲 冰心 人和事 寄寓 借景写人 ‎ ‎ 托荷赞母 卒章显志 作者情感 具体景物―――――――> ‎ ‎ 联想 ‎ 荷 叶―――――― ―――> 母 亲 ‎(无畏 遮蔽) 联想 (无私 爱护)‎ 红 莲―――――――――> 我 象征 心中的雨――――――> 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课后反思:‎ ‎8.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课文前言,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代有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古代少年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咏雪》‎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1、先请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宋人,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世说新语》的文字,素称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它没有铺叙或过多的描写,更绝少夸张之处。但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作者采取遗貌取神的手法,删落枝叶,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它所记载的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2、全班齐背,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三)疏通课文大意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和《词语手册》,自己先把课文口译一遍,然后在班级交流,逐句请学生来翻译。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四)合作研讨 ‎1、文中第一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就此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明确:融洽、欢快、轻松。后一问要学生各抒己见。‎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三、当堂完成课堂练习,并再次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咏雪》,并当堂默写。‎ ‎2、文学常识回顾。‎ ‎3、文中重点字词解释:内集 讲论文义 俄而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二、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一)读课文,说大意。‎ ‎1、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至熟练为止。‎ ‎2、 让学生同桌合作,理解疑难词句,并口头翻译课文。‎ ‎3、 请一位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4、 之后班级交流,逐句翻译课文。疑难字词,教师加以强调。‎ ‎(二)读课文,说人物。‎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集体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试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要求准确、流畅和有感情。‎ ‎3、 从文中任选一个人物,根据其言行举止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如:元方——聪明、懂得为人的道理。‎ ‎(三)读课文,说语言。‎ ‎1、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含义。如:期、舌去、乃、尊君、不、委、家君、则、引、顾。‎ ‎2、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语句的含义。‎ ‎(四)读课文,说看法。‎ ‎1、 文中哪两个词语是全文的核心?(无礼、无信)‎ ‎2、 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借陈记义正辞严的斥责,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3、 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五)当堂背诵比赛。‎ 课后反思:‎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一)、设计指导思想:‎ 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的记叙,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展现: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因此我想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给学生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 ‎(二)、教材分析:‎ 作者通过极富情致的写景艺术给学生展现了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生活;然后用两相比照的结构对比出三味书屋的生活不及百草园多彩有趣,不及百草原的自由快乐。这样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感情鲜明,特出的表现出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突出的特点是: ‎ ‎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 ‎ 2、开放性的问题逐步有了自己的见解。 ‎ ‎ 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 ‎ 4、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学生,课堂教学展开还行。 ‎ ‎ 存在的不足是: ‎ ‎ 1、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 ‎ 2、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 ‎3、正确看待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学习本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说课]‎ 本文是作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这篇教学教学构思采用“猜读——导读——寻读”三部曲,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重点片段,然后找寻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是教学活动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的品味与质量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结构;学习景物描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童年是生命之树的花蕾,等待绽放的过程就是品味成熟的过程走进百草园,走进的是缤纷的童年世界;走进三味书屋,聆听的是感受丰富的读书人生今天让我们跟着鲁迅的笔触,再一次走进他的童年世界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猜读 ‎1、在初一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练习了猜读,大家还记得什么是猜读吗?‎ 明确:所谓猜读,就是:看到标题,不急于看正文,而是对标题展开想象的读书方法猜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有助于丰富我们写作的内容猜读的内容很多,可以猜文章的内容、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 ‎2、那么,现在我们看到黑板上的课题发挥你的想象,猜猜这篇课文吧!‎ ‎(1)猜想文章的内容、结构 ‎(2)快速浏览课文,印证一下你的猜想 ‎(明确:内容——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两部分过渡段)‎ 三、导读 1、 接下来我们进行的活动叫做导读就是老师来做主持人,引导大家来朗读课文请大家注意老师的提示。‎ 师: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①请用回忆的口吻,愉快地语调朗读第2段……(生读第2段)‎ ‎②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请用兴奋地语调朗读第7段“扫开一块雪……”至“便罩住了”(生读第7段)‎ ‎③好景不长,快乐的日子飞快地离我而去,请用伤心的、不舍的、沉重的语调朗读第9段……(生读第9段)‎ ‎④书塾的情形如何呢?想象你就是作者,故地重游,用叙述的语调朗读第10段(生读第10段)‎ ‎⑤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呢?请用敬畏的语气朗读第11段(生读第11段)‎ ‎⑥巧的是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院请用惊喜地语调朗读第17段“虽然小”至“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生读第17段)‎ ‎2、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对个别句子作朗读示范 四、寻读 课文标题下的小方框中这样写道:“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来作为佐证吗?重点品析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 ‎(学生自读,做旁批或圈点勾画自由讨论,穿插朗读)‎ 明确:第2段(景物描写)‎ 写作顺序:由低到高;由静到动;由动到静 描写角度:视觉;触觉;听觉;味觉 修辞手法:排比;拟人;比喻 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2段 ‎2.仿写 用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学习动作描写,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设计]‎ 一、背诵第2段 二、寻读 ‎1、朗读、讨论明确:第3段(动作描写)‎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指名上台演示捕鸟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拉、罩”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孩子们兴奋惊喜之情,及从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2、你能够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①教师示例:‎ 蝉的蛴螬,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点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后,它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握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当时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此时,除掉身体的最后尖端,身体已完全蜕出了 然后,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着在旧皮上,翻转身体,使头向下,花纹满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于是用一种差不多看不清的动作,又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并且前爪钩住它的空皮,用这种运动,把身体的尖端从鞘中脱出,全部的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 ——法布尔《昆虫记·蝉》‎ ‎②学生进行片段作文练习,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优秀的片段在全班交流 ‎③教师点评 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鲁迅更喜欢哪个?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A.喜欢百草园(自由快乐):‎ l 可以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l 可以看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蜈蚣;‎ l 可以听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l 可以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l 可以听故事传说;‎ l 可以捕鸟 B.喜欢三味书屋:‎ l 可以折腊梅、寻蝉蜕 l 先生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 l 看先生读书有趣;‎ l 可以糊纸盔甲、画画 C.不喜欢三味书屋:‎ l 不能去百草园玩了;‎ l 要对着匾和鹿行礼;‎ l 问问题先生“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l 习字、对课,课程老旧,老师迂腐 四、思考“研讨与练习一”第3 题,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仿写(景物描写、动作描写、过渡段)‎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写作顺序:由低到高;由静到动;由动到静 百草园 描写角度:视觉;触觉;听觉;味觉 修辞手法:排比;拟人;比喻 过渡 也许……也许……也许……‎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 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三味书屋 正面描写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 ‎ 侧面描写 折腊梅、寻蝉蜕,做游戏,画画儿,喂蚂蚁 课后反思:‎ ‎10. 《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 ‎【教材分析】‎ ‎《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反映的是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 本文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在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而重获“光明”的故事。课文展现的人文内涵丰富,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让人记忆深刻。而且这篇课文的语言清新朴实,表达上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和情感的提升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处于养成阶段,而且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对于课文内容能够理清思路。他们在小学接触过关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但他们对盲聋孩子的世界没有切身体会,也很难理解他们处于黑暗中的心情。另外,他们对于文本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学习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盲人猜字,设置情境。‎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 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课件展示: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设计意图】以“盲人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尝试着体会盲聋人的世界,为下面的教学过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塑造)。‎ 师:同学们觉得“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 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 默读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这篇课文中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莎莉文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 那么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划出来,请同学回答海伦“此前”的生活。‎ 学生回答(第三段“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第四段“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 师:同学们想一下,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愤怒、苦恼、疲惫不堪”,有谁能猜透她的心事吗?‎ 学生发言。‎ 师: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海伦•凯勒作为一个盲聋孩子的心情。那就让我们试着去走进她的内心。‎ 课件展示:海伦一岁半的时候,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己的哪怕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海伦的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 师:关于这点,她在本文中的描述就是:“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 师:现在大家可以理解小海伦•凯勒为何那么愤怒、苦恼了吗?这是因为她对外面的世界无从知晓,她的内心很害怕,她很想挣脱出黑暗的无声的世界,以至于在不理解她的人看来她就显得有些古怪了。‎ ‎3.了解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 师:“再塑”了生命,海伦•凯勒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她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学生发言(在课文中为获得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课件补充背景资料: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文就节选自其中。‎ ‎(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师: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课件展示: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她也曾是一个双目近乎失明的孩子,她接受教育海伦•凯勒这一艰巨任务时还不到21岁。海伦是安妮•莎莉文一生中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的精力。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说海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题目的切入,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培养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了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前后的变化。接着自然地引出写作的背景,通过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海伦和莎莉文这两个伟大的人物,初步体会两个人物的精神,也为下面的文本探究打下基础。‎ 三、见证“再塑生命”历程。‎ 师:知道了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1. 莎莉文是怎样来塑造小海伦的呢?‎ ‎(1)师:首先我们来看,莎莉文老师出现是在课文第几自然段?‎ 课文第5自然段——相识。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划出关键语句。(a.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人生影响:“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b.前5段的铺垫:交代了莎莉文到“我”家的时间及对我的重要性,激发读者阅读欲望;介绍我内心的烦躁、苦恼、以及对光明的渴望,为下文埋下伏笔,又与下文经过莎莉文老师的指导,“我”对生活充满期望形成对比,突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 ‎(2)莎莉文怎样塑造小海伦——逐步引导她认识具体事物。(课文中用笔较多,如莎莉文作为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出“doll”;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她的另一只手手心写“水”,使她领悟到“水”这个字的含义。)‎ ‎2.课文详写了“再塑生命”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一说。(引导学生分析段落:海伦学习“杯”和“水”的区别。)‎ 参考: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认识“水”的过程并不顺利。海伦总是把“杯”和“水”搞混。莎莉文老师只好暂时丢下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的游戏,分散海伦的注意,平息她烦躁的心情。然后带海伦.凯勒到井房散步,让她把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面,感受水在手上流过,在她的另一只手上由慢到快地一次次拼写“water”,使她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就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这样才让海伦认识了水。‎ 师: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刚开始认字的时候是怎样的经历。(或者有没有弟弟妹妹,教他们写作业是否有困难,你是否不耐烦?)‎ ‎【设计意图】在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中,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课文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味海伦•凯勒学习的艰辛和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 四、体味快乐,再悟情感。‎ ‎1.体味“我”学习的快乐 师:刚才我们看到海伦•凯勒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过程艰辛更能体会其中的快乐,那么在学有收获之后她有没有感到快乐呢?请同学们从整篇课文中寻找描写海伦•凯勒学有收获后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 参考:动作描写如:“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部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写出了海伦会拼写“doll”这个词时内心的自豪、激动之情;心理活动如:“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这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海伦井房经历后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2.感悟作者情感 师:先前我们了解到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之后,性格变得古怪,但后来她却成为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的过程,离不开的是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大家能从课文中感受到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怎样的感情?‎ 参考:课文开头写“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开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正在这时,爱的光明照到了作者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课文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中海伦学有收获后的细致描写体味她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感悟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见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历程,感受到了海伦•‎ 凯勒生活在黑暗里的无助和学习的艰辛。而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她对海伦倾注的爱和热情让海伦•凯勒重新见到了光明和希望,现在同学们对于再塑生命的含义有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个思考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打动你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和品味。‎ 作业布置:读读写写;思考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熟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打动你的语句;课外阅读《了解“爱”的含义》。‎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 之前:黑暗 之后:光明 第二课时 一、回顾,品评。‎ ‎1.回顾文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见证了她重塑生命的历程。现在有谁能告诉我,海伦•凯勒为什么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学生回答。(参考: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用其比喻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 ‎2.品味语言 师:这篇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再读课文之后你发现了哪些优美的打动你的语句呢?现在让我们来分享交流一下。‎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赏析。(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形象地写出了海伦•凯勒内心的迷惘、无所适从,以及对光明的渴盼。)‎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理解“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通过分享品评文中优美的语言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可适度穿插朗读指导,让学生融入情感,提高朗读水平。‎ 二、探究再塑生命的要素 师:海伦•凯勒最终战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得益于完成了生命的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她成功地再塑生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从两方面引导:莎莉文老师和海伦自身。(提示:“塑”的本义是用泥土捏人,如果莎莉文老师捏的是泥人,还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吗?)‎ 参考:a.莎莉文老师富有爱心且独特的教学艺术;b.海伦•凯勒自身:毅力(小海伦没有放弃去认识文字);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求知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聪明好学,坚强有毅力,自强不息,情感丰富,热爱生活……)‎ ‎•拓展延伸(针对海伦•凯勒的坚毅)‎ 师:海伦•凯勒没有被不幸的命运打败,她勇敢地生活、快乐地学习。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也是克服了自身缺陷,刻画出了美丽的人生,除了本文的海伦•凯勒,你还知道哪些人?‎ 学生交流,课件展示相关人物: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海聋人足球队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再塑生命的要素,感悟莎莉文的爱的教育;体会海伦•凯勒的性格特点,学习海伦•凯勒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爱”的教育 师:海伦•凯勒是坚强的,课文中,在莎莉文老师细心耐心的教导下,她逐渐认识了具体事物学会了拼写。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仔细揣摩,莎莉文老师教给海伦的仅仅是知识吗?‎ 参考: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可结合文中海伦•凯勒对洋娃娃前后态度的变化:“我并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 ‎•阅读分享:交流第一课时布置的课外阅读(《了解“爱”的含义》)的阅读感受,体会“爱”的教育。‎ 师:根据之前的内容,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参考: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海伦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说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美文感悟莎莉文老师的爱的教育,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课堂小结:回顾再塑生命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海伦•凯勒是坚强的,而她的重生则源于莎莉文老师无私的爱。莎莉文老师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习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勇敢面对一切;领会莎莉文老师的爱的教育,用爱点燃光明。跟随着这两个伟大人物的脚步,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奇迹。‎ 作业布置: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摘录语句,写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 两个人物 两种精神 课后反思:‎ ‎11. 《窃读记》‎ 林海音 ‎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并受到感染。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帮助学生学会“踮、婪、辘”3个要求会认的字和“窃、婪、唾”3个要求会写的字,掌握“窃读记、贪婪、唾沫、知趣、饥肠辘辘、适宜”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的名人名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师:同学们,多年来我们一直和书形影不离。在读书中,我们不仅能获取知识、学会思考,而且能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所以,读书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享受。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一)学生畅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本文的作者林海音,从小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她少年时期,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读书方式——“窃读”(教师相机板书“窃读”),陪伴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今天,让我们跟随少年林海音一起来感受她读书的乐趣吧。 【以轻松的谈话导入,开门见山地介绍作者不同寻常的读书方式,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指名练读词语。 ‎ 出示“窃读、贪婪、唾沫、知趣、饥肠辘辘、适宜、踮起脚尖”的字卡,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窃、婪、唾”的间架结构,指导学生在生字本上写生字、组词。 二、紧扣题眼,揭示课题。 (一)巧用查字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教师在“窃”字下加上红色标记,请学生查字义。 这个“窃”字有多种含义,请同学们快速在字典中找出答案。(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 2、教师引导学生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那么,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吧。 【并不急于让学生说出词语的答案,而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再次读书,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三、再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交流,感知概括。 1、指名交流思考的问题。 小结:原来课文记叙了(教师板书:“记”)“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学生齐读课题。 3、小结:所以,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在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课文讲述的事件的基础上,“窃读”在课文中的正确含义到底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引导学生在读书中联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朗读训练,熟悉课文。 (一)同桌合作,分段读课文。 提出要求:1、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听的要求:认真倾听组员读书,为组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多种形式练读。 1、可指名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评价时多用激励性语言,激发读书兴趣。) 2、也可出示课文中有较多生字的段落和写作者矛盾心理的段落让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教师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多种形式的练读,目的在于把课文读流利,为后面的体会作者情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围绕问题,思考探究。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相信作者这种独特的读书方式——“窃读”一定让大家印象深刻。 (一)谈一谈“窃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 【在读书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多元感受。】 (二)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概括出了作者自己对“窃读”的感受的句子。 (引导学生画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六、置留问题,小结。 师:同学们,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那么,这种窃读的滋味到底如何呢?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好好品味一下她所说的“滋味”。 作业: ‎ ‎(一)搜集作者林海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 (二)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词语。 1、出示带有课文中生字的组合词语,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听写词语:“窃读、贪婪、唾沫、担忧、知趣、适宜、倾盆大雨、白日梦” (二)以“白日梦”引读第7自然段。 1、理解“白日梦”的含义,提问:作者做着怎样的“白日梦”呢? 2、引读第7自然段。 【以“白日梦”和“窃读”的对比读,让学生来感受作者的心情,更容易让学生走进作者“窃读”的情感世界。】 3、师:在“白日梦”里读书的滋味那真是“甜滋滋、美滋滋”的,但白日梦毕竟是白日梦,现实中作者却只能用“窃读”来成全自己喜爱读书的心愿,她发出了“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的感慨。这种“窃读”的滋味是十分复杂的,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什么滋味呢? 二、品味“窃读”,体验情感。 (一)默读精思,体验“窃读”滋味。 1、请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画一画,特别是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再作上批注。然后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 2、生自由读,画,批。 (二)交流研讨,朗读感悟“窃读”滋味。 (注意顺学而导,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相机教学。) 1、体验品味“甜中有酸”的滋味: ⑴“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①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好吗? 【引导学生感受用贬义的词语和反面的形象来反衬表现作者嗜书如命,如饥似渴地读书。】 ③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 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句子。 ⑵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①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名一生读句子,其他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此时的滋味。 ③创境对比读,感受“滋味”。 当“作者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的时候,实际上,作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齐读“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以求暂时的休息。”) 【创设不同的情景进行对比读,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情景,感受作者当时的处境,进一步感受作者“窃读”的滋味。】 ④多元感受“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然亮了起来……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这句话传递出来的个中滋味——“有酸有甜” ‎ ‎⑤指导读出“甜中有酸”的滋味。 ⑶引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体验品味“苦中带甜”滋味: ⑴“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①默读句子,边读边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②思考: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揣摩小海音的心理活动。 ③读句子,感受作者“窃读”的苦滋味。 ④思考:从作者的动作和心理角度出发,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音? 【研读关键的词句,感悟词语的精妙,品味这些描写的好处,学习细腻的写作方法。】 ⑵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师:同学们,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悟作者读书的辛苦) ⑶多种形式引读第3、4自然段,感悟作者读书的“苦中带甜滋味”。 ①师引读:放学后,我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 生读:“我跨进店门——却找不到那本书。” ②师引读:我又急匆匆地赶到另一家书店—— 生读:“我跨进店门——却找不到那本书。” ③师引读:可这时候,我该回家了。第二天放学后,我又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一家书店—— 生读:“我跨进店门——却找不到那本书。”         ④师引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于是,从头来,再找一遍—— 生读:“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贪婪地读着。” ⑤师引读:可是,就是终于找到了书,贪婪地读着,我的心里还是惴惴不安,因为—— 生读:“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再走进另一家。” ⑥师引读:到了另一家书店—— 生读:“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⑦师生共读:“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⑷引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引读:这就是“窃读”的滋味,苦中有甜,甜中带酸。作者说—— 生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创设反复多次地读的情境,学生会想象当时的画面,能够更进一步地走进当时的情景之中,去切身体会作者“窃读”中的多种滋味。】 3、体验品味“酸中有甜”的滋味: ⑴“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体会“辛酸”) ①体会“酸滋味”,指导感情朗读。 师:这一读就是两个多钟头,每天120多分钟,每天7200多秒! 师导读: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贪婪地读着,一个小时过去了,我—— 生读:“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师导读:我躲藏在书柜的角落头贪婪地读着,一个半个小时过去了,我—— ‎ 生读:“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师小结:作者这读书的辛酸滋味,不知道同学们体会了多少。但这辛酸的滋味中,又透着些甜味,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②通过与“白日梦”对比读,感悟“酸中有甜的滋味”。 a、引读“当饭店飘来一阵菜香时……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 师导读:当作者美滋滋地做着甜丝丝的“白日梦”的时候,实际上作者的情况如何呢? 生读:“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⑵“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①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把握作者的心理。 a、找一找,句子中那个词用得好,写出了作者此时复杂的心理?(装) b、“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指名读句子。 c、感受作者“窃读”的“酸中带甜的滋味”。 师: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d、感受作者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师: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真是用尽了心思,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当时酸中带甜的滋味吧! e、学生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⑶引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以上几个环节都是围绕着情感主线“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来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去多元感受作者当时“窃读”的百般滋味,并通过读表达出来,最终理解“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的含义。】 4、总结滋味: 师:在作者“窃读”的过程中,可谓是品味到了多种滋味,虽然心里“也很惧怕”,但终归是“很快乐”的。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书的挚爱。)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读书的体验。 (教师可补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谈话的兴趣,拓展学生谈话的思路。诗人徐志摩曾这样形容读书的愉悦:“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受了感动,精神上复新了一般。似乎每一个字有灵魂,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说一说。) (三)体会“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含义。 1、师:少年林海音之所以爱读书到如此的地步,在一定程度上和她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是分不开的—— 生读:“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对课文深层次地品读感悟之后,学生对于“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应该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学生的心中此时也充满了想说的内容,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 ‎3、提供林海音成长简介,帮助学生感受“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人,她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她为了读书可以表现像一匹“饿狼”;她为了读书每天体验着“酸甜苦辣”多种滋味。因为,她始终记着这句话:“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同学们回家后可以多读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相信大家对于读书的感受一定会更深的。‎ ‎ 板书设计:‎ ‎《窃读记》                                滋  味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快乐         惧怕                   也是读书长大的!      甜中有酸   苦中带甜   酸中有甜        …… ‎ 课后反思:‎ ‎12.《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八章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章,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章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章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五、初读第四至第八章,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六、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章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1、 复习背诵第一至第八章;‎ 2、 试译9—12章;‎ 3、 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分类整理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 ‎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章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至第八章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章,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章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 笃志”。 ‎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从心所欲、曲肱而枕、箪食瓢饮、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章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反思:‎ 部编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最新版的人教版2016的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讴歌了母爱的博大深沉。《散步》表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金色花》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荷叶·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爱恋之情。《世说新语》两则是文言文。‎ 第三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鲁迅选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名篇。‎ 第四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思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的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这些作品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两个班学生一共86人。从学生的基础来看,10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措施 ‎(一)、阅读:‎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课外阅读积累。‎ ‎2、课内阅读:对于重点篇目要精讲,并要进行配套的训练。要重在以教材为载体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 ‎ ‎3、课外阅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如推荐佳作、摘抄佳作、写读书笔记、阅读检测等。要通过专题阅读训练,各个突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4、学生每周必须要有5000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每周要完成1000字以上文字笔记,每月必须读一本文学名著,并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5、指导和训练重点:课内文言文。‎ 文言文是学生新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认真踏实,还要肯花时间。而文言文的教学和训练又要贯穿整个学年,因此要由浅入深加大训练难度,扩大训练量,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精讲课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好文言文。‎ ‎(二)、写作:‎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摘录本、周记本,分别用于阅读、随笔和作文写作。‎ ‎2、进行分类训练: ‎ ‎(1)阅读、随笔(周记)‎ ‎(2)作文训练:‎ 本学期,重点是要掌握一般记叙文的写作:其基本要求如下:‎ A、懂得记叙要紧扣事件的发展,掌握几种常见的突出主题的写法。‎ B、懂得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3)作文的训练要求:‎ 除阅读、随笔外,平时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总共安排8次,并将考纲要求及各项训练点穿插到这8次指导与训练中,这样可以使作文指导更具有操作性、实效性,让学生在每次的训练中强化认识,提高能力。 ‎ ‎(三)其它:‎ ‎1、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后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诗词名句的积累。‎ ‎(2)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 ‎(3)成语、熟语的积累。‎ ‎(4)佳作精彩片断的积累。充分利用摘抄本。 ‎ ‎2、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 七、教学进度 ‎(具体见下表)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备注 ‎1‎ ‎《春》、《济南的冬天》‎ ‎6‎ ‎2‎ ‎《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6‎ ‎3‎ 写作、《秋天的怀念》、《散步》‎ ‎8‎ ‎4‎ ‎《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8‎ ‎5‎ 中秋公假、写作、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4‎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7‎ ‎7‎ 国庆公假 ‎8‎ ‎《窃读记》、《论语》十二章、写作 ‎8‎ ‎9‎ 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 ‎8‎ ‎10‎ ‎《纪念白求恩》、 考前复习 ‎7‎ ‎11‎ 期中考试 ‎12‎ ‎《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 ‎8‎ ‎13‎ 写作、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猫》‎ ‎8‎ ‎14‎ ‎《鸟》、《动物笑谈》、《狼》‎ ‎8‎ ‎15‎ 写作、《皇帝的新装》、‎ ‎7‎ ‎16‎ ‎《诗二首》、《女娲造人》、《寓言四则》‎ ‎8‎ ‎17‎ 写作、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 ‎8‎ ‎18‎ 课外古诗词诵读 ‎8‎ ‎19‎ 期末复习 ‎8‎ ‎20‎ 元旦公假、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高标准的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提高文字敏感度;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与答辩的习惯。 ‎ ‎2、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3、德育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我校采用的是部编本人教版2016审定的七年级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四季如歌”。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有利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了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第二单元“呵护亲情”。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讴歌了母爱的博大深沉。《散步》表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金色花》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荷叶·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爱恋之情。《世说新语》两则是文言文。‎ 第三单元“趣味童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鲁迅选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名篇。‎ 第四单元“感悟人生”‎ ‎。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思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走进动物”。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瑰丽想象”。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这些作品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xxx和xxx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两个班的学生都超过70人。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导学框架”为课堂训练模式,推动学生跳出“被学习”状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措施 ‎1、课内阅读,研制“约课单”。根据约课单组织教学,并在以教材为载体教会中引导学生学会学生语文阅读的基本方法:读文章、评句段、谈词语、说例子。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一检查过关保证学习质量。‎ ‎2、课外阅读,建立“阅读卡”。通过“阅读卡”,对学生进行阅读专题训练,各个突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作答的能力,并对起点水平较低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辅导。开展班队读书活动,通过推荐佳作、摘抄佳作、写读书笔记等多种途径,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量。‎ ‎3、写作训练,倡导“人格作文”。 总共安排8次“记事实”的集中训练,基本要求如下:懂得记叙要紧扣事件的发展,掌握几种常见的突出主题的写法;懂得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将写作要求与诀窍穿插到这8次指导与训练中,这样可以使作文指导更具有操作性、实效性,让学生在每次的训练中强化认识,提高能力。总共安排2次“编故事”的集中训练,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让文学爱好者尝试创作自己的故事。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练笔训练,尤其注意培养起点水平较低学生的写话兴趣。‎ 七、教学进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1‎ 军训、入学教育 ‎2‎ 语文阅读方法、《春》‎ ‎6‎ ‎3‎ ‎《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6‎ ‎4‎ ‎《古代诗歌四首》、写作 ‎6‎ ‎5‎ 国庆公假 ‎6‎ ‎《秋天的怀念》、《散步》‎ ‎6‎ ‎7‎ ‎《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6‎ ‎8‎ 写作、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6‎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6‎ ‎10‎ ‎《窃读记》《论语》十二章诵 ‎6‎ ‎11‎ 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 ‎12‎ 期中考试 ‎13‎ ‎《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 ‎6‎ ‎14‎ ‎《诫子书》写作、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6‎ ‎15‎ ‎《猫》《鸟》《动物笑谈》‎ ‎6‎ ‎16‎ ‎《狼》、写作、《皇帝的新装》‎ ‎6‎ ‎17‎ ‎《女娲造人》《诗二首》、《寓言四则》‎ ‎6‎ ‎18‎ 写作、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 ‎6‎ ‎19‎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20xx-20xx学年度七年级上期语文教学计划 ‎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顺利地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结合新版部编教材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这个单元,重新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春》、《济南的冬天》),描写了美的情感……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其次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而且要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第二单元: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是那么的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鸣。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几篇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三单元:这个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文章,教我们怎么树立理想,实现理想。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在阅读这些课文的时候,将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在学习这个单元时,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提高朗读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五单元:在讲完了人生的话题之后,本单元开启科学的大门。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特点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再者,在学习中,要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以想象丰富的奇妙世界为主,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在这些由想象创造出来的世界中,体味世界别样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十、教学进度(具体见下表)‎ 第一周 ‎ 第二周 春 济南的冬天 ‎ 第三周 雨的四季 写作 第四周 古代诗歌四首 秋天的怀念 ‎ 第五周 散步 散文诗两首 第六周 世说新语两则 综合性学习 第七周 国庆节 第八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再塑生命的人 第九周 窃读记 论语十二章 第十周 论语十二章 写作 第十一周 纪念白球恩 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 第十二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三周 再走一步 诫子书 第十四周 综合性学习 猫 鸟 第十五周 动物笑谈 狼 写作 第十六周 皇帝的新装 诗二首 第十七周 女娲造人 寓言四则 综合性学习 第十八周 元旦放假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 考试 第二十周 ‎ ‎ ‎ 部编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最新版的人教版2016的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讴歌了母爱的博大深沉。《散步》表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金色花》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荷叶·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爱恋之情。《世说新语》两则是文言文。‎ 第三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鲁迅选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名篇。‎ 第四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思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的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这些作品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两个班学生一共86人。从学生的基础来看,10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措施 ‎(一)、阅读:‎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课外阅读积累。‎ ‎2、课内阅读:对于重点篇目要精讲,并要进行配套的训练。要重在以教材为载体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 ‎ ‎3、课外阅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如推荐佳作、摘抄佳作、写读书笔记、阅读检测等。要通过专题阅读训练,各个突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4、学生每周必须要有5000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每周要完成1000字以上文字笔记,每月必须读一本文学名著,并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5、指导和训练重点:课内文言文。‎ 文言文是学生新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认真踏实,还要肯花时间。而文言文的教学和训练又要贯穿整个学年,因此要由浅入深加大训练难度,扩大训练量,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精讲课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好文言文。‎ ‎(二)、写作:‎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摘录本、周记本,分别用于阅读、随笔和作文写作。‎ ‎2、进行分类训练: ‎ ‎(1)阅读、随笔(周记)‎ ‎(2)作文训练:‎ 本学期,重点是要掌握一般记叙文的写作:其基本要求如下:‎ A、懂得记叙要紧扣事件的发展,掌握几种常见的突出主题的写法。‎ B、懂得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3)作文的训练要求:‎ 除阅读、随笔外,平时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总共安排8次,并将考纲要求及各项训练点穿插到这8次指导与训练中,这样可以使作文指导更具有操作性、实效性,让学生在每次的训练中强化认识,提高能力。 ‎ ‎(三)其它:‎ ‎1、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后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诗词名句的积累。‎ ‎(2)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 ‎(3)成语、熟语的积累。‎ ‎(4)佳作精彩片断的积累。充分利用摘抄本。 ‎ ‎2、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 七、教学进度 ‎(具体见下表)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备注 ‎1‎ ‎《春》、《济南的冬天》‎ ‎6‎ ‎2‎ ‎《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6‎ ‎3‎ 写作、《秋天的怀念》、《散步》‎ ‎8‎ ‎4‎ ‎《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8‎ ‎5‎ 中秋公假、写作、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4‎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7‎ ‎7‎ 国庆公假 ‎8‎ ‎《窃读记》、《论语》十二章、写作 ‎8‎ ‎9‎ 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 ‎8‎ ‎10‎ ‎《纪念白求恩》、 考前复习 ‎7‎ ‎11‎ 期中考试 ‎12‎ ‎《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 ‎8‎ ‎13‎ 写作、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猫》‎ ‎8‎ ‎14‎ ‎《鸟》、《动物笑谈》、《狼》‎ ‎8‎ ‎15‎ 写作、《皇帝的新装》、‎ ‎7‎ ‎16‎ ‎《诗二首》、《女娲造人》、《寓言四则》‎ ‎8‎ ‎17‎ 写作、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 ‎8‎ ‎18‎ 课外古诗词诵读 ‎8‎ ‎19‎ 期末复习 ‎8‎ ‎20‎ 元旦公假、期末考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