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论语六则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1论语六则教案1

备课 时间 教材 版本 语文出版社 授课 年级 七年级(上)‎ 授课 内容 第二十一课《论语》六则 课时 两课时 备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曰、悔、愠、罔、殆、焉”等文言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子和《论语》有关知识 ‎4、了解语录体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本文 ‎2、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实际,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运用于实践中。‎ 2、 教会同学们为人处世的方法 教学 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 难点 ‎1、对通假字的正确把握 ‎2、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 准备 ‎(教具、资料)‎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 ‎ 教学过程 时 间 第 一 课 ‎ 时 板 书 设 ‎ ‎ 计 ‎ ‎ 主板书             副板书 ‎     《论语》六则         语录体 一、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复习 有朋自远方来——互相学习      说(yuè ),愠(yùn),‎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罔(wǎng),殆(dài),‎ 二、 温故——思考探究          哉(zāi), 诲(huì),‎ ‎    认识加深           焉(yān),亦(yì),‎ 知新                  谓(wèi),识(zhì)‎ 知识扩大  ‎ 三、‎ 9‎ ‎ 相辅 ‎   基础 学     思 ‎   深入 ‎    ‎ ‎    相成 四、 敏而好学    ‎ ‎          谦虚好学  ‎ ‎  不耻下问 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最近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说的是一个老师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大家知道这部电视剧吗?‎ 生:知道,是《孔子》‎ 师:没错,就是《孔子》这部电视剧,那么今天我们便来学习孔子的一些言语《论语》(板书),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53页。‎ ‎2分钟 教 学 内 容 1. 简介孔子和《论语》:‎ ‎ 师:同学们,大家在电视剧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书籍里都有看过有关孔子的事迹,那么同学们能说一下,你们对孔子有什么认识吗?‎ ‎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孔子有不少的认识呢,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么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下这位对中国影响很大的圣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师:那么同学们对于《论语》又有什么了解呢?(请几位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共20篇 。本文的这6则就是选自其中。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所谓语录体是一种中国文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 ‎ ‎6分钟 ‎ 9‎ ‎  师:现在我们对孔子及《论语》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下孔子对于学习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又会给予我们怎样的启发呢?本堂课,我们首先要来学习的是前四则。‎ 二、读准字音 师:在昨天布置下去的预习中,老师已经让同学们结合课后注释预习课文,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下面我将请一位同学上来为字注音。‎ ‎ 说(yuè ),愠(yùn),罔(wǎng),殆(dài),谓(wèi),‎ ‎ 哉(zāi), 诲(huì),焉(yān),亦(yì),识(zhì)‎ ‎(请大家看看他做的对不对,有没有错的?如果有请其他同学主动上来为他改正。)‎ ‎ 与学生一起,订正生字注音。‎ 三、朗读与感悟 ‎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们,现在先由老师为大家范读一下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感受一下古人说话的方式与我们的不同,并注意各别字词的读音。)‎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并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 (3)学生齐读课文,  ‎ ‎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四、疏通文意,指导翻译。 ‎ ‎ 1.学生简述各则文的大意(在刚才让同学们朗读课文的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翻译课文,现在老师分别请几个同学来说说,这几则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 2、指导翻译 老师以第一则为示范,后面则引导学生进行翻译,采取教师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每一则 (一) 教学第一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并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有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 字词讲解:1、子曰(师:请大家看到注解②,子曰是什么意思呀?生答:“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师:很好,这里我们可以翻译为孔子说。)‎ ‎2、(那么孔子说了些什么呢?他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请大家结合文中注解告诉我一下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 ‎5分钟 ‎4分钟 ‎ ‎25分钟 9‎ ‎(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而”字和“之”字)而,顺接连词;之,代学习的内容。(好,那么我们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3、(接着孔子又说了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里“朋”字是什么意思)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好,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翻译呢?)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 4、(很好,看来同学们开始找到了感觉,那么我们继续下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我们要重点把握这几个字“人”、“而”、“愠”)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这句话翻译下来,就是)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 分析要点: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 (在这一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先是自己对待学习时,要勤勉并且按时温习 ,然后不仅仅自己独自专研学习,还要虚心向朋友学习,共同探讨学习上的问题,最后上升为个人修养上,要树立起 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 1. 教学第二则 ‎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习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 字词讲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一句较为简短的句子,那么请大家结合注释,告诉我这几个字的意思是什么?“温”、“故”"以"、“为”)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很好,那么这句话是)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 分析要点: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 9‎ ‎,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 (“温故而知新”这个词,其实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究竟有多少同学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呢,又有多少同学真的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呢?我希望通过学习这一则论语,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在学习中,应该要如何做到“温故而知新”好吗?)‎ 1. 教学第三则 ‎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 字词讲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这句话中,我们需要牢牢把握这几个字词:“罔"、“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现在写作“惘”;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好,那么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生: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  分析要点: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 ‎ ‎(四)教学第四则 ‎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为被称为‘文’。"‎ ‎ 字词讲解:“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子贡是孔子的弟子,春秋时卫国人;孔文子是孔圉,他是春秋时卫国大夫。“文”是他的谥号。在这句话中我们要注意“何以”、“谓之”):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下面请同学来翻译下这句话)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下一句话)“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好,那么请同学一起来翻译下这句话。)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9‎ ‎ 分析要点:(同学们,在这一则,孔子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呢?)‎ ‎ 明确: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 (同学们,通过对这则论语的学习,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们都能像孔子的弟子一样吗,不仅仅要勤学更要敢于不耻下问。这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只有保持这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才能在求学的路上越走越广,学有所成。)‎ 课 堂 小 结 ‎ 虽然今天是大家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散文,但是通过今天逐字逐句的翻译,大家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翻译过程中大家的表现都很好。今天我们所学的前三则主要是关于学习的方法,提出了学习要复习;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学思结合的观点,而在第四则,则提出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希望通这堂课的学习,大家能从中获得启发。‎ ‎ ‎ ‎2分钟 布置作业 1. 反复朗读全文 2. 背诵第一至四则 ‎1分钟 板 书 设 计 五、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知满足 诲人不倦——教育别人要不知疲倦 六、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人生态度 学而时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诲人不倦 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默而识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顺接:然后、就、并且 而 ‎   转折:可是、但是 ‎ 检查 背诵 随机抽同学背诵第一至四则 ‎3分钟 9‎ 第 二 课 ‎ ‎ ‎ 时 导入 ‎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对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一些独特见解,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论语》,看看孔子对于学习态度还提出了哪些见解。‎ ‎1分钟 新课 教 学 内 容 一、 疏通文意,指导翻译 ‎ (五)教学第五则。 ‎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且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 字词讲解:(请同学运用昨天的学习方法,充分运用注解翻译字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暗暗地,私下;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请一个同学来整体翻译一下这句话。)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分析要点:这一则,孔子从自述当中教育学生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踏实刻苦、永不满足的态度。“何有于我哉”这个感叹句,表现了孔子的自谦精神。这样从自勉之中来勉励学生,情真意深,效果自然良好 1. 教学第六则 ‎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我)加以改正。”  ‎ 字词讲解:(在本则中我们先请同学们来解释一下以下字词“行”“其”、“从”)行,走路;必,一定;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点;从,跟随,引申为学习。‎ ‎ 分析要点:这一则表明了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自己周围的人一定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有有缺点有错误的人。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也就是像他说过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学习别人优点、以别人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非常可贵。‎ 二、研习课文,理解要点 ‎(1)师:《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请学生们自读课文,找出阐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板书) 明确:‎ ‎10分钟 ‎8分钟 9‎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态度。‎ 师:除此之外,《论语》六则中还提到了一些对人生态度的问题,大家能找出来吗?‎ 明确:与人交往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教导人的态度:诲人不倦 (2) 师:在本文中,我们频频看到“而”字的出现,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而”字都有哪些用法。‎ ‎  明确:“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然后”“就”“并且”。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可是”“但是”。‎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分析课文中“而“字的用法,分别找出文中表示顺接和转接的句子。‎ 明确:“而”在文中作连词,一般有顺接和转接。‎ 顺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转接: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3)分析课文中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语气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反问语气。‎ ‎2.可以为师矣。陈述语气。‎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呢,疑问语气。‎ ‎4.何有于我哉!呢,感叹语气 ‎ (4) 成语积累(《<论语>六则》这篇课文中我们读起来可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其中不少语句现在已经凝固为成语流传了下来,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一找,这篇文中有包含了哪些成语。) ‎ ‎ 引导学生归纳论语中的成语 ‎ 明确: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 ‎(5)在“名言警句”积累: ‎ 明确: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 ‎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 ‎6分钟 ‎3分钟 ‎3分钟 ‎3分钟 9‎ ‎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 ‎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三、自由拓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肯定都有不同的感悟,课文中哪一句或几句是你们感受最深的呢?能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让同学讨论几分钟,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加以赞赏。)‎ ‎6分钟 课 堂 小 结 ‎ ‎ 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希望通过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能在孔子对其弟子的只字片语中,能够有所启发,能是同学们尽快了摆脱学习中的困惑,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1分钟 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题。‎ ‎2、课后练习三、四题。‎ ‎3、默写课文 ‎1分钟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