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课件-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课件-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第四单元 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2.学习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语文要素一、通过概括若干件写人的事件,分析人物形象1.概括写人的事件:要素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能把写人的事件基本梳理清楚。2.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再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答题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现的品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对人物的称呼、隐喻的事物。3.根据文章内容简介某一人物。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语文要素【答题技巧】基本情况、主要事件、简评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对人物的感情。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还可以是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它可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是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道德和一份情感……“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就是这个理。学习“以小见大”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灵活运用它,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1.以小见情。爱情、亲情、友情,都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因为有情,我们的生活才会有这么多的感动、温馨和幸福,才会有这么多的牵挂、思念与不舍。或许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或许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动 语文要素作、一个真挚的眼神……然而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却往往更能体现爱情、亲情、友情的伟大,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闪闪发光的金子。孟郊《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一个最普通的细节,凝聚的是感人的浓浓母爱,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情不自禁为之感动。2.以小见德。“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因为有了互帮互助,人群中站起了一个又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因为有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义昂首挺胸,邪恶被镇压了,弱小善良得以保护……道德,让我们的行为、生活变得规范,让我们的社会、世界变得和谐美满。渗透在生活点点滴滴中的美德常常感动、温暖着许许多多渴望关爱的心灵。 语文要素莫怀戚的《散步》写的是三代人一块儿散步这样一件平常的小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幅极其和谐、温馨、美满的尊老爱幼画面,给人心灵的慰藉,也给人审美的愉悦。借助“以小见德”,让读者从日常生活小事、细节中感受到美德的魅力,也能让读者体会到缺德真的令人讨厌。3.以小见理。俗话常说:“事儿虽小,理儿却大。”的确,有些事情看似不大,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小思的《蝉》一文写蝉那么小的东西竟聒聒了一个夏天,由此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无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好好地活着。席慕蓉在《贝壳》里,从海边小小的贝壳写起,贝壳虽小,可“制作”精致;贝壳里的生命虽短暂,却活得一丝不苟。与贝壳里的生命比起来,我们人的生命更长,更有优越性,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 名师导学1.背景解读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九·一八”事变以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阐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2.整体感知修改文章复信写话重风格写作求完美 名师导练【基础训练】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huìrénbùjuàn(),所以确是人之师表。(2)他对普通话shēngshū(生疏),于是bùchǐxiàwèn(),让我帮他xiūrùn()。(3)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shāngzhuó()性的意见。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修润商酌 (4)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diānpèiliúlí(),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5)pìrú()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lóng()的。(6)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kěnqiè()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7)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léizhui(累赘)又bièniu()。颠沛流离譬如恳切别扭朦胧 (8)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tuōtà()无理为简洁合理。(9)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yǐshēnzuòzé(),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10)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tuǒtiē()决不放松。拖沓以身作则妥帖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B.课堂上我们要敢于向老师提问,这种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C.在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D.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苦恼。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C.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D.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启动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研制。D 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前不久,第14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落下帷幕。经过初评和复评,我市一中多名同学获得奖项,该校也获得全国团体奖和优秀组织奖。“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目前全国级别最高、最具权威性、规范性和影响力的中学生写作赛事。本次比赛中,我市一中积极组织参赛,广大学生踊跃参加,通过初评、复评层层筛选,该校409名参赛选手脱颖而出,喜获佳绩。示例:我市一中中学生在“叶圣陶杯”全国新作文大赛中喜获佳绩。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课内精读】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5.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过渡句。第一句话承上,总结上文;第二句话启下,总领下文。运用过渡句,由上文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过渡到下文写他“律己严”,衔接自然,使上下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6.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3分)7.作者是怎样说明叶圣陶先生注重文风简洁的?(3分)“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了”,一个是“太”,“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 8.说说作者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和作用。(4分)特点:作者选取与自己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作用: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温暖孤独旅程铁 凝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人。②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课外延伸 ③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 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多大的耐心和爱。④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 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地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 ⑤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排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使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⑥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⑦于是我又常想,一个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⑧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选自《铁凝文集》,有删改) 1.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事 件印 象(1)目光温和而又剔透下放沽源研究土豆(2)(3)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4)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我”对生活有耐心和爱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5分)示例:“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那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意思对即可) 3.文章除选取典型事件,还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汪曾祺的形象。(不超过150字)(5分)示例:“身着灰色棉衣”这一细节体现了汪老的朴素与质朴;“笑着”“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些细节体现了汪老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这一细节体现了汪老对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架子。 推荐阅读:1.吴金良《门前三五步》;2.吕叔湘《怀念圣陶先生》;3.孙燕华《智者的幽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