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社戏》 苏教版(2016) (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社戏》 苏教版(2016) (3)

鲁迅社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作用。2、分析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部分阅读看社戏 自主学习研读5——9自然段,找出(1)、“我”去赵庄看戏的“波折”是什么?(2)“我”去赵庄看戏的“转机”是什么?(3)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②大家愿意和“我”同去③“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好处 2、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10—13段 月夜行船 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点磕退后上前架 阅读第10—13自然段这段文字作者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找出相关语句。 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听觉: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修辞手法: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方面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烘托了小伙伴们去看社戏时喜悦的心情。 从上述的语段中,分析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轻松——急切——沉静——自失 阅读14~21段。讨论: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好看。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侧面描写) 阅读14~21段。思考:1、赏析: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修辞、心情、描写方法)2、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概括人物形象,找出相关依据? 1、叙述者2、双喜3、阿发请3位同学朗读24~30段讨论: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归船偷豆思考: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思考: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天真,调皮,质朴,热心,无私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再见谢谢观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