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1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2分)在远古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在分给大伙前他们要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 ) A.棍棒 B.铁制工具 C.石制工具 D.硬质土块 2.(2分)“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是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这首诗歌里“仓廪”中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黍米 D.粟 3.(2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远古时代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 B.远古时代的历史依靠神话和传说传播 C.神话和传说不可能有真实的历史 D.神话和传说中可能含有合理的历史 4.(2分)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 A.保护贵族的世袭地位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扩大西周的统治基础 D.巩固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5.(2分)著名学者夏鼐说:“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第29页(共29页)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分)《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①周王室衰微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④先后出现多个霸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分)王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下面三则资料做课件。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王老师的课件内容是( )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A.西周兴亡 B.春秋争霸 C.战国称雄 D.商鞅变法 8.(2分)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韩非子》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论语》 9.(2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秦朝统一后实施的政策承继的是(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第29页(共29页) 10.(2分)如图是安放在泰山岱庙大殿前的秦泰山刻石部分,镌刻着由丞相李斯书写的秦始皇泰山封禅功德铭。李斯书写用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1.(2分)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2.(2分)史料记载,秦始皇即位后,征集了70多万人为自己修建骊山墓,动用了30多万人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但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即源于此。根据上述材料可得出秦暴政的表现在( )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残酷的刑罚 D.可怕的殉葬 13.(2分)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观原因是( ) A.社会贫苦 B.吸取秦亡教训 C.战乱不己 D.人口稀少 14.(2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下令焚书坑儒;汉武帝也采取了一项异曲同工的措施,该措施是( ) A.轻徭薄赋的政策 B.刺史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专卖 第29页(共29页) 15.(2分)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种现象造成了( ) 皇帝 和帝 殇帝 冲帝 质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2 8 14 寿命(岁) 27 2 3 9 14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6.(2分)以下事件中,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长期经营西域 17.(2分)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观察如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 A.造纸 B.炼铁 C.纺织 D.制瓷 18.(2分)《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 A.赤壁之战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19.(2分)三国时代,斑斓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第29页(共29页) B.曹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吴王,吴国建立 20.(2分)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蜀、吴、魏 B.魏、吴、蜀 C.魏、蜀、吴 D.吴、魏、蜀 21.(2分)每个王朝兴盛的原因总离不开“励精图治、与民休息”这些关键词,但是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如图“晋墓壁画”可以印证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D.皇帝暴病而亡 22.(2分)如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示意图的一部分,其中,①处的政权名称是( ) 第29页(共29页) A.陈 B.东晋 C.宋 D.前秦 23.(2分)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24.(2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古都,在华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下列王朝都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 ①东周 ②东汉 ③曹魏 ④西晋 ⑤北魏 A.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③④ 25.(2分)如图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摹本局部),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该作品是( ) A.《水经注》 B.《洛神赋图》 C.《兰亭集序》 D.《张猛龙碑》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29页(共29页) 材料一 XX第一次出使西域示意图 (1)出使西域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从材料一的文字批注中体现出他哪些优秀品质?(1点即可)(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回答) 【示例】XX出使西域历时13年,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图中这条中西通道的名称是什么?并写出路线中的A、E两处地点。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果、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城: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中国历史教科书 (3)请你归纳,材料三体现了这条道路交流有什么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通道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29页(共29页) ①奖励军功,接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②规定官员必须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责族联烟,改姓汉姓 ⑤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史治理 ⑥以汉服装代替鲜卑服 (1)上表是某同学搜集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他们攻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并将措施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 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序号 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序号 (2)请选择上表中关于商鞅变法的任意项措施,写出这一措施的具体作用。写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作用。 材料二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 观点一: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3)依据材料二,概括关于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第29页(共29页)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耕,… 无积聚而多贫。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图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业,一岁或稔(ren丰收), 则数郡忘饥一一丝绵布帛之 饶。覆衣天下。 ﹣﹣《宋书》 图二 (1)材料一中《史记》和《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出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式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式地区经济的发展。 ﹣﹣《常州历史》 (2)据材料二,分析西晋末年常武地区(南方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3)从古代江南经济变化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对当前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第29页(共29页)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2分)在远古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在分给大伙前他们要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 ) A.棍棒 B.铁制工具 C.石制工具 D.硬质土块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北京人的工具有用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木棒等。 【解答】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借着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因此说北京人采用的切割工具是石制工具。 故选:C。 【点评】掌握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时间等。 2.(2分)“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是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这首诗歌里“仓廪”中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黍米 D.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点。 【解答】材料“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是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反映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状况。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3.(2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远古时代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 第29页(共29页) B.远古时代的历史依靠神话和传说传播 C.神话和传说不可能有真实的历史 D.神话和传说中可能含有合理的历史 【分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类的起源。 【解答】本题考查了人类的起源。依据课本知识,因为远古时代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主要依靠神话和传说传播,神话和传说中可能含有合理的历史,所以ABD是正确的观点,不符合题意;C选项神话和传说中可能含有合理的历史,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人类起源的相关知识点。 4.(2分)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 A.保护贵族的世袭地位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扩大西周的统治基础 D.巩固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分析】本题考查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解答】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以诸侯国拱卫周王室,巩固奴隶主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5.(2分)著名学者夏鼐说:“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 第29页(共29页)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朝文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了进步,如: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分工细致;种类繁多,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①②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商朝文化的相关史实。 6.(2分)《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①周王室衰微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④先后出现多个霸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考查东周时期的史实。识记东周时期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的史实。 第29页(共29页) 【解答】依据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霸主)”,说明东周时期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④先后出现多个霸主。故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对东周时期的史实的识记能力。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7.(2分)王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下面三则资料做课件。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王老师的课件内容是( )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A.西周兴亡 B.春秋争霸 C.战国称雄 D.商鞅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战役。识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战役。 【解答】战国时期各国都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彼此之间的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并且都具有兼并的特点,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故王老师的课件内容是战国称雄。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战争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8.(2分)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韩非子》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论语》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 【解答】从题干看,涉及到学习、思考和“仁”的思想,故选D.《韩非子》涉及的是法家思想,《道德经》涉及的是道家思想,《孙子兵法》涉及的是兵家思想。 故选:D。 第29页(共29页) 【点评】掌握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9.(2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秦朝统一后实施的政策承继的是(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把握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不同的治世方案中最适合秦朝当时的社会形势的方案。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D与题意相符。 故选:D。 【点评】注意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0.(2分)如图是安放在泰山岱庙大殿前的秦泰山刻石部分,镌刻着由丞相李斯书写的秦始皇泰山封禅功德铭。李斯书写用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第29页(共29页) 【解答】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因此李斯书写的秦始皇泰山封禅功德铭的文字应是小篆。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主要措施与影响。 11.(2分)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要注意题干中“最早”、“全国统一使用”等关键词。 【解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 12.(2分)史料记载,秦始皇即位后,征集了70多万人为自己修建骊山墓,动用了30多万人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但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即源于此。根据上述材料可得出秦暴政的表现在( )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残酷的刑罚 D.可怕的殉葬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解答】 第29页(共29页)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即位后,征集了70多万人为自己修建骊山墓,动用了30多万人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可知,上述材料可得出秦暴政的表现在繁重的徭役。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3.(2分)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观原因是( ) A.社会贫苦 B.吸取秦亡教训 C.战乱不己 D.人口稀少 【分析】本题考查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观原因,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观原因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客观原因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休养生息政策。 14.(2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下令焚书坑儒;汉武帝也采取了一项异曲同工的措施,该措施是( ) A.轻徭薄赋的政策 B.刺史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专卖 【分析】本题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下令焚书坑儒为切入点,考查的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故选:C。 【点评】 第29页(共29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汉武帝实行的大统一的措施。 15.(2分)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种现象造成了( ) 皇帝 和帝 殇帝 冲帝 质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2 8 14 寿命(岁) 27 2 3 9 14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分析】本题考查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解答】题干给出的表格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这导致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16.(2分)以下事件中,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长期经营西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我国的管辖范围。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故选:C。 第29页(共29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7.(2分)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观察如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 A.造纸 B.炼铁 C.纺织 D.制瓷 【分析】本题的关键词是“汉代”。 【解答】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本题要求学生对课本的图片也要熟练掌握,图中展现的是东汉时期的造纸术,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辨析能力。 18.(2分)《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 A.赤壁之战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分析】本题考查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解答】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可能记载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赤壁之战。 第29页(共29页)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 19.(2分)三国时代,斑斓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吴王,吴国建立 【分析】本题以三国时代,斑斓壮阔、英雄辈出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魏国建立,结束于280年西晋灭吴。故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A符合题意;BCD都发生在三国时代。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0.(2分)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蜀、吴、魏 B.魏、吴、蜀 C.魏、蜀、吴 D.吴、魏、蜀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第29页(共29页) 【解答】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吴在东南。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分)每个王朝兴盛的原因总离不开“励精图治、与民休息”这些关键词,但是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如图“晋墓壁画”可以印证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D.皇帝暴病而亡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晋。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解答】题目给出的图“晋墓壁画”反映的是贵族的生活奢侈腐化,可以印证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故选:C。 【点评】题干没有详细解述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22.(2分)如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示意图的一部分,其中,①处的政权名称是( ) 第29页(共29页) A.陈 B.东晋 C.宋 D.前秦 【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晋。 【解答】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①在南方,故可知此处为东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23.(2分)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求依据所给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需要把握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解答】四副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人口南迁、三国鼎立、前秦与东晋的对峙、北魏孝文帝。魏晋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三国鼎立、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以及北魏孝文帝均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通过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所以四副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29页(共29页)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4.(2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古都,在华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下列王朝都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 ①东周 ②东汉 ③曹魏 ④西晋 ⑤北魏 A.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③④ 【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定都洛阳的政权的准确识记。识记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定都洛阳的史实。 【解答】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东周开始;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494年,北魏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故①②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定都洛阳的政权。 25.(2分)如图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摹本局部),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该作品是( ) A.《水经注》 B.《洛神赋图》 C.《兰亭集序》 D.《张猛龙碑》 【分析】本题考查了王羲之.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东晋顾恺之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 【解答】 第29页(共29页) 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的地位.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XX第一次出使西域示意图 (1)出使西域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从材料一的文字批注中体现出他哪些优秀品质?(1点即可)(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回答) 【示例】XX出使西域历时13年,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图中这条中西通道的名称是什么?并写出路线中的A、E两处地点。 材料三 第29页(共29页)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果、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城: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中国历史教科书 (3)请你归纳,材料三体现了这条道路交流有什么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通道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通西域的识记与理解。掌握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丝绸之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解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贡献最大的人物是张骞。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第三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示例言之有理即可。如:张骞主动应募承担使命,勇于担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张骞面临匈奴威逼利诱仍然“持汉节不失”,不辱使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张骞历尽艰辛也要完成使命,不畏艰险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等等。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这条中西通道的名称是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最后到达欧洲大秦。所以A是长安,E是大秦。 (3)由材料三“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果、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城: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可知,从西域输入的大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输出的主要是手工业生产技术。丝绸之路是双向交流。这同时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丝绸之路的开通,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加强友好合作。 故答案为: 第29页(共29页) (1)西汉;张骞;张骞主动应募承担使命,勇于担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张骞面临匈奴威逼利诱仍然“持汉节不失”,不辱使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张骞历尽艰辛也要完成使命,不畏艰险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A是长安,E是大秦。 (3)特点:双向交流。从西域输入的大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输出的主要是手工业生产技术。 (4)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加强友好合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奖励军功,接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②规定官员必须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责族联烟,改姓汉姓 ⑤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史治理 ⑥以汉服装代替鲜卑服 (1)上表是某同学搜集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他们攻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并将措施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 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序号 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序号 第29页(共29页) ①③⑤ ②④⑥ (2)请选择上表中关于商鞅变法的任意项措施,写出这一措施的具体作用。写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作用。 材料二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 观点一: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3)依据材料二,概括关于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和作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解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为确立封建统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后,实行改革,要求鲜卑人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29页(共29页) (2)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激发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的不同是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正确认识历史事件认: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故答案为: (1) A B ①③⑤ ②④⑥ (2)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3)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影响:魏孝文帝的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耕,… 第29页(共29页) 无积聚而多贫。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图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业,一岁或稔(ren丰收), 则数郡忘饥一一丝绵布帛之 饶。覆衣天下。 ﹣﹣《宋书》 图二 (1)材料一中《史记》和《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出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式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式地区经济的发展。 ﹣﹣《常州历史》 (2)据材料二,分析西晋末年常武地区(南方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3)从古代江南经济变化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对当前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分析】(1)本题以《史记》和《宋书》对江南的不同记载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点。 (2)本题结合材料考查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本题考查从古代江南经济变化发展的原因概括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启示。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 第29页(共29页) (1)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荒凉、落后。据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南朝时,江南地区富庶。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的原因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说明了江南地区等到开发。 (2)据材料二“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可知西晋末年常武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农作物的引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3)从古代江南经济变化发展的原因,我们可以总结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启示有: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故答案为: (1)《史记》中的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宋书》描述的江南物产丰盈,经济富饶。原因: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农作物的引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3)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内容。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18 18:13:29;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9页(共29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