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

‎《幼时记趣》‎ ◆ 教材分析 ‎《幼时记趣》是沈复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文章节选《浮生六记》,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初步读懂文章,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调、语气。‎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3、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课文;‎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培养学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 教学重难点 9‎ ‎【教学重点】‎ 1、 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 2、 读懂课文意境,从中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3、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 ‎ ‎【教学难点】‎ 1、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2、 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书的情感。‎ ◆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课文的相关知识,预习生字词。‎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蚊子和癞蛤蟆吗?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2、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介绍: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 9‎ ‎2、简介《浮生六记》: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幼时记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3、检查预习:出示PPT导课练习检测作业。‎ ‎4、给下列生字注音:‎ 童稚藐小 癞哈蟆项为之强 鹤唳云端 ‎ 怡然称快 土墙凹凸处 土砾壑 庞然大物 三 总体感知,通读课文:‎ ‎1. 板书课题:幼时记趣 ‎(1)PPT出示常用的圈点勾画符号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勾画课文。‎ ‎(2)PPT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默读。‎ ‎2、自读课文,了解文章。‎ ‎(1)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 ‎①准字音。‎ ‎②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注意语调语气。(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9‎ ‎(2)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开展朗读比赛。要求:同学们用心倾听,评选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同时教师对没有获胜的选手要予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自主品读,翻译关键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4、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 ‎(1)“物外之趣”是什么意思?文中作者记叙了哪几件事来体现“物外之趣”?‎ ‎(揣摩文章的妙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读后你有哪些启发?‎ ‎(3)“物外之趣”体现作者怎样的童真童趣?‎ 四、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在学生合作引发问题,总结问题后,教师解析课文。‎ ‎1、小组比赛,看看哪组同学读的好:‎ 要求:①字音正确②停顿正确③能读出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 ‎2、段落研读,学生试译,教师总结:‎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 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 群鹤舞空,心之 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9‎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3)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哈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哈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哈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哈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五、布置作业;‎ 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幼时记趣》中共记叙了几件趣事?分别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2、当作者小时看到成群夏蚊时,他把它们当作?当作者走到土墙边时,他眼中的土墙変成了? ‎ 当他看癞蛤蟆吃掉两只虫时,他的心情?‎ 二、咬文嚼字解字词:‎ 9‎ ‎1、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2、之的用法:‎ 昂首观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3其他字词理解:‎ 以:徐喷以烟:用 ‎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何不试之以足:用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三、深入思考,品味文字:‎ ‎1、本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学生自主总结回答,教师评论,提出:热爱生活、明察秋毫、丰富想象三个关键词。‎ 9‎ ‎2、文中描写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请学生自主讨论,画出句子,轻声读。教师随机提问。‎ ‎(1)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3)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都说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3、合作探求,分析问题:‎ ‎(1)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 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是一个留心生活、善于观察的人。是一个善于联想、想象的人。是一个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人。‎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寄语诗歌:‎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9‎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 教师在朗读的同时播放PPT音频《童年》,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低声唱出来。‎ 五、布置作业:‎ 只要你带着一颗童稚的心,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产生“物外之趣”,给大家谈谈你的童年趣事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 ◆ 教学反思 略。‎ 9‎ 略。‎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