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 ‎ 一、选择题(本大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要求,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人体内环境不包括(  )‎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细胞内液 ‎2.下列有关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绝对不变 ‎3.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4.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如图为人体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5.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7.人类大脑皮层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是(  )‎ A.运动中枢 B.视觉中枢 C.语言中枢 D.听觉中枢 ‎8.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减少 B.减少、增加 C.减少、增加 D.不变、减少 ‎9.人体在寒冷环境中防止体温下降的身体变化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②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③汗液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⑥骨骼肌出现“战栗”‎ A.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⑥‎ ‎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11.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12.某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一段时间后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的是(  )‎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吞噬细胞 D.浆细胞 ‎13.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发应 ‎14.植物的茎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光促进生长素大量产生 C.单侧光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 D.光促进生长素向茎运输 ‎15.对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下照射,其中会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 D.‎ ‎16.棉花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浓度变化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A.升高,抑制生长 B.升高,促进生长 C.降低,抑制生长 D.降低,促进生长 ‎17.在温带地区秋末冬初,树叶纷纷降落,与此生物现象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 ‎①赤霉素 ②乙烯 ③细胞分裂素 ④脱落酸.‎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8.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赤霉素类处理黄麻,可使植株增高 B.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用脱落酸处理黄瓜,防止落果 D.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 ‎19.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大肠内的全部微生物 B.一个池塘内的全部鲫鱼 C.生物圈中全部的鹿 D.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 ‎20.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A.4000尾 B.3200尾 C.1600尾 D.800尾 ‎2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 C.年龄组成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A.A B.B C.C D.D ‎23.如图表示在有限的环境下,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若不考虑迁出、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一个鼠的种群,可通过增大K值,来减少鼠害 ‎24.在理想状态下培养大肠杆菌,下列能够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25.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A.物种丰富度 B.种群结构 C.群落结构 D.种群密度 ‎26.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依次是(  )‎ A.光照、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温度、食物 ‎27.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应的种间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28.四川大地震中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今后堰塞湖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29.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0.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  )‎ ‎①生产者 ②分解者 ③消费者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A.① B.② C.③ D.④‎ ‎31.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青草→鼠→蛇→鹰 B.阳光→青草→鼠→蛇→人 C.鼠→蛇→人 D.阳光→鼠→蛇→鹰 ‎3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 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尸体等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 C.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流入到狐狸体内的能量 ‎33.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水鸟.假如水鸟只依靠吃鱼来增加体重,那么每增加体重1千克,至少消耗该生态系统内的浮游植物的量为(  )‎ A.50千克 B.125千克 C.625千克 D.1000千克 ‎34.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A.物理和化学信息 B.行为和化学信息 C.物理和营养信息 D.物理和行为信息 ‎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一定高 B.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利用,逐级递减的 ‎ ‎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36.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在“[]”中写字母,在“______”上写名称.)‎ ‎(1)人体的内环境是由图中[  ]  、[  ]  、[  ]  等组成.‎ ‎(2)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 ‎ ‎(3)血浆成分与组织液、淋巴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  有关.‎ ‎37.根据人体下丘脑、垂体调节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TRH是  ,B是  .‎ ‎(2)寒冷环境中激素A和B在血液中的含量会  ,激素A作用的靶细胞是  .‎ ‎(3)常温下,血液中A的含量有增加趋势时,TRH和TSH的分泌量将  ,这种调节属于  调节.‎ ‎(4)若人体血液中的血糖降低,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  ,促使血糖含量升高:另一方面下丘脑可通过内脏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促使血糖含量升高.这两种激素间的关系是  .‎ ‎(5)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方式是  (填“神经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或“体液调节”).‎ ‎38.如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1)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填“促进”或“抑制”),B点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填“促进”或“抑制”);由此可知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  .‎ ‎(2)从三条曲线可以看出,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的是  .‎ ‎39.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该食物网中,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兔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则在短时间内草的生物量会  (填“增加”或“减少”)‎ ‎(3)该食物网中,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  .‎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4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碳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图中[①]  ,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图中[③]  .‎ ‎(2)大气中的CO2泛浓度迅速增加,形成  效应,导致气温升高.‎ ‎(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全球再次聚焦碳排放问题,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力求减少图中 ‎  (填序号)过程碳的排放量.‎ ‎(4)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  的特点.‎ ‎ ‎ ‎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要求,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人体内环境不包括(  )‎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解答】解:人体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属于体液.‎ 故选:D.‎ ‎ ‎ ‎2.下列有关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绝对不变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包括温度和PH的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环时,代谢会紊乱,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环时,生物体的代谢会紊乱,可导致疾病的发生,C正确;‎ D、内环境稳定时,其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D.‎ ‎ ‎ ‎3.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A错误;‎ 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B错误;‎ C、该图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 D、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 ‎ ‎4.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如图为人体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据图A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②表示传入神经,①表示感受器,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 ‎【解答】解:A、①和传入神经相连,表示感受器,A错误;‎ B、③表示神经中枢,B错误;‎ C、④表示传出神经,C错误;‎ D、⑤表示效应器.D正确.‎ 故选:D.‎ ‎ ‎ ‎5.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突破口是在图中辨别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并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 ‎ ‎ ‎6.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其中,在突触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在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解答】解:突触小体是指神经纤维轴突末端膨大成球状或杯状的结构,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出神经递质,从而传递信息,所以突触小体接受电信号,并将其转化成化学信号,其信号转换模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 故选:B ‎ ‎ ‎7.人类大脑皮层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是(  )‎ A.运动中枢 B.视觉中枢 C.语言中枢 D.听觉中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 ‎【解答】解: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是因人类特有言语区,位于大脑皮层.‎ 故选:C.‎ ‎ ‎ ‎8.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减少 B.减少、增加 C.减少、增加 D.不变、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1)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 ‎(2)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裂减少.‎ 故选:A.‎ ‎ ‎ ‎9.人体在寒冷环境中防止体温下降的身体变化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②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③汗液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⑥骨骼肌出现“战栗”‎ A.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⑥‎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炎热环境时,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散热主要有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也少,机体通过使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解答】解:①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散热,①正确;‎ ‎②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不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②错误;‎ ‎③寒冷环境中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不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③错误;‎ ‎④寒冷环境中汗液几乎不分泌,从而达到减少散热,④正确;‎ ‎⑤寒冷环境中代谢活动增强,有利于机体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⑤正确;‎ ‎⑥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出现“战栗”,是机体增加产热的表现,有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⑥正确;‎ 故选:C.‎ ‎ ‎ ‎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解答】解: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而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范围广,A正确;‎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正确;‎ C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能影响神经调节,C错误,D正确.‎ 故选:C.‎ ‎ ‎ ‎11.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解:由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可推知此物质为淋巴因子;而物质乙是从细菌中获得的,在它的作用下,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此物质应为抗原.‎ 故选:C.‎ ‎ ‎ ‎12.某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一段时间后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的是(  )‎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吞噬细胞 D.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疫苗是指人工灭活或减毒的抗原.接种疫苗抗原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使机体最终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消灭抗原.‎ ‎【解答】解:A、B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再产生抗体,A错误;‎ B、T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呈递抗原,但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 C、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C错误;‎ D、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D正确.‎ 故选:D.‎ ‎ ‎ ‎13.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发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没有传染性,A错误;‎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 ‎ ‎14.植物的茎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光促进生长素大量产生 C.单侧光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 D.光促进生长素向茎运输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向光侧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运到背光侧,造成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结果背光侧促进生长作用明显高于向光侧,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解答】解:A、单侧光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造成分布不均匀,A正确;‎ B、生长素的产生与光照无关,B错误;‎ C、单侧光与生长素的合成无关,C错误;‎ D、光刺激生长素在茎尖发生横向运输,极性运输与光照无关,D错误.‎ 故选:A.‎ ‎ ‎ ‎15.对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下照射,其中会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本题是对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的考查,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由于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造成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解答】解:A、生长素不能穿过云母片,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因此,胚芽鞘会直立生长,A错误;‎ B、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用不透光的纸遮住,再给予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因此,胚芽鞘会直立生长,B错误;‎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能穿过琼脂块,因此给予单侧光照,会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弯曲生长,C正确;‎ D、尖端产生生长素,本图切去了胚芽鞘尖端,因此无生长素的产生,胚芽鞘不能生长,也不弯曲,D错误.‎ 故选:C.‎ ‎ ‎ ‎16.棉花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浓度变化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A.升高,抑制生长 B.升高,促进生长 C.降低,抑制生长 D.降低,促进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解答】解: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去掉顶芽,则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利于其生长发育成枝.‎ 故选:D.‎ ‎ ‎ ‎17.在温带地区秋末冬初,树叶纷纷降落,与此生物现象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 ‎①赤霉素 ②乙烯 ③细胞分裂素 ④脱落酸.‎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树叶纷纷降落”这一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①、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①错误;‎ ‎②、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果实的衰老和叶的脱落,②正确;‎ ‎③、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果实的发育,③错误;‎ ‎④、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正确;‎ 故②④正确.‎ 故选:D.‎ ‎ ‎ ‎18.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赤霉素类处理黄麻,可使植株增高 B.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用脱落酸处理黄瓜,防止落果 D.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生理效应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A正确.‎ B、生长素类似物具有和生长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能够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B正确;‎ C、脱落酸能够促进落花、落果,C错误;‎ D、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能够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C.‎ ‎ ‎ ‎19.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大肠内的全部微生物 B.一个池塘内的全部鲫鱼 C.生物圈中全部的鹿 D.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的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概念的理解:‎ ‎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 ‎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解答】解:A、大肠内的全部微生物不是一个物种,属于多个种群,A错误;‎ B、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属于同一个物种,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 C、生物圈中全部的鹿不是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 D、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不是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B.‎ ‎ ‎ ‎20.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A.4000尾 B.3200尾 C.1600尾 D.800尾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估算公式是:种群个体数=第一次捕捉并被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据此答题.‎ ‎【解答】解:已知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种群个体数=第一次捕捉并被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200×160÷10=3200尾.‎ 故选:B.‎ ‎ ‎ ‎2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 C.年龄组成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答】解:A、性别比例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但不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年龄组成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但不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但不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错误.‎ 故选:B.‎ ‎ ‎ ‎2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由图示可知,A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C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大;D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 ‎【解答】解: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正确;‎ B、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错误;‎ C、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C错误;‎ 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A.‎ ‎ ‎ ‎23.如图表示在有限的环境下,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若不考虑迁出、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一个鼠的种群,可通过增大K值,来减少鼠害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K是环境容纳量,指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A正确;‎ B、在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种群增长率为0,B错误;‎ C、若不考虑迁出、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 D、假设这是一个鼠的种群,可通过减小K值,来减少鼠害,如保存好粮食,地面硬化等,D错误.‎ 故选:A.‎ ‎ ‎ ‎24.在理想状态下培养大肠杆菌,下列能够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种群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呈无限增长的情况,故为“J”型曲线.‎ 故选:D.‎ ‎ ‎ ‎25.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A.物种丰富度 B.种群结构 C.群落结构 D.种群密度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物种的丰富度:‎ ‎1、概念: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生态学上有多种统计物种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解答】解: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故选:A.‎ ‎ ‎ ‎26.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依次是(  )‎ A.光照、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温度、食物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 ‎【解答】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为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 故选:A.‎ ‎ ‎ ‎27.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应的种间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解答】解: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C.‎ ‎ ‎ ‎28.四川大地震中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今后堰塞湖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现象.群落演替的类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发生在火山灰、冰川泥和裸露的沙丘上的液体属于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四川大地震中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虽然堰塞湖原群落被破坏,但仍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所以今后堰塞湖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故选:C.‎ ‎ ‎ ‎29.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解答】解: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故选:D.‎ ‎ ‎ ‎30.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  )‎ ‎①生产者 ②分解者 ③消费者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故选:A.‎ ‎ ‎ ‎31.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青草→鼠→蛇→鹰 B.阳光→青草→鼠→蛇→人 C.鼠→蛇→人 D.阳光→鼠→蛇→鹰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动植物之间就是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起来的,动植物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可表示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等.‎ ‎【解答】解:A、在青草→鼠→蛇→鹰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且起点是生产者,A正确;‎ B、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 C、缺少生产者,C错误;‎ D、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A.‎ ‎ ‎ ‎3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 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尸体等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 C.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流入到狐狸体内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草、兔、狐3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兔同化的能量有多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呼吸消耗等.‎ ‎【解答】解:A、兔子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这部分能量是不能被生物群落内的生物再利用的,A正确;‎ B、兔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兔子的尸体流入到分解者体内,B正确;‎ C、兔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兔的摄入量﹣兔的粪便量,所以兔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兔同化的能量,C错误;‎ D、兔同化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狐,D正确.‎ 故选:C.‎ ‎ ‎ ‎33.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水鸟.假如水鸟只依靠吃鱼来增加体重,那么每增加体重1千克,至少消耗该生态系统内的浮游植物的量为(  )‎ A.50千克 B.125千克 C.625千克 D.1000千克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解答】解:由于池塘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水鸟,且水鸟只依靠吃鱼来增加体重,因此,水鸟每增加体重1千克,至少消耗该生态系统内的浮游植物的量为1÷20%÷20%÷20%=125千克.‎ 故选:B.‎ ‎ ‎ ‎34.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A.物理和化学信息 B.行为和化学信息 C.物理和营养信息 D.物理和行为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这是一种行为,因此属于行为信息,其中红色突起需要通过光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故选:D.‎ ‎ ‎ ‎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一定高 B.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利用,逐级递减的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4、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与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解答】解:A、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较低,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B正确;‎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所以它们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与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错误.‎ 故选:B.‎ ‎ ‎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36.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在“[]”中写字母,在“______”上写名称.)‎ ‎(1)人体的内环境是由图中[ B ] 组织液 、[ C ] 血浆 、[ D ] 淋巴 等组成.‎ ‎(2)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 ‎ ‎(3)血浆成分与组织液、淋巴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 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 有关.‎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据图分析:A表示组织细胞,B表示组织液,C表示血浆,D表示淋巴.‎ ‎【解答】解:(1)据图分析:A表示组织细胞,B表示组织液,C表示血浆,D表示淋巴.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3)血浆成分与组织液、淋巴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故答案为:‎ ‎(1)[B]组织液[C]血浆[D]淋巴 ‎(2)7.35~7.45 37℃左右 ‎(3)蛋白质 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 ‎ ‎ ‎37.根据人体下丘脑、垂体调节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TRH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是 肾上腺素 .‎ ‎(2)寒冷环境中激素A和B在血液中的含量会 上升 ,激素A作用的靶细胞是 几乎所有的组织细胞 .‎ ‎(3)常温下,血液中A的含量有增加趋势时,TRH和TSH的分泌量将 减少 ,这种调节属于 (负)反馈 调节.‎ ‎(4)若人体血液中的血糖降低,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 ,促使血糖含量升高:另一方面下丘脑可通过内脏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促使血糖含量升高.这两种激素间的关系是 协同作用 .‎ ‎(5)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填“神经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或“体液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体温相对恒定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通过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3、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1)根据图分析可知,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B甲状腺激素.‎ ‎(2)寒冷环境中激素A甲状腺激素和B肾上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上升,作用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后,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量,增加产热量.‎ ‎(3)常温下,血液中A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即TRH和TSH的分泌量将减少,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4)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含量升高.这两种激素间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5)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类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故答案为:‎ ‎(l)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肾上腺素 ‎(2)上升 几乎所有的组织细胞 ‎(3)减少 (负)反馈 ‎(4)胰高血糖素 协同作用 ‎(5)神经﹣体液调节 ‎ ‎ ‎38.如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1)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促进 (填“促进”或“抑制”),B点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抑制 (填“促进”或“抑制”);由此可知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 两重性 .‎ ‎(2)从三条曲线可以看出,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的是 根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不是使细胞的数目增多.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需求不同,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根>芽>茎. ‎ ‎2、据图分析:对不同器官来说,都有各自对应的使生长最旺盛的生长素浓度.图中促进根、芽、茎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解答】解:(1)根据图示,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的效应促进生长.B点位于横轴的下方,表示抑制生长.所以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两重性.‎ ‎(2)从三条曲线可以看出,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的是根.‎ 故答案为:‎ ‎(1)促进 抑制 两重性 ‎ ‎(2)根 ‎ ‎ ‎39.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有 4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 ‎(2)该食物网中,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兔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则在短时间内草的生物量会 减少 (填“增加”或“减少”)‎ ‎(3)该食物网中,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一定的自我调节 能力.‎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食物网结构图,其中草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即①草→兔→鹰、②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③草→鼠→鹰、④草→鼠→蛇.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解答】解:(1)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①草→兔→鹰、②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③草→鼠→鹰、④草→鼠→蛇.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2)在食物链草→鼠→鹰中,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由于鼠以草为食,则在短时间内草的生物量会减少.‎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在该食物网中,鹰以蛇和鼠为食,而蛇也以鼠为食,所以鹰和蛇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4 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 ‎(2)减少 ‎(3)捕食和竞争 ‎(4)一定的自我调节 ‎ ‎ ‎4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碳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图中[①] 光合作用 ,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图中[③] 呼吸作用 .‎ ‎(2)大气中的CO2泛浓度迅速增加,形成 温室 效应,导致气温升高.‎ ‎(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全球再次聚焦碳排放问题,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力求减少图中 ‎ ④ (填序号)过程碳的排放量.‎ ‎(4)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 逐级递减 的特点.‎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由题意可知:①光合作用②捕食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化石燃料的燃烧⑤分解者的分.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增多;要缓解“温室效应”就要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②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措施是:①多植树造林 ②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 ‎【解答】解:(1)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所以①是光合作用,③是呼吸作用.‎ ‎(2)大气中的CO2泛浓度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 ‎(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全球再次聚焦碳排放问题,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力求减少图中④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动物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 ‎(2)温室 ‎(3)④‎ ‎(4)逐级递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