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 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 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D.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答案】C ‎【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A错误;研究花的构造必须研究雌雄蕊的发育程度,B错误;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不能根据表现型判断亲本的纯合,因为显性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表型一样,D错误。‎ ‎2.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 F2的性状表现比为3:1 B. 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 F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 D. 测交后代的比为1:1‎ ‎【答案】B ‎【解析】遗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判断: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杂种自交后代即F2的性状表现为3:1,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是由于F1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的,不能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A、C项错误;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是由于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导致的,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B项正确;测交后代的比为1∶1,是由于F1产生的两种配子与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不能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 ‎【名师点睛】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内涵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3. 下列鉴定生物遗传特性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A. 鉴定一只显性灰毛兔是否是纯合子用测交 B. 区分狗的长毛与短毛的显隐性关系用杂交 C. 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系的纯度宜用连续自交 D. 测定杂种豌豆F1遗传因子组成宜用正反交 ‎【答案】D ‎【解析】鉴定一只具有显性性状的动物是否是纯合子可用测交法,A正确;区分狗的长毛与短毛的显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或正反交,B正确;杂合子连续自交可以不断的提高纯合子的比例,因此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系的纯度应用自交法,C正确;测定杂种灰兔F1的遗传因子组成应用测交法,D错误。‎ ‎4. 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豌豆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的配子种类数和F1自交后形成的F2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A. 4和9 B. 6和32 C. 8和27 D. 8和64‎ ‎【答案】C ‎【解析】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豌豆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Cc,F1的配子种类数是2×2×2=8, F1自交后形成的F2基因型种类数是3×3×3=27种。‎ ‎5. 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已分裂),次级精母细胞内不可能含有 A. 44条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 B. 44条常染色体十XY性染色体 C. 44条常染色体+YY性染色体 D. 两组数目和形态相同的染色体 ‎【答案】B ‎....................................‎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伴件遗传均有交叉遗传和隔代遗传现象 B.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含有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C.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D. 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DNA序列,即23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答案】B ‎【解析】伴X隐性遗传病有交叉遗传和隔代遗传现象,而伴X显性遗传病没有这些特点,A错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含有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正确;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错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因X、Y两条染色体的序列差异较大,故要测定24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D错误。‎ ‎7.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是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双链结构 B. DNA分子中的每个磷酸均连接着一个脱氧核糖和一个碱基 C. DNA分子两条链中嘌呤数总是等于嘧啶数 D. 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磷酸一脱氧核糖—磷酸相连 ‎【答案】C ‎【解析】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双链结构,A错误;DNA分子中的绝大多数磷酸连接着两个脱氧核糖,且磷酸不与碱基直接相连,B错误;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两条链之间总是嘌呤与嘧啶形成碱基对,C正确;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D错误。‎ ‎8. 下列有关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可能改变基因中密码子的种类或顺序 B. 每种氨基酸都对应多种密码子 C. 密码子的简并性可以减少有害突变 D. 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中碱基可互补配对,所以两者种类数相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密码子位于mRNA上,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A项错误;有的氨基酸对应多种密码子,有的氨基酸只对应一种密码子,B项错误;密码子的简并性,保证了生物遗传的相对稳定,可以减少有害突变的发生,C项正确;由于终止密码子不能决定氨基酸,虽然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中碱基可互补配对,但两者种数存在差异,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9.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现察 C.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D.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C ‎【解析】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增添有可能引起的是染色体变异但不一定是基因突变,故A错误。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故B错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含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故C正确。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三种可遗传变异有关的3个注意点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均可传给后代。‎ ‎(2)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碱基对的改变,属于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异,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变化。‎ ‎(3)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改变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10. 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④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 ‎⑥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④⑥ D. ①②⑤⑥‎ ‎【答案】B ‎【解析】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①正确;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由配子发育而来即为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即为二倍体,②错误;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不属于单倍体,③错误;‎ ‎ 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可能是多倍体,如三倍体,④错误;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一般是单倍体,⑤正确; 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即为三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即为单倍体,⑥错误,B不正确。‎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名师点睛】学生对于染色体数目与生物体倍性的判定混淆不清 染色体数目与生物体倍性的判定 ‎(1)染色体组数的判定 ‎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定:细胞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A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有1条,所以有1个染色体组;图B中彼此相同的染色体(比如点状的)有3条,故有3个染色体组;同理,图C中有1个染色体组,图D中有2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判定: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包括同一字母的大、小写)出现几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甲所示基因型为ABC,所以有1个染色体组;图乙所示基因型为AAa,A(a)基因有3个,即含有3个染色体组;同理,图丙中有2个染色体组,图丁中有3个染色体组。‎ 注意 判定染色体组的数目时只需参考其中任意一对等位基因的数量即可。‎ ‎③根据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的形态数推算: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如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为4种形态,则染色体组的数目为2。‎ ‎(2)生物体倍性的判断 如果生物体由受精卵或合子发育而来,则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果生物体是由生殖细胞——卵细胞或花粉直接发育而来,则不管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注意 单倍体是生物个体,而不是配子,精子和卵细胞属于配子,但不是单倍体。‎ ‎11.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核糖可作为原料参与合成RNA和ATP B. 性激素、维生素D属于固醇类物质 C. tRNA为单链结构,分子内不存在碱基对 D. 酶在催化反应前后,其分子结构不变 ‎【答案】C ‎【解析】tRNA为单链结构,为三叶草结构,里面存在碱基对,故选C。‎ ‎【考点定位】化合物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组成RNA和ATP小分子物质包括核糖、磷酸和含N碱基,tRNA虽为单链结构,但是其特定三叶草结构里面有及碱基互补配对,酶祈祷的是催化作用,但不参与反应,对于小知识点的考查,需学生记忆。‎ ‎12. 下列有关细胞器成分及功能的叙述中,锘误的是 A. 线粒体中含有RNA,能产生ATP和C02 B. 叶绿体中含有DNA,能产生糖类和02‎ C. 内质网中含有蛋白质,能参与脂质的合成 D. 核糖体中含有磷脂,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线粒体含有RNA,能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当燃料,使这些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A正确;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要自己合成一部分蛋白质,而且能够自主复制,所以它必须含有DNA,并具有半自主性,B正确;粗糙型内质网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大分子,并把它从细胞输送出去或在细胞内转运到其他部位,所以内质网含有蛋白质,C正确;磷脂是细胞中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核糖体和中心体没有膜结构,所以不含磷脂,D错误。‎ ‎【考点定位】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名师点睛】只要掌握了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及核糖体等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即可解决此类问题。‎ ‎13.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时,下列哪项操作是正确的 A. 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溶液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B. 将装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 C. 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 D. 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色泽深的区域,然后换上高倍物镜观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给DNA和RNA染色时,甲基绿和吡罗红要混合使用,A错误;用盐酸处理后要进行冲洗,然后才进行染色,B错误;染色后进行观察时,要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观察,C正确;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色泽浅的区域,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上高倍物镜,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和RNA分布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4. 下列关于物质运输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胞吞、胞吐只能运输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 B. 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C. DNA聚合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没有穿过生物膜 D. 温度对跨膜运输的各种方式都有影响 ‎【答案】A ‎【解析】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甘氨酸等小分子物质也是通过胞吐形式运出细胞,A项错误; 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运输属于主动运输,B项正确; DNA聚合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没有穿过生物膜,C项正确; 温度影响细胞膜成分的流动,对跨膜运输的各种方式都有影响,D项正确。‎ ‎【点睛】认为胞吐胞吞运送的的都是大分子物质是易错点。‎ ‎15.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功能及遗传物质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B. 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的细胞可能是癌细胞 C. 衰老细胞会发生自由水减少、酶活性降低及细胞核体积变小等现象 D. 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中断而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B ‎【解析】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但是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所以容易扩散和转移,B正确;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C错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中断而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 ‎16. 下列有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说法,错误的 A.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B. 胰岛素不仅能够促使葡萄糖分解,还能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C.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D. 在调节血糖浓度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答案】C ‎【解析】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A正确;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不仅能够促使葡萄糖分解,还能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B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但是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C错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别具有升血糖和降血糖的作用,因此两种激素表现为拮抗作用,D正确。‎ ‎17.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反射,神经系统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 B. 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但只对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起作用 C. 抗体必须借助体液的运输才能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 D. 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项错误;激素会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对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发挥作用,B项正确;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清中,与相应的抗原结合才能发挥免疫作用,属于体液免疫,C项错误;淋巴因子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合成溶菌酶,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但不具有特异性,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免疫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8. 如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抗利尿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传输方式分别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①‎ ‎【答案】A ‎【解析】图①需要经过血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图②中细胞甲释放化学物质作用于乙细胞;图③细胞释放化学物质,反过来作用于自身细胞。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故抗利尿激素调节为题图①;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突触后膜,故为题图②,故选A。‎ ‎19. 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里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 细胞分裂素促使果皮细胞转变成与母本相同的基因型 C. 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 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脱落,因此喷洒脱落酸不能防止果实脱落,故A错误;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不改变基因型,故B错误;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故C正确;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但不促进果实发育,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0. 物质循坏、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是 A. 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 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 C.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賴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 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B正确;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正确;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21.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基因的概念,把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摩尔根和萨顿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结论,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②正确;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一对相同的基因(如AA),也可能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如Aa),③错误;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④错误;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⑤正确;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22. 某动物榷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则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麻期的次级梢母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f)NA分子数依次为 A. 4、8、4 B. 2、4、8 C. 8、16、16 D. 8、0、8‎ ‎【答案】D ‎【解析】某动物的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说明该动物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有8条,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因此含有8个DNA分子,故选D。‎ ‎23. 下图表示某一高等生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 ①内有8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B. ②细胞的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它的前一个时期内,可发生基因重组 C. ③内有8条染色单体,睾丸中有可能同时存在上图所示的四种细胞 D. 若④中的a为X染色体,则b不可能是X或Y染色体 ‎【答案】A ‎【解析】①内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A错误;②细胞的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其前一个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时期可因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③内有8条染色单体,图中有些细胞进行的有丝分裂,有些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只有原始生殖细胞可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睾丸中有可能同时存在上图所示的四种细胞,C正确;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若其中的a为X染色体,则b不可能是X或Y染色体,D正确。‎ ‎24. 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和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基因型均为AaBb的雌雄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A. 2:1 B. 6:3:1 C. 6:2:3:1 D. 4:2:2:1‎ ‎【答案】D ‎【解析】两只基因型均为AaBb的雌雄鼠交配,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由于基因A或 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后代基因型为: 2AaBB、4AaBb、1aaBB、2aaBb,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黄色短尾∶灰色长尾=2∶1。‎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代的9种基因型及其比例,根据题意进行合并或取舍。‎ ‎25. 豌豆高茎基因与矮茎基因的本质区别是 A. 所控制的性状不同 B. 所含的遗传密码不同 C.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 在染色体上的位罝不同 ‎【答案】C ‎【解析】豌豆的高茎基因(D)与矮茎基因(d)分别控制显性和隐性性状,但这不是它们的根本区别,A错误;密码子在mRNA上,豌豆的高茎基因(D)与矮茎基因(d)均不含有密码子,B错误;豌豆的高茎基因(D)与矮茎基因(d)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C正确;豌豆的高茎基因(D)与矮茎基因(d)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D错误。‎ ‎26. 下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个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卷叶(B)对直叶(b)为显性,红花(C)对白花(c)为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导致配子致死,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 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 C. 由图判断图乙可能发生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基因型不同 D. 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16和1/4‎ ‎【答案】B ‎【解析】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甲可以产生4中不同的配子比例相等,而乙因为一条染色体发生了易位,Aac和BbC的胚子致死,所以只能产生2种配子,A错误;因为乙只能产生2中配子,所以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而甲测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所以可以区分出甲乙植株,B正确;由图判断图乙为变异个体,但由于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甲乙两植株基因型没有改变,均为AaBbCc,C错误;甲植株自交后代高茎卷叶占9/16,乙自交后代中因为缺失一种配子,自交后代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三种,比例为1:2:1,高茎卷叶占1/2,D错误。‎ ‎27.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菌体吸收和利用培养基中含有35S的氨基酸而被标记 B. 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长时间保温培养后搅拌、离心 C. 在32P标记的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淸液出现较强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侵染时间过长 D. 35S标记的噬菌体的侵染实验能够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A错误;长时间保温培养,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侵染时间过长(长时间保温培养),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使上清液中出现较强放射性,C正确;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能够证明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细胞中,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28. 下列与真核细胞内DNA分子复制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过程中先全部解旋,再半保留复制 B. 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C. DNA连接解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 D. 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可能不同 ‎【答案】D ‎【解析】A. DNA分子复制的两个特点,一是边解旋、边复制,二是半保留复制,故A错误。‎ B. DNA分子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如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故B错误。‎ C. DNA连接酶的作用是连接两个DNA片段,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的是DNA聚合酶,故C错误。‎ D. DNA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因此复制后形成的2个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可能不相同,故D正确。‎ 答案选D。‎ ‎29. 在一对等位基因中,一定相同的是 A. 氢键数目 B. 碱基数目 C. 遗传信息 D. 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等位基因是在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其上面蕴含的遗传信息也不同,等位基因的碱基对数量和种类可能不同,因此氢键数目可能不同。等位基因都是位于DNA分子上,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综上所述,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的概念;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0. 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①携带遗传信息 ‎ ‎②能转运氨基酸 ‎ ‎③能与核糖体结合 ‎ ‎④能转录产生RNA ‎⑤每相邻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反密码子 ‎ ‎⑥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遗传物质,能携带遗传信息,故①正确;tRNA能识别并转运氨基酸,②错误;mRNA能与核糖体结合,用于合成蛋白质,③错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产生RNA,④正确;tRNA上一端的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反密码子,故⑤错误;DNA分子在复制时,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故⑥正确。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遗传的分子基础 ‎【名师点睛】正确区分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1)基因、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对应关系 ‎(2)氨基酸与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关系 ‎①每种氨基酸对应1种或几种密码子(密码子简并性),可由1种或几种tRNA转运。‎ ‎②1种密码子只能决定1种氨基酸,1种tRNA只能转运1种氨基酸。‎ ‎③密码子有64种(3种终止密码子,61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反密码子理论上有61种。‎ ‎31. 甲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为:嘌呤占50%,嘧啶占50%;乙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组成为:嘌呤占34%,嘧啶占66%,则甲乙生物可能是 A. 蓝藻 变形虫 B. T2噬菌体 烟草花叶病毒 C. 硝化细菌 绵羊 D. 肺炎双球菌 硝化细菌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甲生物核酸中嘌呤等于嘧啶,说明该生物可能只含有DNA,即甲生物是DNA病毒;乙生物遗传物质中嘌呤数不等于嘧啶数,含量相差较大,说明乙的遗传物质是RNA,是RNA病毒。蓝藻是属于原核生物,变形虫属于真核生物,两者都含有DNA和RNA,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T2噬菌体是D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B正确;硝化细菌和绵羊都是细胞生物,都不是病毒,C错误;肺炎双球菌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都不是病毒,D错误。‎ ‎32. 下图为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Ⅱ-5不带有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病的致病基因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 B. 乙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位于X染色体上 C. Ⅲ-5的乙病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Ⅰ-2‎ D. Ⅲ-3与Ⅲ-6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为7/24‎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Ⅱ-4和Ⅱ-5均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无有为显性,显性看女正,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和Ⅱ-5均不患有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Ⅱ-5不带有乙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B正确;Ⅲ-5的乙病来自于Ⅱ-4,Ⅱ-4属于乙病基因的携带者,而Ⅰ-2不患乙病,不含有乙病基因,因此Ⅱ-4的致病乙基因只能来自于Ⅰ-1,C错误。‎ 考点: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提供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 ‎33. 控制果蝇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缺失1条Ⅳ号常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同时缺失2条则胚胎致死。两只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雌果蝇(杂合子)、红眼雄果蝇杂交,则F1中 A. 雌果蝇中红眼占1/2 B. 白眼雄果绳占1/2‎ C. 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6 D. 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3/16‎ ‎【答案】C ‎【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雌果蝇全为红眼,A错误;白眼雄果蝇占1/4,B错误;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2/3=1/6,C正确;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3/4*1/3=1/4,D错误,固选C。‎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34. 番茹的高蔓(A)对矮蔓(a)、感病(B)对抗病(b)为显性。如图表示以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四个新品种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过裎Ⅵ的原理是诱变育种,需要耗费大量实验材料 B. 过程Ⅰ、Ⅱ得到⑤,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 C. ①、②、⑤、⑥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 D. Ⅳ、Ⅴ过程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过程Ⅵ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需要耗费大量实验材料,A错误;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Ⅰ和Ⅱ分别称为杂交和自交,该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B正确;①、②、⑤都是二倍体,属于同一物种,而⑥是多倍体(四倍体),为新物种,与它们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Ⅳ过程可以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而Ⅴ过程只能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D错误。‎ ‎35. 引起生物可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3种,即基因才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变异类型的是 ‎①果蝇的白眼②豌豆的黄色皱粒③无子西瓜④人类的色盲⑤玉米的高茎皱缩叶⑥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答案】C ‎【解析】①果蝇的白眼来源于基因突变;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来源于基因重组;③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产物,其变异来源是染色体变异; ④人类的色盲其变异来源是基因突变;⑤玉米的高茎皱缩叶杂交育种的产物,其变异来源是基因重组;⑥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综合以上可知,来源于同一变异类型的是①④⑥,故C正确。‎ ‎36. 如图是三种相应结构发生替换而产生的变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三种变异都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 B. ②和③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C. ②和③均可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 D. 细菌只能发生①变异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基因突变;②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③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A错误;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细菌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只能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37. 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正确的是 ‎①遗传病都由一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③21三体综合症属于性染色体遗传病 ‎④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性,其母亲和女儿一定也患病 ‎⑤基因突变是单基因遗传病的根本原因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遗传病包括基因病和染色体病,其中基因病都由一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而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①错误;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导致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②正确;21三体综合征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③错误;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性,其母亲和女儿一定也患病,④正确;基因突变是单基因遗传病的根本原因,⑤正确。因此,关于遗传病的叙正确的有②④⑤,故选B。‎ ‎38. 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合的是 A. 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造成的 B. 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C ‎39. 若在某地区色盲遗传调査中,已却XB的基因频率为92%,Xb的基因频率为8%,男女生人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A. 32% 4% B. 64% 8% C. 0.64% 8% D. 0.32% 4%‎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已知XB的基因频率为92%,Xb的基因频率为8%,男女生人数相等,因此XbXb的基因型频率=8%×8%×1/2=0.32%,XbY的基因型频率=8%×1/2=4%,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题干中信息进行计算。‎ ‎40. 关于生物实验或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豆浆煮熟后,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 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95%的洒精溶液仅用于解离 C.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D. 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侵入层析液中,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答案】C ‎【解析】豆浆煮熟后,肽键没有被破坏,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95%的洒精溶液不仅用于解离,还用于冲洗附着在根尖表面的卡诺氏液,B错误;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正确;层析液是由有机溶剂组成,而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因此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会使滤液细线上的叶绿体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导致滤纸条上无色素带,D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全过程叫____________,图B所示生理过程与图A中相对应的序号是_________,图C所示生理过程需要________催化,并与之结合起催化作用,图D所示生理过程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______。‎ ‎(2)图C、图D共同完成的生埋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完成图A中③、④的生物是____________病毒(填"DNA”或“RNA”)。‎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图A中过程②、⑤而不能发生过程①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 ‎(5)图E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 ‎【答案】 (1).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2). ① (3). RNA聚合酶 (4). 从左向右(向右) (5). 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 (6). RNA (7). 浆细胞、效应T细胞 (8). 转运RNA(tRNA) ‎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A:该图表示的是中心法则,其中①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逆转录过程;④表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分析图B:图二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可见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分析图C:图三表示转录过程。分析图D:图示表示翻译过程。分析图E:图示为tRNA的三叶草结构,是运输氨基酸的工具。‎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A所示全过程叫中心法则;图B为DNA复制过程,对应于图一中的①;图C表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图D表示翻译过程,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 ‎(2)图C表示转录过程,图D表示翻译过程,两者共同完成基因的表达过程。‎ ‎(3)图A中③表示RNA的复制,④表示逆转录,这两个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RNA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4)能发生图A中过程②转录、⑤翻译,而不能发生过程①DNA复制的细胞是不能分裂的、高度分化的成熟的细胞。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浆细胞、效应T细胞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但是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记忆细胞可以具有分裂分化能力,可以进行DNA复制、转录和翻译。‎ ‎(5)图E为tRNA的三叶草结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心法则各个过程的模板、原料和产物,判断图A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的名称,并能够根据模板链的条数判断B、C代表的生理过程的名称。‎ ‎42. 研究发现油菜的无花瓣突变体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及抗病性,有无花瓣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油菜的花色黄色(B)对白色(b)为显性。请根据下列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 F1‎ F2‎ 无花瓣×有花瓣黄色 无花瓣 无花瓣:有花瓣黄色:有花瓣白色=12:3:1‎ ‎(1)基因B、b和A、a位于_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油菜的无花瓣对有花瓣为_______性,无花瓣油菜可依靠花蜜吸引昆虫采蜜授粉,说明种群的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亲本的无花瓣油菜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F2无花瓣中纯合子的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3)研究者发现油菜中有一种雄性不育现象,其机理是该油菜植株中B、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不丢失B、b基因)导致花粉不育,而其雌配子可育。‎ ‎①该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也可为油菜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良好的科研材料,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②基因型为AaBb的油菜植株存在花粉不育的现象,将该植株白交,请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判断是哪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 如果没有子代产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致。‎ 如果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则是__________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 如果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无花瓣:有花瓣黄色:有花瓣白色=6:1:1,则是_________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 ‎【答案】 (1). 两 (2). 显 (3). 繁衍(繁殖) (4). AAbb (5). 1/6  (6). 原材料 (7). 直接 (8). B和b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 (9). 无花瓣∶有花瓣黄色=3∶1 (10). b (11). B ‎【解析】(1)由F1自交后的子代F2的表现型是16的变性分析可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为亲本是无花瓣和有花瓣黄色,而子代都是有无花瓣,说明无花瓣是显性。无花瓣油菜可依靠花蜜吸引昆虫采蜜授粉,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2)有F2中的表现型分析可知有花瓣白色基因型是aabb,有花瓣黄色是aaB-,F1是AaBb,所以亲本中的无花瓣应是AAbb,F2无花瓣中纯合子的所占比例为2/12=1/6.‎ ‎(3)①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提供良好的科研材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②由题意可知雄性不育现象,其机理是该油菜植株中B/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不丢失B、b基因)导致花粉不育,而此时没有子代,应是B和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下面的表现型是无花瓣:有花瓣黄色:有花瓣白色= 6:1:1,应是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此时雌性能产生4种配子并且比例为1:1:1:1,但雄性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除此之外还有种情况应是b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此时雄株只能产生aB和AB的配子,所以后代的表现型应是无花瓣:有花瓣黄色="3" : 1。‎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应用能力。‎ ‎【名师点睛】技法提炼:‎ 由基因互作引起特殊比例改变的解题技巧 解题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①判断双杂合子自交后代F2的表现型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是16,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②利用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图解,写出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9∶3∶3∶1),根据题意将具有相同表现型的个体进行“合并同类项”,如12∶3∶1即(9+3)∶3∶1,12出现的原因是前两种性状表现一致的结果。③根据②的推断确定F2中各表现型所对应的基因型,推断亲代基因型及子代各表现型个体出现的比例。‎ ‎43. 图甲为某种绿色植物叶片的气孔结构示意图。研究人员将该叶片放在温度为15℃的密闭容器中,研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结果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黑暗条件下,保卫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保卫细胞围成气孔部分的细胞壁较厚,而外侧的壁较薄。箭头为炎热夏季中午的细胞中水分流动的总方向,推测此时保卫细胞可能处于____________状态,气孔处于_________状态,因而会影响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反应,使其叶肉细胞内C3、C5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据图乙分析,在lklx的光照条件下,该叶片在5h内光合作用产生O2量为__________mL;若将该植物培养在缺镁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B点将向____________移动。‎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 质壁分离(失水) (3). 部分关闭(关闭) (4). 暗 (5). 下降、上升(减少、增多) (6). 112 (7). 右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为某种绿色植物叶片的气孔结构示意图,保卫细胞围成气孔部分的细胞壁较厚,而外侧的壁较薄,因此当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将关闭;正常情况下处于打开状态。图乙是将该叶片放在温度为15℃的密闭容器中,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图,图中光照强度到达3以后氧气的释放量不再变化,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为温度。‎ ‎(1)在黑暗环境中,细胞只有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炎热环境中,保卫细胞失水会发生质壁分离,此时由于细胞失水从而气孔关闭,减少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和水份蒸发,因此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暗(碳)反应;由于二氧化碳供给不足,从而使三碳化合物的合成受阻,而由于光照正常,三碳化合物的消耗仍进行,从而使三碳化合物含量有所下降,五碳化合物增加。‎ ‎(3)从图2曲线分析知,在l klx的光照条件下,氧气吸收量为-11.2ml,即释放量为11.2ml,而光照强度为0时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处代表呼吸量,从而可计算出每小时产生氧气量为22.4ml,则5h内光合作用产生O2量=22.4×5=112‎ ‎ ml。图中B表示光补偿点,即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若将该植物培养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叶绿素合成不足,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因此一段时间后B点将向右移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甲,掌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弄清楚气孔开、闭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关系。‎ ‎44. 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一肌肉接头的结构及神经递质作用于肌膜的机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弧中,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内称为______________。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作用于肌膜上的__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__内流,使肌膜发生电位变化,肌肉收缩。‎ ‎(2)如果皮肤被刺伤而感染破伤风杆菌,侵入机体的破伤风杆菌会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其特有的_______________。受刺激的B细胞在__________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细胞。)‎ ‎(3)未淸除的破伤风杆菌能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导致上述离子通道持续__________(填“开放”或“关闭”),从而引起肌肉强直收缩,这说明甘氨酸是一种传递___________信息的分子(填“兴奋性”或“抑制性”)。‎ ‎【答案】 (1). 效应器 (2). 神经递质 (3). (特异性)受体 (4). Na+ (5). 抗原 (6). 淋巴因子 (7).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8). 开放 (9). 抑制性 ‎【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1)反射弧中,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称为效应器;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肌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Na+内流,使肌膜发生电位变化,肌肉收缩。‎ ‎(2)如果皮肤被刺伤而感染破伤风杆菌,侵入机体的破伤风杆菌会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其特有的抗原;受刺激的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未清除的破伤风杆菌能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导致上述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从而引起肌肉强直收缩,这说明甘氨酸是一种传递抑制性信息的分子。‎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机理,明确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打开,离子内流后导致膜电位发生改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