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考评生物试题
中原名校2019—2020学年上期第三次质量考评 高三生物试题 ―、选择题 1.以下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种tRNA携带一种氨基酸,一种密码子编码一种氨基酸 B. 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C. 病毒的蛋白质都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D. 转录均在细胞核中完成,翻译均在细胞质中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 【详解】A、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A错误;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蛋白质都是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的,C正确; D、线粒体、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也具有完整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可进行转录和翻译,且原核生物无核膜,其转录在拟核进行,D错误。 故选C。 2.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离开宿主细胞病毒一刻也不能生存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膜上 D. 线粒体合成的ATP可用于叶绿体中CO2的还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除了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分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最明显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也没有除了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 【详解】A、病毒离开宿主细胞不能进行增殖,但可存活一定时间,A错误; 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B正确; C、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C错误; C、叶绿体中CO2还原所需的能量来自光反应,D错误。 故选B 3. 下列有关细胞中小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含有多种水解酶的小泡 B. 高血糖刺激下,胰岛B细胞中包含胰岛素的小泡会与细胞膜融合 C. 内质网膜可形成小泡,包裹蛋白质并转移到高尔基体 D. 植物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所形成的小泡,将在末期聚集成细胞板 【答案】D 【解析】 【详解】A、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的小泡,A正确; B、高血糖刺激下,胰岛B细胞中包含胰岛素的小泡会与细胞膜融合,释放较多的胰岛素,B正确; C、内质网膜可形成小泡,包裹蛋白质并转移到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分类包装,C正确; D、细胞板由高尔基体小泡聚集而成,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不同的功能: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4.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H202酶催化H202分解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 经健那绿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结构 C. 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染液 D. 番茄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以用做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A、温度影响H202的分解,不能用H202酶催化H202分解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健那绿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B正确; C、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解离液,C错误; D、番茄汁有颜色,不能用做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D错误。 故选B。 【点睛】1、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中,由于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适用于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一般采用淀粉作为底物,可以用碘液进行鉴定;由于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淀粉不适用于探究PH值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分离开;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解离液;染色是将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制片中压片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 3、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由于需要观察砖红色沉淀的产生,因此选材的原则为无色或浅色。 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肝细胞在结构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B.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都与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C. 叶绿体、线粒体中ATP合成酶都分布在生物膜上 D. 性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A、大肠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肝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二者在结构上既有统一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及核酸等),又有差异性(后者有核膜,前者没有核膜),A正确; B、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不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如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B错误; C、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细胞内产生ATP的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所以细胞内的ATP合成酶不一定都在生物膜上,C错误;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在内质网上合成,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D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但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 B. 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的协助 C. 红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多少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 D. 神经元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 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另外,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和胞吐进出细胞。 【详解】A、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自由扩散密切相关,A错误; B、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消耗能量,但是不需要载体,B错误; C、水分子进出红细胞属于自由扩散,其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C正确; D、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需进行消耗葡萄糖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所以仍需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D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构成生物膜的化学元素与核酸的相同 B. 生物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C. 低温虽能影响膜的流动性,但不影响自由扩散的速率 D. 生物膜围成的细胞器增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含有C、H、O、N、P元素,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相同,A正确; B、生物膜的功能主要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B正确; C、温度影响膜的流动性,对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有影响,C错误; D、生物膜围成的细胞器增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具体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以促进皮肤细胞的有氧呼吸 ②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③及时松土有利于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 ④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根无氧呼吸积累酒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获取信息,本题是呼吸作用及应用的考查,梳理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根据选项的具体描述分析涉及的知识点,综合做出判断。 【详解】①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以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①错误; ②粮食及果蔬储存时,采用低氧条件,从而降低细胞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另外,温度应适当降低,而不是零下低温(温度过低会使细胞受到伤害,反而不易长时间保鲜),②错误; ③及时松土有利于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能量,③正确; ④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以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有毒害作用,④正确。 故选B。 9. 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 A. 在“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最快的实验组的pH就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值 B.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C. 用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混浊,可准确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D.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pH值,所以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在实验取值范围内,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最快的实验组的pH不一定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值,A错误; B、因为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是相同的,与琼脂块的大小无关,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表示的是运输效率,不是运输速率,B错误; C、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呼吸方式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无法准确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C错误; D、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D正确. 故选D。 【点睛】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pH值,所以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 10.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 B. 所有的细胞增殖均具有细胞周期 C. 以洋葱根尖分生区为实验材料,可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过程 D. 细胞周朋的长短由遗传物质决定,也受环境因素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的细胞增值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其中只有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指的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先有分裂间期,再有分裂期,分裂期又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详解】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细胞周期长短也不同,A错误; B、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细胞不具有周期性,B错误; C、解离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观察到的只是一个固定时期,如果要找到各个分裂时期的细胞,要不断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寻找,C错误; D、细胞周期的长短由遗传物质决定,也受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11.生物体内DNA的复制和转录,二者都 A.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配对方式相同 B. 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 C. 需要解旋酶的参与 D. 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DNA的两条母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4)能量(ATP)。 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DNA的一条链;(2)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3)酶:解旋酶和RNA聚合酶;(4)能量(ATP)。 【详解】A、DNA的复制和转录所遵循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NA复制过程中,存在AT、GC;转录过程中存在A→U、T→A、GC,A错误; B、DNA复制以两条链为模板,转录则DNA的一条链为模板,B错误; C、DNA复制需要解旋酶,转录不需要,C错误; D、复制和转录都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下进行,D正确。 故选D。 12.下图简要概括了真核细胞中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①表示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 B. 图中②表示转录,该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与DNA复制过程中有所不同 C. 图中③表示翻译,该过程离不开④ D. 图中④上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的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图中①表示基因,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tRNA。 【详解】A、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真核生物中,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少部分不以染色体为载体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正确; B、从基因到RNA是转录的过程,该过程的原料为A、U、C、G核糖核苷酸,碱基配对存在A-U,无A-T,而DNA复制过程的碱基配对则相反,正确; C、mRNA到蛋白质的过程为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tRNA转运相应的氨基酸,以此该过程离不开tRNA,正确; D、tRNA不含密码子,tRNA的反密码子决定其携带的氨基酸的种类,错误; 故选D。 【点睛】考查三种RNA的组成、功能和场所: 13.用32P或35S标记T2噬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测量放射性.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目的是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B. 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低 C. 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 D. 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而部分可含有32P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本实验是将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别作出放射性标记,来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A正确; B、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出来,32P代表标记的DNA组成的新的噬菌体会存在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B错误; C、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亲代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上,随着细菌一起沉淀,沉淀物放射性偏高,C正确; D、35S标记亲代噬菌体的外壳,未能侵入到细菌内部,子代噬菌体不含,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会侵入到细菌中,子代噬菌体部分含有,D正确。 故选B。 14.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亲本 子代 灰色雌性×黄色雄性 全是灰色 黄色雌性×灰色雄性 雄性均为黄色,雌性均为灰色 A. 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灰色是显性性状 B. 果蝇黄色和灰色的遗传符合遗传的分离定律 C. 控制黄色和灰色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体色和性别两种性状的遗传表现为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正交与反交:对于雌雄异体的生物杂交,若甲♀×乙♂为正交,则乙♀×甲♂为反交。 2、正反交结果相同的为细胞核的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结果不同涉及到的生物遗传方式有三种情况: ①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特点是细胞质遗传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守孟德尔遗传定律,与母本有相同性状的是子代,子代无一定的分离比。 ②种皮果皮遗传,特点是种皮果皮的遗传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遵守孟德尔遗传定律,由于种皮果皮属母本的一部分结构,与母本有相同性状的是亲代本身,子代有一定的分离比。 ③伴性遗传。特点是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代性状与性别相联系。 3、分析题干: ①显隐性的判断:根据“灰色雌性×黄色雄性→子代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性状; ②根据正反交的结果不一致,并且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是伴性遗传。 ③假设灰色的基因是B,黄色的基因是b,则题干两组的杂交组合为: 灰色(XBXB)雌性×黄色(XbY)雄性→灰色(XBXb、XBY) 黄色(XbXb)雌性×灰色(XBY)雄性→黄色(XbY)雄性、灰色(XBXb)雌性 。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灰色是显性性状,A正确; BC、由正反交结果不同可知,控制黄色和灰色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属于特殊的分离定律,BC正确; D、体色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决定体色的基因和和决定性别的基因都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体色和性别两种性状的遗传表现为连锁,不符合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D。 15. 某男子既是色盲又有毛耳(毛耳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这个男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色盲基因及毛耳基因的存在情况是 A. 在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有一个红绿色盲基因和一个毛耳基因 B. 在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或一个毛耳基因 C. 在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有两个红绿色盲基因和两个毛耳基因 D. 有1/2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两个红绿色盲基因,有1/2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两个毛耳基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色盲属于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毛耳位于Y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复制形成各两个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平分了细胞,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所以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两个色盲基因或两个毛耳基因,所以D正确。 考点:减数分裂及其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6.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一定会产生2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B. 基因型为AAaa的马铃薯,自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占1/4 C. 白化病发病率为1/36的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是5/18 D. 男性色盲发病率为1/10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概率是9/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和减数分裂,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可能会产生4种基因型的精细胞,A错误; B、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进行减数分裂,产生3种基因型的配子AA、aa和Aa,其比例是1:1:4,其自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所占的概率为2×(l/6)×(l/6)+(4/6)×(4/6)=1/2,B错误; C、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白化病发病率为1/36,则致病基因a的频率为1/6,A的频率为5/6,因此人群中携带者(Aa)的概率为2×(1/6)×(5/6)=5/18,C正确; D、人群中男性色盲的发病率为10%,则色盲基因b的频率为1/10,正常基因B的频率为9/10,因此女性中携带者(XBXb)的概率为2×(1/10)×(9/10)=9/50,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隐性性状出现的概率计算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进而计算后代中某种基因型出现的概率。 17.某雌雄同株植物的三个基因A、b、d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系列转化变为紫色物质。基因A、B、D分别控制a、b、d为完全显性。假设该生物体内紫色物质的合成必须由无色物质通过下面的途径转化而来(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据以上信息,可获得“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一唯一结论 B. 只有这3对基因独立遗传,才会出现图示所示的现象 C. 若要验证b、d两个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最简便的方法是让AABbDd的个体与aabbdd的个体进行杂交 D. 若基因A、B位于同—条染色体上,在没有突变、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让基因型AaBbDD的个体进行测交实验,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无色=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图中三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无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____ ,白色的基因型为A_B___,蓝色的基因型为A_bbD_,紫色的基因型为A_bbdd。 【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获得的结论有: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的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A错误; B、无论3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均可存在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图示所示的现象,B错误; C、验证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可采用自交或测交方法,测交方案属于最佳,而自交方案更为简便;为避免因a基因影响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亲本必须为含AA的个体,因此应选用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C错误; D、若基因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AaBb只能产生AB、ab两种配子,那么AaBbDD×aabbdd→l/2AaBbDd(白色)、l/2aabbDd(无色),因此后代的表现型及性状分离比为白色:无色=1:1,D正确。 故选D。 18.如图表示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类个体大多被淘汰的原因是该杀虫剂尚未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 使用某种杀虫剂后,昆虫种群中将不存在不抗药个体 C. 若连续使用杀虫剂,抗某种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 D. 杀虫剂可将基因型为不抗药的个体淘汰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会淘汰无法适应的基因型而保存可以适应的基因型,从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环境只能对已经产生的变异起选择作用,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 【详解】A、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是在未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形成了抗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发挥的是选择作用而非诱导作用,而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错误; B、由于抗性基因的显隐关系未知,在自由交配的情况下,种群中可能仍有不抗药的个体产生,B错误; C、若连续使用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的概率越来越大,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于1,C正确; D、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D错误。 故选C。 19.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剧烈运动中,产生过多的乳酸,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B. 组织水肿都是由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引起的 C. 侏儒症是由于孕妇缺碘,引起胎儿发育过程中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结果 D. 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集聚过多,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会使得内环境的pH有下降的趋势,但由于血浆中存在大量的酸碱缓冲物质,会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从而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A错误; B、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营养不良时,血桨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时,使血桨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肾小球通透性增大,可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降低血浆渗透压,进而产生组织水肿,B错误; C、侏儒症是由于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少的结果,C错误; D、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集聚过多,但是机体对内环境温度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导致中暑患者体温升高,D正确。 故选D。 20.哺乳动物处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不变 B.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C.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D. 下丘脑冷觉感受器兴奋性增强 【答案】C 【解析】 哺乳动物的体温能维持相对恒定,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以增加产热,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A错误;寒冷环境中,汗液减少,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B错误;寒冷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体表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甚至停止,以减少散热,C正确;哺乳动物处在寒冷环境中,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性增强,而不是下丘脑,D错误。 2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A. 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B. 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C. 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 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受体被抗体破坏,再多神经递质也不能和受体结合,A错误;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会使自身抗体数量增加,破坏更多的受体,B错误;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也会被抗体破坏,C错误;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膜,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以便受体能和递质结合,传递兴奋给突触后膜,使肌肉收缩,D正确。 22.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B. 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 C.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过程d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效应T细胞,b为靶细胞,c为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A错误;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a分泌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分泌e促甲状腺激素具有抑制作用,属于负反馈,B正确;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a代表DNA,b代表RNA,c代表蛋白质,d代表转录,e代表翻译,所以d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中也可发生,C错误;抗体只形成于体液免疫过程,细胞免疫过程中不会出现抗体,D错误。故选:B。 23.将某植物的幼苗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下图为该幼苗尖端以下一段的纵切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幼苗尖端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单侧光来自b侧,导致该处生长素浓度高 C. a侧细胞的伸长速度小于b侧 D. 其向光侧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向光性,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植物向光源方向弯曲。依图可知:b侧生长较快,a侧生长较慢,尖端向a侧弯曲生长,说明a侧为向光侧,b侧为背光侧。 【详解】在植物细胞中,色氨酸可进过一系列转变成生长素,A正确;根据分析,单侧光来自a侧,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a侧生长素浓度低于b侧, B错误; a侧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于b侧,其伸长速度小于b侧,C正确;单侧光下,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的慢,植物会向光生长;茎横放受到重力作用,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的慢,茎向远地侧生长,所以其向光侧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D正确。故选B。 【点睛】熟练掌握植物的向光性,根据图中a、b侧生长快慢判断光源方向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4.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外来物种入侵会有利于提高当地物种的多样性 B. 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 外来物种入侵不会破坏群落的结构 D. 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引入外来物种具有两面性,可能因为缺乏天敌,环境适宜而引起其数量疯长,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能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详解】A、外来物种入侵有可能会导致当地物种多样性锐减,A错误;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使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进而导致蓝藻大爆发,B错误; C、外来物种入侵后,与当地物种之间通常构成捕食、寄生或竞争关系,改变了群落原有的种间关系(食物链发生改变),C错误; C、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能呈J型增长,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D正确。 故选D。 25.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越弱 B. 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 C. 在捕食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D. 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则 受到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越弱,A正确; 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 C、在捕食食物链中,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消费者则通过捕食获取能量,C错误; D、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由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取代,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26.长寿花因花期长而深受园林者喜爱,它在长期干旱条件下,可在夜间吸收CO2,并贮存于细胞液中,白天细胞液则释放CO2。科技小组探究了长寿花通过改变CO2吸收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相关实验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中,正常条件下,影响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 (2)图甲中,长期干旱条件下的长寿花在0—4时_________(填“有”或“没有”)C3的还原;12~14时,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源于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 (3)图乙是对长寿花萌发的幼苗进行进一步探究实验的结果(温度适宜),实验的数据需在____________条件下测量,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当氧气浓度大于15%,氧气的吸收量不再增加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温度(或温度和氧气浓度) (2). 没有 (3). 线粒体和液泡 (4). 黑暗 (5). 在一定的氧气浓度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逐渐减弱直到消失,有氧呼吸逐渐增强直至稳定 (6). 受酶的数量和活性的限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长寿花正常条件下白天吸收二氧化碳而夜晚释放二氧化碳;干旱条件下白天不吸收二氧化碳而夜晚吸收二氧化碳,结合题干信息其夜晚吸收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液泡中,白天释放并用于光合作用。 图乙表示细胞呼吸与环境中O2浓度关系,其中实线表示有氧呼吸强度与环境中O2浓度关系,虚线表示总的细胞呼吸强度与环境中O2浓度关系。 【详解】(1)题图甲中A点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其代表的是呼吸作用强度,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2)干旱条件下,在0—4时,长寿花吸收CO2并贮存在细胞液中,由于没有光照,缺乏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因此无法进行C3的还原。干旱条件下12—14时,CO2吸收速率为0,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主要来源于线粒体和液泡。 (3)图乙中细胞呼吸曲线有关的数据需在黑暗条件下测量。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在氧气浓度低于10%之前,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逐渐减弱直到消失,随氧气浓度的增加,有氧呼吸逐渐增强直至稳定;当氧气增加到一定浓度(15%)时,由于温度适宜,则呼吸强度不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内部因素的限制,即受细胞中酶的数量和酶活性的限制,使呼吸强度不再进一步变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判断图甲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差异和产生的原因,并能够根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的气体的变化情况判断图乙中两条曲线的含义。 27.著名科学家奥托·瓦博格提出:“为什么癌细胞大量消耗葡萄糖却不能高效产能?” 该疑问被称为“瓦博格效应”。为解决该疑问,科学家对大量癌细胞做了研究。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无氧呼吸产能较少,有科学家提出“瓦博格效应”是由缺氧导致的。为验证该结论,科学家将癌细胞放入克服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培养,发现____________,因此,否定了该推论。 (2)研究发现,癌细胞会选择性地抑制线粒体上丙酮酸载体(MPC)或使其部分缺失,从而间接抑制____________,同时可推断癌细胞所需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_阶段。 (3)进一步研究发现,癌细胞线粒体上丙酮酸载体(MPC)受抑或部分缺失会激活癌细胞无限增殖,为了验证该结论,实验的思路是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则支持该推论。 【答案】 (1). (氧气充足条件下)癌细胞依然不能高效产能 (2). 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3). 细胞呼吸第一 (4). 将线粒体上丙酮酸载体(MPC)重新引入癌细胞,对该癌细胞进行培养 (5). 癌细胞增殖受抑制或者不增殖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值;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 2、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合成的ATP数量最多。 3、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 【详解】(1)为验证“瓦博格效应”是由缺氧导致的推论的正确与否,可将癌细胞放入氧气充足条件下培养,如果癌细胞依然不能高效产能,则说明此推论不成立。 (2)根据题意分析,癌细胞选择性地抑制线粒体上丙酮酸载体(MPC)或使其部分缺失,将影响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同时可推断癌细胞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3)据题干信息分析,为验证该结论,可将线粒体上丙酮酸载体(MPC)重新引入癌细胞,对该癌细胞进行培养,若癌细胞增殖受抑制或不增殖,则符合该推论。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详细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根据有氧呼吸的三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及其发生的场所判断癌细胞消耗的能量来自于哪一个阶段。 28.人类心脏组织受损后难以再生。该现象可追溯到哺乳动物的祖先,随着它们恒温状态的建立,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减弱。 (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的反射过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文字和箭头)。 (2)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多倍体细胞通常不能分裂。 ①对比不同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如图。恒温动物的心脏组织因二倍体细胞比例____________,再生能力较差,由此表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____________相关。 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制备基因敲除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导致心脏细胞不受____________调节。与正常小鼠相比,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_____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正常小鼠。 ③以斑马鱼为材料进一步研究。将成年斑马鱼分成A、B两组,分别饲养在不同水箱中,A组作为对照,B组加入甲状腺激素。若B组斑马鱼心脏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比A组____________,则证明申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一致。 【答案】 (1).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2). ①低 (3). 负 (4). ②甲状腺激素 (5). 等于 (6). ③弱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据图分析,由变温动物到恒温动物的进化过程中,高等动物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但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较低,说明高等动物心脏再生能力较差。 【详解】(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会兴奋,兴奋经反射弧传至效应器,如汗腺、皮肤血管、立毛肌、骨骼肌、肾上腺、下丘脑内分泌细胞等,引起相应的效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的反射弧是:(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皮肤毛细血管。 (2)①由图可知,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低,由于恒温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故推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 ②基因敲除小鼠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故甲状腺激素不能作用于心脏细胞;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所以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仍然正常。 ③利用斑马鱼做实验时,A组无甲状腺激素,B组有甲状腺激素,若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抑制,即会抑制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则B组斑马鱼心脏受损后的再生能力会比对照组弱。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弄清楚甲状腺激素在体温调节过程的作用,并能够根据曲线图分析由变温动物向恒温动物进化的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和心脏中二倍体细胞的比例变化情况。 29.一对毛色正常鼠(P)交配,产下多只鼠(F1),其中一只雄鼠(甲)的毛色异常。已知该对亲本鼠不能再繁殖后代。假定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F1所有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都可成活(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两个亲本产生配子时同时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请回答: (1)亲本毛色正常鼠的基因型可能是Aa和Aa、____________、aa和aa。 (2)为探究雄鼠甲毛色异常的原因,用雄鼠甲分别与F1多只雌鼠交配。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①如果F2中毛色正常鼠与毛色异常鼠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_,则亲本毛色正常鼠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探究雄鼠甲毛色异常原因的另一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和Aa (2). ①2:1 (3). ②如果F2中毛色正常鼠与毛色异常鼠的比例约为3:1,则亲本毛色正常鼠产生配子时发生了隐性突变; (4). ③如果F2中毛色正常鼠与毛色异常鼠的比例约为1:1,则亲本毛色正常鼠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显性突变。 (5). 让F1毛色正常雌雄鼠随机交配获得F2,统计F2中毛色正常鼠与毛色异常鼠的比例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文“一对毛色正常鼠(P)交配,产下多只鼠(F1),其中一只雄鼠(甲)的毛色异常”分析,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的前提下,出现的这只毛色异常的雄鼠甲可能是基因突变产生,也可能是亲代正常毛色鼠都是隐性基因携带者。若属于基因突变产生,在只考虑一方亲本产生配子时发生突变,则分两种情况:一是显性突变,即a→A,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二是隐性突变,即A→a,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若属于亲代鼠都为携带者,则其基因型为Aa和Aa。由此可知,亲本毛色正常鼠的基因型可能有三种情况:Aa和Aa、AA和Aa、aa和aa。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毛色正常鼠的基因型可能有三种情况:Aa和Aa、AA和Aa、aa和aa。 (2)为探究雄鼠甲毛色异常的原因,可以用雄鼠甲分别与F1多只(毛色正常)雌鼠交配,观察统计F2中鼠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用假设——演绎法分析如下: ①如果亲本毛色正常鼠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即双亲是隐性基因携带者,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F1正常鼠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它们与雄鼠甲(aa)进行交配,产生的F2中毛色异常鼠(aa)的比例约为l/2×2/3=l/3,毛色正常鼠(A_)所占的比例为1-1/3=2/3,所以毛色正常鼠与毛色异常鼠的比例为2:1。 ②如果亲本毛色正常鼠产生配子时发生了隐性突变(A→a),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产生的F1中毛色正常鼠(A_)包括AA和Aa(二者的比例为1:1),它们与毛色异常的雄鼠甲(aa)交配,F1中毛色异常鼠所占的比例约为l/2×l/2=l/4,毛色正常鼠所占的比例为1-1/4=3/4,即毛色正常鼠与毛色异常鼠的比例为3:1。 ③如果亲本毛色正常鼠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显性突变(a→A),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F1产生的正常鼠的基因型全为aa,这只毛色异常鼠的基因型为Aa,F2中毛色正常鼠与毛色异常鼠的比例约为1:1。 (3)探究雄鼠甲毛色异常原因也可从子代正常毛色鼠入手,通过让这部分鼠随机交配,统计F2中毛色正常鼠与毛色异常鼠的比例。 如果亲本毛色正常鼠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F1正常鼠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它们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毛色异常鼠(aa)的比例约为2/3×2/3×l/4=l/9,毛色正常鼠(A_)所占的比例为1-1/9=8/9,所以毛色正常鼠与毛色异常鼠的比例为8:1。 如果亲本毛色正常鼠产生配子时发生了隐性突变(A→a),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产生的F1中毛色正常鼠(A_)包括AA和Aa,且比例为1:1,它们随机交配,F1中毛色异常鼠的比例约为1/2×1/2×1/4=1/16,毛色正常鼠所占的比例为1-1/16=15/16,即毛色正常鼠:毛色异常鼠的比例为15:1。 如果亲本毛色正常鼠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显性突变a→A,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F1产生的正常鼠的基因型全为aa,它们随机交配,产生的F2全部是正常毛色鼠,没有异常毛色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以“一对毛色正常鼠(P)交配,产下的多只F1鼠中有一只雄鼠甲的毛色异常”等信息为切入点,围绕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两个亲本产生配子时同时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明辨雄鼠甲出现的可能原因,并推知亲、子代的基因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围绕分离定律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二)选考题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0.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田中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的诗句,其中“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制加工的意思。泡菜是一种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美食。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制作泡菜的实践活动。 回答下列问题: (1)按清水与盐质量比为____________的比例制好盐水后,需将盐水煮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2)为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首先要配制亚硝酸盐标准显色液,并与样品进行____________。泡菜制作的第3—5天亚硝酸盐含量较高不宜食用,原因是____________。 (3)若将稀释105倍的某细菌菌液,用直接计数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 ①直接计数法:用吸管吸取0.1mL该菌液,滴于血球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待该细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用显微镜直接计数,并计算出每升菌液的细菌数目。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在五个固体培养基上分别接种0.1mL该细菌菌液,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分别为:20、40、152、154、156,则每升菌液中细菌数量为________个。 ③正常操作情况下,两种计数法中____________统计获得的数目偏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1 (2). 除去盐水中的氧气和杀菌 (3). 比较 (4). 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微生物作用下亚硝酸盐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5). ② (6). ③直接计数法 (7). 直接计数法无论菌体死活均被计数,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2分,合理答案给分) 【解析】 【分析】 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以用比色法测定,即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1)按清水与盐质量比为4:1的比例制好盐水后,需将盐水煮沸,其作用是除去盐水中的氧气和杀菌。 (2)为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首先要配制亚硝酸盐标准显色液,并与样品进行比较,泡菜制作的第3~5天亚硝酸盐含量较高不宜食用,原因是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微生物作用下亚硝酸盐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3)②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因此每升菌液中细菌数量个。 ③由于直接计数法无论菌体死活均被计数,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上述两种计数法中,直接计数法统计获得的细菌数量偏多,而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获得的细菌数量偏少。 【点睛】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 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 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1.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家将纯种安哥拉兔的两个4细胞胚胎移入一只纯种比利时兔的输卵管内,成功地产下两只纯种安哥拉兔,在此之后胚胎工程技术开始广泛地发展起来。请根据胚胎工程相关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的____________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 (2)在自然条件下受精过程是在雌性的输卵管内完成的,完成这个过程的前提是____________和卵子发育至____________期。受精作用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屏障包括____________。 (3)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这一时期称为卵裂期。其特点是:____________。 (4)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____________,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体培养时,ES细胞可以____________,可对其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答案】 (1). 早期胚胎或配子 (2). 精子获能 (3). MII中(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4). 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5). 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缩小 (6). 原始性腺 (7). 增殖而不发生分化 【解析】 【分析】 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的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胚胎工程涉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 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1)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的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 (2)自然状态下,精子需要进行获能处理,卵子在输卵管内发育到MI中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精卵细胞才能在输卵管结合完成受精过程;防止多精入卵有两道屏障:第一道是透明带反应、第二道是卵细胞膜反应。 (3)卵裂期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缩小。 (4)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当在体外培养时,ES细胞可以只增殖而不发生分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胚胎工程的概念、过程,明确正常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需要获能、卵细胞需要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进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答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