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50分)‎ ‎1.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有拟核 B.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 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2.下列有关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环式结构的十二肽水解时,需要水分子数为11个 B.脂质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储能物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C.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新陈代谢就越强,抗逆性越强 D.噬菌体的核酸彻底水解,可得到4种碱基、1种磷酸、1种五碳糖 ‎3.下列细胞或细胞结构中能合成多糖的有(  )‎ ‎①叶绿体 ②肝细胞 ③蓝藻 ④核糖体 ⑤线粒体 ⑥高尔基体 ⑦S型肺炎双球菌.‎ A.②③④ B.①③⑤⑦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⑥⑦‎ ‎4.下列有关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说明了各种生物膜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系,又有功能上的联系 B.不含磷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C.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D.伞藻嫁接实验证明了控制伞帽形状的是伞藻假根中的细胞核 ‎5.下列可以使ATP转化成ADP的过程是(  )‎ A.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血液 B.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D.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6.如图为渗透作用实验,开始如图(一),A代表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过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二),漏斗管内液面不再发生变化,H1、H2表示漏斗管内液面与清水的高度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中B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 B.图(二)中B的浓度等于C的浓度 C.图(一)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率大于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率 D.图(二)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率等于B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率 ‎7.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ATP与ADP之间时刻发生相互转化 B.骨骼肌剧烈运动时收缩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ATP C.动植物形成ATP的途径分别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D.ATP中含有的元素是C、H、O、N、P ‎8.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中耕松土是为了促进植物根细胞有氧呼吸 B.果蔬储藏在低温、低氧和干燥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C.用透气的“创可贴”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病原菌繁殖 D.慢跑等有氧运动可避免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使肌肉酸胀乏力 ‎9.李白诗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细胞学的角度分析,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下列哪项(  )‎ A.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从而妨碍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 B.细胞内的水分增多 C.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 D.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10.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细胞全能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有一套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信 C.斯图尔德的组织培养成功表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它的全能性就越低 ‎11.化学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总有少量的癌细胞依然能存活,因而常常引起肿瘤的复发.随着近年来的研究,人们发现了肿瘤干细胞,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癌组织中各细胞的致癌能力及对化学药物的抗性有很大差别 B.肿瘤干细胞的形成可能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 C.肿瘤干细胞具有持续分裂、分化的能力 D.一定剂量的化学药物可以特异性的杀伤恶性肿瘤细胞 ‎1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实验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解离液为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目的是杀死并固定住细胞 C.制片时需压片,目的是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13.下列有关实验试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苏丹Ⅲ和苏丹Ⅳ染液分别将脂肪染成红色和橘黄色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使用15%的盐酸,其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液进入细胞 C.无水乙醇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D.0.3g/l的蔗糖溶液用于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 ‎14.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象,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DNA数为8,单体数为0‎ B.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乙细胞中的①和②可同属一个染色体组 C.如果P为X染色体,则Q一定是Y染色体,两者同源区段可携带等位基因 D.染色体P和Q 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5.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呈蓝黑色,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16.如图所示为四个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四图都可能表示白化病遗传的家系 B.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C.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基因携带者 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 ‎17.有关遗传学发展史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弗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B.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推断染色体与基因有明显的平行关系 C.摩尔根等运用假说﹣演绎法,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克里克等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8.如图的甲、乙为染色体配对时出现的一种现象,丙、丁是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现象,①至④是对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或结果的解释,其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图甲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缺失 ②图乙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倒位 ‎③图丙会导致染色体片段重复 ④图丁会导致基因重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20.如图是高等生物多聚核糖体合成肽链的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翻译的过程,图中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 B.多聚核糖体合成的多条肽链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互不相同 C.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100个水分子,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2个O原子 D.细胞中核糖体越多,合成一条肽链所需时间越短 ‎21.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A液、B液、C液共同组成内环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 B.与A液相比较,B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B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D.胃蛋白酶、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2.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适宜的pH和温度为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B.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调节,而坎农认为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23.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2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其原因是K+外流 B.兴奋时,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D.短期记忆与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5.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低下 B.乙肝疫苗间隔接种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原 C.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D.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鼻黏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白喉杆菌繁殖,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26.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原既可以是外来的病菌、病毒,也可以是自身癌变、衰老的细胞 B.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其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为过敏原,必须第二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才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D.器官移植后,通常需给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27.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但在胸腺中成熟,主要分布在淋巴和血液中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分化 D.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值、分化 ‎28.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X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某种激素的受体Y结合,致使甲状腺细胞持续被激发,产生高水平激素Z所致.对患者使用寡核苷酸UDP可减弱Graves病的症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Graves病属于过敏反应 B.Y是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C.UDP可能会抑制X的分泌 D.患者代谢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29.据报道,由于部分养鸡场每天给鸡饲喂大量的抗生素,导致养殖后期就有越来越多的鸡死亡.于是为了缩短养殖周期,还要给鸡大量喂食地塞米松,这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引起动物体重增加、肥胖等症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于甲状腺激素,如图显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丙的名称是肾上腺,激素c是肾上腺皮质激素 B.c→甲,c→乙是机体的一种负反馈调节,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中激素c浓度的相对稳定 C.b激素的分泌受甲、丙分泌激素的调节 D.图中激素b的名称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器官乙的名称是垂体 ‎30.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是健康的正常人,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初期血糖的消耗量大于产生量 B.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引起的 C.给丙注射胰岛素能够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D.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两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两者明显不同 ‎31.图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的传递过程,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局部电流可由a传到c B.若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c表示传出神经的末梢部分 C.若a表示抗原,b表示B细胞,则c为T细胞 D.若该图表示细胞内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为转录 ‎32.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些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完成上述实验的科学家依次是卡尔文、鲍森•詹森、拜尔、温特 B.图示四个实验都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 C.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D.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会造成,此实验也可在光下进行 ‎33.选取某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乙、丙切去顶芽,丁保留顶芽.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和4‎ B.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表现为直立生长 C.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现象不变的是甲和丙 D.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3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种子的萌发,脱落酸和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B.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C.2,4﹣D是生长素类似物,NAA是赤霉素类似物,它们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D.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高浓度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35.下列有关种群的特征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包括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D.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 ‎3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人群中遗传病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系中进行 C.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直接从培养液底部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不计压在边线上的个体数 ‎37.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38.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必然导致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B.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D.构成群落的种群数量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39.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小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B.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大的区别是起点不同 ‎4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菜市场内所有的生物与其周围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细菌属于分解者,或者属于生产者 D.食物链(网)也叫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4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为流动镶嵌模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于相应靶细胞,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肌肉细胞吸收葡萄糖,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D.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胞吞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42.科学家们在研究成体干细胞的分裂时提出这样的假说:成体干细胞总是将含有相对古老的DNA链(永生化链)的染色体分配给其中一个子代细胞,使其成为成体干细胞,同时将含有相对新的合成链染色体分配给另一个子代细胞,开始分化并最终衰老死亡(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成体干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B.从图中看出成体干细胞分裂时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染色体随机分配 C.通过该方式可以减少成体干细胞积累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碱基突变 D.根据该假说可以推测生物体内的成体干细胞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43.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 C.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44.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分析正确的是(  )‎ ‎①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葡萄糖为其直接供能;‎ ‎②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③某段DNA中的基因发生突变,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④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I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 ‎⑤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I、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 A.①④ B.②⑤ C.④⑤ D.①⑤‎ ‎45.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B、C、D均可接收反射弧传来的信号 C.刺激图中②、③任一部位,都不能引起反射 D.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46.如图①、②表示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导常见的两种方式;③、④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过程可用方式②和③表示 B.下丘脑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到达靶细胞的过程可用方式②→①表示 C.胰岛素和性激素都能通过④的方式作用于靶细胞 D.信息分子在结构1中是细胞外液运输,而在结构2和3运输到靶细胞则是细胞内液运输 ‎47.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病.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表:‎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注射TRH前 ‎<10mU/L ‎<10mU/L ‎<10mU/L ‎10﹣40mU/L 注射TRH后 ‎10﹣40mU/L ‎10﹣40mU/L ‎<10mU/L ‎>40mU/L 经诊断甲为下丘脑功能缺陷,下列对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病人乙是垂体功能缺陷、病人丙是甲状腺功能缺陷 B.注射TRH后,三位病人的甲状腺激素浓度都可以暂时恢复正常 C.表中数据不能说明“下丘脑一腺垂体一甲状腺”之间存在反馈调节 D.TRH与TSH的作用相同 ‎48.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可得结论,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抑制和促进 B.由该图的结果能判断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 C.为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4种培养基 D.由图可知激素类似物甲促进微型月季生根的最适浓度 ‎49.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中,N4/N2×100%的值一般为10%﹣20%‎ B.若N6全部来自N4,则蜣螂未获得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通过构建生态农业,大大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使能量能够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散失的热能重新用于合成有机物,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 ‎50.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所示(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②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 ‎ ‎③图中X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④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③④‎ ‎ ‎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51.请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问题.‎ ‎(1)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所做的实验.据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答不全不得分).要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容器标号是  .‎ 容器 植物种类 部位 光质 温度(℃)‎ O2增加量(mL/8小时)‎ ‎1‎ 菠菜 叶 红 ‎22‎ ‎120‎ ‎2‎ 菠菜 叶 黄 ‎22‎ ‎15‎ ‎3‎ 菠菜 根 红 ‎22‎ ‎﹣10‎ ‎4‎ 秋海棠 叶 红 ‎22‎ ‎80‎ ‎5‎ 秋海棠 叶 黄 ‎22‎ ‎10‎ ‎(2)图1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图中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其中  (填“甲”、“乙”、“丙”或“丁”)的溶解度最大.四种色素中,甲和乙主要吸收  光.‎ ‎(3)图2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的CO2吸收量或产生量的影响.图中实线表示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由图可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其中与  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若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约是  ℃;若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植物  (能或不能)正常生长?‎ ‎52.请回答下列有一种无毒蛇的体表花纹颜色由两对基因(D和d,H和h)控制,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与性别无关.花纹颜色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表.‎ 基因组合 D、H同时存在(D_H_型)‎ D存在、H不存在(D_hh型)‎ H存在、D不存在(ddH_型)‎ D和H都不存在(ddhh型)‎ 花纹颜色 野生型(黑色、橘红色同时存在)‎ 橘红色 黑色 白色 现存在下列三个杂交组合,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野生型×白色→F1: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 乙:黑色×橘红色→F1:全部都是野生型 ‎(1)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  ,属于假说﹣演绎法的  阶段,甲组杂交,F1的四种表现型比例是  .‎ ‎(2)让乙组F1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表现为橘红色的有120条,那么表现为黑色的杂合子理论上有  条.‎ ‎(3)野生型与橘红色个体杂交,后代中白色个体的概率最大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  .‎ ‎53.如图是下丘脑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相关激素,A、B、C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缺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释放量增多的激素是[  ]  (括号内填图中标号,其后填名称),其作用是促进A、B  ,另一方面,   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2)正常机体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  (填图中标号)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为  调节.‎ ‎(3)某同学未吃早饭,上午第四节课感到头晕,此时  细胞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  ,与它作用相反的激素是  .‎ ‎(4)大脑皮层感知紧急信号后,通过C途径作用于肾上腺可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肾上腺的合成和分泌活动还受激素⑥的调节,这说明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受  的调节.‎ ‎54.10分每空2分关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由来已久,请根据下列事实回答有关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生长素(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那么,这种分布不均,是由于单侧光破坏了向光侧的IAA造成的,还是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重新分配造成的呢?有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在A、B、C、D四个实验中,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问题上又获得了新的进展.他们用更精密的方法测定了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的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IAA的含量,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植物 IAA分布(%)‎ 向光侧 背光侧 A ‎50.0‎ ‎50.0‎ B ‎50.2‎ ‎49.8‎ C ‎50.1‎ ‎49.9‎ D ‎49.5‎ ‎50.5‎ 同时,他们还发现这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浓度明显高于背光一侧.根据上述两个事实推测,就这几种植物而言,其向光性是由于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具有  的作用而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还与  有关.‎ ‎ ‎ ‎2016-2017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50分)‎ ‎1.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有拟核 B.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 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中的一种,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 ‎【解答】解:A、蓝藻有拟核,酵母菌有细胞核,故A选项错误;‎ B、蓝藻和酵母菌均能进行有氧呼吸,故B选项正确;‎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故C选项错误;‎ D、蓝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酵母菌不能,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 ‎ ‎2.下列有关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环式结构的十二肽水解时,需要水分子数为11个 B.脂质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储能物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C.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新陈代谢就越强,抗逆性越强 D.噬菌体的核酸彻底水解,可得到4种碱基、1种磷酸、1种五碳糖 ‎【考点】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链状)肽链数.‎ ‎2、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3、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细胞内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自由水在生物体内流动还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强,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情况下,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 ‎4、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答】解:A、一个环式结构的十二肽中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12个,水解时需要的水分子数=肽键数=12个,A错误;‎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具有促进人或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的作用,B错误;‎ C、细胞中的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新陈代谢就越强,但抗逆性越弱,C错误;‎ D、噬菌体是一种DNA病毒,体内只含有DNA一种的核酸,DNA彻底水解可得到4种碱基(A、T、G、C)、1种磷酸、1种五碳糖(脱氧核糖),D正确.‎ 故选:D.‎ ‎ ‎ ‎3.下列细胞或细胞结构中能合成多糖的有(  )‎ ‎①叶绿体 ②肝细胞 ③蓝藻 ④核糖体 ⑤线粒体 ⑥高尔基体 ⑦S型肺炎双球菌.‎ A.②③④ B.①③⑤⑦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⑥⑦‎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植物细胞的多糖包括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的多糖是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 ‎【解答】解:①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①正确;‎ ‎②肝细胞能合成肝糖原,②正确;‎ ‎③蓝藻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③正确;‎ ‎④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不能合成多糖,④错误;‎ ‎⑤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不能合成多糖,⑤错误;‎ ‎⑥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因此高尔基体可以合成多糖,⑥正确;‎ ‎⑦S型肺炎双球菌含有多糖类的荚膜,因此能合成多糖,⑦正确.‎ 故选:D.‎ ‎ ‎ ‎4.下列有关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说明了各种生物膜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系,又有功能上的联系 B.不含磷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C.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D.伞藻嫁接实验证明了控制伞帽形状的是伞藻假根中的细胞核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细胞核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解答】解:A、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说明了各种生物膜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系,又有功能上的联系,A正确;‎ B、不含磷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B正确;‎ C、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C正确;‎ D、伞藻嫁接实验证明了伞帽形状与假根中的细胞核有关,D错误.‎ 故选:D.‎ ‎ ‎ ‎5.下列可以使ATP转化成ADP的过程是(  )‎ A.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血液 B.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D.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解答】解:A、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使ATP转化成ADP,A正确;‎ B、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因而不能使ATP转化成ADP,B错误;‎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但需要消耗能量,因而不能使ATP转化成ADP,C错误;‎ D、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属于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因而不能使ATP转化成ADP,D错误.‎ 故选:A.‎ ‎ ‎ ‎6.如图为渗透作用实验,开始如图(一),A代表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过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二),漏斗管内液面不再发生变化,H1、H2表示漏斗管内液面与清水的高度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中B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 B.图(二)中B的浓度等于C的浓度 C.图(一)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率大于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率 D.图(二)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率等于B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率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1、渗透作用指的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水从水浓度高的地方向水浓度低的地方运输,而水的浓度越高,则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就越低,所以综合分析,水运输的方向就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越高,水分运输的就越多.‎ ‎【解答】解:A、根据图二的结果H1>H2可知,图(一)中B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A正确;‎ B、图(二)中高度都不在上升,但B和C的浓度不一定相等,B错误;‎ C、由于B的蔗糖溶液的浓度比C的蔗糖浓度高,所以图(一)中A的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大于A的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度,C正确;‎ D、图二中B的水柱不再上升,所以水分由A进入B和水分由B进入A是相等的,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 ‎ ‎7.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ATP与ADP之间时刻发生相互转化 B.骨骼肌剧烈运动时收缩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ATP C.动植物形成ATP的途径分别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D.ATP中含有的元素是C、H、O、N、P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ATP的有关知识.‎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解答】解:A、人体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在生活细胞中是永不停息地进行着,这即可以避免一时用不尽的能量白白流失掉,又保证了及时供应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A正确;‎ B、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故骨骼肌剧烈运动时收缩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ATP,B正确;‎ C、动物形成ATP的途径是细胞呼吸,植物形成ATP的途径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C错误;‎ D、ATP中含有的元素是C、H、O、N、P五种元素,D正确.‎ 故选:C.‎ ‎ ‎ ‎8.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中耕松土是为了促进植物根细胞有氧呼吸 B.果蔬储藏在低温、低氧和干燥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C.用透气的“创可贴”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病原菌繁殖 D.慢跑等有氧运动可避免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使肌肉酸胀乏力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能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量能量.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的含量,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水果、蔬菜应储存在低氧、一定湿度和零上低温的环境下;粮食应该储存在低氧、干燥和零上低温的环境下.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制造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破伤风杆菌的代谢.慢跑时主要从有氧呼吸中获取能量,可避免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使肌肉酸胀乏力.‎ ‎【解答】解:A、中耕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A正确;‎ B、水果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细胞代谢旺盛,有机物消耗多;而在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所以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适宜的湿度能保证水果水分的充分储存,从而保证水果肉质鲜美.因此在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条件下,最有利于水果保鲜,B错误;‎ C、由于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所以在包扎伤口时,可选用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以达到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避免厌氧病原菌繁殖,C正确;‎ D、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原因之一是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会使肌肉产生酸胀乏力的感觉,D正确.‎ 故选:B.‎ ‎ ‎ ‎9.李白诗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细胞学的角度分析,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下列哪项(  )‎ A.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从而妨碍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 B.细胞内的水分增多 C.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 D.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考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据此答题.‎ ‎【解答】解:A、细胞衰老后,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从而妨碍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A正确;‎ B、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水分减少,B错误;‎ C、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某些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C正确;‎ D、细胞衰老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其物质运输能力降低,D正确.‎ 故选:B.‎ ‎ ‎ ‎10.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细胞全能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有一套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信 C.斯图尔德的组织培养成功表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它的全能性就越低 ‎【考点】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及其应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 ‎【分析】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不同,一般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所以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更容易发育成完整个体.‎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解答】解:A、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错误;‎ B、细胞全能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有一套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信,B正确;‎ C、植物组织培养成功表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D、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它的全能性就越低,D正确.‎ 故选:A.‎ ‎ ‎ ‎11.化学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总有少量的癌细胞依然能存活,因而常常引起肿瘤的复发.随着近年来的研究,人们发现了肿瘤干细胞,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癌组织中各细胞的致癌能力及对化学药物的抗性有很大差别 B.肿瘤干细胞的形成可能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 C.肿瘤干细胞具有持续分裂、分化的能力 D.一定剂量的化学药物可以特异性的杀伤恶性肿瘤细胞 ‎【考点】恶性肿瘤的防治.‎ ‎【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解:A、化学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总有少量的癌细胞依然能存活,说明癌组织中各细胞的致癌能力及对化学药物的抗性有很大差别,A正确;‎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全能性,都可以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体细胞,C正确;‎ D、由于少量的癌细胞具有抗药性,因此一定剂量的化学药物不可以杀伤恶性肿瘤细胞,而且对身体中所有的细胞都有杀伤作用,D错误.‎ 故选:D.‎ ‎ ‎ ‎1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实验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解离液为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目的是杀死并固定住细胞 C.制片时需压片,目的是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所以观察到的间期的细胞数目远远多于其他时期的细胞数目.赤道板表示细胞中央的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该实验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其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 ‎【解答】解:A、实验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正确;‎ B、解离液为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目的是使植物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B错误;‎ C、制片时需压片,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散开来,C错误;‎ D、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无法观察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 ‎ ‎13.下列有关实验试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苏丹Ⅲ和苏丹Ⅳ染液分别将脂肪染成红色和橘黄色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使用15%的盐酸,其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液进入细胞 C.无水乙醇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D.0.3g/l的蔗糖溶液用于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苏丹Ⅲ和苏丹Ⅳ染液分别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和红色,A错误;‎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使用8%的盐酸,其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液进入细胞,B错误;‎ C、无水乙醇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C错误;‎ D、0.3g/l的蔗糖溶液用于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D正确.‎ 故选:D.‎ ‎ ‎ ‎14.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象,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DNA数为8,单体数为0‎ B.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乙细胞中的①和②可同属一个染色体组 C.如果P为X染色体,则Q一定是Y染色体,两者同源区段可携带等位基因 D.染色体P和Q 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由丙图分析可确定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4条且该动物为雄性,甲图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丙图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丁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解答】解:A、由题意分析,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应有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为0,DNA为8个,故A正确;‎ B、图中只有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乙细胞中③和④是非同源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故B正确;‎ C、染色体P和Q是非同源染色体,而X和Y是同源染色体,故C错误;‎ D、丙细胞中,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C正确;‎ 故选:C.‎ ‎ ‎ ‎15.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呈蓝黑色,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配子中只存在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杂合子的配子种类能够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杂合子测交能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解答】解: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A错误;‎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呈蓝黑色,呈红褐色,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但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只能验证,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C.‎ ‎ ‎ ‎16.如图所示为四个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四图都可能表示白化病遗传的家系 B.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C.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基因携带者 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甲图: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女儿,说明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乙图: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丙图: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但女患者的儿子正常,因此该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分析丁图:双亲均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解答】解:A、根据分析可知,丁图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可能是白化病遗传的家系,A错误;‎ B、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和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B正确;‎ C、乙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是该病基因携带者,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不是该病基因的携带者,C错误;‎ D、丁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家系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D错误.‎ 故选:B.‎ ‎ ‎ ‎17.有关遗传学发展史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弗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B.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推断染色体与基因有明显的平行关系 C.摩尔根等运用假说﹣演绎法,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克里克等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伴性遗传.‎ ‎【分析】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格里菲斯利用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艾弗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分别于R型细菌混合,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各种成分的作用;‎ 郝尔希和蔡斯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解答】解:A、艾弗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分别于R型细菌混合,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各种成分的作用,没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 B、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推断染色体与基因有明显的平行关系,B正确;‎ C、摩尔根等运用假说﹣演绎法,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正确;‎ D、克里克等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A.‎ ‎ ‎ ‎18.如图的甲、乙为染色体配对时出现的一种现象,丙、丁是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现象,①至④是对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或结果的解释,其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图甲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缺失 ②图乙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倒位 ‎③图丙会导致染色体片段重复 ④图丁会导致基因重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交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解答】解:①图甲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缺失,也可能是某一片段发生重复,正确;‎ ‎②倒位是指染色体断裂后倒转180°后重新接合起来,造成这段染色体上基因位置顺序颠倒,所以图乙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倒位,正确;‎ ‎③图丙是易位,即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但不会导致染色体片段重复,错误; ‎ ‎④图丁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交换片段,因此会导致基因重组,正确.‎ 所以正确的有①②④.‎ 故选D.‎ ‎ ‎ ‎1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 C、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 D、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的,D错误.‎ 故选:C.‎ ‎ ‎ ‎20.如图是高等生物多聚核糖体合成肽链的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翻译的过程,图中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 B.多聚核糖体合成的多条肽链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互不相同 C.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100个水分子,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2个O原子 D.细胞中核糖体越多,合成一条肽链所需时间越短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一个mRNA分子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过程,这样可以加快翻译的速度,能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根据图中多肽链的长度可以判断核糖体沿着mRNA的移动方向.‎ ‎【解答】解:A、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推知图中核糖体从右向左移动,A错误;‎ B、多聚核糖体合成的多条肽链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都相同,因为控制它们合成的模板相同,B错误;‎ C、每条多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100个水分子,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0+2=102个氧原子,C正确;‎ D、细胞中核糖体越多,合成蛋白质的效率越高,但合成一条肽链所需得时间不变,D错误.‎ 故选:C.‎ ‎ ‎ ‎21.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A液、B液、C液共同组成内环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 B.与A液相比较,B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B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D.胃蛋白酶、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图示:A液是组织液,B液血浆,C是淋巴,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内环境;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相互交换物质,而A→C→B之间是单向的.‎ ‎【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A正确;‎ 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正确;‎ C、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B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C.‎ ‎ ‎ ‎22.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适宜的pH和温度为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B.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调节,而坎农认为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的pH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A正确;‎ B、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调节,而坎农认为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B正确;‎ C、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内,C错误;‎ D、内环境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之一,D正确.‎ 故选:C.‎ ‎ ‎ ‎23.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分别是感受器、效应器、突触后膜、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与B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错误;‎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还需要刺激E点,在D处测不到电位变化,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无法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D错误.‎ 故选:C.‎ ‎ ‎ ‎2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其原因是K+外流 B.兴奋时,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D.短期记忆与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状态时神经元中K+通道开放,K+大量外流,使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细胞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解答】解: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中K+通道开放,K+大量外流,使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正确;‎ B、兴奋时,兴奋传导的分析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C错误;‎ D、短期记忆与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C.‎ ‎ ‎ ‎25.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低下 B.乙肝疫苗间隔接种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原 C.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D.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鼻黏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白喉杆菌繁殖,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滋病患者易患多种传染病或恶性肿瘤,是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或监控、清除功能低下,A错误;‎ B、乙肝疫苗间隔接种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错误;‎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正确;‎ D、鼻粘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 ‎ ‎26.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原既可以是外来的病菌、病毒,也可以是自身癌变、衰老的细胞 B.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其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为过敏原,必须第二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才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D.器官移植后,通常需给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体液免疫,过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细胞核血细胞膜的表面 ‎【解答】解:A、抗原既可以是外来的病菌、病毒,也可以是自身癌变、衰老的细胞,A正确;‎ B、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B错误;‎ C、初次接触过敏原只产生抗体,不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C正确;‎ D、器官移植后,通常需给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防止出现免疫排斥现象,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D正确.‎ 故选:B.‎ ‎ ‎ ‎27.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但在胸腺中成熟,主要分布在淋巴和血液中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分化 D.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值、分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 ‎【解答】解:A、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主要分布在淋巴和血液中,A正确;‎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B正确;‎ C、大多数B细胞必须依靠某种T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分化,C错误;‎ D、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引起B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 故选:C.‎ ‎ ‎ ‎28.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X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某种激素的受体Y结合,致使甲状腺细胞持续被激发,产生高水平激素Z所致.对患者使用寡核苷酸UDP可减弱Graves病的症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Graves病属于过敏反应 B.Y是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C.UDP可能会抑制X的分泌 D.患者代谢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A、Graves病属于免疫失调病中的自身免疫病,A错误;‎ B、由于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只有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相应激素,因此Y是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对患者使用寡核苷酸UDP可减弱Graves病的症状,可能是UDP通过抑制抗体X的分泌所起的作用,C正确;‎ D、激素Z即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 故选:A.‎ ‎ ‎ ‎29.据报道,由于部分养鸡场每天给鸡饲喂大量的抗生素,导致养殖后期就有越来越多的鸡死亡.于是为了缩短养殖周期,还要给鸡大量喂食地塞米松,这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引起动物体重增加、肥胖等症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于甲状腺激素,如图显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丙的名称是肾上腺,激素c是肾上腺皮质激素 B.c→甲,c→乙是机体的一种负反馈调节,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中激素c浓度的相对稳定 C.b激素的分泌受甲、丙分泌激素的调节 D.图中激素b的名称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器官乙的名称是垂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释放相应的促激素,体内某种激素含量高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称为反馈调节.据图示可知,图中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肾上腺,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为肾上腺皮质激素.‎ ‎【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丙的名称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c是肾上腺皮质激素,A正确;‎ B、c→甲,c→乙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抑制作用,是机体的一种负反馈调节,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中激素c浓度的相对稳定,B正确;‎ C、b激素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受甲的分级调节和丙分泌激素的反馈调节,C正确;‎ D、b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D错误.‎ 故选:D.‎ ‎ ‎ ‎30.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是健康的正常人,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初期血糖的消耗量大于产生量 B.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引起的 C.给丙注射胰岛素能够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D.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两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两者明显不同 ‎【分析】分析题意:甲的胰岛功能正常,所以其尿液中不含葡萄糖.乙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丙体内含有抗胰岛素的受体,从而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因而尽管注射胰岛素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乙丙二人来说,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极低甚至没有,从而出现尿中含有葡萄糖症状.因此,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是蓝色、砖红色、砖红色.在运动的初期,由于机体需能激增而导致血糖消耗速率迅速增加.由于机体血糖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导致血糖消耗速率大于产生速率,从而导致机体血糖浓度降低.在机体负反馈调节的作用下,机体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量会增加,其作用使血糖产生速率加快,最终达到血糖的动态平衡.‎ ‎【解答】解:A、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相对稳定,当人运动时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从而血糖浓度降低;故A正确.‎ B、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存在反馈调节机制,通过激素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使肾上腺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明显增加,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故B正确.‎ C、丙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表明能分泌出正常的胰岛素出来,但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胰岛素不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因而尽管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故C错误.‎ D、用斐林试剂检测甲、乙、丙空腹时的尿样,可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浅蓝色、砖红色、砖红色;故D正确.‎ 故选C.‎ ‎ ‎ ‎31.图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的传递过程,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局部电流可由a传到c B.若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c表示传出神经的末梢部分 C.若a表示抗原,b表示B细胞,则c为T细胞 D.若该图表示细胞内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为转录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 该图可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 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等.‎ ‎【解答】解:A、若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A错误;‎ B、若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c表示突触后膜,为传出神经的胞体或树突膜,B错误;‎ C、若a表示抗原,b表示T细胞,则c表示B细胞,C错误;‎ D、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为转录,e为翻译,D正确.‎ 故选:D.‎ ‎ ‎ ‎32.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些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完成上述实验的科学家依次是卡尔文、鲍森•詹森、拜尔、温特 B.图示四个实验都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 C.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D.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会造成,此实验也可在光下进行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据图分析,实验一的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实验二说明尖端产生的刺激能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促进生长;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实验四中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得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表中鲍森﹣詹森的实验与拜尔的实验过程颠倒了,鲍森﹣詹森进行的是单侧光下生长素能够透过琼脂片的实验,而拜尔进行的是在黑暗条件下将尖端切下来,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两侧的实验.‎ ‎【解答】解:A、完成上述实验的科学家依次是达尔文、鲍森•詹森、拜尔、温特,A错误;‎ B、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来自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另外缺少空白对照,B错误;‎ C、据图分析:图一对照实验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感光向光弯曲生长,否则直立生长,实验二中,无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尖端与下部隔断的胚芽鞘可以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正确;‎ D、实验三对照实验自变量为尖端所放置的位置,结果胚芽鞘向对侧生长,在黑暗下进行,D错误.‎ 故选:C.‎ ‎ ‎ ‎33.选取某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乙、丙切去顶芽,丁保留顶芽.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和4‎ B.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表现为直立生长 C.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现象不变的是甲和丙 D.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甲植株去掉顶芽,植株即不生长,也不弯曲,但侧芽生长素降低,发育形成枝条.乙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丙植株去掉顶芽,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植株直立生长.丁植株进行对照,表现出向光性.‎ ‎【解答】解:A、最先发育成侧枝的是侧芽1,因为无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A错误;‎ B、乙组枝条向光弯曲生长,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B错误;‎ C、甲、丙均无尖端,所以生长素的分布与单侧光刺激无关,因而照光和不照光对其实验结果无影响,C正确;‎ D、感光部位是顶芽,则单侧光刺激对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丙植株直立生长,D错误.‎ 故选:D.‎ ‎ ‎ ‎3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种子的萌发,脱落酸和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B.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C.2,4﹣D是生长素类似物,NAA是赤霉素类似物,它们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D.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高浓度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而赤霉素能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两者表现为拮抗作用,A错误;‎ B、赤霉素合成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B错误;‎ C、2,4﹣D和NAA是生长素类似物,它们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C错误;‎ D、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当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高,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 ‎ ‎35.下列有关种群的特征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包括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D.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特征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包括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正确;‎ C、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别比例是只能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C错误;‎ D、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D正确.‎ 故选:C.‎ ‎ ‎ ‎3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人群中遗传病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系中进行 C.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直接从培养液底部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不计压在边线上的个体数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解答】解:A、部分鲤鱼的标志物脱落,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根据以上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 C、进行酵母菌计数时,应该将培养液振动摇匀后取样,若直接从培养液底部取样则会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C错误;‎ D、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D.‎ ‎ ‎ ‎37.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加快增长;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酵母菌种群数量减慢增长;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cd段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e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解答】解:A、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因此在b点两侧,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A正确;‎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正确;‎ D、本实验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对照,D错误.‎ 故选:D.‎ ‎ ‎ ‎38.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必然导致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B.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D.构成群落的种群数量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不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也可能两种生物的竞争能力不相上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不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也可能两种生物的竞争能力不相上下,A错误;‎ B、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B正确;‎ C、弃耕农田演替到什么阶段取决于环境条件,C错误;‎ D、构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错误.‎ 故选:B.‎ ‎ ‎ ‎39.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小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B.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大的区别是起点不同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 ‎【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2、群落的结构特征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3、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4、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答】解:A、大、小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 B、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正确;‎ C、土壤小动物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错误;‎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大的区别是起点不同,D正确.‎ 故选:C.‎ ‎ ‎ ‎4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菜市场内所有的生物与其周围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细菌属于分解者,或者属于生产者 D.食物链(网)也叫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其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解答】解:A、菜市场内的生物与其周围的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 C、有的细菌属于分解者,有的细菌属于生产者,有的细菌属于消费者,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D正确.‎ 故选:D.‎ ‎ ‎ ‎4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为流动镶嵌模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于相应靶细胞,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肌肉细胞吸收葡萄糖,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D.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胞吞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1、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解答】解: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为流动镶嵌模型,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于相应靶细胞,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 C、肌肉细胞吸收葡萄糖,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C正确;‎ D、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胞吞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D错误.‎ 故选:D.‎ ‎ ‎ ‎42.科学家们在研究成体干细胞的分裂时提出这样的假说:成体干细胞总是将含有相对古老的DNA链(永生化链)的染色体分配给其中一个子代细胞,使其成为成体干细胞,同时将含有相对新的合成链染色体分配给另一个子代细胞,开始分化并最终衰老死亡(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成体干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B.从图中看出成体干细胞分裂时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染色体随机分配 C.通过该方式可以减少成体干细胞积累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碱基突变 D.根据该假说可以推测生物体内的成体干细胞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胚胎干细胞的知识.‎ ‎1、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从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 ‎2、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3、胚胎干细胞可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症,如帕金森综合症.还可培育出人造器官,解决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解答】解:A、成体干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A正确;‎ B、从图中看不出成体干细胞分裂时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染色体不是随机分配,B错误;‎ C、通过该方式可以减少成体干细胞积累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碱基突变,C正确;‎ D、从图中可以推测生物体内的成体干细胞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 ‎ ‎43.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 C.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考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没有白眼残翅雄果蝇,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白眼残翅雌果蝇基因型是bbXrXr,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DNA含量加倍,基因组成是bbbbXrXrXrXr,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细胞,DNA含量减半,基因型bbXrXr.‎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_XRX﹣,白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了BbXrY,F1代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说明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故A正确;‎ B、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1/2的含Xr,亲本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也有1/2的含Xr,故B正确;‎ C、Fl代出现长翅果蝇的概率是3/4,出现雄果蝇的概率为1/2,所以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故C错误;‎ D、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在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基因加倍,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bbbbXrXrXrXr,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bbXrXr,故D正确.‎ 故选C.‎ ‎ ‎ ‎44.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分析正确的是(  )‎ ‎①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葡萄糖为其直接供能;‎ ‎②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③某段DNA中的基因发生突变,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④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I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 ‎⑤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I、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 A.①④ B.②⑤ C.④⑤ D.①⑤‎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其中Ⅰ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Ⅱ表示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Ⅲ表示蛋白质体现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解:①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TP为其直接供能,故①错误;‎ ‎②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故②错误;‎ ‎③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故③错误;‎ ‎④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的茎秆粗壮,果实中蛋白质等含量丰富,由此可见多倍体细胞内I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故④正确;‎ ‎⑤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后才表现出来,故⑤正确.‎ 故选:C.‎ ‎ ‎ ‎45.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B、C、D均可接收反射弧传来的信号 C.刺激图中②、③任一部位,都不能引起反射 D.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图中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注意感器是由感觉神经末稍组成,效应器则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图中神经元有6个,但显示胞体的只有4个.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由轴突到胞体或到突触,不能如C所示由胞体到轴突.能识别突触结构,突触即神经细胞间相连接的结构;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所受的刺激越丰富,神经细胞间形成的突触越多,小孩将越聪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细胞间传导是单向的.‎ ‎【解答】解:A、兴奋的传导方向由感受器沿传入神经经过神经中枢,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产生反应,传导方向是④③②①,A正确;‎ B、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由轴突传递到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反向传递,C的方向是错误的,B错误;‎ C、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刺激图中②③任一部位,都不能引起反射,C正确;‎ D、图中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不能运动,但是能产生感觉,D正确.‎ 故选:B.‎ ‎ ‎ ‎46.如图①、②表示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导常见的两种方式;③、④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过程可用方式②和③表示 B.下丘脑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到达靶细胞的过程可用方式②→①表示 C.胰岛素和性激素都能通过④的方式作用于靶细胞 D.信息分子在结构1中是细胞外液运输,而在结构2和3运输到靶细胞则是细胞内液运输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激素调节,激素通过体液运输;②是神经调节,神经递质会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不同的信号分子在细胞中的受体分布的位置不同,如激素中,蛋白质类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而性激素属于固醇,能够进入细胞,因此受体存在于细胞内.‎ ‎【解答】解:A、下丘脑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过程可用方式①和③表示,②表示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A错误;‎ B、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分泌神经递质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激素通过体液传送到达靶细胞,即用方式②→①表示,B正确;‎ C、抗利尿激素通过③的方式作用于靶细胞上特异性的受体;性激素属于固醇,能通过④的方式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 D、信息分子在结构2中传送时,先在前一个神经元的递质小泡中包裹,到达突触前膜,然后分泌到突触间隙(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B.‎ ‎ ‎ ‎47.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病.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表:‎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注射TRH前 ‎<10mU/L ‎<10mU/L ‎<10mU/L ‎10﹣40mU/L 注射TRH后 ‎10﹣40mU/L ‎10﹣40mU/L ‎<10mU/L ‎>40mU/L 经诊断甲为下丘脑功能缺陷,下列对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病人乙是垂体功能缺陷、病人丙是甲状腺功能缺陷 B.注射TRH后,三位病人的甲状腺激素浓度都可以暂时恢复正常 C.表中数据不能说明“下丘脑一腺垂体一甲状腺”之间存在反馈调节 D.TRH与TSH的作用相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切除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减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减少,导致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减少. ‎ ‎2.切除垂体,首先是甲状腺缺少促甲状腺激素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下丘脑受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中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3.切除甲状腺,首先是甲状腺激素减少,垂体与下丘脑受到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这里要注意的是,下丘脑与垂体上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当甲状腺激素对它们的刺激减弱时,TRH与TSH的分泌就会增多.还有激素的增加或减少是切除某一器官后的连锁反应,所以,首先应考虑的是被切除的器官分泌的激素的减少,再考虑这种激素减少引起的后果.‎ ‎【解答】解:A、病人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量没有增加,说明病人乙是垂体功能缺陷.三个病人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病,题干中已经诊断甲为下丘脑功能缺陷,则丙为甲状腺功能缺陷,A正确;‎ B、从根据表格数据看出,注射TRH后,病人甲丙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可以暂时恢复正常;病人乙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甲状腺激素浓度仍然偏低,B错误;‎ C、在人体内,下丘脑作为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其他内分泌腺,促进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激素,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过多,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称为负反馈调节.表中数据能说明“下丘脑一腺垂体一甲状腺”之间存在反馈调节,C错误;‎ D、TRH的作用:下丘脑分泌的TRH能促进垂体分泌TSH.TSH的作用:垂体分泌的TSH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TRH与TSH的作用明显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 ‎ ‎48.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可得结论,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抑制和促进 B.由该图的结果能判断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 C.为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4种培养基 D.由图可知激素类似物甲促进微型月季生根的最适浓度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分析题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激素类似物甲浓度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增多;而随着激素类似物乙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 ‎【解答】解:A、与对照组相比,5种不同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处理后,月季插条生根数均多于对照组,只能说明甲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A错误;‎ B、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由0至1μmol/L,月季枝条生根条数略有减少,且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实验设置的实际浓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确定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B错误;‎ C、若要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应设置分别含有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含有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同时含有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无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的四种培养基来进行培养研究,C正确;‎ D、图中激素类似物甲的浓度在10μmol/L和50μmol/L时,微型月季生根最多,但浓度范围太大,不能确定激素类似物甲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应缩小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探究,D错误.‎ 故选:C.‎ ‎ ‎ ‎49.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中,N4/N2×100%的值一般为10%﹣20%‎ B.若N6全部来自N4,则蜣螂未获得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通过构建生态农业,大大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使能量能够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散失的热能重新用于合成有机物,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介于10%~20%之间;‎ ‎3、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呼吸消耗、流行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解答】解:A、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介于10%~20%之间,因此自然生态系统中,×100%的值一般为10%﹣20%,A错误;‎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因此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N6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正确;‎ C、通过构建生态农业,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后不能再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 ‎ ‎50.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所示(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②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 ‎ ‎③图中X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④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储存量=同化量﹣呼吸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解答】解:①被蜘蛛吃下而未被同化的能量不属于蜘蛛同化的能量,仍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①正确;‎ ‎②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蜘蛛至少是第三营养级,所以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②正确;‎ ‎③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代谢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正确;‎ ‎④能量传递效率指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能量的比值,由于猎物同化的能量不能获得,所以不能计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④正确.‎ 所以正确的①②③④.‎ 故选:A.‎ ‎ ‎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51.请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问题.‎ ‎(1)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所做的实验.据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光质、植物的种类、植物的部位 (答不全不得分).要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容器标号是 1和2(或4和5) .‎ 容器 植物种类 部位 光质 温度(℃)‎ O2增加量(mL/8小时)‎ ‎1‎ 菠菜 叶 红 ‎22‎ ‎120‎ ‎2‎ 菠菜 叶 黄 ‎22‎ ‎15‎ ‎3‎ 菠菜 根 红 ‎22‎ ‎﹣10‎ ‎4‎ 秋海棠 叶 红 ‎22‎ ‎80‎ ‎5‎ 秋海棠 叶 黄 ‎22‎ ‎10‎ ‎(2)图1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图中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其中 丁 (填“甲”、“乙”、“丙”或“丁”)的溶解度最大.四种色素中,甲和乙主要吸收 红光和蓝紫 光.‎ ‎(3)图2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的CO2吸收量或产生量的影响.图中实线表示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由图可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其中与 光合 ‎ 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若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约是 30 ℃;若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植物 能 (能或不能)正常生长?‎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分析表格和曲线.分析表格,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可以判断表格中1和2,1和3,1和4,4和5均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分别为:光的颜色、器官的种类、植物种类、光的颜色,实验的因变量均为氧气的增加量,因此根据表格中氧气的增加量可以作出相应判断.‎ 分析曲线图时,关键要找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并且要求植物生长,必须净光合作用量大于0(即实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值大于0).‎ ‎【解答】解:(1)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中容器1和2或容器4和5均探究了同一植物相同部位在不同光质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容器1和3探究了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光合作用强度;容器1和4或容器2和5均探究了不同植物在相同光质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因此要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的颜色,可以选择的容器标号是1和2或4和5.‎ ‎(2)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大,扩散距离越大,由图1可以看出,丁的扩散距离最大,所以丁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四中色素中甲和乙分别表示的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它们可以吸收的光是红光和蓝紫光.‎ ‎(3)图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超过该温度后,光合作用强度开始下降,而呼吸作用在42℃是最强,因此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髙温更为敏感;对生长最适宜,即要求净光合作用量最大,净光合作用=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图中对应30℃;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植物可以积累有机物,植物可以正常生长.‎ 故答案为:‎ ‎(1)光质、植物的种类、植物的部位 1和2(或4和5)‎ ‎(2)丁 红光和蓝紫 ‎(3)光合 30 能 ‎ ‎ ‎52.请回答下列有一种无毒蛇的体表花纹颜色由两对基因(D和d,H和h)控制,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与性别无关.花纹颜色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表.‎ 基因组合 D、H同时存在(D_H_型)‎ D存在、H不存在(D_hh型)‎ H存在、D不存在(ddH_型)‎ D和H都不存在(ddhh型)‎ 花纹颜色 野生型(黑色、橘红色同时存在)‎ 橘红色 黑色 白色 现存在下列三个杂交组合,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野生型×白色→F1: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 乙:黑色×橘红色→F1:全部都是野生型 ‎(1)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 测交 ,属于假说﹣演绎法的 验证 阶段,甲组杂交,F1的四种表现型比例是 1:1:1:1 .‎ ‎(2)让乙组F1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表现为橘红色的有120条,那么表现为黑色的杂合子理论上有 80 条.‎ ‎(3)野生型与橘红色个体杂交,后代中白色个体的概率最大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 DdHh与Ddhh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野生型的基因型为D_H_,橘红色的基因型为D_hh,黑色的基因型为ddH_,白色的基因型为ddhh.‎ 甲:野生型(D_H_)×白色(ddhh)→F1: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ddhh),说明亲本中野生型的基因型为DdHh.‎ 乙:黑色(ddH_)×橘红色(D_hh)→F1:全部都是野生型(DdHh),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 ‎【解答】解:(1)甲组中白色个体为双隐性纯合子,因此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测交,是验证演绎推理的常用方法.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中野生型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白色的基因型是ddhh,其测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2)让乙组F1中的雌雄个体DdHh交配,后代表现为橘红色(DDhh、Ddhh)的有120条,那么表现为黑色的杂合子理论上有120×=80条.‎ ‎(3)由于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ddhh,而野生型的基因型为D_H_,橘红色的基因型为D_hh,所以后代中白色个体的概率最大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DdHh与Ddhh.‎ 故答案为:‎ ‎(1)测交 验证 1:1:1:1‎ ‎(2)80 ‎ ‎(3)DdHh与Ddhh ‎ ‎ ‎53.如图是下丘脑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相关激素,A、B、C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缺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释放量增多的激素是[ ④ ] 抗利尿激素 (括号内填图中标号,其后填名称),其作用是促进A、B 重吸收水 ,另一方面, 大脑皮层  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2)正常机体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 ①③ (填图中标号)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为 反馈调节 调节.‎ ‎(3)某同学未吃早饭,上午第四节课感到头晕,此时 胰岛A细胞 细胞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 肝脏 ,与它作用相反的激素是 胰岛素 .‎ ‎(4)大脑皮层感知紧急信号后,通过C途径作用于肾上腺可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肾上腺的合成和分泌活动还受激素⑥的调节,这说明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受 神经和体液调节 的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大脑皮层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肾上腺细胞.抗利尿激素参与水平衡调节,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分析图解: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甲状腺激素,③是促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⑦是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为:下丘脑→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③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②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1)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2)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①③,维持体中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3)某同学未吃早饭,上午第四节课感到头晕,此时血糖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细胞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与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的激素是胰岛素.‎ ‎(3)大脑皮层感知紧急信号后,通过神经调节将兴奋快速传递到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肾上腺的合成和分泌活动还受激素⑥的调节,说明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故答案为:‎ ‎(1)④抗利尿激素 重吸收水 大脑皮层 ‎(2)①③反馈调节 ‎(3)胰岛A细胞 肝脏 胰岛素 ‎(4)神经和体液调节 ‎ ‎ ‎54.10分每空2分关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由来已久,请根据下列事实回答有关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生长素(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那么,这种分布不均,是由于单侧光破坏了向光侧的IAA造成的,还是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重新分配造成的呢?有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在A、B、C、D四个实验中, A与B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 C与D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 背光侧IAA多于向光侧(或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问题上又获得了新的进展.他们用更精密的方法测定了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的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IAA的含量,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植物 IAA分布(%)‎ 向光侧 背光侧 A ‎50.0‎ ‎50.0‎ B ‎50.2‎ ‎49.8‎ C ‎50.1‎ ‎49.9‎ D ‎49.5‎ ‎50.5‎ 同时,他们还发现这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浓度明显高于背光一侧.根据上述两个事实推测,就这几种植物而言,其向光性是由于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具有 抑制生长 的作用而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还与 向光侧生长抑制物多于背光侧(或生长抑制物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 有关.‎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 由图A与B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C与D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有部分植物向光性器官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光侧,同时,他们还发现这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浓度明显高于背光一侧,说明“某些物质”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解答】解:(1)在A、B、C、D四个实验中,由于实验A与B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相差不多,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C与D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背光侧IAA多于向光侧(或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 ‎(2)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有部分植物向光性器官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光侧,同时,他们还发现这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浓度明显高于背光一侧,说明“某些物质”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还与向光侧生长抑制物多于背光侧(或生长抑制物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有关.‎ 故答案为:‎ ‎(1)A与B C与D 背光侧IAA多于向光侧(或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 ‎(2)抑制生长 向光侧生长抑制物多于背光侧(或生长抑制物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