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高二年级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乙肝病毒是能够侵染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细胞的DNA病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肝病毒属于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 乙肝病毒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 乙肝病毒可接种到灭菌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D. 乙肝病毒的繁殖过程需要宿主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根据核酸的不同,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种;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生存。‎ ‎【详解】A、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是细胞,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A错误;‎ B、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据题意可知,乙肝病毒是DNA病毒,故其只有DNA一种核酸,B错误;‎ CD、乙肝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法独立的进行生命活动,其增殖过程必须需要宿主提供物质和能量,不能接种到灭菌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进而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2.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的核DNA为链状,原核细胞的拟核DNA为环状 ‎ B. 真核细胞以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原核细胞以无丝分裂方式增殖 C. 真核生物都是需氧型,原核生物都是厌氧型 D. 真核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它们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结构。‎ 原核生物虽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是少数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都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二分裂为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详解】A、真核细胞的核DNA为链状,原核细胞的DNA为环状,A正确;‎ B、原核细胞增殖方式是二分裂,真核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B错误;‎ C、真核细胞不一定都进行有氧呼吸,如蛔虫,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原核细胞也不一定只进行无氧呼吸,如蓝藻含有有氧呼吸酶,虽然没有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真核生物也有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D错误。‎ 故选A。‎ ‎3.下列实验不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  )‎ A. 花生子叶中脂肪颗粒的观察 B.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观察 C.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酒精的观察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观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显微镜是高中生物实验常用的仪器,在多种实验中均需用到:如脂肪颗粒的观察、有丝分裂过程等。‎ ‎【详解】A、高倍镜观察花生子叶的脂肪颗粒,需用苏丹III(IV)染成橘黄色(红色),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将染色体染成深色后用显微镜观察,B不符合题意;‎ C、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酒精可与橙色重铬酸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该现象可不用显微镜直接观察,C符合题意; ‎ D、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现象时,需要用低倍镜进行观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全程只需用低倍镜即可。‎ ‎4.下列关于生物体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 B. 细胞中RNA 的彻底水解产物是核糖核苷酸 C. 人和动物皮下组织中含量丰富的储能物质是糖原 D. 蛋白质具有功能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其结构具有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脂质中的磷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A正确;‎ B、细胞中RNA 的彻底水解产物是核糖、4种碱基、磷酸,B错误;‎ C、人和动物皮下组织中含量丰富的储能物质是脂肪,C错误;‎ D、蛋白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D错误。‎ 故选A。‎ ‎5.脊椎动物的血红蛋白和无脊椎动物的血蓝蛋白具有类似的功能。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蛋白的基本单位都是肽链 B. 两种蛋白都位于细胞膜上 C. 两种蛋白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 D. 两种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都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功能不同是因为所含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错误;‎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在细胞质中,B错误;‎ C、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 D、血红蛋白和血蓝蛋白是两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他们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各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活细胞或生物体中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是叶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 Mg2+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C. 无机盐在细胞内多数以复杂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D. 哺乳动物血液中Ca2+浓度过低会发生抽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量元素包括C、H、O、N、S、P、K、Ca、Mg等,微量元素包括Fe、Mn、B、Zn、Mo、Cu等;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参与某些大分子化合物的组成,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功能,有些无机盐还对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正确;‎ B、无机盐是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正确;‎ C、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参与某些大分子化合物的组成,错误;‎ D、哺乳动物血液Ca2+中含量低,会引起抽搐,正确;‎ 故选C。‎ ‎7.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心体仅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B. 生物膜系统是由生物体内的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构成的 C.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细胞无法形成核糖体 D. 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中能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许多管状物组成)及周围物质组成;‎ ‎2、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A.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A错误;‎ B.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膜,如呼吸道黏膜就不属于生物膜系统,B错误;‎ C.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有核糖体,C错误;‎ D.叶绿体暗反应阶段有水的产生,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细胞核DNA的复制和DNA的转录过程中单个核苷酸脱水缩合产生磷酸二酯键的同时有水的产生,D正确。‎ 故选D。‎ ‎8.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待荧光分布均匀后,在细胞膜上选定需进行漂白的部位,用激光照射使荧光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使此部位的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漂白部位荧光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B. 漂白部位荧光的恢复是因为被标记蛋白质恢复空间结构 C. 漂白部位荧光一定程度的恢复是因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根据荧光恢复速度可推算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子运动速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文“绿色荧光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联想到“细胞膜流动性的鉴定”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取 A、B 两种动物细胞,分别用红、绿荧光染料标记两种动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进行融合实验,观察在细胞融合过程中两种颜色的荧光在细胞膜上的分布 情况。‎ ‎【详解】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A正确;‎ B、题干中提到用激光照射使荧光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因此漂白部位荧光的恢复不可能是因为被标记蛋白质恢复空间结构,B错误;‎ C、用激光束照射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的荧光淬灭后逐渐恢复,说明被荧光标记的某种化学成分在运动,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从荧光消失到恢复的这段过程可以计算出荧光恢复的速率,同时也可以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膜中蛋白质的流动速度,D正确;‎ 故选B。‎ ‎【点睛】把本题与细胞膜流动性鉴定实验相联系,把陌生情境转换成熟悉的情境,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9.将水稻培养在含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Mg2+多,吸收Ca2+‎ 少。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水稻对Mg2+和Ca2+吸收不同主要是由培养液中两种离子浓度不同引起的 B. 降低培养液温度不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C. 水稻根细胞膜上运载Mg2+的载体数目比运载Ca2+的载体数目多 D. 水稻根细胞对Mg2+的吸收是协助扩散,对Ca2+的吸收是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水稻吸收镁和钙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因此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同种植物吸收镁多,吸收钙少,差异与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详解】ACD、水稻吸收Mg2+和Ca2+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对两种离子的吸收不同取决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稻吸收Mg2+多是由于细胞膜上运载Mg2+的载体数目比运载Ca2+的载体数目多造成的,A、D错误,C正确;‎ B、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故降低培养液温度可能会导致呼吸作用下降影响能量供应,进而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B错误。‎ 故选C。‎ ‎【点睛】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是由根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10.下图①→③表示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该膜中的载体也能运输氨基酸 B. 该膜可能是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膜 C. 该方式发生在葡萄糖以被动转运的方式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时 D. 影响该过程进行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核糖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是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过程,膜外葡萄糖浓度高,膜内葡萄糖浓度低,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但不消耗能量。‎ ‎【详解】A、 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错误;‎ B、 红细胞运输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正确;‎ C、 葡萄糖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说明此种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即葡萄糖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错误;‎ D、 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故该过程与线粒体无关,错误。‎ 故选B。‎ ‎11.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某学生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试管 底物和试剂 实验条件 甲 ‎1cm3的蛋白块+4mL胃蛋白酶溶液 ‎37℃水浴 乙 ‎1cm3的蛋白块+4mL胃蛋白酶溶液 ‎70℃水浴 丙 ‎1cm3的蛋白块+4mL胃蛋白酶溶液 ‎0℃水浴 A. 该实验中pH属于无关变量,故三支试管的pH应相同且适宜 B. 检测该实验的结果可选用双缩脲试剂 C.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 D. 该实验的观测指标是相同时间内蛋白块的变化情况(或记录蛋白块消失所用的时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而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三组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温度,所以温度是自变量,pH属于无关变量,三支试管的pH应相同且适宜,A正确;‎ B、检测该实验的结果不可选用双缩脲试剂,因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B错误; ‎ C、三组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温度,所以温度是自变量,C正确; ‎ D、该实验的观测指标是相同时间内蛋白块的变化情况(或记录蛋白块消失所用的时间),D正确。 ‎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2.在细胞内进行的下列过程中,都有水生成的是 A. 核糖体内合成蛋白质和葡萄糖通过需氧呼吸分解 B. 葡萄糖通过需氧呼吸分解和植物细胞内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C. 葡萄糖通过需氧呼吸分解和葡萄糖通过厌氧呼吸分解产生乳酸 D. 核糖体内合成蛋白质和植物细胞内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核糖体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有水生成;葡萄糖需氧呼吸,分解产生H2O和CO2,有水生成;植物细胞内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通过厌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均无水生成。‎ ‎【详解】A、 在核糖体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葡萄糖需氧呼吸,分解产生H2O和CO2,所以这两个过程均有水生成,正确;‎ B、 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的过程消耗水,并不产生水,错误;‎ C、 葡萄糖通过厌氧呼吸分解产生乳酸,无副产物,没有水生成,错误;‎ D、 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的过程消耗水,并不产生水,错误。‎ 故选A。‎ ‎13.下列关于真核生物 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B. ②过程释放的能量远比①过程多 C. 葡萄糖中的能量经①过程全部转移至丙酮酸中 D. 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进行②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判断为有氧呼吸或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过程:‎ ‎2、无氧呼吸过程:‎ ‎【详解】A、分析可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为①过程,因此①过程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可进行,A错误;‎ B、若②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则②过程产生的能量要比①过程多得多,但若②过程为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不产生能量,B错误;‎ C、葡萄糖中的能量在经①过程中释放少部分,大部分仍储存在丙酮酸中,C错误;‎ D、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进行②过程,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并产生CO2,D正确;‎ ‎【点睛】能从题干中提取信息并联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4.馒头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俗称发面)后,蓬松可口、容易消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发面利用的是酵母菌 B. 在发面过程中发生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 造成面团鼓起来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D. 用开水发面有利于提高发面速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发酵的应用,酵母菌在馒头发酵过程中发生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详解】馒头发酵一般采用的是干酵母,即利用到的微生物叫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使发面变得蓬松可口、容易消化。酵母菌生长最适温度在18~25℃,用开水发面,温度过高,酵母菌相关酶活性降低,不利于酵母菌的发酵,D错误,所以选D。‎ ‎15.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下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A曲线代表突变型,B曲线代表野生型 B. 无光照时突变型水稻呼吸速率与野生型基本相同 C. 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 D. 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CO2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在光照强度较弱时,突变型的水稻的光合速率应低于野生型,在P点之前,A曲线的净光合速率低于B曲线,P点之后,由于突变型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突变型的净光合速率应高于野生型。A、B曲线与纵坐标交叉的点表示黑暗条件下,两种水稻叶片的CO2释放速率即呼吸速率。‎ ‎【详解】A、由分析可知,突变型在光照强度弱时光合速率低于野生型,光照强度强时光合速率会高于野生型,故A曲线代表突变型,B曲线代表野生型,A正确;‎ B、题图中,当光照强度为0时,两种水稻叶片CO2释放速率即呼吸速率相等,B正确;‎ C、当光照强度高于P时,由于突变型的叶绿素含量较少,而固定CO2酶的活性较高,在光照强度较强的情况下,使得暗反应强度较高,光合速率较高,C正确。‎ D、当光照强度低于P时,由于突变型的叶绿素含量较少,在弱的光照强度下,光反应强度弱,光合作用强度也弱,此时的限制因素应为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D。‎ ‎【点睛】结合光合作用原理和过程以P点为分界点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6.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者所利用的能量来源相同 B. 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属于自养生物,进行化能合成的生物属于异养生物 C. 都将CO2和H2O合成(CH2O)等有机物 D. 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无需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代谢类型从同化作用上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自养型是指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供自己利用的生物;和植物利用光能不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则是利用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异养型生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如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生物,它能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利用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供自己利用,故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形成有机物的环境条件是具有NH3和O2。‎ ‎【详解】化能合成作用是氧化无机物并利用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而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A错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B错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需要CO2和H2O来合成有机物,C正确;不管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还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需要进行呼吸作用,D错误。‎ ‎17.在线粒体的内外膜间隙中存在着腺苷酸激酶,它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腺苷酸激酶的数量影响葡萄糖分子进入线粒体 B. 腺苷酸激酶极有可能是一种ATP水解酶 C. 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ATP的含量相对稳定有关 D. 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ATP,考查对细胞呼吸过程和ATP结构、功能的理解。ATP分子末端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与形成,通过ATP与ADP之间的转化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葡萄糖分子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A项错误;腺苷酸激酶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应是一种ATP水解酶,该过程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可以维持细胞内ATP的含量相对稳定,B项、C项、D项正确。‎ ‎18.如图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一昼夜CO2的浓度变化,假设一昼夜5时日出,19时日落,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测定仪测得了一天内该玻璃罩内CO2浓度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FG段表明气孔关闭,不进行光合作用 B. F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比A点时多 C 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H点光合作用消失 D. 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在一昼夜24小时内有所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线图的分析往往是考生的弱项,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考生要从题目所给的曲线的变化趋势来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并找出一些关键点,如: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只进行呼吸作用的点、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以及光合作用最强点等等。图中D和H两点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H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使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详解】解:A、FG段原因是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使光合作用减弱而不是停止,A错误; ‎ B、F点与A点相比,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说明植物体内有有机物的积累,B正确; ‎ C、D、H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D点CO2浓度开始下降,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在D点之前就开始,C错误; ‎ D、I点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初始状态,所以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在一昼夜24小时内有所增加,D错误。 ‎ 故选B。‎ ‎【点睛】准确分析图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题干中提出“密闭的玻璃罩”,因此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19.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间期DNA加倍的原因是DNA复制 B. 前期出现染色体的原因是染色质螺旋化 C. 中期染色体便于观察的原因是染色体都在细胞板上 D. 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分裂间期进行了DNA的复制,DNA加倍,A正确;‎ B、进入分裂前期的细胞由于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而形成染色体,B正确;‎ C、有丝分裂中期,植物细胞中染色体上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便于观察,而不是细胞板,C错误;‎ D、有丝分裂后期,植物细胞中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识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由此判断各图所代表的时期,能够识记并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的区别与联系,最好能列表进行比较,便于记忆。‎ ‎20.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后期促进复合物(APC)通过消除姐妹染色单体间着丝粒的粘连,促进有丝分裂进程。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间期形成 B. 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APC含量最高 C. 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将会分离 D. APC在分裂细胞中的含量可能有周期性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间期形成,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APC含量最高,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APC含量最高,其他时期相对较低,有丝分裂会呈现周期性变化,因此APC在分裂细胞中的含量可能有周期性变化,D正确。‎ 故选B。‎ ‎21.下列叙述是有关“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其中错误的是()‎ A. 选择哪种生物材料做实验时,只要考虑分裂期时间的长短 B. 漂洗是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以利于染色 C. 利用龙胆紫染液对根尖组织细胞中染色体染色,便于观察 D. 在制片时需要对载玻片上的根尖进行按压,以促使细胞分散开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有丝分裂的过程大致分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漂洗是指洗去多余的解离液;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有利于观察;由于分裂间期占细胞中的比重高,因此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详解】为能在视野中找到各个时期的细胞往往选择应尽量选择细胞周期短、分裂期占的比例大的材料,但还要考虑生物材料的颜色是否影响观察效果等,A错误;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以利于染色,B正确;龙胆紫溶液是对染色质(染色体)进行染色的碱性染料,C正确;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根尖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的目的是使根尖细胞充分分散,形成单层细胞,便于观察,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下列关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分泌旺盛的细胞高尔基体发达 B. 消耗能量多的心肌细胞线粒体丰富 C. 精子缺失绝大部分细胞质不利于其受精 D. 线粒体中嵴的形成为酶提供了大量附着位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大小、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主要与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多少有关,正确理解各细胞器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解答此题。‎ ‎【详解】A、分泌蛋白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参与,故蛋白质分泌旺盛的细胞高尔基体发达,A正确;‎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因此消耗能量多的心肌细胞线粒体丰富,B正确;‎ C、精子缺失大部分细胞质利于游动,对其受精是有利的,C错误;‎ D、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其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可为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D正确。‎ 故选C。‎ ‎【点睛】准确识记各类细胞的功能及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3.2012 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发现,利用逆转录病毒将 Oct4 等 4 个关键基因导入已分化的体细胞中并表达,可使这个细胞成为类似干细胞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下图为该技术在人体细胞中的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由iPS 细胞产生其他种类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B. 利用患者的iPS 细胞对其自身受损器官进行修复,与传统器官移植相比成功率更高 C. 目前iPS 细胞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有研究发现 iPS 细胞的增殖难以控制,即iPS 细胞具有衰老细胞的特征 D. 结合以上信息分析,iPS 细胞可能容易分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4个关键基因移植入已分化的体细胞中并表达,使这个细胞成为具有类似干细胞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用该技术得到的新生器官替换供体病变器官,属于自体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可以大大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详解】由iPS 细胞产生其他种类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用该技术得到的新生器官替换供体病变器官,属于自体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可以大大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B正确;iPS细胞拥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分化潜力,说明iPS细胞分化程度低,更不易衰老,C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iPS 细胞可能容易分散,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和凋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C. 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发育阶段 D. 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使细胞功能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凋亡对于个体发育和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变,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分化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B正确;‎ C、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均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C错误;‎ D、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不同步,年幼个体内也有衰老的细胞,D错误。‎ 故选B。‎ ‎2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K+、血红蛋白、尿素等物质 B.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C. 免疫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机体稳态的维持 D. 神经递质可进入组织液,激素可进人血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K+等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代谢废物,但是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错误;‎ C、神经-体液-免疫是内环境稳态的网络调节机制,而免疫能力过强了会引起免疫失调,导致过敏反应或者自身免疫病的发生,C错误;‎ D、神经递质经过神经细胞分泌后可进入组织液,激素经过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进入血液,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组成以及化学成分,结合实例理解内环境的化学组成,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26.如图所示为氧气从红细胞①中出来,经过血浆②,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③,再经过组织液④,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⑤中后进入线粒体⑥被有氧呼吸利用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通过各生物膜的方式均为自由扩散 B. 根据氧气运动方向,氧气浓度最高处应为⑥的内部 C. 整个过程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层 D. 氧气从①到⑥整个过程是不消耗生物体能量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同样遵循气体扩散原理,也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氧气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A正确;‎ B、⑥为线粒体,是利用氧气的场所,所以是氧气浓度最低的地方,B错误;‎ C、氧气从红细胞出来经过1层细胞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单细胞)经过2层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经过1层细胞膜,再进入线粒体(双膜)中穿过2层膜,共穿过1+2+1+2=6,一层生物膜具有两层磷脂分子,所以整个过程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C正确;‎ D、氧气从①到⑥的整个过程通过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B。‎ ‎【点睛】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分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脂溶性物质和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 ‎2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及其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是细胞呼吸消耗O2和产生CO2的唯一场所 B. 细胞外液可及时将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运输到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以保证细胞内代谢废物的浓度小于内环境 C. 人体只有通过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才能及时进行稳态调节 D. 通过稳态调节,使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构成动态平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人体细胞的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呼吸消耗O2和产生CO2的唯一场所,人体细胞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A正确;一般代谢废物产生部分浓度较高,代谢废物在细胞内产生,故细胞内代谢废物的浓度大于内环境,B错误;内环境稳态失衡,会进行稳态调节,C错误;通过稳态调节,使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成分构成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A。‎ ‎28.如图为人体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敲击肌梭,在a、b、c处均能检测到神经递质 B. 敲击肌梭,在1、2、3处均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C. 刺激2引起伸肌收缩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且需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敲击肌梭,感受器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在a、b、c处均能检测到神经递质,A项正确;‎ B、敲击肌梭,C处对下一神经元产生抑制,在3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B项错误;‎ C、刺激2引起伸肌收缩,在突触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项正确;‎ D、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且需消耗能量,D项正确。‎ 故选B。‎ ‎【点睛】易错点:错认为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都是双向传导的。需要注意,正常反射活动的兴奋只能在感受器产生,并向后传导,也就是单向传递。只有实验状态下,刺激神经纤维的中间部位,神经冲动才进行双向传导。‎ ‎29. 下图A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图B表示膜内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丁区域的膜电位是Na+外流形成的 B. 甲区或丙区一定是刚恢复为静息状态 C. 将图A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小 D. 若图A的兴奋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则乙处电位可能处于③→④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丁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导致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内即“外正内负”,A项错误;‎ B、甲区与丙区都处于“外正内负”状态,因此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项错误;‎ C、将图A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则动作电位将变小,C项错误;‎ D、若图A的兴奋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则乙处表示动作电位,可能处于③→④过程,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实验装置图和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的掌握情况。熟记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准确解答本题的前提。‎ ‎30.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相关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系 B.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C.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D.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B、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V区和W区,B错误;‎ 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但是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是下丘脑,C错误;‎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由于语言功能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因此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31.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 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 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 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图中①表示兴奋性突触小体,②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③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突触1表示兴奋性突触;突触2表示抑制性突触;突触3表示抑制性突触。‎ ‎【详解】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由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是抑制肌肉兴奋,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再根据题意作答。‎ ‎32.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给健康人静脉滴注100mL的10%葡萄糖溶液后,一段时间内会发生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降低 B. 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C. 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降低 D. 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的能力增强 ‎【答案】B ‎【解析】‎ 给健康人静脉滴注100mL的10%葡萄糖溶液后,会导致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使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以降低血糖,故A项错误,B项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项错误;静脉滴注葡萄糖与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过程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了水平衡调节以及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识记水平衡调节的过程和胰岛素的生理功能等相关知识。分析题意可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会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同时注射葡萄糖后也会导致血糖含量升高,将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以降低血糖浓度。据此答题。‎ ‎33.下图中A、B 代表人体内的物质,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体①②③④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B. 过敏时可导致液体②增多而引起局部肿胀 C. 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B 可代表生长素 D. 若组织细胞为肝脏细胞,则①比④处血糖浓度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④表示相关液体,④处为动脉端,营养物质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①处为静脉端,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组织细胞的分泌物进入血液。‎ ‎【详解】A、③为组织细胞内部的液体,属于细胞内液,不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细胞外液),A错误;‎ B、过敏时会导致组织液的液体增多而引起局部肿胀(组织水肿),B正确;‎ C、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B可代表生长激素,生长素是植物激素,C错误;‎ D、若组织细胞是肝脏细胞,饭后肝脏细胞葡萄糖并转化为肝糖原,所以④处的血糖高于①处,D错误。‎ 故选B。‎ ‎【点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4.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会引起线粒体中的解偶联作用,即虽有丙酮酸大量分解但无ATP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甲状腺活动过强的人 A. 虽然消耗的食物少而且体表比健康人的凉,但肥胖 B. 虽然消耗的食物少而且体表比健康人的暖,但肥胖 C. 虽然消耗大量食物而且体表比健康人凉,但消瘦 D. 虽然消耗大量食物而且体表比健康人的暖,但消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情况下,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其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少部分形成ATP。‎ ‎【详解】丙酮酸大量分解时,可释放大量能量,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会引起线粒体中的解偶联作用,即虽有丙酮酸大量分解但无ATP形成,此时能量均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因此甲状腺活动过强的人有机物分解旺盛,虽然消耗大量食物但身体消瘦,体表比健康人的暖。‎ 故选D。‎ ‎35.下图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X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在b点时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 若X代表血糖浓度,在d点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泌都增多 C. 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在c点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 D. 若X代表CO2浓度,在c点时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兴奋性较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在b点时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若X代表血糖浓度,在d点时胰岛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错误;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在c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导致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C正确;CO2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c点CO2浓度较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D错误。‎ ‎36.英国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主持写实电视节目《荒野求生》,模拟探险家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为脱离险境,设法寻找回到文明社会的路径,在前进的道路上他沿绳滑落深谷、甚至徒手攀爬峭壁等,下列有关人体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素增多,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B. 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抗利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增多 C. 人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导管输送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D. 人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素增多,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A项正确;‎ B、人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不休息,体内血糖浓度会降低,体内水分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持血糖稳定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为维持渗透压的稳态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人长时间不休息,,细胞代谢加快,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增多,B项正确;‎ C、人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C项错误;‎ D、人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D项正确。‎ 故选C。‎ ‎37.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等因素可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结构丙,可增加尿液的生成量 C. 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由结构乙释放,并随血液流向全身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A、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等因素可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项正确;‎ B、抗利尿激素促进丙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可减少尿液的生成量,B项错误;‎ C、抗利尿激素在甲下丘脑细胞中合成,由乙垂体释放,并随血液流向全身,C项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项正确。‎ 故选B。‎ ‎38.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与人相同,如图所示为恒温动物每小时内每克体重消耗氧气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处于35℃环境温度下时,机体没有热量的散出 B. 0℃与20℃环境温度相比,0℃时毛细血管血流量较多 C. 处于0℃环境温度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 D. 恒温动物在10℃环境温度下体内酶活性与30℃ 时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处于35℃环境温度下时,机体有少量热量的散出,A错误;‎ B、0℃与20℃环境温度相比,0℃时毛细血管血流量较少,以减少散热,B错误;‎ C、处于0℃环境温度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恒温动物体温恒定,所以在10℃环境温度下体内酶活性与30℃时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曲线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39.科学家通过对小鼠的研究发现,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小鼠免疫系统功能,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A. 若观察到鼻黏膜受损及其分泌物异常,说明第一道防线受影响 B. 若检测到体内吞噬细胞数量减少,说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受影响 C. 若检测到T淋巴细胞数目失衡,说明第三道防线的细胞免疫受影响 D. 若检测到体内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说明第三道防线的细胞免疫受损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皮肤、黏膜等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若观察到鼻黏膜受损及其分泌物异常,说明第一道防线受影响,A正确;‎ B、吞噬细胞可参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和第三道防线的过程,若检测到体内吞噬细胞数量减少,说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受影响,B正确;‎ CD、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主要靠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作战,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睛】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可以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40.如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I-VII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B. 再次接触抗原时,Ⅳ、Ⅵ细胞即能迅速增殖分化 C. T细胞只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D. 图中Ⅰ、Ⅱ、Ⅲ、Ⅳ、V、VI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题图中g为抗体,VII为浆细胞,VI为记忆(B)细胞,V为B细胞,Ⅲ为效应T细胞,IV为记忆(T)细胞,Ⅱ为T细胞,I为吞噬细胞。‎ ‎【详解】A、病毒侵染能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病毒入侵到细胞内,细胞免疫发挥作用,A正确;‎ B、只有相同抗原二次入侵人体时,IV记忆(T)细胞和VI记忆(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B错误;‎ C、从题图中分析,Th细胞释放d、e、f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C错误;‎ D、据题图分析,VII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其他细胞均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甲图为酵母菌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乙图是甲图②及附近结构的局部放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见,酵母菌细胞属于____________(填原核/真核)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在细胞器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___________。‎ ‎(2)乙图中⑧的名称是___________,其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获得细胞呼吸原料,酵母菌会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此时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4)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酿酒发酵时,为获得更多的产物,应让酵母菌在_________条件下培养。但此时释放的能量相对较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呼吸产物大量积累时会抑制酵母菌生长。所以,在发酵初期,为让酵母菌快速增殖,应该让混有酵母菌的发酵原料在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答案】 (1). 真核 (2). 叶绿体 (3). 染色质 (4). DNA和蛋白质 (5). 主动运输 (6). 无氧 (7). 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 (8). 有氧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核,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膜,⑥是线粒体,⑦是细胞质基质;图乙中⑧是染色质,⑨是核仁,⑩是核膜。‎ ‎【详解】(1)由图可知,酵母菌细胞具有细胞核,故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主要区别是没有叶绿体;‎ ‎(2)⑧代表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等组成;‎ ‎(3)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时,需要载体和能量,此时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利用酵母菌发酵的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时可以产生酒精,故为获得更多的产物,应让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但与有氧呼吸过程相比,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有少量能量释放,故释放的能量相对较少;为使酵母菌快速繁殖,应该让混有酵母菌的发酵原料在有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中不同结构的形态和功能,进而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结构的名称;且明确酵母菌酿酒时应先有氧后无氧条件。‎ ‎42.正常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倍。当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K+浓度差减小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发挥作用,这种酶可以通过水解ATP,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请回答问题:‎ ‎(1)膜内外Na+具有浓度差,与膜的_______________性有关。‎ ‎(2)在运输Na+和K+的过程中,Na+/K+-ATP酶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有利于与离子的结合与分离。‎ ‎(3)比较图2和图3,当Na+和K+______(顺/逆)浓度差流过Na+/K+-ATP酶,将ADP合成ATP,反之则分解ATP,进行ATP合成或分解的反应条件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吸能或放能角度看,ATP的合成与分解反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4)生物膜系统的分隔作用及能量是维系细胞有序性的基础,线粒体内膜上主要完成类似图______(填编号)的过程。‎ ‎【答案】 (1). 选择透过性 (2). 空间结构 (3). 顺浓度 (4). 钠离子和钾离子顺浓度运输还是逆浓度运输 (5). 吸能、放能 (6). 2‎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可知,图1中钠离子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且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过程,且在该过程中Na+/K+-ATP酶的构象发生改变,钾离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也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且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过程,且在该过程中Na+/K+-ATP酶的构象发生改变;分析题图2‎ 可知,钠离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钾离子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都是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该过程中伴随ATP的合成过程,是放能反应;分析图3可知,钠离子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钾离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都是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该过程中伴随ATP的水解过程,是吸能反应。‎ ‎【详解】(1)由题意知,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倍,这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 ‎(2)分析图1运输Na+和K+的过程图解可知,运输Na+和K+的过程中,Na+/K+-ATP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与离子的结合与分离;‎ ‎(3)分析题图可知,当Na+和K+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顺浓度差)运输时,伴随ATP的合成过程,当Na+和K+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差)运输时,伴随ATP的水解过程,说明ATP合成或分解的反应条件取决于离子是顺浓度还是逆浓度运输;ATP的合成是吸能反应,ATP的水解是放能反应。‎ ‎(4)生物膜系统的分隔作用及能量是维系细胞有序性的基础,线粒体内膜上还原氢与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能量,该过程伴随ATP的合成过程,类似于图2过程。‎ ‎【点睛】对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生物膜系统的功能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3.延迟栽培可使产品上市错开高峰期,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葡萄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为解决延迟栽培中叶片的衰老问题,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______上,能够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光反应阶段生成的______参与暗反应阶段,合成有机物提高果实品质。‎ ‎(2)为研究光质对葡萄叶片衰老的影响,科研人员从8月1日起开始对葡萄进行红光和蓝光补充光照处理,以未补光的作为对照,定期观察叶绿体的超微结构,9月24日结果如下图所示。与对照组相比,红光处理组出现的两个明显变化是______;蓝光处理组比对照组______(提前/滞后)表现出衰老特征。‎ 注:S代表淀粉粒,L代表脂质球(脂质球的出现是叶片衰老的主要特征)‎ ‎(3)叶绿素含量下降也是叶片衰老的显著特征,科研人员继续测定了叶绿素的含量,结果如下表。‎ ‎ 注:“—”代表叶片已脱落,未采样 据表可知,9月24日后,叶绿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补充红光组叶绿素含量始终______对照组,表明红光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比较补充蓝光组和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表明蓝光______。‎ ‎(4)该实验从______水平研究了光质对葡萄叶片衰老的影响。综上所述,______可以有效解决延迟栽培中叶片的衰老问题。‎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或基粒薄膜) (2). ATP和[H] (3). 淀粉粒较大,未出现脂质球 (4). 提前 (5). 高于 (6). 前期促进叶片的衰老,后期延缓叶片的衰老 (7). 细胞、分子 (8). 补红光处理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过程:‎ ‎2、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 由图可以看出:‎ ‎(1)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2)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大,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的吸收量大,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3、分析题图9月24日的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脂质球明显,淀粉粒不明显,补充红光组的葡萄叶片未出现脂质球,淀粉粒明显,补充蓝光组的葡萄叶片脂质球相较于对照组更大,未出现淀粉粒。由脂质球的出现是叶片衰老的主要特征可推测补充蓝光组对比对照组提前出现衰老特征。‎ ‎4、分析题表,9月24日后,叶绿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补充红光组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对照组,表明红光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比较补充蓝光组和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11月8日以前,补充蓝光组叶绿素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11月23日,补充蓝光组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12月8日及23日,对照组已经脱落,补充蓝光组还未脱落,表明蓝光前期促进叶片的衰老,后期延缓叶片的衰老。‎ ‎【详解】(1)依据叶绿体结构和光合作用过程可知,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能够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光反应阶段生成的[H]和ATP参与暗反应阶段,合成有机物提高果实品质。‎ ‎(2)据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红光处理组出现的两个明显变化是淀粉粒较大,未出现脂质球;蓝光处理组比对照组的脂质球更大,且不存在淀粉粒,说明补充蓝光组比对照组提前表现出衰老特征。‎ ‎(3)据表可知,9月24日后,叶绿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补充红光组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对照组,表明红光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比较补充蓝光组和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表明蓝光前期促进叶片的衰老,后期延缓叶片的衰老。‎ ‎(4)该实验定期观察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属于细胞水平,测定叶绿素含量属于分子水平,因此该实验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了光质对葡萄叶片衰老的影响。根据分子叶绿体超微结构中脂质球和淀粉粒的情况及测定的叶绿素的含量,说明补充红光可以有效解决延迟栽培中叶片的衰老问题。‎ ‎【点睛】结合光合作用过程,题意分析题图和表格,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44.下图为某小型哺乳动物受持续寒冷刺激时,机体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小泡内暂存的结构C为__________,它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图中④过程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在于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稳定。‎ ‎(3)由图可知,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先使ATP转变为cAMP,通过cAMP促进A_________(填物质名称)分解为甘油和B_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进一步使甘油和B转化为葡萄糖,由葡萄糖氧化分解为D_________(填物质名称),B和D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 ‎(4)持续寒冷条件下,下丘脑通过⑤还能支配_____________(至少写2个)等结构。‎ ‎【答案】 (1). 肾上腺素受体 (2).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3). 维持内环境激素水平的稳定/维持内环境稳定 (4). 脂肪 (5). 脂肪酸 (6). 丙酮酸 (7). 皮肤血管、骨骼肌、立毛肌、汗腺(任写2个)‎ ‎【解析】‎ ‎【分析】‎ 图示为寒冷刺激下机体的调节过程,涉及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两种激素的分泌过程,其中甲状腺激素为分级调节过程;同时还涉及脂肪的组成及其氧化分解过程,脂肪的组成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1)据图示分析,小泡内的结构最终与肾上腺素结合,应是肾上腺素受体,它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图中④过程表示负反馈调节,该调节方式可维持内环境激素水平的稳定;‎ ‎(3)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从图中可知肾上腺素先使ATP转变为cAMP,通过cAMP促进A脂肪(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B),或进一步使甘油和B转化为葡萄糖,由葡萄糖氧化分解为D丙酮酸,丙酮酸和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 ‎(4)⑤是指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有关器官活动,主要是皮肤血管、骨骼肌、立毛肌、汗腺,通过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调节体温。‎ ‎【点睛】掌握体温调节过程中两种激素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是基础;能结合题图分析各过程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45. 研究者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反射。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皮肤(对海兔为伤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腮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下图。请分析并回答:‎ ‎(1)图示中参与缩腮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_____个。‎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连续电刺激部位 测量指标及现象 ‎ 喷水管皮肤 ‎ 感觉神经元 ‎ 运动神经元 ‎ 感觉神经元电位变化 ‎ 持续产生 ‎ 持续产生 ‎ ‎? ‎ 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 ‎ 逐渐减弱 ‎ 逐渐减弱 ‎ 持续产生 ‎ 肌肉收缩程度 ‎ 逐渐减弱 ‎ 逐渐减弱 ‎ 一直正常 ‎ ‎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表中“?”处应填写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_________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_________,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稍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_________(能/不能)产生缩鳃反射,理由是_________。‎ ‎(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_________。‎ ‎【答案】2 负电位→正电位 不产生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5-HT 不能 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 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解析】‎ ‎【详解】(1)图中的发射弧至少要有一个传入神经元和一个传出神经元。突触结构也可以看出来,两个神经元才能形成突触。‎ ‎(2)动作电位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反射沿反射弧单向传导,即在突触处单向传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表中“?”处应填写不产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不能产生缩鳃反射,理由是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 ‎(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