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正定中学、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阶段质量检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正定中学、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阶段质量检测(解析版)

河北正定中学、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 第四次阶段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 ‎ ‎1.下列关于细胞及其产生的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B. 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功能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 C.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分裂增殖产生大量新的抗体 D. 血糖下降时,肌细胞中的糖原能被分解成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平衡 ‎【答案】A ‎【解析】A、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A正确;‎ B、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功能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B错误;‎ C、再次接触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 D、血糖下降时,肝细胞中的糖原能被分解成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平衡,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等生命进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可保证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B. 有丝分裂过程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C. 减数分裂过程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 神经干细胞与其分化产生的神经胶质细胞 mRNA 存在差异 ‎【答案】B ‎【解析】A、有丝分裂可保证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A正确;‎ B、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配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正确;‎ D、神经干细胞与其分化产生的神经胶质细胞mRNA存在差异,因为细胞内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B。‎ ‎3.猴面包树根系发达、树干粗壮高大,木质松如海绵。旱季时树叶完全脱落,雨季大量吸水,迅速长叶开花结果,花在夜间开放,吸引果蝠等动物传粉。猴面包树的果实是猴子等动物喜爱的食物,树干中的水分也可以被动物取用,使其获得“热带草原生命之树”的美誉。由此无法推断出( )‎ A. 热带草原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猴面包树产生有利变异 B. 落叶使猴面包树的水分散失减少,有利于其度过旱季 C. 猴面包树的夜间开花是与果蝠等传粉动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D. 猴子等动物的取食行为可以帮助猴面包树传播种子 ‎【答案】A ‎【解析】A、热带草原的季节性变化对猴面包树具有一个选择作用,变异发生在选择之前,A错误;‎ B、落叶使猴面包树的水分散失减少,有利于其度过旱季,B正确;‎ C、猴面包树的夜间开花是与果蝠等传粉动物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猴子等消费者的取食行为可以帮助猴面包树传播种子,D正确。‎ 故选A。‎ ‎4.“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入选 2018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研究证实DELLA 蛋白通过阻遏某些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而赤霉素能解除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A 蛋白的阻遏效果。以下叙述不合理的是 A. 植物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B. 植物生长—代谢的平衡是体内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 赤霉素通过抑制 DELLA 蛋白基因的表达解除其阻遏效果 D. DELLA 蛋白分子上可能存在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区域 ‎【答案】C ‎【解析】植物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A正确;植物生长—代谢的平衡从根本上是受到体内基因控制调节的结果,除外还受到环境作用的影响,B正确;赤霉素能解除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A蛋白的阻遏效果。可见赤霉素并不能抑制DELLA蛋白基因的表达,C错误;DELLA蛋白通过阻遏某些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赤霉素能解除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A蛋白的阻遏效果,可见DELLA蛋白分子上可能存在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区域,D正确。‎ ‎5.大鼠SCN神经元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SCN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调节。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 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C. 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外流 D. 白天GABA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 ‎【答案】D ‎【解析】神经元兴奋时,由于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此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GABA属于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B项错误;夜晚胞内氯离子浓度低于胞外,所以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会顺浓度梯度内流,故C项错误;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所以白天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会顺浓度梯度外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的电位差绝对值降低,从而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由C项分析可知,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增大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的电位差绝对值,从而降低了SCN神经元的兴奋性,D项正确。‎ ‎6.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在石头的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 蜥蜴活动的地点距离石头越近,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小 B. 距离石头的远近是影响该群落的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 C. 在该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可以循环利用 D. 牧草地石头的存在使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 ‎【答案】D ‎【解析】A、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离石头越近,个体数量增多,原因在于其有了躲避场所,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减小,A正确;‎ B、通过图中数据可知,石头保护了蜥蜴,蜥蜴捕食蝗虫,蝗虫以植物为食,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B正确;‎ C、在该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可以循环利用,C正确;‎ D、牧草地石头的存在使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数量较多,两者之间的竞争增强,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 ‎(一)必考题:‎ ‎7.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一种俗称“熊虫”的动物,若进入“隐生状态”(这时它的代谢速率几乎可降至0),能耐受‎-271 ℃‎的冰冻数小时,据研究,“熊虫”进入隐生状态时,它们的体内会大量产生一种叫做海藻糖的二糖。根据上述资料,有人认为“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避免受到因低温造成的损伤。‎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于探究海藻糖是否能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避免受到因低温造成的损伤。(操作时只要定性即可)‎ ‎(1)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看,用于实验材料的组织细胞应具有______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海藻糖的特点。‎ ‎(2)实验步骤:‎ ‎①取适量同种、大小、生理状况相近的动物细胞,等分成甲、乙两组(以甲组为实验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上述细胞培养液在________条件下培养数小时;‎ ‎④观察甲、乙两组细胞生活状况。‎ ‎(3)实验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含有 (2). 甲加海藻糖,乙不加海藻糖 ‎-271℃‎ 若甲组细胞生长良好,乙组细胞死亡则假设成立;若甲、乙两组细胞都死亡,则假设不成立 ‎【解析】(1)本实验研究海藻糖对组织细胞的影响,有无海藻糖为自变量,故实验应排除掉实验材料中的海藻糖的影响,用于实验材料的组织细胞应不含有海藻糖。‎ ‎(2)实验步骤:②甲组加入海藻糖,乙组不加;‎ ‎③将上述细胞培养液在相同且低温(‎-271 ℃‎)的条件下培养数小时;‎ ‎(3)预期试验结果:‎ ‎①‎ 若甲组细胞生长良好,乙组细胞死亡,则假设成立,即海藻糖能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避免受到因低温造成的损伤;‎ ‎②若甲、乙两组细胞都死亡,则假设不成立,说明“熊虫”产生的海藻糖不能保护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会因低温而损伤。‎ ‎8.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病原体的特异性防卫反应(植物免疫反应)。科研人员发现水杨酸(SA)能增强植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抗性,植物细胞内存在两种能与SA结合的受体,分别是受体a和受体b,SA优先与受体b结合。结合态的受体a和游离态的受体b均能抑制抗病蛋白基因的表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受体状态变化分析:SA含量适中时,植物抗病性强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抗病蛋白基因的表达未被抑制,抗病性强;SA含量过高使________升高,进而抑制抗病蛋白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凋亡。‎ ‎(2)植物某一部位被病原体侵染,一段时间后未感染部位对病原体的抗性增强。为探究机理,科研人员在图1所示烟草的3号叶片上接种TMV,得到图2所示结果。‎ ‎ ‎ ‎①实验结果显示,接种后96 h 与144 h,3号叶片中SA含量明显升高,未感染的上位叶片中SA含量显著升高。‎ ‎②科研人员测定各叶片中SA合成酶的活性,发现该酶活性仅在3号叶片中明显增加,据此推测,未感染的上位叶片中SA的来源是_________。‎ ‎(3)综合上述结果分析,植物通过调控不同部位S的量来抵御病原体的侵染,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游离态的受体b几乎全部与SA结合,受体a未与SA结合 结合态的受体a (2). 由3号叶片合成并运输而来 (3). 感染部位大量(或“过量”)合成SA引发感染部位细胞凋亡,阻止病原体扩散;合成的SA运输至未感染部位,引起未感染部位SA含量适当升髙,提高抗病蛋白基因表达,植物抗病性增强,不易被病原体侵染 ‎【解析】(1)根据前面分析,只有SA在植物体内含量适中,植株的抗病性才最高的原理可知:由于SA优先与细胞内的受体b结合,当SA含量适中时,游离态的受体b几乎全部与SA结合,受体a未与SA结合,细胞缺少游离态的受体b和结合态的受体a,所以细胞内抗病蛋白基因的表达增多,则表现为抗病性增强;当SA含量过多时,细胞内结合态的受体a多,它会抑制抗病蛋白基因的表达,则表现为抗病性减弱。‎ ‎(2)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接种后96小时,3号叶片中SA含量明显升高,未感染的上位叶片中SA含量略有升高,随着时间延长到144h,3号叶片中SA含量进一步升高,未感染的上位叶片中SA含量显著增加。‎ ‎②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由于只有3号叶片中SA合成酶的活性明显增加,据此推测,未感染的上位叶片中SA的来源是3号叶片合成并运输而来。‎ ‎(3)综合上述结果分析,植物是通过调控不同部位SA的量来抵御病原体的侵染,其原理是:若感染部位大量合成SA,则易引发感染部位细胞凋亡,阻止病原体扩散;若合成的SA运输至未感染部位,则引起未感染部位SA含量适当升高,提高抗病蛋白基因表达,植物抗病性增强,不易被病原体侵染。‎ ‎9.果蝇(2N=8)卷翅基因A是2号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其等位基因a控制野生型翅型。‎ ‎(1)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因为果蝇有_________优点因此常用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至少答2点)。‎ ‎(2)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研究者发现2号染色体上的另一纯合致死基因B,从而得到“平衡致死系”果蝇,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图。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 ‎(3)欲利用“平衡致死系”果蝇来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是否出现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d,DD和Dd不影响翅型,dd决定新性状翅型。可做下列杂交实验(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及新的基因突变):‎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答案】 (1). 假说-演绎法 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生长周期短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 100% . 不变 (3). 卷翅:野生型:新生性状=8:3:1 卷翅:野生型=2:1‎ ‎【解析】(1)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硏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果蝇有常用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是因为其具有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生长周期短、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等优点。‎ ‎(2)A纯合致死,因为Ab、aB连锁,故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因为A与B纯合致死,后代全为杂合子,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不变。‎ ‎(3)如果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即待检野生型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Dd,两者杂交所得F1中卷翅果蝇的基因型为 AabbDD:AabbDd=1:1,F1中卷翅果蝇产生的配子AbD:abD:abd=2:1:1,A纯合致死,故随机交配产生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卷翅∶野生∶新性状=8∶3:1。如果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即待检野生型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DD,两者杂交所得F1中卷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DD,F1中卷翅果蝇随机交配,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DD(致死):AabbDD:aabbDD=1:2:1,所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卷翅:野生=2:1。‎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相关信息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 ‎10.某稻田生态系统中有卷叶螟、青蛙等生物,图1是该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 a~e代表过程。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A~C代表能量,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为J/(hm2·a)。请分析回答:‎ ‎(1)图1中缺少的过程是_______(用图中文字和箭头表示),b、c、e过程中碳以___________形式流动。‎ ‎(2)图2中A代表________的能量;B表示________的能量,其数值为________J/(hm2·a);C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化的能量。‎ ‎【答案】 (1). 大气CO2库→水稻 有机物 (2). (卷叶螟的)同化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 . 2.45×109 J/(hm2·a) 卷叶螟和水稻 ‎【解析】(1)图中缺少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形成碳水化合物过程,即大气CO2库→水稻;碳在生物群落的生物之间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2)A表示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故A的数值为1.05×1010-3.5×109=7.0×109 J·hm-2·a-1,故B的数值为7.0×109-4.55×109=2.45×109 J·hm-2·a-1;卷叶螟的粪便其实根本没有被卷叶螟同化,也就是没有被吸收,没有进入到卷叶螟体内,这部分能量属于水稻,故C的来源有卷叶螟和水稻同化的能量。‎ ‎(二)选考题:‎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高果糖浆是一种营养性甜味剂,它被广泛运用在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和运动饮料以及小吃、果冻和其他含糖产品中。回答下列利用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糖浆的相关问题。‎ ‎(1)葡萄糖异构酶的活力常用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产生______________所需的酶量来表示。固定化酶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 ‎(2)图1是利用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糖浆的示意图,方法2表示的为_________;方法1中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时需将海藻酸钠溶化,溶化过程中对加热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定化酶一般不选用方法1,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产高果糖浆的过程中,图1中控制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2说明两种情况下的葡萄糖异构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一定量的果糖 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可以反复利用 (2). 化学结合法 用小火或间断加热, 反复几次 . 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3). 调节果糖流出的速率以保证反应充分进行 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最适温度相同;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固定化酶的活力高于游离酶 ‎【解析】(1)葡萄糖异构酶能将葡萄糖转化为果糖,因此该酶的活力可用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产生一定量的果糖所需的酶量来表示。固定化酶的优点是稳定性增加、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可以反复利用。 ‎ ‎(2)方法1为包埋法,方法2为化学结合法,方法3为物理吸附法。方法1中溶化海藻酸钠时需小火或间断加热,反复几次,直到完全溶化为止。由于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因此固定化酶常采用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一般不采用包埋法。‎ ‎(3)图中反应柱上控制阀的作用是调节果糖流出的速率以保证反应充分进行。分析图形,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相同点是最适温度相同,不同点是低于最适温度或高于最适温度时,固定化酶的活力都高于游离酶。‎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课程固定化酶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题目难度中等。‎ ‎[生物——选修 1:现代生物技术]‎ ‎12.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能被应用于现代生物制药。下图为利用奶牛生产抗病毒的特效药——干扰素的基本流程部分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干扰素mRNA形成cDNA的①过程称为___________,②过程可通过___________技术扩增获得大量干扰素基因。‎ ‎(2)将干扰素基因与___________________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从而得到干扰素定位表达于动物乳腺,分泌干扰素的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 ‎(3)若⑤过程表示的是体外受精,完成⑤过程后,应将受精卵移入________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培养过程中,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以防止杂菌污染;该过程通常需要提供一定浓度的CO2,其作用是___________。‎ ‎(4)⑦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_,为同时获得多个完全相同的子代个体,可在⑦操作之前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逆转录 PCR (2). 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受精卵 (3). 发育 抗生素 维持培养液的pH稳定 (4). 胚胎移植 胚胎分割 ‎【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mRNA形成cDNA的①过程称作逆转录,②表示利用 PCR技术扩增获得大量目的基因的过程。‎ ‎(2)构建乳腺生物反应器的过程中,必须让目的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组建在一起,使目的基因在乳腺细胞中选择性表达,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 ‎(3)⑤表示体外受精过程,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培养过程中,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杂菌污染;培养过程通常需要维持一定的CO2浓度,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值。‎ ‎(4)为同时获得多个完全相同的子代个体,可在⑦胚胎移植操作之前进行胚胎分割技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