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津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天津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体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终产物 B. 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原因是糖类是活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 C. 核酸能储存遗传信息,其原因是脱氧核糖与磷酸的交替排列 D.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离不开氨基酸、蛋白质和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水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生命之源。‎ ‎2、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 ‎3、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不同遗传信息之间的不同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详解】A、无氧呼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中并不产生水,A错误;‎ B、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活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B错误;‎ C、核酸能储存遗传信息,其原因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 D、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的催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的合成离不开氨基酸、蛋白质和RNA,D正确。‎ 故选D。‎ ‎2.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去掉两个高能磷酸键后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B. ATP水解形成ADP时会释放出能量,直接用于生命活动 C. ATP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 恒温动物体温的维持只与细胞呼吸有关,不需要ATP水解供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由核糖与腺嘌呤结合而成的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由核糖与腺嘌呤结合而成的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去掉两个高能磷酸键后余下的部分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A正确;‎ B、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ATP水解形成ADP时会释放出能量,直接用于生命活动,被称为能量“货币”,B正确;‎ C、ATP合成时所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呼吸作用中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化学能和光合作用中色素分子所吸收的光能,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用于生物的发光,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吸能反应,C正确;‎ D、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恒温动物体温的维持与细胞呼吸有关,但也需要ATP水解供能,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酶的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 用过氧化氢溶液、肝脏研磨液作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 用淀粉和蔗糖溶液、淀粉酶,反应后滴加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 用蛋白酶、蛋白块作实验材料,验证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分解 D. 设置pH为2、7、12的条件,探究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影响,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所以应该选用斐林试剂,B错误;用蛋白酶、蛋白块作实验材料,验证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分解,C正确;胃蛋白酶的适宜pH是1.5-2.0,所以利用胃蛋白酶、蛋清来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不能设置成3、7、11,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明确实验的设计中的选材的要求应该不影响实验的进行,鉴定的手段也应该不影响实验的进行和实验结果的检测。‎ ‎4.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物质交换效率增强 B.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C. 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D.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因而下降,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错误;‎ B、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B正确;‎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是癌变细胞的特征之一,C正确;‎ D 、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的控制下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多细胞个体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A。‎ ‎【定位】细胞生命历程 ‎【点睛】易错警示 与细胞衰老、凋亡、癌变有关的6个失分点 ‎(1)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不能误认为是细胞发育的4个阶段。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都是维持生物体内细胞动态平衡的基本行为。‎ ‎(2)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胞中两种基因已发生突变。‎ ‎(3)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总是同步的,在幼年个体中有衰老的细胞,老年个体中有新产生的细胞,但细胞总体衰老会导致个体的衰老。‎ ‎(4)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机体有害。‎ ‎(5)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都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有害。‎ ‎(6)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5. 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 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 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 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 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条件:光照,二氧化碳下(3)。“无空气”避免空气中氧气的干扰 ‎【详解】‎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条件:光照,二氧化碳(由NaHCO3稀溶液提供),故C、D项错误;“无空气”可避免空气中氧气的干扰,A错误,B正确;答案选B.‎ ‎6.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NA复制、转录都是以DNA两条链为模板,翻译则是以mRNA为模板 B. 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膜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过程 C. 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转录以DNA的两一条链为模板,A项错误;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B项错误;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项正确;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项错误。‎ ‎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 生物进化过程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积累 C. 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的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自然选择的对象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自由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只是给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 ‎【详解】A、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真正的界线,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只是给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C错误;‎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适应环境,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下降,D正确。‎ 故选D。‎ ‎8.关于人类遗传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遗传病均可经基因诊断确诊 B. 没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C. 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只需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D.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等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引起的下一代遗传物质改变(包括基因和染色体两部分)形成的先天疾病,称之遗传病,主要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如白化病、色盲、智力发育疾病、精神发育障碍疾病、平足、畸形、肿瘤、部分残疾人。夫妇携带遗传病基因可以通过生殖传递,近亲结婚或夫妇有共同的血缘关系也有高于常人的几率生下遗传缺陷患者。‎ ‎【详解】A、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其中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均可经基因诊断确诊,但是染色体异常不能通过基因诊断确诊,A错误;‎ B、遗传病都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产生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具有遗传性。但是没有携带致病基因不代表不会患遗传病,如二十一三体综合征无致病基因,B错误;‎ C、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需在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C错误;‎ D、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等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高倍物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 B. 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C. 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 因为黑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 ‎1.调节亮度:由暗调亮,可以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反光镜的角度。‎ ‎2.将临时装片在载物台上适当位置固定好。‎ ‎3.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使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自上而下的调节,眼睛在侧面观察,避免物镜镜头接触到玻片而损坏镜头和压破玻片。‎ ‎4.左眼通过目镜观察视野的变化,同时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移,直至视野清晰为止。‎ ‎5.如果在视野中没有被观察对象,可以移动装片,原则为欲上反下,欲左反右。‎ ‎6.如果不够清晰,可以用细准焦螺旋进一步调节。‎ ‎7.如果需要在高倍物镜下观察,可以转动转换器调换物镜。如果视野较暗,可通过1的方法调节;如果不够清晰,可通过6的方法调节,但是不可以用4的方法。‎ ‎8.使用完毕后,请调节转换器,使空镜头孔对着通光孔,使反光镜竖起来,将镜筒调至最低后装入镜箱。‎ ‎【详解】A、显微镜使用中,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所需观察的目标,将其移至视野中心,再改用高倍镜,仔细观察,A错误;‎ B、高倍镜相对于低倍镜放大倍数大,但视野小亮度低,所以应使用大光圈或凹面反光镜提高视野亮度,B正确。‎ C、换用高倍镜后,不能再动粗准焦螺旋,只需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清晰。因为粗准焦螺旋会使镜筒大幅度升降且高倍物镜镜头较长,稍不注意就会压坏玻片标本并污染高倍物镜,C错误。‎ D、应该现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才能换高倍镜观察,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等离子参与pH的调节 B. 内环境中含有血红蛋白、葡萄糖、K+、尿素等物质 C. 细胞外液中的Na+、Cl﹣是形成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因素 D. 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有利于代谢产生的水进入毛细血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的相关内容。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都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血浆: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详解】A、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作缓冲物质,能维特血浆pH相对稳定,A正确;‎ B、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细胞外液中的Na+、Cl﹣是形成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因素,C正确;‎ D、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有利于代谢产生的进入毛细血管,D正确。‎ 故选B。‎ ‎11.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哺乳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B. D点时种群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量,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C. 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 D. 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种群密度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且种群数量增长率也逐渐增大;种群密度在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此时种群数量达到K/2;种群密度在B-D点间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但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种群密度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再增长,即达到最大值(K值);种群密度在D点只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逐渐减小。‎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A正确;‎ B、D点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量(K值),此时种内生物因为食物、生存空间而进行激烈的斗争,B正确.‎ 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水平,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最容易恢复,C错误;‎ D、图中曲线显示死亡率逐渐增加,其原因是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D正确.‎ 故选:C。‎ ‎12.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曾带领她的团队对红斑狼疮的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下列生理现象或疾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机理相同的是 A. 风湿性心脏病 B. 免疫排斥 C. 过敏反应 D. 艾滋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免疫排斥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B错误;‎ C、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 D、艾滋病是因为病毒入侵人体,破坏人体免疫系统,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3.有这样两个患有囊性纤维病的家庭遗传系谱如图1所示(若控制该病的基因记做(a),表达产物CFTR的膜整合示意图如图2。‎ ‎(1)从图1遗传系谱图推知,该病是______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2)图2中所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CFTR蛋白结构的异常,影响了肺部细胞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跨膜运输,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______决定的,这种跨膜运输方式属于______。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率加快,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3)正常的CFTR蛋白约由1500个氨基酸组成。目前已发现CFTR基因有1600多种突变,都能导致严重的囊性纤维化,这一事实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特点。‎ ‎(4)图1右中的双亲均未患白化病,而他们有一同时患白化病、囊性纤维病的孩子,则其双亲所生孩子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种。‎ ‎【答案】 (1). 常 (2). 磷脂双分子 (3). CFTR蛋白 (4). 主动运输 (5). 不定向 (6). 6‎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 ‎:图示表示两个患有囊性纤维病的家庭遗传系谱图,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是隐性遗传病,根据“母病子必病”可知此病不是X染色体遗传病,因此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图2:图示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导致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不断积累。‎ ‎【详解】(1)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是隐性遗传病,若此病是X染色体遗传病,根据“母病子必病”可知此病不是X染色体遗传病,因此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磷脂双分子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由图可知,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进行跨膜运输,而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可见,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决定的。氯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协助,还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3)目前已发现CFTR基因有1600多种突变,都能导致严重的囊性纤维化,这一事实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特点。‎ ‎(4)白化病和囊性纤维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别用A/A和B/b来表示。因为父亲表现正常、母亲患囊性纤维病,他们有一同时患白化病、囊性纤维病的孩子,说明双亲基因型为AaBb、Aabb,则他们所生孩子的基因型可能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六种。‎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型的判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在基因判定题里面属于较为简单的题型。‎ ‎14.下图甲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激素;图乙表示的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请据图回答:‎ ‎(1)甲图的生命活动调节方式是______。‎ ‎(2)研究表明,神经递质有很多种,作用效果也不同。Ach 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图乙中[①]______中,当神经冲传到轴突末梢时,Ach进入③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Na+内流,则突触后膜的电位表现为______;而有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Cl﹣内流,则突触后膜的电位表现为______。‎ ‎(3)下丘脑和垂体病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______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减少反过来促进了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增强,这个过程体现了激素的______调节,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1). 神经--体液(激素) (2). 突触小泡 (3). 外负内正 (4). 外正内负 (5). 分级 (6). (负)反馈 ‎【解析】‎ ‎【分析】‎ ‎1、据图甲分析,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胰岛素或者胰高血糖素。‎ ‎2、据图乙分析, 图示为突触结构,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后膜。‎ ‎【详解】(1)甲图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涉及到所种神经细胞和激素,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激素)调节。‎ ‎(2)分析题图乙可以知道,①是突触小泡,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①突触小泡中;当Ach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Na+内流,突触后膜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Cl-内流,导致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表现为正,表现为外正内负。‎ ‎(3)下丘脑和垂体病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减少反过来促进了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增强,这个过程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体液调节的模式、负反馈调节和突触的结构,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在人体内,下丘脑作为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其他内分泌腺,促进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激素,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过多,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15.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利用小鼠制备的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做成的“早早孕试剂盒”,检测早孕的准确率在90%以上。‎ 资料2:葡萄糖异构酶在工业上应用广泛,为提高其热稳定性,朱国萍等人在确定第138位甘氨酸为目标氨基酸后,用有效方法以脯氨酸替代甘氨酸,结果其最适反应温度提高了10~‎12℃‎,使蛋白质空间结构更具刚性。‎ 资料3: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甘蔗生产国,但是甘蔗容易受螟虫的侵害。‎2017年6月8日,巴西向世界宣布,全球首款能抵抗螟虫的转基因甘蔗已培育成功,并且批准该品种进入市场。‎ ‎(1)资料1中,在该“单抗”的生产过程中,将______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接种后,从脾脏中提取B淋巴细胞,并设法将其与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选出融合的杂种细胞,对该细胞还需进行______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符合需要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中提到的生物技术属于____________工程的范畴。在该实例中,直接需要操作的是______(填“肽链结构”“蛋白质空间结构”或“基因结构”)。‎ ‎(3)资料3中获得转基因甘蔗的过程中,其核心步骤是______。‎ ‎【答案】 (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 克隆化 (3).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4). 蛋白质 (5). 基因结构 (6).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或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解析】‎ ‎【分析】‎ ‎1.资料1应用到了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为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使其产生相应的抗体,再与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 ‎2.资料2是改造葡萄糖异构酶,利用基因突变技术将第138位甘氨酸替换为脯氨酸。‎ ‎3.资料3抗螟虫的转基因甘蔗的产生也要应用到基因工程的操作。‎ ‎【详解】(1)资料1中,在该”单抗”的生产过程中,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接种后,从脾脏中提取B淋巴细胞,并设法将其与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选出融合的杂种细胞,对该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符合需要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2)资料2中提到的生物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的范畴。在该实例中,直接需要操作的是基因结构。‎ ‎(3)资料3中获得转基因甘蔗的过程中,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点睛】本题考察的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回忆和梳理三个工程的过程、原理及注意事项,才能回答对问题。‎ ‎16.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倍率(λ)和时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______方向。X的主要生物类群是____________。‎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____________实现(写出两种措施)。‎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的能力。‎ ‎【答案】 (1). 能量流动方向 (2). 细菌和真菌 (3). 增加食物,改善环境条件、减少天敌等 (4). 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 ‎【分析】‎ ‎1.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2.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倍率(λ)和时间的关系,种群密度在前十年,种群增长倍率(λ)一直保持在大约2.5左右,10年后逐年下降,在第40‎ 年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3.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详解】(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图中“→”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X:细菌和真菌重新利用。‎ ‎(2)据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增加食物,改善环境条件、减少天敌等方法。‎ ‎(3)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同时也使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和图形转换能力。‎ ‎17.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酒作为发酵原料来发酵酿制食醋,东方醋起源于中国。其制作流程为以高粱、麸皮、谷糠和水为主要原料,以大麦、豌豆所制的大曲为糖化发酵原料,经酒精发酵后,再经固态醋酸发酵、熏酪、陈酿等工序酿制而成。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酒精发酵过程中,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主要参与的微生物为酵母菌,其呼吸方式为______。‎ ‎(2)醋酸发酵过程中,主要参与的微生物为______,从细胞呼吸类型看,其属于需氧型生物,它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是糖源______(填“充足”或“缺少”)。‎ ‎(3)家庭自制果醋时,为鉴定果醋是否酿制成功除可以通过观察菌膜、尝、嗅之外,还可以通过检测和比较______作进一步的鉴定。‎ ‎【答案】 (1). 兼性厌氧 (2). 醋酸杆菌 (3). 缺少 (4). (醋酸)发酵前后的pH ‎【解析】‎ ‎【分析】‎ ‎1、参与酒精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 参与食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1)参与酒精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醋酸发酵过程中,主要参与的微生物为醋酸杆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可以通过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H来鉴定果醋是否酿制成功。‎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微生物的培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