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咸阳市2020年高考模拟检测(一)‎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组成细胞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B. 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比结合水重要 C. 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也可参与复杂化合物的构成 D.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氮原子数目等于肽键数和肽链数之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 无机盐 ‎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 如K+ 、Ca2+、Mg2+、Cl--、PO42-等 ‎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 ‎【详解】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碳之所以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是因为细胞中的大分子物质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错误;‎ B、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与结合水同样重要,B错误;‎ C、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也可参与复杂化合物的构成,如镁是构成光合作用必须物质叶绿素的重要组分,C正确;‎ D、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氮原子数目等于肽键数和肽链数之和,再加上R基中氮原子的数目,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大肠杆菌的核仁上装配的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B. 动物细胞溶酶体在维持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C. 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葡萄糖分解酶的附着 D. 低等植物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器的功能:‎ ‎1、线粒体:双层膜结构;短棒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部分的能量;新陈代谢越旺盛的部位,线粒体含量越多;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器。‎ ‎2、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都有, 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 ‎3、中心体:无膜结构(微管蛋白构成),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构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溶酶体:单层膜围成的囊状结构,溶解细菌和受损伤的细胞器,动植物细胞内都有。‎ ‎5、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详解】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仁,A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水解侵入到细胞内的病原体和细胞内损伤的细胞器等,在动物细胞中溶酶体在维持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B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丙酮酸分解酶的附着,C错误;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低等植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错误。‎ ‎3.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大分子物质,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网格蛋白参与细胞膜的内陷运动 B. 该过程需要细胞识别,不消耗能量 C. 囊泡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D.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胞吞作用:胞外物质通过质膜包裹,质膜内陷并形成膜包被的囊泡,囊泡与质膜脱离进人胞内并在胞内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和生理功能,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据题图可知,在细胞膜的内陷区域周围附着网格蛋白,且在形成的囊泡的最外层也围绕着网格蛋白,说明网格蛋白参与细胞膜的内陷运动,A正确;‎ B、据题图中受体与特殊大分子蛋白结合可知该过程需要细胞识别,但胞吞作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囊泡膜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故囊泡膜的基本支架叶是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 D、该过程中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的大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泡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胞吞作用的内涵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4.如图为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壁分离过程中,①是②的对照组,复原过程中,②是①的对照组 B. 实验可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不能选用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 C. 用洋葱外表皮进行实验时,若观察到b处变为紫色,说明细胞膜破裂 D. 用黑菜叶细胞进行实验时,可观察到a、b、c处分别为无色、无色、绿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题意分析:①是细胞正常状态或质壁分离复原状态,②是质壁分离状态,a处为外界溶液;b处为原生质层;c为细胞液。‎ ‎【详解】A、质壁分离过程实验中,利用的是自身对照,故①是②的对照组,复原过程中,②是①的对照组,A正确;‎ B、实验可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因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没有紫色的大液泡,不易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分状态,故一般不选用,但并不是不可用,B错误;‎ C、用洋葱外表皮进行实验时,若观察到b处变为紫色,说明原生质层破裂,C错误;‎ D、用黑菜叶细胞进行实验时,可观察到a、b、c处时。因为b处由有叶绿体,故分别为无色、绿色、无色,D错误。‎ 故选A。‎ ‎【点睛】熟知有关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与酶相关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pH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B. 探究酶专一性的实验,对照组不需要加酶 C. 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不宜选择H2O2酶作为研究对象 D.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提高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更能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详解】A、pH过高或过低,以及温度过高都能使酶变性失活,低温会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会使酶空间结构被破坏,A错误 B、探究酶专一性的实验,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同酶异底或同底异酶的设计思路,故对照组也需要加酶,B错误;‎ C、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不宜选择H2O2酶作为研究对象,因为H2O2分解过程本身就收到温度的影响,从而无法检测出温度对酶影响的情况,C正确;‎ D、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D错误。‎ 故选C。‎ ‎【点睛】关注酶系列实验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C项是本题的易错点。‎ ‎6.图表示ATP的结构,a、b表示化学键,①②③表示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中的N元素存在于物质①中 B. ①②③构成的物质可作为转录的原料 C. b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也可转化为光能 D.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率大于分解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1.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2.题图分析:a、b表示高能磷酸键,①表示腺嘌呤;②表示核糖;③表示磷酸。‎ ‎【详解】A、ATP中的N元素存在于物质①含氮碱基腺嘌呤中,A正确;‎ B、转录的产物是RNA,①②③构成的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故可作为转录的原料,B正确;‎ C、在光合作用过程中b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ATP是生物体中的直接能源物质,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的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也包括发光等,故可转化为光能,C正确;‎ D、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率和分解速率都增大,且二者是基本相等的,这保证了生物体细胞中ATP含量的稳定,D错误。‎ 故选D。‎ ‎【点睛】掌握有关ATP的结构以及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图表示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部分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个体存在图中所示过程,则此个体必须生活在无氧环境中 B. 葡萄糖→丙酮酸→乳酸途径仅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C. 葡萄糖→丙酮酸仅是图中所示的两个途径所共有的 D. 酶1、酶2、酶3都位于细胞质基质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 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详解】A、若某个体存在图中所示过程,则此个体未必生活在无氧环境中,如酵母菌,可以进行酒精发酵,但也可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葡萄糖→丙酮酸→乳酸途径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也可存在于某些植物细胞中,如玉米胚、甜菜块根和马铃薯的块茎,B错误;‎ C、葡萄糖→丙酮酸不仅是图中所示的两个途径所共有的,还是有氧呼吸共有的,C错误;‎ D、酶1、酶2、酶3催化的过程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故三种酶均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D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细胞呼吸的特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B项是易错点。‎ ‎8.图中表示某种绿色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一昼夜二氧化碳吸收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点时植物光合速率为3mg·m-2·h-1‎ B. 植物体内一昼夜积累的有机物量可表示为S2-(S1+S3)‎ C. a-b段和e-f段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 a点和f点数值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曲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表示呼吸速率的大小,ab段表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故此时植物有机物的积累为负值,b、e点表示光合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bcde段曲线表示光合大于呼吸速率,此时曲线与横轴围城成的面积表示该段时间内有机物的积累为正值,ef段表示呼吸大于光合的状态到慢慢只有呼吸的状态,该段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表示这段时间有机物的积累量依然为负值,故调查时间内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是可用三块面积表示为:‎ S2-(S1+S3)。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 ‎【详解】A、如果呼吸速率不变的话,c点时植物光合速率为3+2=5mg·m-2·h-1,A错误;‎ B、植物体内一昼夜积累的有机物量可表示为S2-(S1+S3),B正确;‎ C、a-b段和e-f段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 D、a点和f点数值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温度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能够正确分析图中曲线的拐点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要关注光合与呼吸的联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相关知识。‎ ‎9.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增殖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染色体的变化 B. RNA聚合酶发挥作用时,细胞一定发生了分化 C. 衰老细胞的水分减少,代谢减慢,酶的活性都降低 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无丝分裂 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简单,-般是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进,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例如,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2.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 ‎(3)细胞内的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某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在无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染色体的变化,A错误;‎ B、RNA聚合酶在转录过程中发挥作用,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故RNA聚合酶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细胞一定发生了分化,B错误;‎ C、衰老细胞的水分减少,代谢减慢,有些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是对机体有利的过程,是细胞的正常凋亡,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时,8%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分散开来 B. 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70%酒精的作用是洗去花生子叶上的浮色 C. 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置于清水中的红细胞渗透压逐渐变大直至涨破 D. 若材料用具中无双缩脲试剂,有斐林试剂和蒸馏水,也能检测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三大有机物质的鉴定原理 试剂   ‎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 A: ‎0.1g/mL NaOH ‎ 紫色 ‎ 大豆 、蛋清 B: ‎0.01g/mL CuSO4 ‎ 脂肪  ‎ 苏丹Ⅲ ‎ 橘黄色 花生 ‎ 苏丹Ⅳ 红色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班氏(加热)‎ 甲: ‎0.1g/mL NaOH ‎ 砖红色沉淀 ‎ 苹果、梨、白萝卜 ‎ 乙: ‎0.05g/mL CuSO4  ‎ 淀粉  ‎ ‎ 碘液 I2 ‎ 蓝色 马铃薯  ‎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的原理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人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详解】A、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时,8%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DNA和 分开,便于染色剂进入细胞完成与DNA的结合,A错误;‎ B、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50%酒精的作用是洗去花生子叶上的浮色,B错误;‎ C、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置于清水中的红细胞逐渐吸水,导致细胞质浓度减小,渗透压逐渐变小直至涨破,C错误;‎ D、因为双缩脲试剂中的A液与斐林试剂的甲液是相同的,双缩脲试剂中的B液和斐林试剂的乙液是相同的,都是硫酸铜溶液,只不过浓度低而已,为了获得双缩脲试剂可用斐林试剂的乙液稀释5倍获得,故用斐林试剂和蒸馏水就可以获得双缩脲试剂,从而完成也能蛋白质的检测,D正确。‎ 故选D。‎ ‎11.孟德尔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B. 提出问题建立在碗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 C.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足“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D. 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使用范围 1.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原核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如病毒)没有染色体,不进行减数分裂。‎ ‎2.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性状遗传。只有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才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细胞核遗传。只有真核生物的核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 变化而呈现规律性遗传。‎ ‎4.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 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只涉及一 对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或两对上的等位基因且他们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由分析可知: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不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如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现象,A错误;‎ B、提出问题建立在碗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B正确;‎ C、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错误;‎ D、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D错误。‎ 故选B。‎ ‎12.茉莉花有红色、紫色、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选用紫花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F1中红花、白花、紫花植株的数量比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花植株为纯合子 B. 白花植株基因型为BB或bb C. 白花植株相互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紫花植株 D. 可用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测交的概念及作用 测交是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纯合类型之间的杂交。可以验证两大遗传定律,还可用来测定待测个体的基因型,也可根据测交子一代出现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被测验个体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由题意:“茉莉花有红色、紫色、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可知该性状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有三种表现型,故可知等位基因之间为共显性,结合题中后代的性状表现可知,杂合子Bb表现为紫花,而红花和白花均为纯合子。‎ ‎【详解】由分析可知:‎ A、红花植株为纯合子基因型为BB或bb,A正确,‎ B、白花植株基因型为bb或BB,B正确;‎ C、白花植株相互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植株,C错误;‎ D、可用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类似测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C。‎ ‎13.下图为某家庭肾源性尿崩症遗传系谱,经鉴定Ⅱ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1。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Ⅰ1、Ⅱ2均为杂合子 C. 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2‎ D. Ⅲ1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孩子不患此病的概率是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遗传系谱图可知,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病,题干信息可知Ⅱ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1.因此该遗传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由题Ⅰ1是正常女性,其儿子患病,因此Ⅰ1是致病基因携带者,由B分析可知,Ⅱ2也是致病基因携带者,B正确;‎ C、图可知,Ⅱ1是患者,Ⅱ2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C错误;‎ D、Ⅲ1的基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结婚,所生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1/2,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人类遗传病类型和特点,学会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应用分离定律对遗传概率进行推算。‎ ‎14.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B. 遗传物质复制过程中均会发生的碱基配对是:A-T、C-G C. 利用酶的专一性可探究某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D.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A正确;‎ B、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在复制过程中均会发生的碱基配对是:A-T、C-G,而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复制过程中不会出现A-T配对,B错误;‎ C、利用酶的专一性可探究某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C正确;‎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故选B。‎ ‎15.科学家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 B. 上清液的放射性基本不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 C. 被标记的噬菌体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获得的 D. 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A、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A正确;‎ B、经过适当保温后,搅拌、离心,观察上清液的放射性,因为保温时间合适,故上清液的放射性基本不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保温时间是实验成功的关键,B正确;‎ C、被标记的噬菌体是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获得的,因为噬菌体是专性寄生物,C错误;‎ D、实验结果说明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关于“中心法则”含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浆细胞中能发生①④过程而不能发生⑤过程 B. ②③过程可在某些病毒体内发生 C. ③④⑤过程所需的原料分别是核苷酸、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D. ②过程遵循A一T、U一A、C—G、C—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 DNA转录 翻译 RNA复制 RNA逆转录 时间 细胞分裂的间期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条件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ATP DNA聚合酶,逆转录酶等,ATP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RNA的一条链 RNA的一条链 原料 含A T C G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含A U C G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含A U C G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含A T C G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模板去向 分别进入两个子代DNA分子中 与非模板链重新绕成双螺旋结构 分解成单个核苷酸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依次合成多肽链 碱基配对 A→T,G→C A→U,T→A,G→C A→U,G→C A→U,G→C A→T,U→A,G→C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RNA→RNA RNA→DNA 遗传信息传递 实例 绝大多数生物 所有生物 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 某些致癌病毒,HIV病毒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题图分析:①过程是转录;②过程是逆转录;③过程是RNA复制;④过程为翻译;⑤过程是DNA复制。‎ ‎【详解】A、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细胞,其中能发生①④过程而不能发生⑤过程,A正确;‎ B、因病毒不能独立代谢,故②③过程可在某些病毒寄生的宿主体内发生,B错误;‎ C、由分析可知:③④⑤过程所需的原料分别是核苷酸、氨基酸、脱氧核苷酸,C正确;‎ D、由分析可知:②过程遵循A一T、U一A、C—G、C—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故选B。‎ ‎17.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B. I、II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 C. 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时间较长 D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基因a和基因b可发生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4.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 ‎【详解】A、基因突变的普遍性是指在自然界中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图中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的是基因突变的随机性,A错误;‎ B、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I、II是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I、II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在细胞间期,会进行DNA的复制,双链会打开,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新链,合成的过程中易因复制错误而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而b、c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能发生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B。‎ ‎18.染色体部分缺失在育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育种专家对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太空育种依据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 B. 粉红棉S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的结果 C. 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产生深红棉的概率是 D. 粉红棉S自交产生白色棉N的概率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突变 方法:辐射诱变,激光、化学物质诱变,太空(辐射、失重)诱发变异→选择育成新品种 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 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详解】A、太空育种属于诱变育种,其依据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A正确; B、粉红棉S的出现是一条染色体上的b基因缺失导致的,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正确;‎ C、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后代都是粉红棉,产生深红棉的概率是0,C错误;‎ D、粉红棉S经减数分裂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一个含b基因,一个不含b基因,所以自交产生白色棉N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选C。‎ ‎19.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Aa个体逐代自交,子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频率大于a基因频率 D.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即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新物种的三个基本环节。‎ ‎【详解】A、男性患者的性染色体组型是XY,Y染色体上没有色 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因此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相等,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B错误;‎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如果没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即A基因频率等于a基因频率,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新物种的三个基本环节,D正确。‎ 故选D。‎ ‎20.某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A、Aa、aa的植株分别表现为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花瓣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R、Rr表现为红色,rr表现为黄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 B. 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4‎ C. 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的比例约为1/3‎ D. 子代所有红花植株产生的配子中,R∶r=2∶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题意分析可知:控制花瓣大小和花色的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共产生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Aa自交子代表现型有3种,Rr自交子代表现型有2种,但因为aa表现无花瓣即aaR与aarr的表现型相同,因此表现型共5种。‎ ‎【详解】A、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Rr自交子代共有3×3= 9种基因型,5种表现型,A错误; B、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只有四种基因型,分别是AARR、aarr、AArr、aaRR,各占1/16,故后代中纯合子约占,B正确;‎ C、子代有花瓣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4,其中基因型为AaRr植株所占比例为1/4,故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的比例约为1/3,C正确;‎ D、子代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RR、AARr、 AaRR、AaRr,比例为 1:2:2:4,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R:Ar:aR:ar=4:2 :2: 1 ,所以R:r= 2:1 ,D正确。 故选A。‎ ‎21.某细胞每条染色体的DNA双链都被3H标记后,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得到4个子细胞。下列关于该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促使核仁解体的酶在细胞分裂前期活性较高 B. 细胞内放射性同位素迅速升高的时期在分裂间期 C. 4个子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的比例不一定是100%‎ D. 该细胞培养期间发生的变异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题意分析:题目中并未说明细胞发生的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故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四个子细胞的产生情况。‎ ‎【详解】A、核仁解体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期,故促使核仁解体的酶在细胞分裂前期活性较高,A正确;‎ B、因为在分裂间期发生了DNA的复制过程,而复制的原料没有放射性,故细胞内放射性同位素迅速降低的时期在分裂间期,B错误;‎ C、若这四个子细胞是一次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则这4个子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的比例一定是100%,若这四个细胞是经过两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则含3H的染色体的比例不一定是100%,C正确;‎ D、该细胞培养期间发生的变异可能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这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B。‎ ‎22.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指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由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完成的 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D. 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主要来源于Na+和Cl-‎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内容: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由分析可知:‎ A、稳态是指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由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完成的,A错误;‎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于Na+和Cl-高低,故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主要来源于Na+和Cl-,D正确。‎ 故选D。‎ ‎2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环境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会增加,但引起二者分泌的机理不同 B. 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引起垂体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以维持水盐平衡 C.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下降 D. 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详解】A、寒冷环境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会增加,但引起二者分泌的机理不同,前者是神经体液调节,后者是神经调节,A正确;‎ B、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以维持水盐平衡,B错误;‎ C、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反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C错误;‎ D、神经递质和激素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后被灭活或转移,而抗体不是信息分子,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而后被吞噬细胞吞噬,D错误。‎ 故选A。‎ ‎2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由扁桃体、脾脏、淋巴结、骨髓等免疫器官组成 B. 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发挥作用 C. 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反应 D. 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其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二次免疫的机理: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故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 ‎2.免疫系统的组成。‎ ‎【详解】A、免疫系统由扁桃体、脾脏、淋巴结、骨髓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 B、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发挥作用的,B错误;‎ C、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 D、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由于T细胞的缺失,导致其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D正确。‎ 故选D。‎ ‎2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产生,可以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 可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刚收获的种子促使其萌发 C. 外界刺激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 D. 给番茄花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2.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治落花落果等。‎ ‎3.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详解】A、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产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对细胞代谢做出调节,A错误;‎ B、赤霉素能打破种子的休眠,故可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刚收获的种子促使其萌发,B正确;‎ C、外界刺激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而对极性运输无影响,C错误;‎ D、给番茄花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D错误。‎ 故选B。‎ ‎26. 下列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预设实验中需要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 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插枝生根的数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C.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能会获得相同的生根数目 D. 在正式实验中,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组别之间能形成相互对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A正确;‎ B、实验的无关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而插枝生根的数目为实验的因变量,B错误;‎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故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能获得相同的生根数目,C正确;‎ D、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D正确。‎ 故选B。‎ ‎【点睛】(1)此实验中实验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实验中要研究的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与其使插条产生的不同生长效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验要设置对照组,而且需有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矿泉水瓶、温度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原则,如用相同的矿泉水瓶,取相同的材料,处理相同的时间等。‎ ‎27.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 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是通过改变年龄组成来控制害虫数量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颜色过艳或脱落均会增大误差 D. 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会影响该种群的K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详解】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无法做出比较,A错误;‎ B、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影响出生率,进而实现了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颜色过艳或脱落均会使得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变小,进而使得估算的种群数量变大,而增大误差,C正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会使得该种群的K值降低,D错误。‎ 故选C。‎ ‎28.某人工鱼塘(静水)放养的都是鲢鱼苗,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 捕捞鲢鱼时最需要获得信息之一是种群密度 C. 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D. 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 B、种群密度是捕捞鲢鱼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B正确;‎ C、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投放的有机物,C错误;‎ D、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利用率,D错误 故选B。‎ ‎29.许多谚语、诗词体现了丰富的生态学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山不容二虎”是由于虎的营养级较高,获得的能量少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之间,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2.演替的类型和区别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的时间漫长 经历的时间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 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详解】A、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故“一山不容二虎”是由于虎的营养级较高,获得的能量少,A正确;‎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B正确;‎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30.对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林土壤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经营强度 土壤动物类群(种/m2)‎ 杂食 腐食 植食 捕食 总计 粗放经营林(低强度)‎ ‎2‎ ‎4‎ ‎5‎ ‎3‎ ‎14‎ 笋林经营林(中强度)‎ ‎3‎ ‎3‎ ‎3‎ ‎3‎ ‎12‎ 笋用林(高强度)‎ ‎1‎ ‎3‎ ‎3‎ ‎1‎ ‎8‎ A. 结果表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B. 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作为分解者有利于物质循环 C. 统计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D. 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手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数量的多少。‎ ‎【详解】A、由统计结果可推出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A正确;  B、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为分解者,且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统计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 ‎ ‎ D、表格中不同的经营强度下的物种丰富度不同,说明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该装置放在‎20℃‎环境中,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3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的位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释放出的氧气量来代表光合作用速率,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是________mL/h。‎ ‎(2)与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相比,用上述装置所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数值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该植物的叶片上涂上一层凡士林,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大幅度下降;这一做法主要限制了光合作用的_________反应阶段。‎ ‎(4)如果在原实验中只增加光照强度,则针筒的容量仍维持在0.6mL读数处。在另一相同实验装置中,若只将温度提升至‎30℃‎,针筒容量需要调至0.8ml读数,才能使水滴维持在X的位置上。比较两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无水乙醇提取该植物叶片中色素,经过层析,在滤纸上可出现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的色素带,这些色素依次是___________,它们分布在叶绿体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0.8 (2). 偏低 (3). 植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4). 暗 (5). 在这两个实验中,光照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而温度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或答: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温度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6). 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7). 类囊体薄膜(或基粒)‎ ‎【解析】‎ ‎【分析】‎ 绿叶中色素分离的结果为:在滤纸条上将分离出四条色素带,颜色从上往下分别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四种色素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这些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1)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的从外界吸收的CO2由于缓冲液补充,故密闭容器中的CO2浓度的稳定,此时光合作用释 放出O2导致密闭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也就是说,密闭容器中的气压变化是因为氧气引起的,故可知题中针筒中单位时间内O2气体容量的增加就代表光合速率的大小。针筒的起始读数是0.2 mL ,30分钟后终点读数为0.6 mL,则该植物的表观光合作用速率是(0.6-0.2)×60/2=0.8 mL/h。 (2)植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用这一方法测定的是光合作用净产氧量,即净产氧量=总产氧量-呼吸耗氧量,故净光合速率低于真正的光合速率。 ‎ ‎(3)凡士林能封闭气孔,阻止叶片的CO2供应,从而影响到CO2的固定,C3生成受阻,C3还原也降低,暗反应速率降低。 ‎ ‎(4)由题意可知,光照强度已处于光饱和点,因此不能成为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而实验环境温度为‎20℃‎,酶活性未达到最高,因此可通过适当提高温度来加快光合速率。‎ ‎(5)因为色素能够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故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剂,叶片中的色素,经过层析,在滤纸上可出现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的色素带,这些色素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它们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或基粒)上。‎ ‎【点睛】能够根据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分析实验的原理和结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也是本题的一个考查点。‎ ‎32.果蝇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请回答有关问题:‎ ‎(1)摩尔根等人运用_________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已知果蝇的III号染色体上有黑檀体基因,现将纯合亲本黑檀体无眼果蝇与灰体有眼果蝇杂交,获得的F1均为灰体有眼果蝇,说明无眼为________性状;再让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若F2表现型及数量(无突变发生)分别为灰体有眼315只、灰体无眼108只、黑檀体有眼101只、黑檀体无眼32只,则控制有眼、无眼的基因__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Ⅲ号染色体上。‎ ‎(3)一群翅型正常的果蝇交配,子代中出现了一只卷翅的雄性个体。分析认为,该卷翅性状出现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翅型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卷翅基因携带者偶然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蝇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确定卷翅性状出现的原因,设计了如下实验过程,请补充完善。‎ ‎①推测:如果卷翅性状是基因突变直接引起的,则该卷翅雄性个体最可能为_______(填“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或“隐性纯合子”)。如果卷翅性状是由于卷翅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则该卷翅雄性个体最可能为________(填“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或“隐性纯合子”)。‎ ‎②设计杂交实验以验证以上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论:如果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卷翅性状是基因突变的 直接结果;‎ 如果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卷翅性状是由于卷翅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 ‎【答案】 (1). 假说-演绎 (2). 隐性 (3). 不位于 (4). 杂合子 (5). 隐性纯合子 (6). 用这只卷翅雄性个体与多只正常翅雌性个体交配 (7). 卷翅个体与正常翅个体数量比接近1:1 (8). 全部是正常翅个体或正常翅个体数量多于卷翅个体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在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一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详解】(1)摩尔根等人运用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纯合亲本黑檀体无眼果蝇与灰体有眼果蝇杂交,获得的F1‎ 均为灰体有眼果蝇,由子一代的性状可知,说明无眼为隐性性状;让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后,若F2表现型及性状分离情况为:灰体有眼:灰体无眼:黑檀体有眼:黑檀体无眼的比例近似为9:3:3:1,说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相关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又知黑檀体基因位于果蝇的III号染色体上,则可知控制有眼、无眼的基因不位于Ⅲ号染色体上。‎ ‎(3)①因为限定条件为,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如果卷翅性状是基因突变直接引起的,可推测为群体正常翅为隐性性状,卷翅性状的出现是因为其中的一个相关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的结果,则该卷翅雄性个体最可能为杂合子。由限定条件“卷翅性状是由于卷翅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可知卷翅为隐性性状,隐性性状只要出现即为纯合子,故可知该卷翅雄性个体最可能为隐性纯合子。‎ ‎②设计实验为:用这只卷翅雄性个体与多只正常翅雌性个体交配。‎ ‎③如果后代卷翅个体与正常翅个体数量比接近1:1,则卷翅性状是由于因突变的直接结果出现的。‎ 如果全部是正常翅个体或正常翅个体数量多于卷翅个体,则卷翅性状是由于卷翅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 ‎【点睛】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并能用基本知识解读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力。‎ ‎33.咖啡因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疲倦感。人感到疲惫的原因是大脑的神经细胞膜表面存在大量的腺苷受体,当神经元兴奋后,会消耗大量ATP产生腺苷,腺苷中的腺嘌呤与腺苷受体结合后,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咖啡因的分子结构与腺嘌呤类似。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神经元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这种电位表现与静息电位是相反的,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咖啡因能减少疲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茶叶和咖啡中均含有咖啡因,但是茶叶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效果不如咖啡显著。有人认为原因可能是茶叶中的另外一种成分茶氨酸抑制了咖啡因的作用。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小组成员发现,当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时,平均体重的耗氧速率会升高,可以通过检测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来判断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的高低。‎ 实验材料:健康雄性小鼠若干、健康雌性小鼠若干、生理盐水、蒸馏水配制的咖啡因制剂、蒸馏水配置的茶氨酸制剂、蒸馏水等。‎ 具体步骤:①选取健康的雌性或雄性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并标注实验组A和对照组B。‎ ‎②A组处理:定时灌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处理:定时灌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A和CB 实验分析,如果CA_______CB(填“>”或“<”或“=”),则证明茶氨酸能抑制咖啡因的作用。‎ ‎【答案】 (1). 内正外负 (2). 钾离子外流 (3). 咖啡因结构与腺嘌呤类似,能和腺苷受体结合,阻断了腺苷与受体的结合,使人体不产生疲倦的感觉 (4). 适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茶氨酸制剂 (5). 与A组等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蒸馏水 (6). <‎ ‎【解析】‎ ‎【分析】‎ ‎1.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给与不同处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电位状态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通常情况下钠离子在细胞外液中含量高,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会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得膜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状态。‎ ‎【详解】(1)神经元兴奋部位,意味着该部位的电位为动作电位,即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这种电位表现与静息电位是相反的,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 ‎(2)因为咖啡因结构与腺嘌呤类似,能和腺苷受体结合,阻断了腺苷与受体的结合,使人体不产生疲倦的感觉,从而咖啡因缓解了人疲倦的感觉。‎ ‎(3)由实验目的“验证茶叶中的另外一种成分茶氨酸抑制了咖啡因的作用,从而导致茶叶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效果不如咖啡显著”出发,去设计实验,分析题目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是否含有茶氨酸,因变量是兴奋性的强弱,相关的监测因变量的指标为平均体重的耗氧速率的变化。故实验步骤为:‎ ‎①(分组编号)选取健康的雌性或雄性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并标注实验组A和对照组B。‎ ‎②(给不同处理)结合材料设计单一变量,注意让茶氨酸找到作用对象咖啡因,‎ A组处理:定时灌喂适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茶氨酸制剂;‎ B组处理:定时灌喂与A组等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蒸馏水。‎ ‎③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A和CB 结合实验目证明茶氨酸抑制了咖啡因的作用的分析实验结果,应该为:如果CA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