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线上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线上考试生物试题

林虑中学2019级高一3月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1928年,温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实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采用胚芽鞘尖端是通过分析前人的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 B、实验结果可用于解释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是因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 C、为了排除琼脂本身的影响,还应设置在胚芽鞘上放置空白琼脂的对照组 D、步骤T时,若在胚芽鞘右侧进行光照,相同时间后其α角将比未光照组大 答 案 D 解 析 在温特实验之前,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这些实验初步证明了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即A项表述正确,故不选择A项;‎ 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造成,温特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即B项表述正确,故不选择B项;‎ 为了排除琼脂自身对实验可能造成的影响,实验中应用空白琼脂作为空白对照,即C项表述正确,故不选择C项;‎ 步骤T时,胚芽鞘的生长素的来源为放在胚芽鞘左侧的琼脂上,此时在胚芽鞘右侧进行光照,由于琼脂不具有感光性,所以生长素仍集中在左侧,即对生长素的分布产生的影响不大,因此相同时间后其α角将与未光照组基本一致,即D项表述错误,故选择D项。‎ ‎2.在植物茎的向光性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 A、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B、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促进背光侧的生长素合成增多 D、促进生长素在茎尖的横向运输 答 案 D 解 析 植物之所以能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可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故选:D。‎ ‎3.琼脂块a、b经图甲处理后,进行乙图操作,则图乙中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是(    )‎ A、直立生长 B、不生长 C、弯向a侧生长 D、弯向b侧生长 答 案 C 解 析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生长素浓度b>a,因此图乙中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是弯向a侧生长,C正确。‎ ‎4.如图表示丹麦科学家鲍森·詹森进行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组实验均需要单侧光照射 B、自变量是苗顶端与其下部联系是否被阻断 C、本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由苗顶端向下传递 D、若要使实验更严谨,则需再设计空白对照 答 案 C 解 析 本实验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但并未证明该物质是生长素。该实验无法排除明胶和云母片对实验的干扰,所以若要使实验更严谨,需再设计空白对照。故选:C。‎ ‎5.如图是胰岛素改善脑神经元生理功能的调节机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InR激活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 B、InR激活可导致细胞持续兴奋 C、InR激活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加强细胞对Ca2+吸收 D、葡萄糖转运蛋白失活可导致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升高 答 案 B 解 析 题图中显示,当胰岛素与InR结合后,可抑制或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从而防止神经元变性、坏死,即InR激活可抑制神经元死亡,A项正确;‎ 题图中显示,InR激活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起钙离子内流,但不能确定钙离子内流是否会导致细胞持续兴奋,B项错误、C项正确;‎ 葡萄糖转运蛋白会促进细胞外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如果葡萄糖转运蛋白失活,则细胞外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增大,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即可引起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升高,D项正确。‎ ‎6.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图乙和图丙为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电表Ⅰ和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 B、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C、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基本相同 答 案 A 解 析 A、甲图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从右向左,故电表Ⅰ会发生一次向左的偏转,电表Ⅱ也只能发生一次向左的偏转,A正确;‎ B、①→②电位变化可以对应于Q点兴奋的过程,B错误;‎ C、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膜内Na+浓度仍小于膜外,C错误:‎ D、由于电表Ⅱ只有左边一极能产生兴奋,图丙表示两极先后兴奋,故电表Ⅱ与图丙不符,D错误。故选A。‎ ‎7.质子泵是一种逆浓度梯度转运氢离子通过膜的膜整合糖蛋白,它利用催化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胃腔酸碱度属于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 B、质子泵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 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K+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与神经元产生静息电位的机理相同 答 案 A 解 析 胃腔是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质子泵能催化ATP的水解,因此具有ATP水解酶的功能,B正确;‎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消耗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 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而K+经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入胃腔也属于协助扩散,D正确。‎ ‎8.‎ 下表中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和作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激素作用 A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降低血糖浓度 B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升高血糖浓度 C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使尿量增加 D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增强机体代谢 A、A B、B C、C D、D 答 案 C 解 析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可升高血糖浓度;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增强机体代谢。‎ ‎9.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增加和产生渴觉 D、若A代表人体吞噬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B细胞及T细胞的形成 答 案 D 解 析 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促进非糖物质的转化成葡萄糖,A错误; 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均代表传出神经,B错误; 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增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产生渴觉的是大脑皮层,故c不能代表产生渴觉,C错误;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可分化成浆细胞及记忆细胞,D正确。‎ ‎10.为研究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作用的相关性,科学家用小鼠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小鼠切除腺体前后可做自身对照 B、切除垂体及胰腺的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 C、由结果可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控制小鼠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实验中所用激素的量要严格控制,采用注射法而不是饲喂法和激素成分有关 答 案 C 解 析 该实验有对照实验,切除胰腺及垂体前即为对照,没必要再做空白对照,A项正确;‎ 切除胰腺及垂体后,机体自身不分泌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可保证因变量变化是外源激素引起的,B项正确;‎ 该实验结果只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体重的维持方面起协同作用,C项错误;‎ 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具有高效性,用量要严格控制又因为两种激素都是蛋白质,故不能饲喂,D项正确。‎ ‎11.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B、HIV侵入人体后,宿主的T细胞数量将持续减少 C、激素分子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靶细胞或靶器官 D、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排尿反射不能完成 答 案 A 解 析 无 ‎1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答 案 A 解 析 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量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的影响,A正确;‎ 乳酸为酸性物质,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内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所以血浆pH仍为弱碱性,B错误;‎ 剧烈运动时会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但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导致部分肌肉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但多数细胞仍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13.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并产生渴觉 B、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 C、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 D、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 答 案 C 解 析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而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 正常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大于回流的,B错误; 二氧化碳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当吸入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混合气时,会使肺泡的二氧化碳量升高,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随之升高,这样就形成了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呼吸中枢的活动就加强,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也增大,从而加快对二氧化碳的清除。此过程中既有化学物质CO2的参与,又有神经中枢(呼吸中枢)的参与,因此血液中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C正确; 血浆和组织液之间不断发生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需要经过淋巴回流进入血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14.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 ℃时,散热量较少,产热量较多,体温会上升 B、当环境温度从25 ℃下降到10 ℃时,从t1到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 C、t2开始阶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体温会升高 D、t3以后,散热量比t1时多,体温下降 答 案 B 解 析 当环境温度为25 ℃时,由于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较小,散热量较少,则产热较少,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故A错误;‎ 当环境温度从25 ℃下降到10 ℃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则散热量大幅度增加,故B正确;‎ t2时间以后,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则散热量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故C错误;‎ t3时间以后,散热量比多,而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使得产热量也比多,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故D错误。‎ ‎15.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答 案 D 解 析 人处于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代谢旺盛,耗氧量增加,产水增加,山于汗腺分泌减少,影响水分排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山于体温不变,所以体内酶活性不变,D正确。‎ ‎16.如图为某病毒入侵后人体的免疫过程(→代表作用,―代表分化,A、B、C各代表一类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除巨噬细胞外均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 B、图中B细胞可能由淋巴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熟 C、图中C细胞上的抗原–MHC复合体能识别宿主细胞 D、图中A细胞产生的抗体有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 答 案 A 解 析 浆细胞无特异性识别作用,A错误;‎ 图中B细胞可能由淋巴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熟,B正确;‎ 图中C细胞是浆细胞,无识别作用,C错误;‎ 图中A细胞是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 ‎17.下列关于免疫应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致敏B细胞只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B、效应B细胞表面没有相应抗原的受体 C、巨噬细胞将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移动到细胞表面与MHC结合形成复合体 D、效应B细胞通过增殖产生更多记忆细胞并分泌抗体 答 案 B 解 析 无 ‎18.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 案 C 解 析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B错误;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C正确、D错误。 故选:C。‎ ‎19.效应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到靶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右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 B、效应T细胞通过协助扩散释放穿孔素 C、穿孔素能够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 D、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 答 案 D 解 析 根据题意可知,穿孔素是由效应T细胞分泌产生的,因此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 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因此效应T细胞释放穿孔素的方法属于胞吐,B错误; 分析图解可知,穿孔素只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而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C错误; 分析图解可知,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D正确。‎ ‎20.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的传递过程,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 B、若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则c可能是甲状腺 C、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为复制或转录 D、若a表示抗原,b表示B细胞,则c表示T细胞 答 案 B 解 析 若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A错误;‎ 若a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b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c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 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为转录,e为翻译,C错误;‎ 若a表示抗原,b表示B细胞,则c表示浆细胞,D错误。‎ ‎2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最准确描述是(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 案 D 解 析 A、由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 D、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D。‎ ‎22.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解旋酶、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答 案 A 解 析 K+‎ ‎、血浆蛋白、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道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解旋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存在于细胞外,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载体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A。‎ ‎23.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 案 D 解 析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加入 HCl 后,清水组的 pH 应降低,所以从图中结果可知,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 HCl 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缓冲液组还是血浆组,都不能继续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从坐标曲线图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 ‎2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弱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 案 C 解 析 A、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 C、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错误; D、植物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25.如图所示,图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图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a、b向光弯曲生长,图c背光弯曲生长 B、图a直立生长,图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 案 D 解 析 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A错误; 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 d若果只转动盒子,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 故选:D。‎ ‎26.下列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合成的部位主要是幼芽、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B、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成 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D、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 答 案 C 解 析 生长素合成的部位主要是幼芽、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成,A、B正确;‎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错误;‎ 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正确。‎ ‎27.效应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到靶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下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 B、效应T细胞通过自由扩散释放穿孔素 C、穿孔素能够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 D、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 答 案 D 解 析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 穿孔素属于蛋白质,其出胞方式为胞吐,B错误;‎ 穿孔素插入到靶细胞膜上,可促进Na+内流,使靶细胞裂解,穿孔素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内,C错误、D正确。‎ ‎28.图示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间隙 C、Ⅰ免疫细胞    Ⅱ淋巴细胞    Ⅲ吞噬细胞    ⅣT细胞 D、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答 案 B 解 析 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而组织液又属于细胞外液,故A正确;‎ B.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包括突触间隙,B错误;‎ C.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C正确;‎ D. 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故D正确。‎ 故符合题意的选项是B。‎ ‎29.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答 案 C 解 析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故①错误; ②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故②错误; ③抗体分泌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则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故③正确; ④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故④正确;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故⑤正确;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故⑥错误;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故⑦正确。 正确的是③④⑤⑦;故选:C。‎ ‎30.痒觉是生物进化中获得的保护性机制。下列与痒觉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产生痒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痒觉的产生是人体的一种非条件反射 C、痒刺激引起的兴奋只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到痒觉中枢 D、传入神经兴奋时Na+以被动运输的方式内流 答 案 C 解 析 产生痒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项正确;‎ 痒觉是人人都会产生的,其产生是人体的一种非条件反射,B项正确;‎ 痒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到痒觉中枢的过程中发生的信号变化有电信号到化学信号,C项错误;‎ 传入神经兴奋时,Na+通道打开,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项正确。‎ 二、综合题 ‎31.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 答 案 f、Y 解 析 图1中,X表示抗原,能与抗原X形成复合物的物质Y应该是抗体,据此可依次推导出m是胸腺、n是骨髓、a是丁细胞、b是吞噬细胞、c是B细胞、d是浆细胞、e是效应T细胞或记忆细胞、f是淋巴因子、k是记忆B细胞。图2表示细胞免疫。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f(淋巴因子)和Y(抗体)。‎ ‎(2)图1中的③表示                                         过程,该过程属于                    免疫。‎ 答 案 B细胞增殖、分化    体液 解 析 图1中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过程。‎ ‎(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                    细胞(填字母)。‎ 答 案 e 解 析 图2中A→B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是e(效应T细胞)。‎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                    (填字母)能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答 案 k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会进一步形成大量的抗体 解 析 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内的记忆B细胞(k)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来消灭抗原。‎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                    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                                                                                。‎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答 案 第一步: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 第二步: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第三步:④‎ 解 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别在于疫苗的有无(自变量),其他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所以做实验的动物必须是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个体。对照组是先注射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再接种病毒,则实验组应先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④是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并迅速作出免疫应答过程,对照组是第一次接触病毒,所以不会发生④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