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www.ks5u.com ‎2019学年第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氮元素的是( )‎ A. 氨基酸 B. 核苷酸 C. 生长激素 D. 胡萝卜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如胰岛素等)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DNA和RNA)和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如葡萄糖、脱氧核糖等)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元素为C、H、O、N,含有N元素,A正确; B、核苷酸的组成元素C、H、O、N、P,含有N元素,B正确; C、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被蛋白质,基本组成元素为C、H、O、N,含有N元素,C正确;‎ D、胡萝卜素的组成元素只有C、H、O,胡萝卜素不含有N元素,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的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元素组成,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考生可以借助本题对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 ‎2.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是单糖,是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B. 麦芽糖是二糖,水解产生2个葡萄糖分子 C. 蔗糖是二糖,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 D. 纤维素是多糖,是伞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 ‎【详解】A、葡萄糖是单糖,是最重要的能源物质,A正确; B、麦芽糖是二糖,水解产生2个葡萄糖分子,B正确; C、蔗糖是二糖是非还原糖,不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C错误; D、纤维素是多糖,是伞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糖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糖类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核糖体能合成的物质分别是( )‎ A. 酶,RNA B. 磷脂,蛋白质 C 磷脂,RNA D. 酒精,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各化合物的合成场所。‎ ‎【详解】 ‎ 真核细胞的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脂质包含磷脂、脂肪和固醇,核糖体能合成的物质蛋白质,核酸主要在细胞核合成,酒精是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综上,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中含有脱氧核糖 B. ATP中的“A”是腺苷 C. 细胞溶胶中能合成ATP D. ATP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是腺苷,由1分子核糖和1分子腺嘌呤碱基组成,“P”是磷酸基,“−”是普通化学键,“~”是高能磷酸键,其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形成ADP和Pi,同时释放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共生命活动的需要,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产生ATP的过程,对植物来说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动物来说是呼吸作用。‎ ‎【详解】A、 ATP中的“A”是腺苷,由1分子核糖和1分子腺嘌呤碱基组成,A错误; B、ATP中的“A”是腺苷,B正确; C、细胞内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细胞溶胶中能合成ATP,C正确; D、ATP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ATP的结构简式、组成成分等,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准确识记。‎ ‎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和细胞壁 B. 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催化多种物质的降解 C. 线粒体的内外两层膜之间以及嵴的周围都是液态的基质 D. 细胞溶胶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A、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和细胞壁,A正确; B、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催化多种物质的降解,但水解酶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B错误; C、线粒体的内外两层膜之间以及嵴的周围都是液态的基质,C正确; D、细胞溶胶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D正确。 故选B。‎ ‎6.下图为某细胞吸收葡萄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是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贯穿质膜 B. ②是脂双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C. 该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易化扩散 D. 状态A到状态B的过程需要ATP供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葡萄糖进入该细胞是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易化扩散。①是载体蛋白,②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BC、由分析可知,该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易化扩散,①是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贯穿质膜,②是脂双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ABC正确; D、该细胞运输葡萄糖属于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D。‎ ‎【点睛】 ‎ 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7.甲、乙曲线分别是某酶在40℃和60℃时作用的曲线(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曲线中生成物量不再增加,是受底物浓度限制 B. 乙曲线中生成物量不再增加,是受酶浓度限制 C. 若将甲中的酶量减半,则生成物的量也减半 D. A点时,将温度降至40℃,则生成物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乙曲线分别是某酶在40℃和60℃时作用的曲线,两条曲线生成物的量都是先增加后不再增加,甲曲线中生成物量不再增加,是受底物浓度限制,乙曲线中生成物量不再增加,是受酶活性限制。‎ ‎【详解】A、图中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底物已经消耗完,A正确;‎ B、乙酶在60℃曲线中,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与甲曲线相比,生成物的量减少,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受酶活性限制,B错误;‎ C、若将甲中的酶量减半,生成物的量不变,时间延长,C错误;‎ D、A点时,将温度降至40℃,酶活性不能恢复,生成物量不会增加,D错误。‎ 故选A。‎ ‎8.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错误是( )‎ A. 能无限增殖 B. 易扩散转移 C. 粘连蛋白减少 D. 遗传物质不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是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 ‎【详解】A、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A正确; BC、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BC正确; D、癌细胞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故遗传物质一定发生了改变,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下列关于骨骼肌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既无水的生成,也无CO2的生成 B. 细胞溶胶中含有厌氧呼吸所需的各种酶 C. 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D. 生成的乳酸运往肝脏再生成葡萄糖需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2)2丙酮酸+4[H]2乳酸(细胞质)。‎ ‎【详解】A、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既无水的生成,也无CO2的生成,A正确; B、人体骨骼肌细胞厌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中含有厌氧呼吸所需的各种酶,B正确; C、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中,C错误; D、生成的乳酸运往肝脏再生成葡萄糖需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无氧呼吸的概念,生成乳酸反应过程、反应场所,意在考查学生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分和联系,难度中等。‎ ‎10.在选取黑藻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需撕取黑藻叶片下表皮带叶肉部分制作临时装片 B. 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分布靠近细胞边缘的位置 C. 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内外两层膜结构 D. 黑藻是低等植物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详解】A、可用镊子从黑藻新鲜枝上取下幼嫩小叶直接制成临时装片观察,A错误; B、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分布靠近细胞边缘的位置,B正确; C、叶绿体的内外两层膜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到,C错误; D、黑藻是高等植物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观查叶绿体的实验的实验材料的处理、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下列关于酶的探究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 )‎ 选项 探究内容 实验方案 A 酶的专一性 将淀粉酶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用碘液检测底物是否水解 B 酶的高效性 用MnO2和过氧化氢酶分别催化等量HO2分解,待H202完全分解后,检测产生的气体总量 C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 用麦芽糖酶分别在热水、冰水和常温下催化麦芽糖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后,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产物的量 D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将过氧化氢酶分别加入pH为5、6、7、8的缓冲液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等量的H2O2,每隔0.5min记录一次产生的气体量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在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用淀粉酶分别处理淀粉和蔗糖时,可用斐林试剂检测结果,因此该实验方案不能用来探究酶的专一性,A错误; B、用FeCl3和过氧化氢酶分别催化等量H2O2分解,待H2O2完全分解后,检测产生的气体总量是相等的,因此该实验方案不能用来探究酶的高效性,B错误; C、用麦芽糖酶分别在热水、冰水和常温下催化麦芽糖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后,不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产物的量,因为本尼迪特试剂的使用要水浴加热,该实验方案不可以用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C错误; D、将过氧化氢酶分别加入pH为5、6、7、8的缓冲液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等量的H2O2,每隔0.5min记录一次产生的气体量,因此该实验方案可用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酶的特性,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取材是否合适、实验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理、实验条件控制是否得当及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等,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2.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间期,细胞核内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B. 前期,一对中心粒分开,有纺锤丝相连 C. 中期,着丝粒排列在垂直于纺锤体的中轴的平面上 D. 末期,细胞中央出现许多小囊泡聚集成一个细胞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间期在细胞核中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分子合成的转录过程,而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A错误; B、前期时,在间期复制产生的一对中心体不是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错误; C、中期着丝粒排列在垂直于纺锤体的中轴的平面上,C正确; D、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在两个新细胞间的赤道面上会出现许多囊泡,形成细胞板,最终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不形成细胞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肌强直性营养不良(MD)症的特征是渐进性肌肉退化,控制其症状的基因中含有50~2000个CAG重复碱基对,而正常人体内该区段只含有5~30个CAG重复碱基对。肌强直性营养不良(MD)症的变异类型是(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结构变异 C. 染色体数目变异 D. 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关于遗传变异有关的叙述,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即可。‎ ‎【详解】基因突变是指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由题意可知,与健康人的基因相比,引起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的基因中的重复序列多了,这种变异类型属于碱基对增添,为基因突变,综上,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下图装置用于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某同学进行如下操作:①从甲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小球上的字母,重复100次;②分别从甲、乙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小球上的字母组合,重复100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①过程模拟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B. ②过程的模拟结果是DD∶Dd∶dd为1∶2∶1‎ C. 将甲中的小球总数增加到乙中的10倍(但D∶d=1∶1)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D. 将乙中的D换成A,d换成a,则②过程可模拟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 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小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①从甲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小球上的字母,该过程模拟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A正确;‎ B、②分别从甲、乙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小球上的字母组合,该过程的模拟配子的结合结果是DD∶Dd∶dd为1∶2∶1,B正确;‎ C、将甲中的小球总数增加到乙中的10倍(但D∶d=1∶1)对实验结果无影响,C正确;‎ D、 将乙中的D换成A,d换成a,则②过程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 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布袋、小球和小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15.在一个全为紫花的豌豆群体中,AA与Aa的比为1:2,则让其自然生长,F1中紫花:白花的比例为( )‎ A. 5:1 B. 8:1 C. 7:2 D. 5: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且是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豌豆的自由交配是自交,玉米是异花传粉植物,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的自由交配,可能是自交,也可能是杂交。‎ ‎【详解】由题意知,在一个全为紫花的豌豆群体中,AA与Aa的比为1:2,因此自然生长后代中紫花:白花的是:A_:aa=(1/3+2/3×3/4):(2/3×1/4)=5:1。‎ 故选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自交、自由交配方式的理解,并应用遗传规律进行计算的能力。‎ ‎16.下列关于二倍体生物中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一定相同 B. 在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一定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 C.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 D.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参考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在这一对染色体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详解】A、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也有不同的,如X和Y染色体,A错误; B、同源染色体只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才会联会形成四分体,B错误; ‎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号染色体,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同源色体的概念,解答本题除了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还需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明确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而不是复制形成的。‎ ‎17.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Ⅹ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对磷、钙的吸收不良,造成血磷下降,表现为下肢弯曲、膝内翻或外翻、骨骼发育畸形、身材矮小。关于此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父亲患病,女儿一定患病 B. 母亲患病,女儿不一定患病 C. 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D. 父母均为患者,则子代也为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其特点是: (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2)世代相传; (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女性正常个体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详解】A、男性患者(XDY)的致病基因一定随X染色体传给女儿,故女儿一定患病,A正确; B、如果女性患者是杂合子(XDXd),则与正常男性(XdY)婚配所生儿子有50%患病的概率,B正确; C、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要获得一个致病基因就会患病,故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C正确; D、同时一对患病(XDY、XDXd或XDY、XDXD)夫妇,女性如果是杂合子的情况下可能生下正常儿子,女儿一定患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乳酸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中 C.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D.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可在病毒体内自我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中,B错误; C、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基本结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正确; D、病毒营寄生生活,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在宿主体内进行RNA自我复制,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几句结论性语句,并能据此准确判断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侵染细菌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中的大肠杆菌未带32P标记 B. ②是为了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开 C. 若①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增加 D. 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不能都检测到32P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①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A正确; B、②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B错误; C、若①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细菌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增加,C正确; D、实验结果表明32P进入细菌内,并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但不是全部,因为DNA是半保留复制方式,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20.图为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氢键,DNA解旋酶可催化其断裂 B. ⑤是磷酸二酯键,DNA聚合酶可催化其形成 C. ②③④构成了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D. ③与④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一DNA片段,其中①为氢键,是解旋酶作用对象;⑤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等的作用对象;②是含氮碱基;③是脱氧核糖;④是磷酸。‎ ‎【详解】A、①是氢键,DNA解旋酶可催化其断裂,A正确; B、⑤处是磷酸二酯键,由DNA聚合酶催化形成,B正确; C、②是含氮碱基;③是脱氧核糖;④是磷酸共同构成一分子脱氧核苷酸,但是碱基之间只有两个氢键,由此推断不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C错误; D、③脱氧核糖与④磷酸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正确判断图中两种化学键的名称;识记DNA复制和转录的相关过程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下列关于果蝇(2n=8)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中期有4对同源染色体,2套遗传信息 B. 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5种染色体形态 C. 初级精母细胞中的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2倍 D. 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条或1条X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但是有1套遗传信息,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5种染色体形态,B正确;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内DNA分子数之比为1:2,C错误;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子细胞中,因此由1个初级 精母细胞所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一个含有Y染色体,另一个含有X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此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即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Y染色体可能是0、1或2条,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水稻(基因型为AaBb)的花粉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经过如下过程培育试管苗。则试管苗的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为( )‎ A. 0 B. 1/16 C. 1/9 D. 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其中a−b过程表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降低,但全能性升高;c−d过程表示再分化过程,该过程能形成胚状体,胚状体再进一步发育可以形成单倍体植株。‎ ‎【详解】这个过程可得到四种基因型的植株,分别是AB、Ab、aB、ab,要想AABB的试管苗,还得秋水仙素加倍,故试管苗的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为0。‎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条件及应用等知识,明确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 ‎23.某生物的一条染色体发生了由甲→乙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B. 该过程可发生在分裂的各个时期 C. 乙中的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 D. 该生物的染色体组型与正常个体无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甲→乙过程中,染色体上片段发生了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 ‎【详解】A、甲→乙发生了中的倒位,A错误; ‎ B、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分裂的各个时期,B正确;‎ C、乙中由于染色体片段发生了颠倒,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错误; ‎ D、 该生物的染色体组型与正常个体有差异,D错误。‎ 故选B。‎ ‎24.用甲图装置测得的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变化情况如乙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甲图装置不能测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速率 B. 甲图置于黑暗中可测得植物的呼吸速率 C. 乙图C点对应的光强是光饱和点,该光强高于全日照 D. 乙图B点时的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管中叶片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当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时,氧气减少而二氧化碳增多,但多余的二氧化碳会被缓冲液吸收,所以气体总量减少;当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时,氧气增多而二氧化碳减少,但缓冲液能维持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所以气体总量增加,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的高低在题中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详解】A、甲图装置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补充或供给不能测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A正确;‎ B、甲图置于黑暗中可测得植物的呼吸速率,B正确;‎ C、乙图C点对应的光强是光饱和点,该光强低于全日照, C错误;‎ D、乙图B点为光补偿点,由于植物有的器官不进行光合作用,故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将两种重要代谢作用的关系设计在一个密闭的装置中,同时又用缓冲液来对气体量造成干扰,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25.下列遗传系谱图标示了两个家系部分成员的血型,其余成员血型未知。Ⅱ10个体患甲病,已知100个正常人中有1人携带甲病致病基因。控制血型的基因和甲病基因独立遗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隐性遗传病 B. Ⅱ8的血型与双亲各不相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Ⅱ7与Ⅲ13血型相同的概率为1/4‎ D. Ⅲ14是A型血且患甲病的概率为1/16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Ⅱ10个体患甲病,Ⅰ3和Ⅰ4不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100个正常人中有1人携带甲病致病基因,说明正常人是携带者(Dd)的概率为1/100。‎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 Ⅱ8是AB型,父母Ⅰ1和Ⅰ2是A型和B型,血型受到3个复等位基因IA、IB、i控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 Ⅱ7父母Ⅰ1和Ⅰ2是A型IAi和B型IBi,Ⅱ7的血型为AB型(IAIB)、A型(IAi)、B型(IBi)和O型(ii),各占1/4;Ⅱ8AB型IAIB和Ⅱ9A型IAi,Ⅲ13血型IAIA、IAi、IBi和IAIB各占1/4(A型1/2,B型1/4,O型1/4),Ⅱ7与Ⅲ13血型相同的概率为1/4×1/2+1/4×1/4+1/4×1/4=1/4,C正确;‎ D. Ⅱ11和Ⅱ12分别是O型血ii和AB型血IAIB,Ⅲ14是A型血的概率为1/2,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1不患病,基因型为1/3DD和2/3Dd,Ⅱ12不患病,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100,Ⅲ14患甲病的概率为,Ⅲ14是A型血且患甲病的概率为1/1200,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血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正确判断人类血型的遗传方式,写出各个体的基因型,判断后代各种血型的概率。‎ 二、非选择题 ‎26.下列甲图为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标号为细胞中的结构。将小鼠肝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各溶液中的肝细胞体积和数量,其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曲线如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甲图中的1的结构特点是_____:结构3的功能是_____:无膜包被的细胞器是_____(填标号)。‎ ‎(2)水分子透过的膜的扩散称为_____。乙图中的曲线甲表示_____(“细胞体积”或“细胞数量”)。在A点之前,细胞数量和细胞体积曲线均无数值的原因是_____。处于曲线乙中CD段的肝细胞形态为_____‎ A.失水皱缩 B.不变 C.吸水膨胀 D.以上均有可能 ‎【答案】 (1).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 对蛋白质进行分类、加工和运输 (3). 7,8 (4). 渗透 (5). 细胞体积 (6). NaCl浓度过低,所有细胞吸水涨破死亡,观察不到完整的细胞 (7). A ‎【解析】‎ ‎【分析】‎ 图甲:1 是细胞膜、2是细胞质基质、3是高尔基体、4是细胞核,5是内质网、6是线粒体、7是核糖体、8是中心体。‎ 图乙:小鼠肝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涨破,或者体有所增大,随着外界NaCl溶液浓度增大,细胞失水,细胞皱缩,体积减小,从图中曲线趋势判断,甲曲线为细胞体积变化,那么乙为细胞数量,据此答题。‎ ‎【详解】(1)甲图中的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3高尔基体的功能是对蛋白质进行分类、加工和运输:无膜包被的细胞器是7核糖体和8中心体。‎ ‎(2)水分子透过的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根据分析可知,乙图中的曲线甲表示细胞体积。在A点之前,细胞数量和细胞体积曲线均无数值的原因是NaCl浓度过低,所有细胞吸水涨破死亡,观察不到完整的细胞。处于曲线乙中CD段的肝细胞的体积减小,说明细胞失水皱缩。‎ 故选A。‎ ‎【点睛】本题以鼠的肝细胞为素材,考查动物细胞的结构和渗透作用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渗透作用的条件,理解水分子的运输方向,难度不大。‎ ‎27.下列甲图和乙图分别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实验所用装置和结果,丙图是光照强度对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曲线(A组为自然光强处理,B、C组为遮光处理后的光强为A组的75%、35%)。‎ ‎ ‎ ‎(1)甲图装置的所用的方法是_____,不能完成实验目的的原因是_____。‎ ‎(2)甲装置经改动正确处理后,甲、乙同学分别得到了乙图A、B的结果。甲同学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中,最宽的色素是_____。分析乙同学得到B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丙图中A组13:00时表观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a点时A组与B组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速率是_____(“相等的”、“不相等的”、“不能确定的”),原因是________。C组植物处于b点时,突然除去遮光物,则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_____增加,短时间内三碳酸的含量_____。‎ ‎(4)卡尔文循环生成的三碳糖,大部分用于_____,以保证卡尔文循环继续进行。‎ ‎【答案】 (1). 纸层析法 (2). 滤液细线低于层析液液面 (3). 叶绿素a (4). 研磨时未加碳酸钙‚提取的叶绿素被氧化分解或被光分解或 ‎ 乙同学所选材料叶片偏黄 (5). 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 (6). 不能确定的 (7). 呼吸作用强度无法比较 (8). ATP和NADPH (9). 减少 (10). 五碳糖(RuBP)的再生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由于不通过色素在层析液找中的溶解度不同,可将色素分开,结果如图乙 ,离滤液细线最远的是胡萝卜素,下来是叶黄素,下来是叶绿素a,最后是叶绿素b。‎ ‎【详解】(1)甲图装置的所用的方法是纸层析法,不能完成实验目的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低于层析液液面,导致色素被溶解。‎ ‎(2)甲装置经改动正确处理后,甲、乙同学分别得到了乙图A、B的结果。甲同学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中,最宽的色素是叶绿素a。乙同学得到的叶绿素的两条色素代较窄可能是研磨时未加碳酸钙, 提取的叶绿素被氧化分解或被光分解或乙同学所选材料叶片偏黄。‎ ‎(3)丙图中A组13:00时表观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中午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a点时A组与B组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速率是不能确定的,原因是呼吸作用强度无法比较。C组植物处于b点时,突然除去遮光物,则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增加,短时间内三碳酸被还原增多,则含量减少。‎ ‎(4)卡尔文循环生成的三碳糖,大部分用于五碳糖(RuBP)的再生,以保证卡尔文循环继续进行。‎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曲线分析能力,并能识记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并且注意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注意事项 ‎28.己知某昆虫(XY型性别决定)的长翅与短翅、灰色翅与白色翅、正常翅与裂翅性状分别由基因A(a)、B(b)、D(d)控制。为研究它们的遗传方式,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选取一只灰色裂翅雌昆虫和一只灰色裂翅雄昆虫交配,F1雌雄昆虫均出现灰色裂翅∶灰色正常翅∶白色裂翅∶白色正常翅=6∶3∶2∶1‎ 实验二:选取一只雌性长翅昆虫与一只雄性短翅昆虫杂交,F1中雌雄个体均表现为长翅∶短翅=1∶1‎ 回答下列问题:‎ ‎(1)昆虫的短翅与裂翅_____(“是”或“不是”)相对性状。灰色翅对白色翅是_____性状,判断依据是_____。‎ ‎(2)实验一中雄性亲本昆虫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是_____。若让F1中的灰色裂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其子代中白色裂翅占_____。‎ ‎(3)依据实验二无法确定长翅与短翅的遗传方式。要判断该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可取F1中的_____性状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①若_____,则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长翅为隐性性状;‎ ‎②若_____,则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长翅为显性性状;‎ ‎③若_____,则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长翅为显性性状。‎ ‎【答案】 (1). 不是 (2). 显性 (3). 灰色翅与灰色翅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色翅 (4). BD和bd或Bd和bD (5). 2/27 (6). 长翅 (7). 子代雌雄均为长翅性状 (8). 子代长翅∶短翅=3∶1,且短翅的均为雄蝇 (9). 子代雌雄表现型均为长翅∶短翅=3∶1‎ ‎【解析】‎ 分析】‎ 一只灰色裂翅雌昆虫和一只灰色裂翅雄昆虫交配,F1雌雄昆虫均出现灰色裂翅∶灰色正常翅∶白色裂翅∶白色正常翅=6∶3∶2∶1,为9:3:3:1的变式,说明灰色裂翅这两对相对性状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灰色对白色为显性,裂翅对正常翅为显性,灰色:白色=3:1,裂翅,:正常翅=2:1,故裂翅纯合致死。‎ ‎【详解】(1)相对性状是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故昆虫的短翅与裂翅不是相对性状。灰色翅对白色翅是是性状,因为灰色翅与灰色翅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色翅。‎ ‎(2)根据分析可知,灰色裂翅这两对相对性状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灰色对白色为显性,裂翅对正常翅为显性,裂翅DD纯合致死。雄性亲本昆虫的基因型为BbDd,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是BD和bd或Bd和bD。若让F1中的灰色裂翅(B-D-),2/6BBDd,4/6BbDd,只有BbDd和BbDd交配子代才会产生白色裂翅,白色裂翅(bbDd)占。‎ ‎(3)依据实验二无法确定长翅与短翅的遗传方式。要判断该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可取F1中的长翅性状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①若子代雌雄均为长翅性状,无性别差异,则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长翅为隐性性状;‎ ‎②若子代长翅∶短翅=3∶1,且短翅的均为雄蝇,则A(a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长翅为显性性状;‎ ‎③若子代雌雄表现型均为长翅∶短翅=3∶1,则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长翅为显性性状。‎ ‎【点睛】本题的考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涉及遗传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属于能力层次的考查。‎ ‎29.某哺乳动物基因型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甲图是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情况,乙图是该生物体内的三个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 ‎(1)甲图中的CD段对应乙图中的_____细胞,GH后同源染色体对数变为0的原因是_____。‎ ‎(2)在该生物的_____器官中可以观察到乙图的所有细胞。乙图中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 ‎(3)①细胞标明了该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不考虑基因突变与交叉互换。①细胞中移向同一极的基因组成是_____。③细胞的名称是_____,与③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个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 ‎【答案】 (1). ① (2).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 (3). 睾丸/精巢/生殖 (4). ①② (5). AaBb (6). 次级精母细胞 (7). AAB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 :AE表示有丝分裂,其中CD表示有丝分裂后期;FI表示减数分裂,其中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 分析图乙 :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甲图中的CD段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乙图中的①细胞,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GH后同源染色体对数变为0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 ‎(2)图乙的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表示该生物是雄性;乙图的细胞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在该生物的睾丸器官中可以观察。乙图中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①有丝分裂后期和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①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标明了该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不考虑基因突变与交叉互换。①细胞中移向同一极是着丝点分裂后的子染色体的基因组成是AaBb。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与③细胞同时形成的是aabb,一个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答题。‎ ‎30.下图过程Ⅰ、Ⅱ、Ⅲ是细胞中发生的3个生理过程,①~⑥为相应过程中的物质或结构。分析回答:‎ ‎ ‎ ‎(1)物质①与②彻底水解的产物中,相同的物质有_____。图中酶A、酶B、酶C能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的是_____。过程Ⅲ中的标示出的物质中,由过程形成的是_____。‎ ‎(2)过程Ⅱ中的R环结构,是某些②分子与模板链形成稳定结构时,再加上_____链共同构成的。亮氨酸和精氨酸之间形成的化学键称为_____。‎ ‎(3)过程Ⅲ为_____,③物质内部_____(“有”或“无”)发生碱基对的互补配对。‎ ‎【答案】 (1).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磷酸(磷酸基团) (2). 酶A与酶C ‎ ‎(3). ③⑤ (4). 编码链 (5). 肽键 (6). 翻译 (7). 有 ‎【解析】‎ ‎【分析】‎ 过程Ⅰ、Ⅱ、Ⅲ分别是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①是DNA,②是RNA,③是tRNA,④是反密码子,⑤是mRNA,⑥是核糖体。‎ ‎【详解】(1)物质①DNA彻底水解的产物有磷酸,脱氧核糖和A、T、C、G4种碱基,与②RNA彻底水解的产物磷酸,核糖和A、U、C、G4种碱基中,相同的物质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磷酸(磷酸基团)。图中酶A是DNA聚合酶、酶B是解旋酶、酶C是RNA聚合酶,能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的是酶A与酶C。过程Ⅲ中的标示出的物质中,由过程形成的是③tRNA,和⑤mRNA。‎ ‎(2)过程Ⅱ中的R环结构,是某些②分子与模板链形成稳定结构时,再加上编码链共同构成的。亮氨酸和精氨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称为肽键。‎ ‎(3)过程Ⅲ为翻译,③物质内部有发生碱基对的互补配对。‎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记DNA的复制和基因表达的过程,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1.某实验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物质X分别处理大蒜根尖12h、24h,观察物质X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实验材料:大蒜、培养皿、蒸馏水、低浓度Ⅹ溶液、高浓度Ⅹ溶液、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大蒜置于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在室温(15~17℃)发根,每天换2次水,防止①_____。‎ 第二步:待根长至1~2cm时,将大蒜分组处理。请将分组处理以表格形式呈现:②_____。‎ 第三步:将培养好的根尖剪取2~3m放入盛有10%HC1的小烧杯中10~15min,目的是③_____。接下来依次经过④_____步骤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在显微镜下观察统计分裂期细胞数和细胞总数,并计算有丝分裂指数[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细胞总数×100%)‎ 第四步:统计分析数据。‎ ‎(1)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问题:‎ ‎①各组的有丝分裂指数很低,均不超过8%,其原因是_______。‎ ‎②若物质X是秋水仙素,则经X处理后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会_____,原因是_____。‎ ‎③在观察中发现部分细胞纺锤体形成三极,结果一个细胞分裂成三个细胞,则产生的子细胞会出现_____的结果(写出变异的具体类型)。‎ ‎【答案】 (1). 植物缺氧厌氧呼吸产生的乙醇毒害细胞 (2). 不同浓度X处理不同时间对有丝分裂影响实验分组表 物质X浓度 ‎0(蒸馏水)‎ 低浓度 高浓度 ‎12h ‎1.蒸馏水处理12h ‎2.低浓度处理12h ‎3.高浓度处理12h ‎24h ‎4.蒸馏水处理24h ‎5.低浓度处理24h ‎6.高浓度处理24h ‎ (3). 使根尖细胞彼此容易分开 (4). 漂洗→染色→制片(或压片) (5). 细胞周期中细胞分裂间期长,故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大多数是间期细胞 (6). 增加 (7).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导致M期细胞数目增多 (8). 染色体数目减少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详解】(1)第一步:将大蒜置于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在室温(15~17℃)发根,每天换2次水,防止①植物缺氧厌氧呼吸产生的乙醇毒害细胞。‎ 第二步:待根长至1~2cm时,将大蒜分组处理。请将分组处理以表格如图:‎ 不同浓度X处理不同时间对有丝分裂影响实验分组表 物质X浓度 ‎0(蒸馏水)‎ 低浓度 高浓度 ‎12h ‎1.蒸馏水处理12h ‎2.低浓度处理12h ‎3.高浓度处理12h ‎24h ‎4.蒸馏水处理24h ‎5.低浓度处理24h ‎6.高浓度处理24h 第三步:将培养好的根尖剪取2~3m放入盛有10%HC1的小烧杯中10~15min,目的是③使根尖细胞彼此容易分开。接下来依次经过④漂洗→染色→制片步骤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在显微镜下观察统计分裂期细胞数和细胞总数,并计算有丝分裂指数[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细胞总数×100%)。‎ ‎(2)分析问题:‎ ‎①各组有丝分裂指数很低,均不超过8%,其原因是细胞周期中细胞分裂间期长,故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大多数是间期细胞。‎ ‎②若物质X是秋水仙素,则经X处理后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会增加,原因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导致M期细胞数目增多。‎ ‎③在观察中发现部分细胞纺锤体形成三极,结果一个细胞分裂成三个细胞,则产生的子细胞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解释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主要积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