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55题,每题1分)‎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下列关于激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调节作用 B.具有催化作用 C.是由活细胞产生 D.可在内环境中存在 ‎3.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该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酶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5.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丙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D.丁中O2浓度比甲中高 ‎6.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7.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不能产生反应 C.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比在②处快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⑤‎ ‎8.刺激脊椎动物的感受器,能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反应的原因不包括(  )‎ A.反射弧的结构是完整的 B.各种刺激需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后才能引起效应器的反应 C.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后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变化 ‎9.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10.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11.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则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①⑤ B.②④ C.②⑤ D.①②‎ ‎12.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又突降至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只有神经调节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BC段时间内,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13.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尿量减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和①→③→⑤ D.②→①→④和②→①→③→⑤‎ ‎14.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丙细胞周围不存在a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成年人的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可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 ‎1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来源和生理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激素 分泌腺体 生理作用 A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B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C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降低血糖 D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合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A.A B.B C.C D.D ‎16.垂体主要由前叶和后叶两部分组成,其中垂体后叶没有激素合成能力,它所释放的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如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结构,a~f表示激素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中属于垂体后叶的是①‎ B.血糖浓度高时,f的分泌会减少 C.③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D.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的食物,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的量将增加 ‎17.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糖的平衡只通过A→C→D→F途径进行调节 B.处于炎热环境中可通过A→B途径使体温最终达到平衡 C.G过程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D.E过程具有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水平的作用 ‎18.如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⑥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①②③‎ B.图甲②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 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 ‎19.如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不正确的叙述是(  )‎ A.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至少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C.二次免疫时,③只能由②增殖分化而来 D.⑤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20.新生儿出生后保留其脐带血,是因为脐带血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它不仅能够增殖分化 成血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调节.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核酸发生了改变 B.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作用,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21.在计划免疫中有的疫苗要多次接种,原因不可能是(  )‎ A.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C.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 D.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22.对于胚芽鞘而言,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一面 B.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一段 ‎23.在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的西瓜(歪瓜),若切开后,可发现凹侧的种子大部分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 A.种子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 B.发育着的种子可以合成大量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 C.凹侧见不到阳光,不能形成种子 D.由于果实产生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部分种子不发育 ‎24.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这一现象说明(  )‎ ‎①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②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③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④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尖端 ⑤生长素能由顶端运输到下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25.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26.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27.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28.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集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29.将一株生长着的豌豆幼苗水平放置,经过一段时间,根能向地生长,茎能背地生长,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①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 ‎②根近地一侧生长素的分布比背地一侧多 ‎③根比茎对生长素反应灵敏 ‎④茎比根对生长素反应灵敏 ‎⑤根近地一侧生长快 ‎⑥茎近地一侧生长快.‎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⑥ D.①④⑤⑥‎ ‎30.下列生产活动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  )‎ ‎①促进果实成熟 ②生产无籽番茄 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 ‎⑤枝条扦插 ⑥抑制棉花植株“疯长”‎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 ‎31.如果如图中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对应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对应的浓度范围推测较为准确的是(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32.科学家做过如下的实验:‎ ‎(1)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所示;‎ ‎(2)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 ‎(3)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实验.‎ 三个实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生长素多,③比④生长素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要多 ‎33.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它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4.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35.在下列各项中,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正确说法是(  )‎ A.在生产过程中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降低农产品的品质 B.在蔬菜或水果上残留的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C.用高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芹菜,可以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 D.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只要考虑药物毒性和价格就可以了 ‎36.赤霉素与生长素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B.赤霉素与生长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C.色氨酸一般由植物从土壤中主动运输吸收获得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赤霉素 ‎37.有人测定了苹果、柑橘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 B.在果实发育初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 C.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乙烯5类植物激素,都是有规律地参加到代谢反应中 D.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乙烯主要是抑制生长和发育 ‎38.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节间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不能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A.IAA比GA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明显 B.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 C.图中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促进作用 D.可采用外加赤霉素的方法使幼嫩的矮小植株增高 ‎3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40.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4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42.分析如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D时期 B.C~D段种群数量减少 C.该种群数量在C点达到K值 D.B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左右 ‎4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44.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45.如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a>b>c.‎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②③④‎ ‎46.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一片草地中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47.关于群落的结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48.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49.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50.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51.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表现为竞争关系的是(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2.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 A.‎ 此图,b表示青霉菌 B.‎ 此图,a表示青霉菌 C.‎ 此图,a表示青霉菌 D.‎ 此图,b表示青霉菌 ‎5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54.有关如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两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5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组成 ‎ ‎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56.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所表示的箭头是   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2)图中的③指的是  .‎ ‎(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  ,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  .(填下列代号)‎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细胞 ‎(4)若⑦表示某物质,则是  ,主要分布于  ,能与  特异性结合并由  最终将抗原消灭掉.‎ ‎(5)病毒进入体内先由  免疫发挥作用,若进入宿主细胞,则由  免疫消灭掉.‎ ‎(6)康复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原因是  .‎ ‎57.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乙图  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  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发育缓慢的原因是  ,解决的办法是  ,此后②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  mol•L﹣1.‎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乙图  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  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  生长.‎ ‎(3)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  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  点浓度,因此根将  生长.表示⑤侧浓度的是  点浓度,表示⑥侧浓度的是  点浓度,所以  侧生长快,茎将  生长.‎ ‎(4)能够促进茎生长的浓度范围是  mol•L﹣1,能够同时促进根、茎、芽生长的浓度范围是  mol•L﹣1.‎ ‎58.“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r1)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 初捕 ‎ 32‎ ‎ 32‎ ‎ 14‎ ‎ 18‎ ‎ 重捕 ‎ 36‎ ‎ 4‎ ‎ 18‎ ‎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59.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种生物的对应线:‎ A.  B.  C.  D.  ‎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 ‎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55题,每题1分)‎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考察生态系统结构.‎ ‎【解答】解: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成分,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 故答案为:D.‎ ‎ ‎ ‎2.下列关于激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调节作用 B.具有催化作用 C.是由活细胞产生 D.可在内环境中存在 ‎【考点】植物激素的概念;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一定部位产生的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解答】解:A、激素的作用是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A正确;‎ B、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是酶,不是激素,B错误;‎ C、激素是由活细胞产生的,C正确;‎ D、动物激素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D正确.‎ 故选:B.‎ ‎ ‎ ‎3.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该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酶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解答】解: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其酸在消化道中进行,不在内环境中进行,A错误;‎ B、酶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 ‎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 ‎【解答】解:A、凡是血浆中含有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A正确;‎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构成,所以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正确;‎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正常的免疫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 D、正常的机体中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稳态的平衡,D正确.‎ 故选:C.‎ ‎ ‎ ‎5.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丙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D.丁中O2浓度比甲中高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过程2受阻时不会造成组织水肿,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乙表示血浆、丁表示细胞内液,B错误;‎ C、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存在于淋巴中,C正确;‎ 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低,D错误.‎ 故选:C.‎ ‎ ‎ ‎6.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解答】解:A、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A错误;‎ B、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 C、由A选项分析可知,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C正确;‎ D、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能与使突触膜的Cl﹣通道开放,D错误.‎ 故选:C.‎ ‎ ‎ ‎7.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不能产生反应 C.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比在②处快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⑤‎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C、D、E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②处为突触结构.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刺激产生兴奋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④处的兴奋仍然能向E出传导,E能产生反应,B错误;‎ C、突触上兴奋的传递要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兴奋传递的时间较长,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③④⑤,D错误.‎ 故选:C.‎ ‎ ‎ ‎8.刺激脊椎动物的感受器,能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反应的原因不包括(  )‎ A.反射弧的结构是完整的 B.各种刺激需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后才能引起效应器的反应 C.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后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变化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解答】解:A、反射的发生必须借助于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B、动物的神经中枢包括:大脑、小脑、脑干脊髓等,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为脊髓,此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B错误;‎ C、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C正确;‎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引起后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变化,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B.‎ ‎ ‎ ‎9.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 ‎【解答】解: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在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主要有语言中枢,而考试是要保持安静的,所以不需要②听觉性语言中枢和③运动性语言中枢的参与,故排除选项A、B、C,而专心作答试题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视觉性语言中枢和书写性语言中枢,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 ‎ ‎10.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据此答题.‎ ‎【解答】解:(1)在b点刺激时,兴奋同时到达a和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 ‎(2)在f点刺激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向右偏转).‎ 故选:D.‎ ‎ ‎ ‎11.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则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①⑤ B.②④ C.②⑤ D.①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冲动在反射弧中传导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脊髓中分灰质和白质,白质在外,连接传入神经和大脑;灰质在内,连接传出神经.‎ ‎【解答】解:“有感觉”说明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没问题.“下肢运动障碍”,说明效应器是下肢肌肉,而伤在腰部,下肢肌肉未损伤,说明效应器没损伤.冲动从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后,先进入白质,再传到大脑,这样就会有感觉,然后经信号处理后经灰质传出到达效应器,如果受伤的地方在灰质,则会出现有感觉无效应的现象,所以神经中枢可能受伤.‎ 故选:B.‎ ‎ ‎ ‎12.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又突降至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只有神经调节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BC段时间内,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解答】解: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A错误;‎ 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B错误;‎ C、BC段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说明环境温度降低,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时刻B环境温度又突降至5℃,BC段汗液分泌减少,体内水分增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CD.‎ ‎ ‎ ‎13.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尿量减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和①→③→⑤ D.②→①→④和②→①→③→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摄水量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传至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使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这样就达到平衡.‎ 故选C.‎ ‎ ‎ ‎14.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丙细胞周围不存在a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成年人的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可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A正确;‎ B、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乙结构的活动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即受甲结构和丙结构分泌的激素调节,C错误;‎ D、成年人的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可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D错误.‎ 故选:A.‎ ‎ ‎ ‎1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来源和生理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激素 分泌腺体 生理作用 A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B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C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降低血糖 D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合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A.A B.B C.C D.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降低的作用;垂体合成分泌生长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骨的生长,促进生长.‎ ‎【解答】解: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A正确;‎ 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B错误;‎ C、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分解利用,进而降低血糖,C正确;‎ D、垂体合成分泌生长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骨的生长,促进生长,D正确.‎ 故选:B.‎ ‎ ‎ ‎16.垂体主要由前叶和后叶两部分组成,其中垂体后叶没有激素合成能力,它所释放的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如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结构,a~f表示激素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中属于垂体后叶的是①‎ B.血糖浓度高时,f的分泌会减少 C.③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D.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的食物,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的量将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垂体的①产生的物质b作用于卵巢,卵巢产生的物质c雌性激素作用于垂体①和下丘脑,①属于垂体前叶,产生的物质b是促性腺激素,②是垂体后叶;d物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d是抗利尿激素;由题意可知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性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当性激素含量升高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相应的激素,使性激素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解:A、垂体的①产生的物质b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产生的雌性激素作用于垂体①和下丘脑,①属于垂体前叶,A错误;‎ B、血糖浓度高时,f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B错误;‎ C、③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C正确;‎ D、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雌性激素的食物,由于性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有负反馈调节作用,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将减少,D错误.‎ 故选:C.‎ ‎ ‎ ‎17.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糖的平衡只通过A→C→D→F途径进行调节 B.处于炎热环境中可通过A→B途径使体温最终达到平衡 C.G过程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D.E过程具有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水平的作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参与.‎ ‎【解答】解:A、由图可知,A→C→D→F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H→D→F过程为体液调节,血糖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A错误;‎ B、炎热环境中可通过神经调节A→B途径,但由于体温恒定,所以产热等于散热,B正确;‎ C、G过程可表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如甲状腺激素,C正确;‎ D、E过程是反馈调节,可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相对稳定水平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 ‎ ‎18.如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⑥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①②③‎ B.图甲②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 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甲分析,①②③表示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④⑤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⑥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 ‎2、分析图乙,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 ‎【解答】解:A、据图甲,图甲不需要抗原刺激也能进行①②③过程,分化形成吞噬细胞,淋巴细胞,A正确;‎ B、图甲②过程增殖分化形成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②过程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并不会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B错误;‎ 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分化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 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不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A.‎ ‎ ‎ ‎19.如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不正确的叙述是(  )‎ A.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至少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C.二次免疫时,③只能由②增殖分化而来 D.⑤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可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图中①②③④⑤是体液免疫过程,①⑥⑦是细胞免疫过程.‎ ‎【解答】解:A、由题图知,①是淋巴因子,⑤是抗体,二者同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 B、图中淋巴B细胞,淋巴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具有增殖、分化功能,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③是浆细胞,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可以来源于记忆细胞,即图中④,也可以来源于淋巴B细胞,即图中②,C错误;‎ D、抗体有时可能将将自身物质作为抗原进行攻击,引起自身免疫疾病,D正确.‎ 故选:C.‎ ‎ ‎ ‎20.新生儿出生后保留其脐带血,是因为脐带血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它不仅能够增殖分化 成血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调节.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核酸发生了改变 B.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作用,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与免疫过程有关的题目,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对进行梳理,然后分析综合进行判断.‎ ‎【解答】解:A、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的过程,细胞内DNA并没有发生改变,但转录的RNA发生了改变;A正确.‎ B、浆细胞只能产生抗体,无识别作用;B错误.‎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这种识别不具有特异性,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暴露出特定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进而发挥特异性免疫,因此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 D、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作用,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B.‎ ‎ ‎ ‎21.在计划免疫中有的疫苗要多次接种,原因不可能是(  )‎ A.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C.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 D.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属于抗原,注射后使人产生特异性免疫,即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解答】解:A、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使得免疫力不强,A正确;‎ B、多次接种疫苗后提高人体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增强免疫力,B正确;‎ C、所接种的疫苗是针对计划免疫中的病原体,病原体不会发生变异的,C错误;‎ D、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多次接种后增加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D正确.‎ 故选:C.‎ ‎ ‎ ‎22.对于胚芽鞘而言,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一面 B.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一段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答】解:对于胚芽鞘而言,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故选:C.‎ ‎ ‎ ‎23.在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的西瓜(歪瓜),若切开后,可发现凹侧的种子大部分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 A.种子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 B.发育着的种子可以合成大量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 C.凹侧见不到阳光,不能形成种子 D.由于果实产生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部分种子不发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解:自然条件下,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因是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在市场上发育不均匀的西瓜的原因是凹侧的种子大部分未发育,产生的生长素少,或者不产生生长素,引起该侧的子房发育不好.‎ 故选:B.‎ ‎ ‎ ‎24.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这一现象说明(  )‎ ‎①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②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③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④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尖端 ⑤生长素能由顶端运输到下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的向光生长主要受生长素调控;生长素是尖端产生的,可以向下运输;植物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位置;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哪侧长得快,则向对侧弯曲.‎ ‎【解答】解:①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胚芽鞘能生长,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①正确;‎ ‎②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因而不能说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②错误;‎ ‎③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因而不能说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③错误;‎ ‎④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说明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尖端,④正确;‎ ‎⑤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能促进基部生长,说明生长素能由顶端运输到下部,⑤正确.‎ 故选:C.‎ ‎ ‎ ‎25.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研究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中,一般用琼脂、锡箔小帽、云母片这三种材料处理胚芽鞘.琼脂能够透水也能透光;锡箔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图①中,由于胚芽鞘尖端是匀速旋转的,因此ab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注意⑦⑧中旋转的方式不同,⑦只有花盆转,⑧是花盆跟着暗盒转.‎ ‎【解答】解:①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 ‎②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 ‎③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 ‎④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 ‎⑤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 ‎⑥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 ‎⑦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 ‎⑧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 故选:D.‎ ‎ ‎ ‎26.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即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甲图的A到B,乙图的B到A.处理甲图中A端,可以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反之则不能;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反之则不能.‎ ‎【解答】解:A、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甲图的A到B.所以处理甲图中A端可以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A错误;‎ B、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乙图的B到A.处理乙图中A端,不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B错误;‎ C、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乙图的B到A.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C正确;‎ D、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甲图的A到B.处理甲图中B端,不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D错误.‎ 故选:C.‎ ‎ ‎ ‎27.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设计实验满足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解: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为:有无胚芽鞘.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故选:C.‎ ‎ ‎ ‎28.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集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高由于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故选:C.‎ ‎ ‎ ‎29.将一株生长着的豌豆幼苗水平放置,经过一段时间,根能向地生长,茎能背地生长,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①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 ‎②根近地一侧生长素的分布比背地一侧多 ‎③根比茎对生长素反应灵敏 ‎④茎比根对生长素反应灵敏 ‎⑤根近地一侧生长快 ‎⑥茎近地一侧生长快.‎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⑥ D.①④⑤⑥‎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其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种类以及细胞的年龄有关.‎ 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再次是茎.‎ 根的向地性:由于根对生长素十分敏感,所以当植物横放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升高,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而远地侧由于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生长快,于是表现为根的向地性.‎ ‎【解答】解: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①正确.‎ ‎②由于受重力影响,根近地一侧生长素的分布比背地一侧多,②正确.‎ ‎③根比茎相比,根对生长素反应灵敏,③正确.‎ ‎④根比茎相比,茎对生长素反应不敏感,④错误.‎ ‎⑤根近地生长素浓度高,为抑制作用,故近地侧生长慢,⑤错误.‎ ‎⑥茎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但还没达到最适浓度,故生长快,⑥正确.‎ 则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①②③⑥.‎ 故答案为:B ‎ ‎ ‎30.下列生产活动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  )‎ ‎①促进果实成熟 ②生产无籽番茄 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 ‎⑤枝条扦插 ⑥抑制棉花植株“疯长”‎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等五大类,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促进插条生根等;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解除种子休眠促进萌发;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 ‎【解答】解:①果实成熟与乙烯有关,①正确;‎ ‎②生产无籽番茄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②正确;‎ ‎③棉花摘心是消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有关,③正确;‎ ‎④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与植物激素无关,④错误;‎ ‎⑤插条生根利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原理,与生长素有关,⑤正确;‎ ‎⑥抑制棉花植株的疯长用矮壮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⑥正确.‎ 故选:C.‎ ‎ ‎ ‎31.如果如图中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对应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对应的浓度范围推测较为准确的是(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 ‎【解答】解: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据图分析,b侧生长得快,a侧生长得慢,说明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所以b侧生长素对应的浓度范围为在BD段范围内.‎ 故选:C.‎ ‎ ‎ ‎32.科学家做过如下的实验:‎ ‎(1)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所示;‎ ‎(2)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 ‎(3)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实验.‎ 三个实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生长素多,③比④生长素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要多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答】解:A、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又生长素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和④含有的生长素一样多,A错误;‎ B、由于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①含生长素比②多;又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和⑥都不含生长素,B错误;‎ C、由于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⑥小块中不含生长素,C错误;‎ D、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只能将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的要多,D正确.‎ 故选:D.‎ ‎ ‎ ‎33.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它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考点】植物激素的概念.‎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主要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解答】解:A、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A正确;‎ B、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B正确;‎ C、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如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幼芽、幼根及发育中的种子,C正确;‎ D、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如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D错误.‎ 故选:D.‎ ‎ ‎ ‎34.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 ‎【解答】解:A、乙烯,能使植物生长减慢,促进叶落和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的是生长素,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可以刺激细胞分裂,在扦插时,可用生长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B错误;‎ C、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脱落酸是促进落花落果的,C错误;‎ D、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增高,D正确.‎ 故选:D.‎ ‎ ‎ ‎35.在下列各项中,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正确说法是(  )‎ A.在生产过程中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降低农产品的品质 B.在蔬菜或水果上残留的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C.用高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芹菜,可以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 D.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只要考虑药物毒性和价格就可以了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在蔬菜生产过程中,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蔬菜生长,提高产量和品种;但使用不当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解答】解:A、正确合理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A错误;‎ B、蔬菜上残留的一些植物生长剂可能会影响人的健康,B正确;‎ C、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所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而不是使用高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芹菜,可以提高产量和纤维的品质,C错误;‎ D、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不能只考虑药物毒性和价格,还要考虑施用方法、时期、浓度、次数、施用部位及气象条件等,D错误.‎ 故选:B.‎ ‎ ‎ ‎36.赤霉素与生长素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B.赤霉素与生长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C.色氨酸一般由植物从土壤中主动运输吸收获得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赤霉素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在植物体内,各种激素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复杂的途径共同调节着植物的生命活动.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而赤霉素又能促进生长素的积累和运输,同时赤霉素也可以促进茎的伸长生长.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生长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解答】解: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因此赤霉素能促进生长素的合成,但是抑制生长素的分解过程,A错误;‎ B、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因此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C、合成生长素的原料色氨酸是植物体自身合成的,不存在于土壤中,C错误;‎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长素,D错误.‎ 故选:B.‎ ‎ ‎ ‎37.有人测定了苹果、柑橘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 B.在果实发育初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 C.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乙烯5类植物激素,都是有规律地参加到代谢反应中 D.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乙烯主要是抑制生长和发育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在果实成熟和衰老阶段,生长素含量较低,在果实成熟时,含量升高的激素有乙烯和脱落酸;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各阶段,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发挥作用,但不同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激素可能不同.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5类植物激素之间既有协同效应,又有拮抗效应,其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长与发育.‎ ‎【解答】解:A、幼果生长时期即细胞分裂、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A正确;‎ B、在果实发育初期即成熟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B正确;‎ C、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5类植物激素之间既有协同效应,又有拮抗效应,其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长与发育,C正确;‎ D、脱落酸主要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主要是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 故选:D.‎ ‎ ‎ ‎38.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节间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不能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A.IAA比GA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明显 B.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 C.图中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促进作用 D.可采用外加赤霉素的方法使幼嫩的矮小植株增高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分析曲线图:不加激素的一组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加IAA的一组和单独加GA的一组的茎段的平均伸长量都大于未加激素的一组,且加IAA的一组的茎段平均伸长量大于单独加GA的一组;同时加入IAA和GA时,促进茎段伸长的效果更明显.‎ ‎【解答】解:A、由图可知,单独加入IAA的一组,其茎段的平均伸长量大于单独加入GA的一组,说明IAA比GA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明显,A正确;‎ B、单独加IAA的一组和单独加GA的一组的茎段平均伸长量都大于未加激素的一组,说明IAA和GA都能促进茎段伸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C、从图中无法得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C错误;‎ D、GA具有促进茎段伸长的作用,因此采用外加赤霉素的方法可使幼嫩的矮小植株增高,D正确.‎ 故选:C.‎ ‎ ‎ ‎3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故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B正确;‎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故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故D错误.‎ 故选:B.‎ ‎ ‎ ‎40.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解答】解: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D.‎ ‎ ‎ ‎4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3、“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B错误;‎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C错误;‎ D、c点为处,种群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200,D错误.‎ 故选:A.‎ ‎ ‎ ‎42.分析如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D时期 B.C~D段种群数量减少 C.该种群数量在C点达到K值 D.B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左右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在C点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在E点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 ‎【解答】解:A、据图可知,C点是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则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D,A正确;‎ B、C~D段种群增长率减少,但大于0,种群数量仍在增长,B错误;‎ C、E点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C错误;‎ D、C点是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左右,D错误.‎ 故选:A.‎ ‎ ‎ ‎4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解答】解:A、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 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错误;‎ 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 D、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故选:BC.‎ ‎ ‎ ‎44.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解答】解:A、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A错误;‎ B、第5年到10年之间λ>1,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 C、15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C错误;‎ D、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D正确.‎ 故选:D.‎ ‎ ‎ ‎45.如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a>b>c.‎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②③④‎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图中种群年龄组成a为增长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多;b为稳定型,预测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c衰退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解答】解:①题图反应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①正确;‎ ‎②据图分析,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成年个体)的个体数的比较应该是b>c>a,②错误;‎ ‎③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则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③正确;‎ ‎④而年龄组成不能反应迁入率与迁出率,④错误.‎ 故选:A.‎ ‎ ‎ ‎46.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一片草地中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答】解: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不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②错误;‎ ‎③一片草地中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③正确;‎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④错误;‎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⑤正确;‎ 故选:D.‎ ‎ ‎ ‎47.关于群落的结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解答】A、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A错误;‎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B正确;‎ C、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正确;‎ D、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故选:A.‎ ‎ ‎ ‎48.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则甲表示被捕食者,即藻类,乙表示捕食者,即浮游动物.‎ ‎【解答】解:从图象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即丙和乙存在捕食关系,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两者也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故选:C.‎ ‎ ‎ ‎49.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解答】解:A、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错误;‎ B、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错误;‎ C、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错误;‎ D、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 ‎ ‎50.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解答】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 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D正确.‎ 故选:B.‎ ‎ ‎ ‎51.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表现为竞争关系的是(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的现象.‎ ‎【解答】解: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是非生物因素空气对生物因素鲤鱼的影响,A错误;‎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不同造成的,C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D错误.‎ 故选:B.‎ ‎ ‎ ‎52.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 A.‎ 此图,b表示青霉菌 B.‎ 此图,a表示青霉菌 C.‎ 此图,a表示青霉菌 D.‎ 此图,b表示青霉菌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说明青霉素能够分泌物质杀死细菌,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最后结果是青霉素存活而勘察细菌死亡.‎ ‎【解答】解:A、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捕食关系,A错误;‎ B、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共生关系,B错误;‎ C、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竞争关系,C正确;‎ D、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C.‎ ‎ ‎ ‎5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冰川上开始初生演替,A错误;‎ 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在竞争中获胜,B正确;‎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表示群落演替,C正确;‎ D、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故选:BCD.‎ ‎ ‎ ‎54.有关如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两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有营养级,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草→昆虫→鸟→狐;草→兔→狐.据此解答.‎ ‎【解答】解:A、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所以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草→昆虫→鸟→狐;草→兔→狐,A正确; ‎ B、狐与鸟之间只有捕食关系,B错误;‎ C、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有营养级,C错误;‎ D、体内含重金属由于生物富集沿食物链积累,故最多的生物是狐,D错误.‎ 故选:A.‎ ‎ ‎ ‎5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组成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解答】解:A、由于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生物获得能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的大小没有必然关系,如高营养级的狼与低营养级的水牛的体型,B错误;‎ C、生产者能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还有些细菌可以是消费者,如寄生细菌,D错误.‎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56.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所表示的箭头是 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  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2)图中的③指的是 淋巴因子 .‎ ‎(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 A ,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E ,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 BCDF .(填下列代号)‎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细胞 ‎(4)若⑦表示某物质,则是 抗体 ,主要分布于 血清(或血浆) ,能与 抗原 特异性结合并由 吞噬细胞 最终将抗原消灭掉.‎ ‎(5)病毒进入体内先由 体液 免疫发挥作用,若进入宿主细胞,则由 细胞 免疫消灭掉.‎ ‎(6)康复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原因是 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抗原,②表示吞噬细胞呈递抗原,③表示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④表示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⑤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⑥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⑦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⑧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⑨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体液免疫;图中①②⑧⑨(10)表示细胞免疫;图中虚线表示二次免疫.‎ ‎【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虚线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因此属于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一次接受同一种抗原时引起的免疫应答.‎ ‎(2)分析题图可知,某物质是由T细胞产生的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的物质,为淋巴因子.‎ ‎(3)分析题图可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不具有识别作用;吞噬细胞具有识别作用,但是其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4)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抗体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5)当SARS病毒侵入人体后,先通过体液免疫限制SARS病毒的移动,然后通过细胞免疫将SARS病毒彻底消灭.‎ ‎(6)康复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原因是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 故答案为:‎ ‎(1)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 ‎(2)淋巴因子 ‎(3)A  E  BCDF ‎(4)抗体  血清(或血浆)  抗原  吞噬细胞 ‎(5)体液  细胞 ‎(6)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 ‎ ‎ ‎57.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乙图 b或d 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 f 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发育缓慢的原因是 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 ,解决的办法是 去除顶芽 ,此后②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 10﹣6 mol•L﹣1.‎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乙图 g或k 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 c 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 向光弯曲生长 生长.‎ ‎(3)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 e 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 a 点浓度,因此根将 向重力弯曲 生长.表示⑤侧浓度的是 g或k 点浓度,表示⑥侧浓度的是 c 点浓度,所以 ⑤ 侧生长快,茎将 向上(背重力)弯曲 生长.‎ ‎(4)能够促进茎生长的浓度范围是 10﹣10~10﹣2 mol•L﹣1,能够同时促进根、茎、芽生长的浓度范围是 <10﹣8 mol•L﹣1.‎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根的向地生长和顶端优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重要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 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向光侧分布少,长得慢.‎ ‎【解答】解:(1)根据甲图所示,①表示顶芽,②表示侧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顶芽处生长素浓度处于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乙图中b、d两点对应浓度处于该范围内;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乙图中f点浓度处于抑制生长范围内,所以导致植物具有顶端优势,解除方法是去除顶芽,这样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10﹣6mol•L﹣1.‎ ‎(2)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引起顶芽产生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造成向光侧浓度低于背光侧浓度,所以③侧生长素浓度高于④侧,促进程度大,③侧生长素浓度可处于g或k点,④侧浓度可处于c点,此时植物的茎向光弯曲生长.‎ ‎(3)若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由于生长素受重力的作用,会从⑧侧运输到⑦侧、会从⑥侧运输到⑤侧,对于根来说:⑦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的生长,对应于乙图的e点,⑧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会促进根的生长,对应乙图的a点.对于茎来说,⑤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较快,对应于乙图的g或k点,⑥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较慢,对应于乙图的c点,所以根将向重力弯曲生长,茎将向上(背重力)弯曲生长.‎ ‎(4)由乙图可知,能够促进茎生长的浓度范围是10﹣10~10﹣2mol•L﹣1.当生长素浓度为10﹣8时,对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故当生长素浓度<10﹣8时,对根、茎、芽生长均为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b或d f 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 去除顶芽 10﹣6‎ ‎(2)g或k  c 向光弯曲生长 ‎(3)e a 向重力弯曲 g或k c ⑤向上(背重力)弯曲 ‎(4)10﹣10~10﹣2 <10﹣8‎ ‎ ‎ ‎58.“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r1)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 初捕 ‎ 32‎ ‎ 32‎ ‎ 14‎ ‎ 18‎ ‎ 重捕 ‎ 36‎ ‎ 4‎ ‎ 18‎ ‎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N=Mn/m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144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高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2.5:1 .‎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解答】解:(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 ‎(4)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故答案为:‎ ‎(1)N=Mn/m ‎(2)144 高 ‎(3)‎ ‎(4)2.5:1‎ ‎ ‎ ‎59.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种生物的对应线:‎ A. ③ B. ② C. ① D. ④ ‎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②和④ .‎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空间等制约) .‎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解答】解:(1)据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②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③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④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所以 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③,②,①,④.‎ ‎(2)由于食物竞争,大草履虫行动迟缓,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所以造成②中出现一个种群消亡的现象.‎ ‎(3)寄生与竞争关系的不同是因为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若四种生物中的b死亡,①中的a表示捕食者,其没有了食物来源,对其生存不利;②中没有了与其竞争的对象,对a有利;③中两种生物为互利共生关系,没有了b对a不利;④中b为寄生物,a为寄主,没有了寄生物对寄主a有利.‎ ‎(5)若狐死亡,则兔因为没有了天敌,数量会先增加,但随着食物、空间、及其过度繁殖等因素限制数量又会减少.‎ 故答案为:‎ ‎(1)③②①④‎ ‎(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空间等制约)‎ ‎ ‎ ‎2016年12月12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