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盘锦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盘锦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是 A. 脂肪酸 B. 胆红素 C. 纤维蛋白原 D. 唾液淀粉酶 【答案】D 【解析】 【详解】A、脂肪酸可存在于血浆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 B、胆红素可存在于血浆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错误; C、纤维蛋白原属于血浆蛋白的一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 D、唾液淀粉酶存在于口腔,属于外部环境,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D。 2.肝癌患者晚期常会出现腹部积水现象,为利尿排水临床上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 A. 氨基酸 B. 葡萄糖 C. 生理盐水 D. 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 【详解】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都为小分子,它们可以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相互渗透,对腹部积水没有作用;为腹部积水患者注射血浆蛋白,可以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促进水分由组织液回渗入血浆,使其及时随尿排出,以缓解病情,故选D。 3.下列不可能通过人体内环境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 膝跳反射 B. 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 HIV的增殖 D.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A、膝跳反射活动是通过两个神经元细胞完成的,其中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A正确; B、细胞从内环境吸收氧气,将二氧化碳排到内环境中,B正确; C、HIV没有细胞结构,其增殖必须发生在活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中,D正确。 故选C。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动物激素一定是有机物 B. 植物激素一定是有机物 C. 神经递质一定是有机物 D. 酶一定是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B、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是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AB正确; C、神经递质不一定是有机物,如NO属于无机物,也可以作用神经递质,C错误; D. 酶是活细胞产生就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C。 5.如图为人体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为毛细血管壁,②③④⑤分别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B. 当⑤中渗透压降低时,可引起组织水肿 C. ②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正常情况下,③处的浓度最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毛细血管壁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 B、⑤是血浆,当⑤中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增加,可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细胞质基质才是人体内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②是组织液,C错误; D、二氧化碳由细胞产生,通过扩散进入组织液、血浆,因此③ 细胞内液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D正确。 故选C。 6.下列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消耗能量 B. 兴奋传递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C. 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 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参与 【答案】D 【解析】 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A错误;兴奋传递过程中钾离子与钠离子回复正常状态是通过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内钾离子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C错误;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的传递作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会进入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然后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所以需要内环境参与,D正确。 7.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 阻断了部分通道 B. 阻断了部分通道 C.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 D.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元通过钠离子内流,使细胞从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通过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经过药物处理后,细胞膜电位下降,说明药物阻断了部分钠离子通道,A正确; B、药物处理后,没有影响静息电位,因此,没有阻断部分钾离子通道,B错误; C、神经递质释放与膜电位的形成与否有关,与膜电位的高低无关,C错误; D、神经递质酶的作用是分解神经递质,阻断神经递质酶的作用,神经递质不能分解,使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不会导致膜电位下降,D错误; 故选A。 8.如图为人体两个神经元细胞模式图,图中距离AP=PB。若制激P点,将发生的变化是 A. A点和B点同时发生电位变化 B. 释放的⑤不可能引起B点所在的细胞抑制 C. A点和B点都会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 D. 兴奋可由P传向A、B,也可由A、B传向P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远大于突触中的传递速度,刺激P点,A点先发生电位变化,A项错误; B、释放的⑤神经递质可能引起B点所在细胞的兴奋或抑制,B项错误; C、A点和B点都会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可向左右两侧传导,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C项正确; D、兴奋在突触中只能从左到右单向传递,B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向P点,D项错误。 故选C。 9.“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中,主要考察建构了( )模型 A. 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 B. 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 C. 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D. 以上均不对 【答案】B 【解析】 【详解】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挂图、细胞结构模式图和“糖卡”、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都是物理模型。血糖平衡调节模拟实验中,学生先通过糖卡活动构建物理模型,然后通过画血糖调节的图解属于构建概念模型,B正确。 故选B。 10.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同时会出现出汗、闭眼等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此过程涉及到神经递质的释放与受体识别 B. 心跳加速是激素作用的结果 C. 该过程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D. 此过程涉及到生物膜之间的融合和转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神经递质,从而完成兴奋的传递,A正确; B、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然后选择性作用于心脏,引起心率加快,B正确; C、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C错误; D、神经调节中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涉及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关于甲状腺激素调节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足时会直接促进下丘脑分泌TRH B. 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 C. 通过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D.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A错误; B.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B正确; C.正常人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会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因此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A。 12.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会导致侏儒症 B. 激素到达作用部位,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立即分解 C. 胰岛素促进细胞对糖的氧化分解与细胞膜蛋白无关 D.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体现了生物膜有流动性,同时膜成分会不断更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长激素可以促进骨生长,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会导致侏儒症,A正确; B、激素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立即灭活,B正确; C、胰岛素起作用需要先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C错误; D、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和分泌体现了生物膜有流动性,同时膜成分也会更新,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 C.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 D. 语言功能是人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B正确;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C正确;语言功能是人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功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14.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没有吞噬细胞参与 B.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敏感 C. 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D. 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可以产生免疫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敏反应也发生了免疫反应,需要吞噬细胞参与,A错误;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敏感引起的,B正确; C、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等特点,C正确;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可以产生免疫反应,但要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会发生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A。 15.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 16.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 B.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 C. 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各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 D. 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再叮咬正常人可传染艾滋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A正确; B、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B正确; C、HIV可以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使病人的直接死于各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C正确; D、艾滋病可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蚊蝇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D错误。 故选D。 17.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儿童接种卡介苗,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等 B. 结核杆菌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 内环境中的结核杆菌可被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D. 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再次接触结核菌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儿童接种卡介苗,机体会进行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等,A正确; B、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因此在宿主细胞内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B错误; C、抗体一般存在于血清或组织液中,其与病原体(结核杆菌)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结核杆菌可被抗体中和,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C正确; D、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时,记忆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D正确。 故选B。 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为了将刚摘下的青柿子熟化可采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 B. 在蔬菜和水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 C. 种植水稻使用赤霉素可以提高产量 D.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协同调控作用在植物生长发育中非常重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为了将刚摘下的青柿子熟化可采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A正确; B、在蔬菜和水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B正确; C、种植水稻使用赤霉素会使水稻患恶苗病,不能提高产量,C错误; D、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9. 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 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 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 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分裂素可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A正确; B、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也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也能疏花疏果,B错误; C、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成熟.乙烯也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C错误; D、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错误。 故选A。 20. 生长素发现史中,科学家温特做了燕麦胚芽鞘实验,该实验证明了( ) A. 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A、拜尔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分布不均是弯曲生长的原因,A错误; B、温特通过实验提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B正确; C、温特没有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错误; D、温特的实验不能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利用然透的苹果也可达到催熟其他水果的效果 B. 在侧芽施加人工合成的生长素来促进侧芽生长 C. 脱落酸在休眠芽中含量较高,可维持芽的休眠 D. 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主要由根尖合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熟透的苹果可以释放乙烯,乙烯可起到催熟其他水果的效果,A正确; B、在侧芽施加人工合成的生长素可以抑制侧芽生长,B错误; C、脱落酸在休眠芽中含量较高,可抑制芽的萌发,从而维持芽的休眠,C正确; D、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主要由根尖合成,D正确。 故选B。 2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 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B. 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据《种艺必用》) C. 荔枝根浮,必须加粪土以培之。(据《树艺果部下荔枝》) D. 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植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答案】C 【解析】 乙“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体现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与植物激素作用有直接关系,A错误;“以小便浸之”,说明小便中含有某物质(生长素),具有促进枝条生根的作用,与植物激素作用有直接关系,B错误;荔枝根浮,必须加粪土以培之,是改良土壤,丰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与植物激素没有直接关系,C正确;摘掉顶芽,使生长素不能由顶端向侧芽运输,从而降低了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促棉株开花结实,与植物激素作用有直接关系,D错误. 23.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成活率,常常需 要对沙柳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植物激素调节的结果 B. 上述过程解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而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摘除沙柳一定量成熟叶片,是因为其无法合成生长素 D. 掐尖留芽可使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根尖,促进根生长,从而提高成活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沙柳正常生长根本上是基因控制的结果,A错误;掐尖解除了顶端优势,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B正确;摘除成熟叶片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C错误;侧芽合成的生长素不能运到根尖,D错误。故选B。 24.下列不是种群密度的是 A. 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 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马尾松的数量 D. 一升自来水中有5个大肠杆菌 【答案】A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不是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正确;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属于种群密度,B错误;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马尾松的数量属于种群密度,C错误; D、一升自来水中有5个大肠杆菌是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属于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2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B. 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往往是植食性动物 C.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松花江近岸区底部和江心区底部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的是种群的空间结构,A错误; B、动物必需依赖于植物提供的营养,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一定是植食性动物,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颐率的改变,C正确; D、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地形差异、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影响造成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A。 26.在研究森林群落时,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是 A. 丰富度 B. 年龄组成 C. 种间关系 D. 森林中各种群分别占据的位置 【答案】B 【解析】 【详解】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二者与森林中各种群分别占据的位置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C、D均错误;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 27.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 调查该种鱼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并需要在不同水层深度捕鱼 C. 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A正确; B、该鱼活动范围大,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密度,因不同年龄的鱼生活在不同水层,故需要在不同水层深度捕鱼,B正确;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故选D。 28.某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 C. 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D. 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生物生存的环境更多了,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B正确; 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C正确; D.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数量减少,但是不会导致其消亡,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29.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 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 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 逐渐减小,达到顶极群落时 P/R<1 B. 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C. 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 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物种会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顶级群落时,P/R=1,此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A错误;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B正确; 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优势种即为草本植物,森林阶段的优势种即为乔木,D正确。 故选A。 30.某人工鱼塘(静水)一次性放养适量的链鱼苗(鲢鱼与青鱼、草鱼和塘鱼合称四大家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另外鲢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 该鱼塘内所有鱼和其他动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B. 由于环境容纳量的制约,该鱼塘内鲢鱼的密度会呈“S”型增长 C. 该池塘中的浮游动物与鱼存在竞争关系 D. 若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嘴鱼,则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物群落包括该鱼塘内指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故该鱼塘内所有鱼和其他动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 B、在条件适宜时,由于工鱼塘(静水),且链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因此该鱼塘内链鱼的密度不变,B错误; C、该池塘中的鱼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C正确; D、由于青鱼、草鱼和鳙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故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内环境稳态是动物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小李被针尖扎了一下后无意识的作出了缩手反应,此时,小李受刺激部位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此变化是由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2)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反射弧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结构,在该结构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______。突触前膜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方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肱二头肌收缩,乙酰胆碱起作用后被酶分解,使肱二头肌舒张,而去甲肾上腺素不能被该酶分解,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 (3)水盐平衡调节中,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的直接刺激是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某病毒的一种表面抗原与细胞膜上抗利尿激素受体结构非常相似,当人体感染该病毒后,肾小管上皮细胞与抗利尿激素的结合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尿量_______________,从而使机体无法维持水平衡,这种免疫系统疾病称之为_________。 【答案】 (1). 由负变正 (2). 内流 (3). 突触 (4). 神经递质 (5). 胞吐 (6). 酶的专一性 (7).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8). 减弱 (9). 增多 (10). 自身免疫病 【解析】 【详解】(1)当神经元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即受刺激部位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2)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反射弧中存在突触结构,在该结构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该酶只能分解乙酰胆碱,不能分解去甲肾上腺素,体现的是酶的专一性。 (3)水盐平衡中,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可以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根据题意可知,该病毒的一种表面抗原与细胞膜上抗利尿激素受体结构非常相似,故该病毒可以引起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的攻击而破坏抗利尿激素的受体,肾小管上皮细胞与抗利尿激素的结合能力减弱,尿量增多,从而使机体无法维持水平衡,这种免疫系统疾病称之为自身免疫病。 32.淋巴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是由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导致的,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回答问题: (1)与健康人相比,桥本氏病患者体内激素A的分泌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T细胞分泌的某物质是___________,该物质可作用于细胞X,是因为___________当相同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细胞Y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3)Grave病患者体内产生某种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性。但需进一步检测血清TSH浓度.以探查患病位置是在甲状腺、下丘脑还是垂体,从而判断患桥本氏病的可能性。 ①若血清TSH浓度高,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TSH浓度显著升高,病变可能在甲状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变可能在垂体;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变可能在下丘脑。 【答案】 (1). 增多 (2). 淋巴因子 (3). 细胞X上有识别该物质的特异性受体 (4). B细胞(或细胞X)和记忆 (5). 低 (6). 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无变化 (7). 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有所升高 【解析】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激素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与健康人相比,桥本氏病患者体内由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受损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进而导致激素A的分泌量增加。 (2)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细胞X是B细胞,细胞Y是浆细胞。B细胞上有识别淋巴因子的特异性受体,故淋巴因子可作用于B细胞。当相同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细胞Y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3)由题意可知: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而Grave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TH)浓度高于正常值,因此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低,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性。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能够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依据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可推知: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TSH浓度无变化,则病变可能在垂体;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有所升高,则病变可能在下丘脑。 33.为探究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促使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生物小组得到如表实验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组别 A B C D 浓度(mol/L) 10-12 10-9 10-6 0 生根数量 5 9 4 2 (1)为进一步精确测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 (2)该小组又进行了“探究经40℃处理后的生长素类似物活性”的试验。 试验材料: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长势、长度相同的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若干,培养瓶(内含 培养液)等。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①取3只培养瓶编号甲、乙、丙,甲瓶中插入___作为对照组;乙瓶中插入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 物溶液浸泡过的扦插枝条;丙瓶中插入_____。 ②为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度,除培养条件相同外,还应控制___相同。 ③________两组试验结果相同,则说明经40℃处理过的生长素类似物失活。 【答案】 (1). 在10-12mol/L和10-6mol/L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相同的试验 (2). 不作处理的扦插枝条 (3). 经40℃处理过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过的枝条 (4). 处理插条的时间 (5). 甲、丙 【解析】 【详解】(1)根据实验结果,最适浓度在10-12mol/L和10-6mol/L之间,要进一步精确测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10-12mol/L和10-6mol/L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相同的试验。 (2)甲瓶是空白对照组,应插入不作处理的扦插枝条;乙瓶中插入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过的扦插枝条;丙瓶中插入经40℃处理过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过的枝条。为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度,对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除培养条件相同外,还应控制处理插条的时间等相同。如果甲、丙两组试验结果相同,则说明经40℃处理过的生长素类似物失活。 34.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③表示_____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oλt中,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⑧也可以用来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如_____________(举一例)。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最终降低了种群密度。 (5)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______________分布。 【答案】 (1). 死亡率或迁出率 (2). 年龄组成 (3).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4). (5). 偏大 (6). 跳蝻(蚜虫,昆虫的卵) (7). 性别比例 (8). 出生率 (9). 集群 【解析】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③能使种群密度降低,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表示年龄组成。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o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 (3)⑦表示标志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⑧表示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如跳蝻(蚜虫,昆虫的卵)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 (5)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随机性、集群型和均匀型。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集群分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