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八校联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八校联考”生物试题

黄山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八校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两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一致的是( )‎ A. 脂肪和脱氧核糖 B. 腺苷和DNA C. 血红蛋白和抗体 D. 糖原和纤维素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ATP由一分子含氮碱基、1分子核糖和3个磷酸基组成,组成元素也是C、H、O、N、P;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脂质的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其他都是C、H、O。‎ ‎【详解】A、脱氧核糖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A正确;  B、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腺苷由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元素是C、H、O、N,B错误;  C、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是C、H、O、N、Fe,抗体是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S,两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不一致,C错误;  D、糖原元素组成是C、H、O,纤维素酶元素组成是C、H、O、N,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的分类和组成元素及ATP的组成,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2.奶酪是由牛乳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乳汁浓缩而成的营养品,检测得知,牛乳汁中含有乳糖、乳脂、酪蛋白、抗体等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乳脂在乳腺上皮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 B. 利用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别酪蛋白和抗体 C. 抗体在乳腺上皮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 D. 乳糖可被人小肠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鉴定、物质的跨膜运输、核糖体和内质网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乳脂属于脂质,在乳腺上皮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A正确; B、酪蛋白和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都呈紫色,不能鉴别,B错误;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浆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乳糖属于二糖,不可直接被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D错误。 故选A。‎ ‎3.如图实验装置,玻璃槽中①是蒸馏水,②是半透膜,半透膜允许单糖分子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 )‎ A. 最终漏斗中液面比玻璃槽中液面低 B. 在玻璃槽中只能检测到葡萄糖 C. 在玻璃槽中会检测到蔗糖 D.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半透膜可以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二糖中的蔗糖透过。 2、蔗糖酶能将一分子的蔗糖水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它们均属于单糖,可以通过半透膜。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最初长颈漏斗中只有蔗糖溶液,蔗糖无法透过半透膜,半透膜内侧的浓度高,因此水分子主要向长颈漏斗中渗透,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蔗糖会被水解形成两分子单糖,使两侧溶质分子浓度差继续加大,液面继续上升;但单糖可通过半透膜,所有随着逐渐单糖透过半透膜,使半透膜两侧浓度差降低,液面开始下降。‎ ‎【详解】AD ‎、由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蒸馏水,因而开始时漏斗液面上升;加入酶后,蔗糖水解为单糖,溶液浓度增大,导致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使外界溶液浓度增大,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减小,从而使液面下降,最终漏斗中液面与玻璃槽中液面持平,A错误,D正确。 B、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所以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葡萄糖和果糖,B错误; C、由于半透膜只允许单糖分子通过,蔗糖酶为蛋白质,不能通过,所以在玻璃槽中只能测到葡萄糖、果糖,不能测到蔗糖和蔗糖酶,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4.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不同植物吸收离子具有选择性 B. 水稻对SiO44-需求量大,番茄对SiO44-需求量小 C. 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 水稻培养液中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的原因是根细胞主动运输排出Ca2+到培养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多,造成培养液中Ca2+、Mg2+ 浓度上升;番茄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SiO32-多,造成培养液中SiO32-浓度上升。两种植物吸收离子不同,水稻对SiO32-吸收较多,而番茄对Ca2+、Mg2+ 吸收较多。‎ ‎【详解】A、水稻吸收SiO4-多,对镁离子吸收量少,而番茄对Ca2+、Mg2+ 吸收较多,说明不同植物吸收离子具有选择性,A正确; B、由图可知,水稻的SiO44-浓度下降很多,而番茄的SiO44-浓度升高,说明水稻对SiO44-‎ 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44-需求量最小,B错误; C、水稻和番茄对无机盐离子与水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正确; D、水稻培养液里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多,不能说明水稻排出Ca2+,D错误。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5.如图为某种生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参与组成该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碱基共有5种 B. 该细胞可能取自根尖成熟区 C. 参与②结构上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⑤⑥⑧⑨‎ D. 在光照充足时,该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仅有⑥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液泡、④是细胞质基质、⑤是高尔基体、⑥是线粒体、⑦是叶绿体、⑧是核糖体、⑨是内质网、⑩是细胞核。‎ ‎【详解】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其碱基有A、G、C、T4种,A错误; B、此细胞有叶绿体,不可能是根尖细胞,B错误; C、参与②结构上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⑤⑥⑧⑨,C正确; D、该细胞能产生ATP的部位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对应 ④、⑥、⑦,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难度不大。考生要明确虽然叶绿体和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细胞器,但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中均具有该细胞器;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才具有大液泡,而叶绿体分布在叶肉细胞和幼茎的皮层细胞中。‎ ‎6.下列有关 “一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光合作用一定需要光合色素 ②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一定是病毒 ‎③无氧呼吸一定在细胞质中进行 ④有中心体的生物一定不是高等植物 ‎⑤没有细胞核结构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⑥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A. 六项 B. 五项 C. 四项 D. 三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类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它们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①光合作用一定需要光合色素,①正确;     ②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一定是病毒,②正确; ③无氧呼吸一定在细胞质中进行,③正确;  ④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因此有中心体的生物一定不是高等植物,④正确; 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哺乳动物是真核生物,⑤错误;   ⑥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⑥正确。综上,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掌握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对于“一定”的选项只需找出反例即可。‎ ‎7.下列与科学家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恩格尔曼的小球藻实验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该实验的指标是好氧型细菌聚集的部位 B.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14C标记CO2,弄清了转变为有机物的全过程 C.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温特发现并命名了“生长素”,并研究得到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和水绵进行实验,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A错误; B、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水,B错误;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正确;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温特之后才被确认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科学发展过程方面的知识,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明确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应用的具体实例是解题的关键。‎ ‎8.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数为2n=24的精原细胞分裂至MⅡ中期时染色体数是12,核DNA分子数也是12‎ B. 细胞分化过程中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tRNA种类有变化 C.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溶酶体参与的过程,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D. 癌变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使细胞的黏着性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实例;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A、染色体数为2n=24的精原细胞分裂至MⅡ中期时染色体数是12,核DNA分子数是24,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tRNA是运输氨基酸的工具,细胞内tRNA种类一般没有变化,B错误;‎ C、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溶酶体参与的过程,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 D、癌变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癌变导致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黏着性降低,D错误。‎ 故选C。‎ ‎9.叶色变异是由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现象。红叶杨由绿叶杨芽变后选育形成,其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减少,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细胞突变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 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 C. 红叶杨叶绿体基粒减少,仅导致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含量减少 D. 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结构有:细胞壁、叶绿体、大液泡和经染色的细胞核和线粒体;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量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 ‎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观察指标: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和细胞大小。‎ ‎【详解】A、植物体细胞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若要测定花青素的绝对含量需要进一步实验,B错误; C、红叶杨叶绿体基粒减少,不仅会导致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含量减少,附着在类囊体上的酶也会减少,C错误; D、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属于生物膜,不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和可遗传变异类型,影响光照强度的外界因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应用,再根据题意作答。‎ ‎10.图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核DNA分子数、染色体数和姐妹染色单体数关系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b、c分别代表核DNA分子数、姐妹染色单体数和染色体数 B. 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Ⅱ时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Ⅲ、Ⅳ、Ⅴ时期 D. 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图中的Ⅰ时期和Ⅴ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 Ⅰ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 ‎,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Ⅴ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a、b、c分别代表核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A错误;‎ B、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Ⅱ(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时期,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Ⅳ、Ⅲ、Ⅴ时期,C错误;‎ D、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图中的Ⅰ时期、Ⅲ时期,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11.某学生利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需要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标记B、b、Y表示XB、Xb、Y B. 若甲桶内装有B、b两种彩球数量各10个,则乙桶内装有两种彩球的数量均可超过10个,且必有一种是Y彩球 C. 通过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婚配这组模拟实验可得出人类红绿色盲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 D. 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重复抓取50—100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详解】A、需要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标记B、b、Y表示XB、Xb、Y,A正确;  B、若甲桶内装有B、b两种彩球数量各10个,则乙桶内装有两种彩球的数量均可超过10个,且必有一种是Y彩球,B正确;  C、通过女性色盲XbXb与男性XBY正常婚配后代男XbY患病、女XBXb正常,这组模拟实验不能得出人类红绿色盲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C错误;  D、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重复抓取50-100次,减少实验的误差,D正确。 ‎ ‎ 故选C。‎ ‎12.图示为某只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图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7、8、9染色体既是同源染色体,又是性色体 B. 该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C. 该生物能产生12种不同的配子 D. 该生物基因型是AaBb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果蝇是二倍体,XY型性别决定,图中多了一条性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7、8、9染色体既是同源染色体,又是性色体,A正确;‎ B、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 C、该生物能产生24种不同的配子,C错误;‎ D、该生物基因型是AaBbXDXdY,D错误。‎ 故选A。‎ ‎13.用32P标记果蝇体细胞染色体上DNA分子双链,再将该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该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A. 8 B. 4 C. 8或4 D. 不能确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若用32P标记该动物体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含有32P标记,一条链不含32P标记;在第二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又进行了一次半保留复制,形成的所有DNA中,有一半DNA分子不含32P标记,另一半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32P标记,一条链不含32P标记,而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子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所以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0−8。该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不能确定的。‎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复制、细胞分裂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4.图示是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其中Ⅰ—3不含该病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病是显性遗传病 B. 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C. 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 Ⅲ—9为正常男性的几率是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已知该病是伴性遗传病,伴性遗传病包括伴Y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图中有女患者,所以不可能是伴Y遗传病;Ⅰ—3不含该病致病基因,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 ‎【详解】A. 由分析可知,该病是显性遗传病,A正确;‎ B. 该病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女性不一定高于男性,B错误;‎ C. Ⅲ—8XAYa与正常女性XaXa结婚,儿子XaYa都不患病,C正确;‎ D. Ⅱ-5的基因型为XaYa,Ⅱ-6的基因型为XAXa,Ⅲ—9为正常男性(XaYa ‎)的几率是1/4,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以系谱图为载体,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5.为了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育种方法。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相对于过程①,过程②操作简单,且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B. 过程①和过程③都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C. 过程②和过程③培育纯合高蔓抗病植株过程都离不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D. 过程①、②、③经过筛选后,番茄植株的抗病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途径①表示杂交育种;途径②表示单倍体育种;途径③表示基因工程育种。这三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分别为: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详解】A、图中①是杂交育种中的自交过程,②表示单倍体育种,操作过程复杂,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错误; B、过程①杂交育种和过程③基因工程育种都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B正确; C、过程②和过程③培育纯合高蔓抗病植株过程都离不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C正确; D、过程①、②、③经过筛选后,番茄植株的抗病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通过培育纯合高秆抗病植株新品种的几种方法的图解,考查了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育种方法的过程判断图中各育种方式;并且识记各育种方式的原理和优缺点;特别注意: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种子。‎ ‎16.生物学家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据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使螺旋蛆蝇种群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B. 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使螺旋蛆蝇种群的年龄组成变成衰退型 C. 两组实验都能说明螺旋蛆蝇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生了进化 D. 该实验能说明突变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进化过程中,先出现突变,环境通过选择作用使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 ‎【详解】A. 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使螺旋蛆蝇种群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大,A正确;‎ B. 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使螺旋蛆蝇种群的年龄组成变成衰退型,B正确;‎ C. 两种处理方式属于人工选择,均不能说明螺旋蛆蝇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生了进化,C错误;‎ D. 该实验能说明突变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注意害虫抗药性的出现并不是杀虫剂引起的,杀虫剂只起到选择作用。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和生物亲缘关系的判断。‎ ‎17.胰岛素基因编码含51个氨基酸的胰岛素,若该基因发生缺失突变,使mRNA减少了一个三碱基序列GGG,表达的蛋白质含50个氨基酸。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 B. 该基因突变使RNA聚合酶无法识别胰岛素基因 C. 在突变基因的翻译过程中,最多需要61种tRNA参与 D. 该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嘧啶核苷酸比例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2、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A、该基因发生缺失突变,使mRNA减少了一个GGG碱基序列,这三个碱基有可能是位于一个密码子中,那就相差一个氨基酸,若这三个碱基位于两个密码子中,则突变前后编码的条肽链,有2个氨基酸差异,所以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A正确; B、该基因突变使RNA聚合酶依然可以识别胰岛素基因,B错误; C、由于终止密码有三种,而翻译过程中只涉及到其中一种,所以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翻译过程最多涉及到62种密码子,最多需要62种tRNA参与,C错误; D、基因突变后,由于mRNA中G碱基的减少,因而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数量减少,但由于嘌呤和嘧啶配对,均为50%,突变前后此比例不会发生变化,故嘌呤核苷酸比例不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原因和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过程,掌握和理解转录和翻译过程、突变的特征和意义是解题关键。‎ ‎18.图示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④⑥组成的,它们之间均可相互渗透 B. 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①,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④‎ C. ⑥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D. 某人不小心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其内的液体成分是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液,④是血浆,⑥是组织液,⑦是细胞内液,①④⑥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④⑥组成的,血浆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转化为淋巴,淋巴可以转化为血浆,A错误; B、②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③血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④血浆,B错误; C、⑥组织液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C错误; D、某人不小心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其内的液体成分是⑥组织液,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水平衡调节过程,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PH的稳态维持,分析题图明确各部分的液体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9.图中实线是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正常曲线。图中虚线是经某种方式处理后,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异常曲线。则该处理方式是( )‎ A. 降低培养液中Na+含量 B. 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 C. 药物处理阻断Na+通道 D. 药物处理阻断K+通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恢复静息电位时降低,静息电位是K+外流造成的,说明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综上分析可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理解“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图示是为理解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所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变化趋势),以下对此数学模型应用正确的是( )‎ A. 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促进生长作用,则a为根,b为茎 B. 若x表示HIV浓度,y表示细胞数量,则a为B细胞,b为T细胞 C. 若x表示进食后血糖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 D. 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甲状腺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曲线a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x的增大,y逐渐增大,后趋于平衡;曲线b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x的增大,y逐渐减小,后趋于平衡;两者呈负相关。‎ ‎【详解】A、根对生长素敏感,高浓度生长素对根起抑制作用,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 表示生理作用,则a为茎,b为根,A错误; B、HIV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因此HIV浓度升高后,T细胞数量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B细胞不会增加,B错误; C、机体刚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较高,需要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恢复正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不再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是拮抗作用,所以两者曲线变化相反,则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C错误; D、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甲状腺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生物体呼吸作用、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1.生长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由色氨酸转变而来,单侧光和重力都会改变它的运输方向 B. 生长素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都是通过极性运输实现的 C.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 D. 根的向地生长和顶端优势均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发育;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原因是:由于重力作用使植物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生长素浓度大,抑制根近地侧生长,背地侧浓度低而促进生长,根表现出向地生长的特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对生长素敏感性低,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的作用弱,因此茎表现为背地性。‎ ‎【详解】A、生长素由色氨酸转变而来,单侧光和重力都会改变它的运输方向,A正确;‎ B、植物激素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运输方向上不一定是极性运输,如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B错误;‎ 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因为生长素具有两重性,C正确; ‎ D、根的向地生长和顶端优势均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掌握植物激素调节过程、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如下表所示的为甲、乙两种植物激素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 别 ‎1‎ ‎2‎ ‎3‎ ‎4‎ ‎5‎ ‎6‎ 激素浓度(umol/L)‎ ‎0‎ ‎1‎ ‎5‎ ‎10‎ ‎50‎ ‎100‎ 激素甲中平均生根数(条)‎ ‎61‎ ‎8.2‎ ‎10.0‎ ‎12.0‎ ‎12.2‎ ‎10.5‎ 激素乙中平均生根数(条)‎ ‎6.0‎ ‎5.8‎ ‎5.2‎ ‎4.3‎ ‎2.9‎ ‎1.8‎ A. 由表可知一定范围内激素甲和激素乙对月季插条生根具有拮抗作用 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为月季插条生根数 C. 由表可知激素甲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50 umol/L D. 若研究10 umol/L激素甲和激素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置4组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存在一个最适浓度。 ‎ 分析图解可知,激素甲在0~50 umol/L区间,随着2,4-D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50 umol/L后生根数又逐渐下降, 激素乙在0~100 umol/L区间,随着2,4-D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减少,。‎ ‎【详解】A、由表可知一定范围内激素甲对生根起促进作用,激素乙对月季插条起抑制作用,二者对生根具有拮抗作用,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为月季插条生根数,B正确;‎ C、根据表格数据,生长素类似物甲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是50umol/L左右,但不能确定就是50 umol/L,C错误;‎ D、若研究10 umol/L激素甲和激素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置4组实验,一组对照,一组是激素甲对生根的影响,一组是激素乙对生根的影响,一组是激素甲和激素乙共同作用对生根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曲线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通过曲线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2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 B. 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幢旧房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 齐云山山脚和山顶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注意种群的特征,尤其是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详解】A、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而不会影响死亡率,A错误;‎ B、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幢旧房中壁虎的种群密度,B正确;‎ C、齐云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是主要受到温度影响,因此属水平结构,C错误;‎ D、随意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可能使生物多样性降低,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错误。‎ 故选B。‎ ‎24.如图所示为某种鱼迁入太平湖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 该种鱼迁入太平湖后呈“J”型增长 B. 10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C. 20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将逐渐消失 D. 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0年时鱼数量的两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种鱼迁入太平湖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0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0-1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10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10-20年,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2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详解】A、该种鱼在新的环境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左后为零,增长曲线应呈“S”型增长,A错误; B、20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 C、20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在K值左右动态变化,C错误; D、10时该鱼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所以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0时该鱼数量的两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t1时种群数量为,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再结合曲线图对各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5.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 B. 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 C. 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 图解不仅能体现能量单向流动的特点,还能体现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错误;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如一棵树和这棵树上的昆虫,B正确; C、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C正确;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图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二、非选择题 ‎ ‎26.下面是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请回答: ‎ ‎(1)植物光合作用中水光解生成的产物是__________,光饱和点可通过测定不同_______下的光合速率来确定。‎ ‎(2)给某植物提供 C1802和 H20, 释放的氧气中含有18O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为光照强度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曲线。当b点转向a点时,叶绿体中C3浓度__________。(填“增大”,“减少”,“不变”)。对植物乙来说,c点后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内部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d点时,甲真正光合速率______乙真正光合速率(填 “>”,“<”,“=”,“不能确定”)。‎ ‎(4)植物长期处于缺水状态,蒸腾作用会减弱,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会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氧气、[H] (2). 光照强度 (3). C1802和 H20光合作用生成了含180的有机物(葡萄糖),有机物(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含180的水,180的水光解产生含180的氧气。 (4). 增加 (5). 光合色素、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6). > (7). 减少 (8). 气孔关闭,导致吸收C02含量降低,暗反应减弱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 ‎3、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1)植物光合作用中水光解生成的产物是氧气、[H],光饱和点可通过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来确定。‎ ‎(2)给某植物提供C18O2和H2O,释放的氧气中含有18O。氧气中含有18O是由于C18O2中的部分氧转移到H218O中,H218O又作为原料参与了光合作用之故。‎ ‎(3)图示为光照强度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曲线。当b点转向a 点时,光照强度减弱,影响光反应,生成的ATP和、【H】减少,间接影响C3的还原,C3的还原减弱,叶绿体中C3浓度增大。对植物乙来说,c是光饱和点,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内部因素可能是光合色素、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在d点时,甲净光合速率=乙净光合速率,但由于甲的呼吸速率大于乙的呼吸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甲真正光合速率大于乙真正光合速率。‎ ‎(4)植物长期处于缺水状态,蒸腾作用会减弱,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会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气孔关闭,导致吸收C02含量降低,暗反应减弱。‎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和图形考查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要求考生能理解光合作用,理解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推理,做出正确判断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7.鸡的羽色芦花和非芦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B、b控制,鸡的羽形雄羽和母羽是另一对相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H、h控制。母鸡只能表现为母羽,公鸡既可以是雄羽也可以是母羽。现用两只母羽芦花鸡杂交,F1表现型为芦花母羽母鸡:非芦花母羽母鸡:芦花母羽公鸡:芦花雄羽公鸡=2:2:3:1。请回答:‎ ‎(1)鸡的羽色和羽形遗传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禽类养殖中要识别刚孵出的小鸡性别是很困难的,但是很易区别它们的羽毛是芦花的还是非芦花的。试提出一个能在孵化后立即鉴别出性别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让F1代母羽母鸡与雄羽公鸡随机交配,则后代出现雄羽鸡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4)若想更多获得非芦花雄羽公鸡,应选择F1中_______母鸡和________公鸡相互交配。其后代公鸡中出现非芦花雄羽的比例是_________。‎ ‎【答案】 (1). “遵循” (2). 控制羽色和羽形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 (3). 用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交配,子代中公鸡都是芦花的,母鸡都是非芦花的 (4). 1/4 (5). 非芦花母羽 (6). 芦花雄羽 (7). 1/8‎ ‎【解析】‎ ‎【分析】‎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B、b基因位于Z 染色体上,H、h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鸡的羽色和羽形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为控制羽色和羽形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 ‎(2)禽类养殖中要识别刚孵出的小鸡性别是很困难的,但是很易区别它们的羽毛是芦花的还是非芦花的。子代非芦花斑均为母鸡,芦花鸡是公鸡,所以若要使子代的全部个体都能通过性状判断性别,则亲本应选择芦花斑纹与非芦花斑纹进行杂交,而且是芦花斑纹母鸡和非芦花斑纹公鸡杂交,其子代中公鸡都是芦花的,母鸡都是非芦花的。‎ ‎(3)两只母羽鸡杂交,子代中出现了雄羽,由此可见雄羽对母羽是隐性。若用H、h表示相关基因,根据后代公鸡中母羽︰雄羽=3︰1,可知亲代的雄鸡和雌鸡的基因型分别为Hh和Hh, 子一代的母鸡基因型为HH、Hh、hh,比值为1:2:1,全部表现为母羽,所以交配时母鸡所产生的配子中H:h=1:1。子一代的公鸡基因型为HH、Hh、hh,比值为1:2:1,其中公鸡基因型为hh时表现为雄羽。故让母羽母鸡与雄羽公鸡,后代雄羽鸡(即基因型hh的公鸡)的比例为1/2×1/2=1/4。‎ ‎(4)若想更多获得非芦花雄羽公鸡hhZbZb,应选择F1中非芦花母羽母鸡hhZbW和芦花雄羽公鸡HhZBZb相互交配。其后代公鸡中出现非芦花雄羽的比例是1/2×1/4=1/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概念及伴性遗传的类型和应用、基因组合定律定律的应用相关知识,考查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8.下图表示哺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X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Z激素是性激素,请分析回答:‎ ‎(1)冬天,当我们从教室走向寒冷的室外,体内________激素(用图中字母表示)分泌增加,从而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 ‎(2)X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是因为______________,从图示可以看出,X激素的受体和Z激素的受体在分布上的差异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Graves氏病”是由于患者机体产生抗体与X激素有相同的生理效应而引起的(甲图所示)。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血液中Y激素的含量高,而引起X激素的含量_____________,该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调节。‎ ‎(4)细胞外的Z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Z激素能影响靶细胞遗传信息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Y (2). 神经—体液(神经—激素) (3). 甲状腺细胞膜表面有X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4). X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表面,Z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质中 (5). 降低 (6). (负)反馈 (7). 自由扩散 (8). Z激素与受体蛋白结合,促进有关基因转录形成mRN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由激素调节有关的题目,先解读题图获取信息,然后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解答。‎ 据图分析可知, X是促甲状腺激素、Y是甲状腺激素、Z是性激素。‎ ‎【详解】(1)由题图可知,Y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2)由题图可知,X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是因为甲状腺细胞膜表面有X激素的特异性受体,从图示可以看出,X激素的受体和Z激素的受体在分布上的差异表现在X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表面,Z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质中。 (3)由题意可知,“Graves氏病”是由于患者机体产生的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相同,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也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与正常人相比,患者体中的甲状腺激素的量较高,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下降,该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 (4)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性激素进入细胞后与细胞质内的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从核孔进入细胞核,促进有关基因进行转录形成mRNA。‎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9.图示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和对水稻秸秆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 ‎(2)在该生态系统中蛇位于第________营养级;若蛇的食物有2/5来自蛙,3/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水稻______kg;蛇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可见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_____________。‎ ‎(3)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对秸秆作了进一步利用,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__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_____________。‎ ‎(4)该片农田后来被改造成小龙虾养殖塘。该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和________发展。‎ ‎【答案】 (1). 水稻 (2). 三、四 (3). 65 (4).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 多级 (6). 能量利用率 (7). 速度 (8). 方向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此图为农田生态系统对秸秆的进一步作用--生态农业,其优点之一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把有机物转化为CO2、无机盐等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其能量沿食物链传递,其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详解】(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水稻。‎ ‎(2)蛇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由于要计算的是至少消耗的水稻质量,应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若蛇的食物有1/5来自蛙,4/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水稻kg。蛇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可见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对秸秆作了进一步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4)该片农田后来被改造成小龙虾养殖塘。该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展。‎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选做题 ‎30.蓝白斑筛选是基因工程中筛选重组目的基因常用的一种方法,表现为培养基上出现蓝白颜色的菌落,可以通过颜色为依据直接筛选重组菌。用于筛选的菌为β-半乳糖苷酶缺陷型菌株,这种宿主菌中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部分缺失,不具有生物活性。用于蓝白斑筛选的质粒载体一般含有抗性基因和将宿主菌β-半乳糖苷酶缺失部分补全的序列,在这段序列中还含有多个限制性酶切位点,便于插入目的基因。β-半乳糖苷酶能够作用于一种无色化合物X-gal,使其变成蓝色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材利用__________方法灭菌。‎ ‎(2)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____℃左右时,才能倒平板。倒平板后,平板冷凝要将平板倒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为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基中要添加______。蓝白斑筛选能成功,是因为培养基中添加了_________。‎ ‎(4)最终培养基出现的白色的菌落是( )‎ A.目的基因和载体结合 B.只含目的基因 C.只含载体 ‎(5)需要长期保存该菌种,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 (1). 干热灭菌 (2). 50 (3). 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4). 抗生素 (5). X-gal (6). A (7). 甘油管藏法 ‎【解析】‎ ‎【分析】‎ 倒平板的温度一般50℃左右适宜,温度过高会烫手,过低培养基又会凝固; 平板需倒置,这样既可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详解】(1)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材利用干热灭菌方法灭菌。‎ ‎(2)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倒平板。倒平板后,平板冷凝要将平板倒扣,原因是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3)为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基中要添加抗生素。β-半乳糖苷酶能够作用于一种无色化合物 X-gal,使其变成蓝色物质,蓝白斑筛选能成功,是因为培养基中添加了X-gal。‎ ‎(4)由于用于蓝白斑筛选的质粒载体一般含有抗性基因和将宿主菌β-半乳糖苷酶缺失部分补全的序列,因此最终培养基出现的白色的菌落是目的基因和载体结合的菌落,故选A。‎ ‎(5)需要长期保存该菌种,可采用的方法是甘油管藏法。‎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微生物培养及分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题中信息及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1.基因敲除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基因敲除技术常用于建立某种特定基因缺失的生物模型。例如,基因敲除模式小鼠制备技术图解如下:‎ 请回答:‎ ‎(1)图中ES细胞(胚胎干细胞)存在囊胚的_______部位,它具有体积小、细胞核大、____________的特点。‎ ‎(2)neor(新霉素抗性基因)位于基因表达载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 ‎(3)转染ES细胞过程既可采用电穿孔法,亦可采用_________法。‎ ‎(4)筛选中靶ES细胞需在动物细胞培养液中添加_____,图中字母X过程采用_____技术。‎ ‎(5)嵌合鼠和白色纯合体小鼠交配产生的后代有___种表现型,其中黑色鼠是被破坏基因X的_____(填“纯合体”或“杂合体”)。‎ ‎【答案】 (1). 内细胞团 (2). 核仁明显 (3). 启动子 (4). 终止子 (5). 显微注射法 (6). 新霉素 (7). 胚胎移植 (8). 2 (9). 杂合体 ‎【解析】‎ ‎【分析】‎ 囊胚包括内细胞团和滋养层,其中内细胞团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属于胚胎干细胞,具有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的特点。‎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图中ES细胞(胚胎干细胞)存在囊胚的内细胞团部位,它具有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的特点。‎ ‎(2)neor(新霉素抗性基因)位于基因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 ‎(3)转染ES细胞过程既可采用电穿孔法,亦可采用显微注射法。‎ ‎(4)筛选中靶ES细胞需在动物细胞培养液中添加新霉素,图中字母X表示将胚胎移入代孕母鼠,该过程采用胚胎移植技术。‎ ‎(5)嵌合鼠和白色纯合体小鼠交配产生的后代有2种表现型,其中黑色鼠是被破坏基因X的杂合体。‎ ‎【点睛】本题考查转基因技术、胚胎移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