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高一选科调研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大肠杆菌和蓝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者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 B. 两者的细胞中都其有核糖体 C. 两者都含有环状的DNA分子 D. 两者都含有光合色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包括:颤藻、念珠藻、篮球藻、发菜等,它们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由于属于原核生物,因此没有叶绿体。 2、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常见的细菌包括: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 3、原核生物一般具有细胞壁,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具有细胞膜,与真核生物细胞膜相似,细胞质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只有拟核,拟核内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者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者的细胞中都只有核糖体,B正确; C、两者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拟核中都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C正确; D、蓝藻具有光合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型微生物,而大肠杆菌没有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异养型微生物,D错误。 故选D。 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可以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 B. 病毒中的核酸是DNA和RNA C. 病毒体内至少含有C、H、O、N、P五种元素 D. 病毒的宿主细胞只能是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病毒的核酸只有一种,DNA或者RNA,根据核酸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衣壳蛋白,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最基本的生物特征增殖。 【详解】A、病毒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要在活细胞中培养,A错误; B、病毒的核酸只有一种DNA或RNA,植物病毒不一定是DNA病毒,动物病毒也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B错误; C、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P五种元素,而蛋白质中可能还有其他元素存在,C正确; D、病毒有感染植物的植物病毒,有感染动物的动物病毒,还有感染细菌的病毒,D错误。 故选C。 3.要把显微镜视野从图中的甲转为乙,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A. 将载物台上的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B. 转动转换器,换上更短的物镜 C. 换用更小的光圈,或将凹面镜换为平面镜 D. 由甲转为乙后,需再调节粗准焦螺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图中可以看出,甲中细胞小,乙中细胞大,并且可以看出乙图是甲图细胞的放大。 2、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 分析图可知,乙图气孔是甲图气孔的放大,因此在使用高倍镜时,首先将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气孔移到视野的中央,即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然后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此时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最后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即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图为某种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生物属于真核生物,主要因为其细胞中有结构③ B. 该细胞中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C. 该细胞与蓝藻细胞一样都具有结构②,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D. 该生物为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型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生物为螺旋藻的模式图,图中①细胞质、②叶绿体、③细胞核、④细胞壁、⑤细胞膜。 【详解】A、试图分析可知,该生物属于真核生物,主要因为其细胞中有结构③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正确; B、该细胞中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B错误; C、该细胞属于真核细胞,而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蓝藻没有结构②叶绿体,C错误; D、该生物具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为自养型生物,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学说认为,任何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B.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也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C. 科学家通过观察生物组织、细胞,获得了证明动植物体由细胞构成的证据 D.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 【详解】A、细胞学说提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A错误; B、细胞学说提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B正确; C、根据细胞学说的发现过程可知,科学家通过观察生物组织、细胞,获得了证明动植物体由细胞构成的证据,C正确; 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A。 6.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饱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所有的细菌都是原核生物,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真核生物 C.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有所不同,但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相同 D.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所有的细菌都是原核生物,所有的动植物都由真核细胞构成,因此都是真核生物,B正确; C、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有着明显的差异性,C正确; D、原核细胞不具有染色体,大型的环状的DNA分子分布在拟核中,真核生物具有染色质或者染色体,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7.下列叙述不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结论的是 A. 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 多细胞生物中各种细胞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生命活动 C. 细胞必须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D. 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在细胞中才能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只能依赖于细胞进行代谢和繁殖;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等等。 【详解】A、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体现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 B、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需各细胞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体现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B不符合题意; C、细胞必须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不能体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C符合题意; D、病毒无细胞结构,病毒的生命活动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完成,体现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B. 换上高倍镜后,视野范围变大 C. 观察“b”时,在视野中看到的是“q” D. 转动目镜,若视野中的污点不动,则污物不可能位于目镜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原则是:不管物像多么好找,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 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 3、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视野越暗;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视野越亮。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异物,异物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异物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异物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详解】A、在显微镜使用时,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A正确; B、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范围变小,B错误; C、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放大的倒立的物像,因此观察“b”时,在视野中看到的是“q”, C 正确; D. 如果视野中有污点,转动目镜后污点不动,那么污点可能存在于装片或物镜上,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把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和细胞数目的关系,掌握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和污物的判断方法,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9.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制成匀浆后进行检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向第30天以后的匀浆中加入碘液可呈现深蓝色 B. 向第10天的匀浆中加入斐林试剂立即产生砖红色沉淀 C. 向第30天的匀浆中加入苏丹III染液可呈现红色 D. 第15天的匀浆中含有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详解】A、第30天种子中不含有淀粉,遇碘不变蓝,A错误; B、第10天油菜种子中含有较高的还原糖,斐林试剂与其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呈现砖红色沉淀,B错误; C、第30天种子中脂肪的含量较高,与苏丹Ⅲ呈现橘黄色,C错误; D、种子中含有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因此第15天的匀浆中含有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化合物,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鉴定有机物的实验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色西瓜瓤中富含还原糖,适合作为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B. 以鸡蛋清为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时,需要将其稀释 C. 豆浆中富含脂肪,常作为鉴定脂肪的材料 D. 鉴定淀粉时,需对加入了碘液的淀粉溶液进行水浴加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红色西瓜瓤有颜色,存在干扰,不适宜作为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A错误; B、由于鸡蛋清中含的蛋白质较高,因此可用稀释的蛋清液作为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B正确; C、豆浆中富含蛋白质,常作为鉴定蛋白质的材料,C错误; D、鉴定淀粉时,淀粉遇到碘液变蓝,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有机物的鉴定和实验材料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还原糖的鉴定原理和实验材料的选择原则,把握脂肪的鉴定原理和实验材料的选择方法,理解蛋白质的鉴定时蛋清材料的选择和依据原理,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1.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些微量元素参与构成细胞中的重要化合物,例如Mg是合成叶绿素的元素 B. 大量元素比微量元素重要 C. 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N D. 不同生物细胞中C的含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A、Mg是大量元素,A错误; B、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是根据在细胞内的含量,不是重要程度划分的,不管是大量因素还是微量因素对生物都具有重要作用,B错误; C、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组成都有C、H、O、N,C正确; D、不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种类相似,但是元素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生物细胞中C的含量一般不同,D错误。 故选C。 12.西湖龙井属于绿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下列关于西湖龙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其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约有20多种 B. 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有大量元素,也含有微量元素 C. 制好的成品茶中C、O、Ca、P这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 D. 以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有机物和无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C、H、O、N基本元素占鲜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O>C>H>N; 3、C、H、O、N基本元素占干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O>N>H。 4、组成细胞的化合物:(1)无机化合物:水占80%--90%;无机盐占1%--1.5%.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占7%--10%;脂质占1%--2%;糖类和核酸占1%--1.5%。 【详解】A、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常见的化学元素约有20多种,A正确; B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中既有大量因素又有微量元素,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有大量元素,也含有微量元素,B正确; C、制好的成品茶已经经过脱水,因此其化学元素含量的高低是C>O>N>H,C错误; D、新鲜茶叶的细胞中既含有无机物,也含有有机物,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元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细胞内元素的含量和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特别是掌握细胞干重和鲜重条件下元素的含量高低,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13.下列关于氨基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决定氨基酸种类的是R基 B. 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C. 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是必需氨基酸 D. 氨基酸的R基上不会出现羧基或氨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R基不同分为20种;根据能否在体内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详解】A、根据氨基酸的结构组成可知,不同的氨基酸R基不同,因此决定氨基酸种类的是R基,A正确; B、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R基不同约有20种,B正确; C、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是必需氨基酸,C正确; D、氨基酸的R基上可以出现羧基或氨基,D错误。 故选D。 14.蛋白质经高温处理后会失去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原因是 A. 高温破坏了蛋白质中的肽键 B. 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C. 高温破坏了蛋白质上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D. 高温破坏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R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盐析:盐析为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 (2)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高温可使蛋白质变性失活,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某兴趣小组采用两种途径处理鸡蛋清溶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用食盐处理不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B. 用蛋白酶处理后,有氨基酸的生成 C. 用蒸馏水处理析出的蛋白质,不会改变蛋白质中肽键的数量 D. 如果加热过程中加入蛋白酶,且产物与图中过程④处理后的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盐析:少量的盐(如硫酸铵、硫酸钠等)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做盐析。这样析出的蛋白质在继续加水时,仍能溶解,并不影响原来蛋白质的性质,属于物理变化。 2、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受热、紫外线、X射线、强酸、强碱、重金属(如铅、铜、汞等)盐、一些有机物(甲醛、酒精、苯甲酸)等的作用会凝结,这种凝结是不可逆的,即凝结后不能在水中重新溶解,这种变化叫做变性;蛋白质经蛋白酶水解为多肽和某些氨基酸。 【详解】A、蛋白质的盐析是物理变化,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肽键,A正确; B、蛋白质经蛋白酶水解为多肽和某些氨基酸,B正确; C、蛋白质的盐析和溶解,是物理变化,不会改变蛋白质中肽键的数量,C正确; D 、如果加热过程中加入蛋白酶,那么蛋白酶会失活变性,则蛋白块不会被分解,产物与图中过程④处理后的不同,D错误。 故选D。 16.下列不可能是蛋白质功能的是 A. 催化 B. 免疫 C. 运输氧气 D. 储存遗传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功能:(1)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酶;(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详解】A、多数酶是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A正确; B、抗体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B正确; C、血红蛋白具有运送氧气的功能,C正确; D、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核酸,D错误。 故选D。 17.如图为某多肽的结构简图,下列有关该多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多肽为五肽 B. 该多肽中有三种氨基酸 C. 合成该多肽要产生四个水分子 D. 该多肽中的N全部分布于肽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多肽含有3个肽键,则该多肽由4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合成过程中脱掉了3分子的水。根据图中氨基酸的R基可知,图中4个氨基酸为3种。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多肽为四肽,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多肽中有三种氨基酸,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合成该多肽要产生三个水分子,C错误; D、识图分析可知,该多肽中的N分布于肽键、游离的氨基和R基中,D错误。 故选B。 18.哺乳动物的催产素具有催产和排乳的作用,加压素具有升高血压和减少排尿的作用。两者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各氨基酸分别用3个字母缩写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催产素和加压素中肽键数量相等 B. 催产素和加压素功能不同的原因是所含氨基酸种类有所差别 C. 合成催产素和加压素时产生的H2O中的O来自羧基 D. 催产素和加压素均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 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3、分析题图:题图是催产素的结构简式,分析可知催产素含有9个氨基酸,其中有两个Cys通过二硫键相连,所以含有8种氨基酸。加压素也含有9个氨基酸,与催产素相比有2个氨基酸的差异。 【详解】A、催产素中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9-1=8个,加压素中也是8个肽键,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催产素和加压素功能不同的原因是所含氨基酸种类有所差别,B正确; C、合成催产素和加压素时产生的H2O中的O来自羧基,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催产素和加压素中都含有两个游离的氨基,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组成特点,把握蛋白质的结构组成和脱水缩合过程,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加压素和催产素的结构组成图,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蛋白质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19.下表中是某种蛋白质的相关数据(假设蛋白质中的多肽均是链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氨基酸数 130 游离羧基总数 18 R基上游离羧基数 14 游离氨基总数 16 A. 将该蛋白质完全水解成氨基酸需要消耗126个水分子 B. 该蛋白质中R基上共有12个游离氨基 C. 该蛋白质中含3条肽链 D. 该蛋白质拥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蛋白质中,游离羧基的总数都是18,R基上游离羧基数目是14,说明该蛋白质是由四条肽链组成的,而游离氨基总数有16个,则该蛋白质的R基中含有12个游离的氨基。该蛋白质由130个氨基酸组成,含有4条肽链,则脱水缩合时能形成126个肽键和水分子。 【详解】A、该蛋白质由130 个氨基酸,4条肽链,因此含有脱水数目=氨基酸数-肽链数=130-4=126个,因此完全水解需要消耗126个水分子,A正确; B、该蛋白质中游离氨基共有16个,而肽链条数有4条,故R基上共有12个游离氨基,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蛋白质中含4条肽链,C错误; D、蛋白质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D正确。 故选C。 20.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全部分布于细胞核中 B. 细胞内的DNA和RNA都为双链结构 C.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不含核酸 D. 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核酸有两种,碱基有五种,核苷酸有八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酸的作用: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2、核酸的组成元素:C、H、O、N、P;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详解】A、人体细胞的核酸有DNA和RNA两种,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其次在线粒体中也有,A错误; B、DNA通常为双链结构, RNA一般为单链结构,B错误; C、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含有少量的DNA和RNA,C错误; D、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核酸有DNA和RNA两种,组成DNA的有4种脱氧核苷酸(A、T、 C、G),组成RNA的有4种核糖核苷酸(A、U、C、G),因此核苷酸有八种,含氮碱基共有五种,D正确。 故选D。 21.由枯草芽孢杆菌分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脂肽,作为高效环保材料已径在化妆品、洗涤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脂肽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其中一个氨基酸分子含两个羧基)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脂肽内含有7个氨基酸 B. 若脂肽中的谷氨酸的位置改变,则脂肽的功能也会发生改变 C. 如果破坏了脂肽中的脂肪酸链,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 脂肽属于环状肽,所以没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该多肽由7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导致多肽的多样性,因此氨基酸的改变会影响多肽的结构和功能;多肽中含有肽键,遇到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多肽中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存在的部位可能存在于端部和R基中,而环状的多肽中端部没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则可能在R基中存在。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该化合物含有7个氨基酸,A正确; B、若脂肽中的谷氨酸的位置改变,则该多肽的空间结构分生改变,因此脂肽的功能也会发生改变,B正确; C、如果破坏了脂肽中的脂肪酸链,脂肽中仍含有肽键,因此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 D、脂肽属于环状肽,其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可能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D错误。 故选D。 22.图表示构成真核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下列对这些化合物能表现的生理功能的推测,错误的是 A. 若甲物质参与光合作用,则甲物质分布于叶绿体中 B. 若乙物质位于人体红细胞中,则该物质可能是血红蛋白 C. 若丙在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则丙是RNA D. 图中除了Fe外,其他元素都大量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C、H、O、N和Mg可以是构成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叶绿素分布与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参与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过程;图中C、H、O、N和Fe可以参与构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图中C、H、O、N和P可以是参与构成核酸的元素,核酸中储存着遗传信息,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若甲物质参与光合作用,则甲物质为叶绿素,分布于叶绿体中类囊体膜上,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乙物质位于人体红细胞中,则该物质可能是血红蛋白,B正确; C、若丙在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C错误; D、图中除了Fe外,其他元素都是大量元素,D正确。 故选C。 23.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原料分别是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B. 蛋白质只分布于细胞质中,核酸存在于所有细胞中 C. 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 核酸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由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具有结构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因此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核酸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原料分别是氨基酸和核苷酸,A错误; B、蛋白质可以分布于细胞质中,也可以分布在细胞核中,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核酸的存在,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C错误; D、核酸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核酸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D。 24.如图一表示某种大分子物质的基本单位,图二表示某种化合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一所示物质的组成元素的种类一定比图二所示物质的多 B. 若图一中的③是U,则图一所示物质是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C. 若用15N标记上图所示两种物质,则标记位置分别是图一中的①和图二中的② D. 若图一中的②是脱氧核糖,则图一可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一表示核苷酸,其中①磷酸、②五碳糖、③含氮碱基。核苷酸包括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1 )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2)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图二:该图为二肽的结构图,图中①为肽键,②为羧基。 【详解】A、图一所示物质为核苷酸,其组成元素为C、H、O、N、P,图二所示物质为二肽,其组成元素为C、H、O、N,有的还有其它S等元素,因此图一的物质不一定比图二的物质组成元素多,A错误; B、若图一中的③是U,则图一所示物质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B错误; C、若用15N标记上图所示两种物质,则标记位置分别是图一中的③含氮碱基和图二中的①肽键,C错误; D、若图一中的②是脱氧核糖,则图一可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D。 25.图为某核苷酸链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4是DNA的基本单位之一——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B. 初步水解5可以得到六种产物 C. 2是脱氧核糖,是DNA的成分之一 D. 5不可能是RNA的一个片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DNA分子部分结构,其中1是磷酸、2是脱氧核糖、3含氮碱基(胞嘧啶)、4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含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5是DNA单链。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4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之一,A正确; B、5是DNA单链,初步水解5可以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2是脱氧核糖,是DNA的成分之一,C正确; D、由于5中含有T碱基,因此5是DNA单链,不可能是RNA的一个片段,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生物是细菌病毒,与图中所示其他生物或细胞相比,其结构最大的特点是_____。 (2)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 (填字母),其中________ (填字母)不含叶绿体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是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其遗传物质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的________上。 【答案】 (1). 无细胞结构 (2). b、d (3). b (4). 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 (5). c、d (6). 染色体(或染色质)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a为T2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进行增殖,完成生命活动。 b为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具有拟核,拟核内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细胞内具有叶绿素和藻兰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为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质中有多种细胞器,属于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D为叶肉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中是植物细胞,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质内具有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1)图a所示生物是细菌病毒,与图中所示其他生物或细胞相比,结构组成上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b、d,其中b 蓝细菌不含叶绿体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为蓝细菌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以及催化光合作用进行的酶。 (3)c酵母菌和d叶肉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线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其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或者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考查病毒、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组成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结构组成,把握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组成的区别与联系,识记常见的原核生物,特别是掌握蓝细菌的结构组成和特点,把握真核和原核细胞的区别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7.如图甲是化合物相对含量的扇形图,图乙是人体细胞(干重)中相对含量排前三位的元素的柱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表示的是细胞鲜重中的化合物相对含量,则A和B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若图甲表示的是细胞干重中的有机物相对含量,则表示蛋白质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乙中的a、b、c分别是________;若图乙表示的是细胞(鲜重)中含量排前三位的元素,则a、b、c又分别是________。这两种情况下,元素排序出现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 (2). 蛋白质 (3). A (4). C、O、N (5). O、C、H (6). 细胞中含水量的不同 【解析】 【分析】 鲜重条件下,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排列依次是O、C、H、N、P、S。干重条件下,细胞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排列依次是C、O、N、H。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是H2O,其次是蛋白质。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组成元素为C、H、O、N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表现在所含元素的种类上,而不是在元素含量上。 【详解】(1)细胞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故若图甲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若图甲表示的是细胞干重中的有机物相对含量,即为细胞的干重,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则A化合物为蛋白质。 (2)组成人体细胞干重的元素由多到少排列依次是C、O、N、H,因此图乙中的a、b、c 分别是依次是C、O、H;组成人体细胞鲜重的元素含量最高的是O,其次是C、H、N,则a、b、c依次是O、C、H。这两种情况下,元素排序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细胞中含水量的不同。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细胞内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在细胞鲜重和干重条件下细胞内元素含量的高低排序,理解在鲜重和干重条件下细胞内化合物含量的高低排序,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题目较为基础,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8.如图为某胰岛素分子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的-S-S-是由2个-SH脱去2个H形成的),已知该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分子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胰岛素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______。 (2)若将一个胰岛素分子完全水解成氨基酸,则需要消耗________个水分子。图中放大的β链的局部结构汇总,含________种氨基酸,图中属于肽键的是________ (填数字)。 (3)据图可知,一个胰岛素分子中至少含有________个游离的氨基和________个游离的羧基。 (4)若组成胰岛素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0,则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答案】 (1). (2). 49 (3). 3 (4). ②④ (5). 3 (6). 3 (7). 5232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2、根据题意和识图分析可知,胰岛素分子由51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由2条肽链构成,含有3个二硫键,则胰岛素形成过程中脱去水分子49个,形成肽键49个。根据图中放大的β链的局部结构汇总可知,图中②④为肽键,①③⑤为氨基酸的R基,由于①③⑤各不相同,故该局部有三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根据图中①③⑤可知,胰岛素中至少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有3个。 【详解】(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一个胰岛素分子形成过程中脱掉了49分子的水,故一个胰岛素分子完全水解成氨基酸,则需要消耗49分子的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放大的β链的局部结构汇总,根据R基的不同含有3种氨基酸,图中②④属于肽键。 (3)据图可知,一个胰岛素分子中有2条肽链,且局部放大部分的R基中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因此至少含有3个游离的氨基和3个游离的羧基。 (4)若组成胰岛素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0,胰岛素分子由51个氨基酸分子组成,形成过程中脱掉了49分子的水且形成了3个二硫键,则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0×51-49×18-3×2=5232。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组成特点和蛋白质的形成过程,把握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过程中的计算,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蛋白质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29.如图表示生物体内两种重要化合物的化学组成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的结构甲是HIV,则b是________,B是________。与构成人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相比,b特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2)若结构甲是染色体,则图中属于遗传物质的是________ (填字母),将其中的遗传物质完全水解,得到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个小分子a通过________过程形成多肽,多肽再经过________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后,才是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大分子物质A。 【答案】 (1). 核糖核苷酸 (2). 核糖核酸 (3). 核糖和尿嘧啶(U) (4). B (5). 磷酸、脱氧核糖、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 (6). 脱水缩合 (7). 盘曲折叠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HIV是RNA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则小分子a是氨基酸,小分子b是核糖核苷酸,大分子A是蛋白质,大分子B是RNA。若甲是染色体,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则小分子a是氨基酸,小分子b是脱氧核苷酸,大分子A是蛋白质,大分子B是DNA。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图中的结构甲是HIV,则b是核糖核苷酸,大分子B是RNA核糖核酸。构成人体细胞中遗传物质是DNA,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相比则b核糖核苷酸特有的成分是:核糖和尿嘧啶U。 (2)若结构甲是染色体,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则图中属于遗传物质DNA的是B。将DNA完全分解的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 (3)多肽是由多个小分子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形成后的多肽经过盘曲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后,才是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A。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和结构组成,以及理解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和结构特点,把握核酸的种类DNA和RNA的结构组成以及二者组成的区别与联系,识记核苷酸的组成和核酸彻底水解后的产物,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组成部分的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0.红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马铃薯块茎处理30min后,测定其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薯中的还原糖主要来自________的水解。结合初中生物中探究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实验,分析红薯中的淀粉转化为还原糖的原因是红薯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马铃薯中缺乏该物质,所以不能发生这种转化。 (2)某位同学从田地中刚收获了红薯,欲用于还原糖的鉴定,需要对红薯进行处理,根据图中的坐标曲线推测,最好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验证第(1)题中淀粉转化为还原糖原因推测是正确的,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①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备选材料与用具:去掉淀粉和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马铃薯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III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③实验步骤: a.取两支试管编号A和B,向A试管中加人2mL去掉淀粉的马铃薯提取液,在B试管中加入___。将两支试管都置于________°C的环境中。 b.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60℃的质量分数为3%的________溶液,处理相同时间。 C.配制斐林试剂:将等量____________混合然后___________ml斐林试剂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然后水浴加热2min。 ④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淀粉 (2). 淀粉酶 (3). 将红薯置于60℃的环境中处理30min (4). 淀粉能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5). 2mL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 (6). 60 (7). 淀粉 (8). 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 (9). 1 (10). A试管中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中有砖红色沉淀;红薯中含淀粉酶,马铃薯中不含淀粉酶 【解析】 【分析】 还原糖的鉴定: 1、实验材料: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好;菲林试剂。 2、原理: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3、过程: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混合均匀,甲液量较多,乙液只需少量,然后再注入)。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出现砖红色沉淀)。 4、实验现象:出现砖红色沉淀。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红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红薯中的还原糖主要来自淀粉的水解。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为还原糖,因此红薯中的淀粉转化为还原糖的原因是红薯中含有淀粉酶,而马铃薯中缺乏该物质,所以不能发生这种转化。 (2)还原糖是酶促反应的产物,而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故60℃是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因此对红薯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将其置于60℃的环境中处理30min,使其还原糖的含量升高。 (3)①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红薯中淀粉是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还原糖,而马铃薯中没有淀粉酶,不能将淀粉转化为还原糖。那么实验依据的原理是:淀粉能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③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红薯和马铃薯提取液的不同,因变量为是否产生还原糖而出现砖红色沉淀。根据实验设计中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故实验步骤如下: a.取两支试管编号A和B,向A试管中加人2mL去掉淀粉的马铃薯提取液,在B试管中加入2mL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将两支试管都置于60°C的环境中。 b.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60℃的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处理相同时间。 c. 配制裴林试剂:将等量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混合,然后取1 ml斐林试剂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然后水浴加热2min。 ④实验结果和结论:由于A试管中马铃薯提取液中没有淀粉酶,故没有还原糖出现,则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中红薯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故试管中出现还原糖,则有砖红色沉淀。 【点睛】 本题以验证马铃薯和红薯中淀粉的转化是否与淀粉酶有关为背景考查实验的设计、以及还原糖的鉴定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还原糖的鉴定原理和斐林试剂的应用,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实验目的正确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补充和完善实验步骤,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