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唾液 ④组织液 ⑤淋巴 ⑥尿液 ⑦泪液 A. ①③⑤⑥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①正确;  ②血浆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②正确;    ③唾液存在于口腔中,口腔属于消化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③错误;    ④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④正确;    ⑤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⑤正确;‎ ‎⑥⑦尿液和泪液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不属于体液,⑥⑦错误。故①②④⑤‎ 正确,B正确。 故选B。‎ ‎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3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与Ⅰ 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  B、Ⅳ表示体内物质经皮肤排出体外的途径,B正确;  C、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膜(2层膜),共2+1+2=5层膜、10层磷脂分子,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B. 营养不良可导致血浆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渗透压,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 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速率减慢 D. 机体能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从而维持稳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亢病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人,通过反馈调节就会抑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减少,A正确; 当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就会造成水过多的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糖尿病病人发病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因此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应减慢,C正确; 机体能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从而维持稳态,D正确,故选B。‎ ‎4.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 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C. 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D. 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体内渗透压升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题意可知: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后,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导致内环境化学成分稳态失调,需在移开重物前,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A正确;‎ 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B正确;‎ 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代谢终产物不能及时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所致,C错误;‎ 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尿量减少,代谢终产物不能及时随尿液排出,导致体内渗透压升高,D正确。‎ ‎5.肌质网是肌细胞内一种特化的内质网。肌质网膜上含有Ca2+﹣ATP酶,可逆浓度梯度将细胞质基质中的Ca2+泵入肌质网腔中。当机体的某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肌细胞时,Ca2+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引起肌肉收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a2+﹣ATP酶是肌质网膜上的重要结构,其形成与核糖体密切有关 B. Ca2+泵入肌质网腔的过程体现了肌质网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 C. Ca2+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 Ca2+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引起肌肉收缩,说明Ca2+是一种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Ca2+﹣ATP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A正确; Ca2+泵入肌质网腔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体现了肌质网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a2+属于细胞中无机盐的离子形式,Ca2+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说明无机盐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C正确; Ca2+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导致肌肉细胞的膜内阳离子增多,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进而引起肌肉收缩,但其不属于神经递质,D错误。‎ ‎6.如图一为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其中电流计放在传出神经纤维的表面,图二是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分别刺激图一中的①、②,不会都引起肌肉收缩 B. 刺激图一中②能检测到电流计指针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刺激图二中c点,电流计①指针不偏转,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 D. 刺激图二中c点,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递质 ‎【答案】C ‎【解析】‎ 刺激图一中的①时,神经纤维能将兴奋传到肌肉使肌肉收缩,直接刺激肌肉(②)也能引起肌肉收缩,A错误;刺激图一中的②时,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不偏转,B错误;刺激图二中c点时,兴奋不能在突触处向左传递,电流计①指针不偏转,而兴奋向右传导时,能引起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刺激图二中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D错误。‎ ‎7.如图是一个“神经一肌肉”接点(类似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某种抗体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Na离子内流 B. ④向肌细胞质侧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可以增大突触后膜的面积 C. ③处为组织液 D. 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Ach(乙酰胆碱),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引起Na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进而引起肌肉收缩,A项正确;④向肌细胞质侧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增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有利于兴奋的传递,B项正确;③为突触间隙,其中的液体为组织液,C项正确;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项错误。‎ ‎8. 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的调节结果,既影响靶细胞的代谢又影响胰岛素自身的分泌 B. 寒冷刺激时,对体内细胞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 C. 叩击膝盖下韧带致小腿前踢的过程中,相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D.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各种激素含量都能保持动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解析】‎ 胰岛素促使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加速葡萄糖在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促使葡萄糖在组织细胞合成糖原,导致血糖浓度下降,血糖浓度下降反过来抑制胰岛素分泌,故A正确。寒冷刺激时,相关神经中枢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散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体液调节促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加强产热,故B正确。兴奋在游离神经纤维可以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由于突触间兴奋传递只能单向,故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导为单向,故C错。通过调节,人体内各种激素含量都能保持动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故D正确。‎ ‎9.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A. 垂体 → 释放抗利尿激素→ 抑制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B. 突触前神经元 → 分泌神经递质 →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甲状腺细胞 → 分泌甲状腺激素→ 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 T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 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可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错误; 突触前神经元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得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 ‎10.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激素不提供能量,A错误.‎ 饥饿时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升高血糖,B正确.‎ 进食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C正确.‎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D正确.‎ ‎11.如图表示生物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活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可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 B. ②是靶细胞接收信息的结构基础—受体,因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具有特异性 C. ③若是浆细胞膜表面结构,该过程可裂解靶细胞从而彻底清除入侵人体的抗原 D. ④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该结构保证了反射弧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 是活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可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A错误;  B、②是靶细胞对信息接收的结构基础受体,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因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具有特异性,B正确;  C、③是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若是效应T细胞膜表面结构,该过程可裂解靶细胞而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进而被抗体清除,C错误;  D、神经细胞与靶细胞接触的部位构成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该结构保证了反射弧中的信息传递是单方向的,D错误。  故选B。‎ ‎12.电流计与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刺激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做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无刺激时,电流计测得的是静息电位,且图1中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 B. 若在ab中点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C. 若减小图1中ab间的距离,则刺激时图2中的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 D. 若将a点处电极移向膜外,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变化曲线图与图2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无刺激时,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因此电流计测得的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为K+外流,并且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图1中a、b两处膜内K+‎ 浓度均比膜外高,A正确;  B、若在ab中点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在箭头处施加刺激,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导到a点,b点不能兴奋,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B正确;  C、若减小图1中ab间的距离,则刺激时图2中的d也随之减小,但是当ab=O时,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D、若将a点处电极移向膜外,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变化曲线图与图2不同,D错误  故选D。‎ ‎13.人在不同状态下,其血糖浓度会有所变化。如图表示在不同“模拟活动时段”中人体的血糖浓度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人体内的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多 B. 引起曲线bc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升高 C. 曲线ef段,人体内的肝糖原和肌糖原会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D. 曲线fg段的变化情况是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曲线ab段血糖浓度在升高,此时血糖偏高,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不会增多,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A错误;曲线bc段血糖浓度下降,主要原因是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升高,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利用葡萄糖进而使血糖浓度降低,B正确;曲线ef段,血糖回升,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会分解补充血糖,C错误;曲线fg段变化是指血糖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主要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二者不是协同作用,而是拮抗作用,D错误。‎ ‎14.某成年人从‎25°C环境来到‎10°C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C.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D. b〜c段散热增加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A、a-b段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 B、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B错误; C、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C正确; D、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D错误。 故选C。‎ ‎15.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代表细胞膜上的不同结构)。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1-4结构为受体,受体具有特异性信息交流功能 B. 胰岛素受体只分布在脂肪细胞膜上,而GIP受体的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都有分布 C. GIP和胰岛素都属于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即被灭活 D. 口服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释放量多于静脉注射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详解】A. 1-4结构为细胞膜上的受体,1种信息分子只能与相应的受体蛋白相结合来传递信息,因此受体具有特异性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 GIP受体在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都有分布,而胰岛素受体主要分布在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的细胞上,B错误;‎ C. GIP和胰岛素都属于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即被灭活,C正确;‎ D.‎ ‎ 根据图示,口服葡萄糖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上受体4,同时血糖升高的信号作用于受体3,同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比单独静脉注射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分泌要强,D正确。‎ ‎16.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艾滋病患者直接死因多数是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C. 过敏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属于第二次细胞免疫 D. 过敏是由于机体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过强导致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A正确;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过敏反应不属于细胞免疫,C错误; D、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属于免疫功能失调,D错误。 故选A。‎ ‎17.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三种 B. 抗体、淋巴因子、溶酶体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免疫细胞 D.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故A错误; B、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故B错误; C、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又包括B细胞和T细胞,故C错误;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故D正确。 故选D。‎ ‎18.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甲为T细胞,需要B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 B. 细胞乙是浆细胞,它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 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抗体的结合物 D. 细胞甲、乙、丙中基因种类基本相同,但表达情况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细胞甲是B细胞,需要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A错误;‎ 细胞乙是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失去了增殖分化能力,B错误;‎ 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识别抗原一抗体的结合物,但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 细胞甲、乙、丙,即B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三者的形成离不开细胞分化,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但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三者中基因种类基本相同,但表达情况不同,D正确。‎ ‎19.为检验某制剂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用含不同剂量该制剂的饲料饲喂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给小鼠注射绵羊红细胞,测定小鼠血清中溶血素(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能导致其溶解)的含量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 B. 溶血素其实是由浆细胞合成的特异性抗体 C. 溶血素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 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为异体物质,相当于抗原,A正确;‎ 溶血素即为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其分泌过程通过胞吐,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溶血素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 据柱形图可知,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D正确。‎ ‎20. 生长素可以通过极性运输运往植物体的各部分,下面关于生长素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极性运输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 B.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才会出现极性运输 C. 生长素只能通过极性运输将生长素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 D. 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植物的上端运往下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和消耗能量,故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A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单侧光无关,B错误;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等方式,C错误;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D错误。‎ ‎21.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如图所示,P点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该图可表示 A. 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B. 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C. 水平放置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D. 水平放置后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没去掉顶芽之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在虚线之上,去掉顶芽后,生长素浓度逐渐降低,抑制作用解除,进而促进生长,曲线在虚线之下,A正确;‎ ‎ B,在单侧光照下,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是开始时生长素是促进植物生长,因此曲线应全部在虚线之下,B错误; C、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升高,不是下降,C错误; D、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在促进植物生长的范围内,曲线应全部在虚线之下,D错误。 故选A。‎ ‎22.甲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的曲线图,乙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下列对实验及图示的分析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 B. 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 生长素由④移向③,所以③处生长速度比④快 D. 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图显示:在NAA浓度由a增大至c的范围内,插条平均生根数目随NAA浓度的增加而增多,说明对插条生根均起促进作用,因缺少NAA浓度高于c的实验组,所以不能说明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A错误;侧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可发生横向运输,但不能在尖端下面发生横向运输,即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但不能由④移向③,C错误;生长素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D正确。‎ ‎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种生物可以构成不同的种群,同一种群可以构成不同的群落 B. 花、鸟、虫不能构成种群,但可以参与群落的构成 C. 草地与森林都具有垂直结构 D. 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同区域内的同一种生物可以构成不同的种群,同一种群在不同时期可参与构成不同的群落,A正确;‎ B、花、鸟、虫是不同种生物,不能构成种群,但可以参与群落的构成,B正确;‎ C、草地与森林都具有垂直结构,C正确;‎ D、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不具有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D。‎ ‎24.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 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 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 C. 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 现有人口的男女比例 ‎【答案】A ‎【解析】‎ ‎【详解】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只能体现种群的大小或种群密度;能够用来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对种群密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所以选A。‎ ‎25.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志后放回自然界,明年又捕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志的黄鹂2只,没有标志的黄鹂6只,则此地区黄鹂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 A. 20只 B. 15只 C. 75只 D. 45只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分析,黄鹂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8:2,计算得出N=20只.‎ 答案选A。‎ ‎2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四边上的菌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褐家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随机选取家系,若选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所得发病率偏高,B错误; C、样方法的要求首先是随机取样,若在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统计的个体数目少,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 D、对于压在边界上的个体计数原则: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因此计算四边数据偏高,D错误。 故选C。‎ ‎27.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b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 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 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猞猁 ‎【答案】A ‎【解析】‎ ‎【详解】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正确;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表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 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  D、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曲线b代表猞猁,D错误。  故选A。‎ ‎28.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 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和天敌增多 C. 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 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 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2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 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I相同 C.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 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试管I与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均不同,试管I与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试管Ⅱ与I、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试管Ⅱ与I、Ⅲ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A正确;  B、由培养液体积可知,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小于试管Ⅰ,B错误;  C、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J型曲线增长,C正确;  D、试管Ⅱ和Ⅲ内起始酵母菌数目相同,Ⅲ中培养液体积多于Ⅱ,K值较大,所以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D正确。  故选B。‎ ‎30.下列相关的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 用信息素、黑光灯诱捕农作物害虫,提倡生物防治 B. 使用样方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C. 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水稻田中昆虫的丰富度 D. 使用抽样检测法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信息素、黑光灯诱捕农作物害虫,提倡生物防治,A正确; B、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正确; C、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水稻田中某昆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 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变化规律,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Ⅰ.图1表示下丘脑和垂体在人体的内分泌活动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据图回答:‎ ‎(1)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不仅分泌[a]生长激素,还分泌[ ]_________等激素来调节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 ‎(2)图中可见,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__。①~⑤过程中属于反馈抑制作用的是________。‎ ‎(3)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c _________(激素)分泌量也将增加,导致产热量增加。如果用激素c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________。‎ Ⅱ图甲是某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图乙是某志愿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 ‎(4)图甲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______。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哪些细胞______(填相关字母)有关。‎ ‎(5)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的主要作用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6)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了乙肝病毒,请在乙图中画出其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________‎ ‎【答案】 (1). b促甲状腺激素 (2). 降低 (3). ④⑤ (4). 甲状腺激素 (5). 升高 (6). E浆细胞 (7). D G (8).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暴露特有的抗原结构 (9). 吞噬消化抗原抗体结合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 ‎(10). ‎ ‎【解析】‎ ‎【详解】(1)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不仅分泌[a]生长激素,还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来调节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激素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2)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液中[c]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减少,即图中④和⑤属于反馈抑制作用。 (3)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也将增加,促进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耗氧量增加,产热量增加。如果用激素c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小白鼠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升高,耐受性将降低。‎ ‎(4)分析图甲可知,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E]浆细胞。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的[D]记忆B细胞和[G]记忆T细胞有关。‎ ‎(5)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的主要作用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暴露特有的抗原结构、吞噬消化抗原抗体结合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6)图乙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其机理是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了该病毒,因为二次免疫反应迅速强烈,产生抗体多,在乙图中画出第15天及以后其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32.科学家研究发现胰岛素可以改善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后,经过______运输到脑部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能够成为胰岛素起作用的靶细胞,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可知,胰岛素作用于神经细胞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从而保证神经细胞内的能量供应。胰岛素还可以延长神经细胞的寿命,其主要机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生理过程能够反映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体液 (2). 神经细胞膜上有胰岛素受体 (3). 促进对葡萄糖的摄取 (4). 抑制神经元凋亡 (5). 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6).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析】‎ ‎【详解】(1)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后,经过体液运输到脑部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能够成为胰岛素起作用的靶细胞,其结构基础是细胞膜上具有胰岛素受体。 (2)由图可知,胰岛素作用于神经细胞后,胰岛素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同时胰岛素还能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图示生理过程能够反映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即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33.为了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其根部(如图甲),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表乙: ‎ ‎(1)从图甲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比背光侧___,可对根进行____(填“纵”或“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这一结果。‎ ‎(2)在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的实验中,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乙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出: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________性,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弯曲度最大的外源生长浓度,选择的浓度范围___________mg/L。‎ ‎【答案】 (1). 快 (2). 纵 (3). 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 (4). 两重 (5). 0至0.01‎ ‎【解析】‎ ‎【详解】(1)从图甲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比背光侧快,可对根进行纵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这一结果。‎ ‎(2)在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的实验中,单侧光是实验中的无关变量,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 。‎ ‎(3)据表格数据可知: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其中外源生长浓度为0.001mg/L时对根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弯曲度最大的外源生长浓度,选择的浓度范围是0至0.01mg/L。‎ ‎34.曲线A、B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B表示在_____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而曲线A种群个体数量增长呈“____”型。‎ ‎(2)曲线A中食物最可能成为种群限制因素在____段。‎ ‎(3)若曲线A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一段是_______。‎ ‎(4)若曲线A表示某鱼类种群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最好使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点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曲线A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______点之前进行。‎ ‎(6)图中能正确表示曲线A、B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 ‎【答案】 (1). 理想 (2). S (3). df (4). cd (5). e (6). 既能获得一定的捕捞量 (7). 又能保证鱼群快速增长 (8). c (9). D (10). A ‎【解析】‎ ‎【详解】(1)在理想环境中,种群个体数量呈“J”型曲线B。在有限的环境中,由于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的限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为A,即呈S型。‎ ‎(2)df段动物的数量接近K值,此时需要大量食物,所以曲线中食物最可能成为种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是df段。 (3)若A项曲线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cd段种群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因此此区段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 (4)若A项曲线表示某鱼类种群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最好使种群数量保持在e点处进行捕捞,原因是该点即既能获得一定的捕捞量又能保证鱼群快速增长。 (5)若A项曲线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前进行。‎ ‎(6)“J”型曲线增长率为固定值,对应A,“S”型曲线增长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为0,对应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