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解析版)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A卷)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病毒主要攻击B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B. 在细胞免疫中,B细胞分化仅形成浆细胞和特异性抗体 C.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构成 D. T细胞受抗原刺激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HIV重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A错误;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而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B错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分泌物组成,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C错误;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A错误;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正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箭头和符号确定甲乙丙丁代表的基本特征的种类。 3.农业科技人员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在1公顷范围内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又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 ) A. 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B. 这种调查的方法称为样方法 C.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 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则是不准确的 【答案】B 【解析】草原上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A 正确;这种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B错误;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可估算出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为(54×68)/12==306只,C正确;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D正确。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正确的是方法是 A. 将适量的培养液进行高温处理,然后立即加入酵母菌 B. 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C. 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选择邻近的小方格计数 D. 对压在下方个中的酵母菌,只计数上下两条界限上的酵母菌 【答案】B 【解析】将适量的培养液进行高温处理,冷却后再加入酵母菌,否则高温会杀死酵母菌,A错误;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B正确;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应适当稀释后再计数,计数的结果需乘以稀释的倍数,C错误;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上和左两条界线及这两条界线夹角上的酵母菌,D错误。 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和a基因互换一般属于基因重组 C. 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而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 D. 采用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可获得茎秆粗壮、所结果实种子大的植株 【答案】A 【解析】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DNA分子中碱基对替换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A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A和a基因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型,B正确;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人工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提高变异频率,C正确;采用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可以获得多倍体,多倍体的特点是茎秆粗壮、所结果实种子大,D正确。 6.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 B.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C. 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D. 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答案】C 【解析】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所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A错误;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树林,还需要适宜的自然条件,B错误;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正确;竹林中的竹子为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7.下列关于激素和激素调节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但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性,是因为激素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C.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D. 一般情况下,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答案】D 【解析】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性,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B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是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C错误;一般情况下,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正确。 8.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把DNA上某些化学键打断,一种能对GAATTC专一识别的限制酶,打断的化学键是( ) A. G与A之间的键 B. G与C之间的键 C. A与T之间的键 D. 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键 【答案】D 【解析】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一条链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而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的化学键为“-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故选D。 9.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 ④→① B. ②→③ C. ③→② D. ①→④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为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④→①,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兴奋产生的机理和电位变化,能够准确判断四幅图中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 10.下列有关生物变异、育种、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均能得到纯合子,也可获得无子果实 B.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 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有的种自交后代100%为纯合子 D.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互相适应的特征 【答案】A 【解析】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不一定能得到纯合子,如AAaa属于杂合子,一般也不能获得无子果实,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B正确;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有的种均为纯合子,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它们自交后代均为纯合子,C正确;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D正确。 11.长跑运动员进行马拉松比赛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h) 0 1 2 3 4 胰岛素含量(uU/mL) 14.2 12.0 8.9 7.5 6.2 胰高血糖素含量(pg/mL) 65 100 153 220 420 A. 胰岛B细胞分泌增多,使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 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因而血糖浓度会不断降低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D.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等的分解,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来越少,而胰高血糖素含量越来越高,A错误;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需分解血糖氧化供能,血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不断降低,但不会持续下降的,B错误;为维持血糖浓度在相对平衡状态,需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当血糖下降时,胰岛素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同时促进脂肪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B 细胞增多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增加,使人体内葡萄糖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格中运动员马拉松比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情况,并根据两种激素的作用分析答题。 12.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渗透压感受器和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B. 饮水不足会引起下丘脑产生渴觉 C. 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D. 剧烈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会导致失水过多,从而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答案】A 【解析】下丘脑渗有透压的感受器和调节中枢,A正确;产生渴觉的是大脑皮层,B错误;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减少,C错误;剧烈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会导致失水过多,从而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D错误。 13. “5·12”大地震使大熊猫的部分栖息地被破坏,食物减少,迁徙的通道被阻断。国家林业局为恢复秦岭大熊猫的数量,将采取以下措施:大面积退耕还林、建立保护区、大面积养竹和构建秦岭大熊猫不同保护区之间的走廊等。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使大熊猫得到更多的食物 B.使大熊猫得到更大生存空间 C.增强大熊猫的变异性 D.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国家林业局为恢复秦岭大熊猫的数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 14.蚕豆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为蚕豆病遗传系谱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在自然人群中,该病以男性患者居多 B. Ⅰ-1、Ⅱ-4、Ⅲ-6的表现型相同,但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C. Ⅱ-3和Ⅱ-4再生一个女孩,患蚕豆病的概率是1/2 D. Ⅲ-6与一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生一正常孩子的概率为7/8 【答案】C 【解析】由于蚕豆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人群中该病患者以男性居多,A项正确;Ⅰ1和Ⅲ6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而Ⅱ4一定为杂合子,B项正确;Ⅱ3和Ⅱ4的女儿不可能患蚕豆病,故所生女孩患蚕豆病的概率为0,C项错误;Ⅲ6与一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生一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1/2×1/4=7/8,D项正确。 15.15.家鸡的无尾(M)对有尾(m)是显性。现用有尾鸡(甲群体)交配产生的受精卵孵小鸡,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鸡(乙群体)表现无尾性状。为研究胰岛素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可行性方案是 ( ) A. 甲群体×甲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B. 甲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C. 乙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D. 乙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甲群体×甲群体方案可以验证变异是由胰岛素引起的,但不能证明是胰岛素引起的基因突变,A错误;甲群体×乙群体方案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没有对照作用,无法证明,B错误;乙群体×乙群体方案的杂交可以证明变异是否为基因突变,且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可起对照作用,C正确;乙群体×乙群体方案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没有对照作用,无法证明,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胰岛素会使有尾鸡相互交配孵化的小鸡表现出无尾性状,欲研究胰岛素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由于无尾对有尾是显性,则可将乙群体无尾鸡相互交配,且在卵化早期不注射胰岛素,若后代全为有尾鸡,则胰岛素不会引起基因突变,若后代有无尾鸡,则胰岛素引起基因突变。 16.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 A. 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 B.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C. 产生组织胺增强B细胞的功能 D. 促进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A错误;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B正确;产生淋巴因子,增强B细胞的功能,C错误;淋巴因子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 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能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正确的评价,明确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而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①错误,③正确,④错误;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18.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降低 B.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升高,故A错误;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故B正确;随着群落的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增加,故C正确;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变化,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9.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B. 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 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 D. 基因重组普遍发生在体细胞增殖过程中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对生物个体来说是弊多于利,但对于物种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A错误;可遗传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能产生新的基因的只有基因突变,C错误;体细胞增殖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区别 本质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新基因,改变了基因的“质”,但未改变基因的“量”,可能出现新性状 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但未曾改变基因的“质”与“量”,使其性状重新组合 发生 原因 在一定的外界或内部因素作用下,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由于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发生 时期 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条件 外界条件的剧变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不同个体之间的杂交,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适用 范围 所有生物均可发生(包括病毒),具有普遍性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核基因遗传(通常也适用于基因工程) 意义 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用 通过诱变育种可培育新品种 通过杂交育种导致性状的重组,可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发生 可能 可能性很小 非常普遍 结果 产生新基因,进而产生新基因型 产生新基因型但未产生新基因 联系 ①它们均可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②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大量可供自由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变是基因重组的基础;③二者均产生新的基因型,也可能产生新的表现型。 2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C. 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加强并将CO2排出 D. 剧烈运动时细胞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浆,血浆pH也明显上升 【答案】C 【解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代谢紊乱,但并不一定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酶促反应也可能减慢,甚至停止,B错误;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加强并将CO2排出,C正确;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会与NaHCO3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会形成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通过此机制保证机体pH保持稳定。血浆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血浆pH调节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三个主要的理化性质;识记人体血浆pH调节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21.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 B. 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C. 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消灭入侵细胞的抗原 D. 吞噬细胞可以摄取和处理抗原 【答案】C 【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的结合形成沉淀或者细胞集团,接着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一般不直接消灭入侵的抗原;故选C。 22.下列叙述不属于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征的是( ) A. 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 B. 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C. 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 D. 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3/4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A项错误;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说明致病基因可能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项错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连续遗传的特点,C项错误;若双亲均无患者,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3/4,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D项正确。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其特点 23.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有关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②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③摄水量增加 ④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A. B. C. D. 【答案】D 【解析】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方面导致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量减少;另一方面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摄水量增加。因此,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是 ,故选D。 24.一般在幼果生长时期,含量最低的植物激素是( ) A. 乙烯 B. 赤霉素 C. 生长素 D. 细胞分裂素 【答案】A 【解析】乙烯主要存在于成熟的果实中,幼果中较少,A正确;赤霉素能促进果实发育,幼果中含量较多,B错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幼果生长时期含量较多,C错误;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幼果生长时期离不开细胞分裂,含细胞分裂素较多,D错误。 25.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A. 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 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 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 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其过程是: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就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据此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B项正确;由于“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该药物没有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也没有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A、D项错误;若该药物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则不会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 C.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且单倍体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D. 人工诱导多倍体惟一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AB 【解析】染色体组是由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即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项正确;由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B项正确;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般为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例如由四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成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C项正确;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是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项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名师点睛】理解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概念的内涵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发育起点模糊不清而错选。 2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基因突变,翻译出的蛋白质的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者血红蛋白m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与正常人不同 B. 患者携带谷氨酸的tRNA与正常人不同 C. 患者血红蛋白所使用的tRNA种类与正常人不同 D. 血红蛋白基因任意一个碱基发生替换都会引起贫血症 【答案】A 【解析】由于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因此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A项正确;患者携带谷氨酸的tRNA没有发生变异,与正常人相同,B项错误;由于患者血红蛋白和正常人的血红蛋白只有第6位氨基酸不同,因此患者血红蛋白所使用的tRNA种类与正常人不一定完全不相同,C项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血红蛋白基因任意一个碱基发生替换不一定会引起贫血症,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突变、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等有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转录、翻译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1.基因突变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2.由于基因突变,通过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由于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因此突变后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可能发生改变。 28.荷兰科学家温特(F.W.Went)做了以下实验: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约1h~2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则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结果不能直接证明( ) A. 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 该物质能够由尖端向下运输 C. 该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 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接触尖端,接触尖端的会弯曲生长,不接触的不生长也不弯曲,可以说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故A正确。并且该物质能通过尖端向下运输,故B正确。有尖端会弯曲生长,说明尖端产生的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故C正确。因为是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说明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9.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 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 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A 【解析】患者由于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自身的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所以属于自身免疫病,A项正确;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死亡会导致胰岛素合成分泌减少,胰岛素水平下降,B项错误;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的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发挥免疫效应,不具有传递抗原的作用,C项错误;患者由于T细胞过度激活,免疫功能异常增强导致胰岛B细胞受损,所以不能使用免疫增强剂治疗该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30.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应为:种群密度=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之和÷样方总面积。采用样方法不可能直接统计出甲地内蒲公英总数,A错误;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应该除以样方总面积,B错误;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即得到种群密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再分析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公式。易错点是误以为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等于甲地面积,而导致误选B。 31.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方向是( ) A.树突 —— 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B.轴突 —— 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C.轴突 —— 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D.树突 —— 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借助突触,而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且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故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2.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 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答案】B 【解析】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故A正确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导致基因重组,故B错误 C.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故C正确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水稻花药中可发生此过程,而根尖细胞只能发生有丝分裂,不会有基因重组现象,故D正确 答案选B 3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A正确;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水分,B错误;摄盐过多,则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增加,从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同时主动饮水,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饮水增加,则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降低,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减少,从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水平衡调节,意在考查学生了解抗利尿激素的功能,理解水平衡调节的过程,属于中档题。 3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 ) ①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②生长素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 ③赤霉素只能促进叶片衰老 ④乙烯能促进果实发育 ⑤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①错误;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对植物的生长效应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故与顶端优势有关,②正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抑制叶片衰老,③错误;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④错误;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⑤正确。因此错误的是①③④,故选C。 35.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 A. 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 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 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 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所获得的基因型纯合新品种的过程中,用到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项错误;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属于杂交育种的范畴,B项错误;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用到了转基因技术,C项正确;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属于人工诱变育种,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人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6.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植物,将其花粉离体培育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所有成体进行自交,产生的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2种,1∶1 B. 4种,1∶1∶1∶1 C. 2种,3∶1 D. 4种,9∶3∶3∶1 【答案】B 【解析】花粉是配子,只含一半的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植物,可产生AB、Ab、aB、ab共4种花粉,将其花粉离体培育成幼苗,可得到基因型为AB、Ab、aB、ab的4种数目相等的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由于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可得到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和aabb四种数目相等的纯合子,所有成体进行自交,由于纯合子自交的后代都是纯合子,所以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有4种,其比例是1∶1∶1∶1,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单倍体育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存在。单倍体和单倍体育种的概念容易混淆:单倍体是用配子发育成一个个体,单倍体育种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都是纯合子。 37.下列有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选择的样方大小以包含的种群个体数越多越好 B.标记后重捕时,间隔时间越近越好 C.2,4—D促进插条生根时,高浓度应当浸泡枝条 D.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时,记名计算法用于个体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答案】D 【解析】样方法选择的样方大小应随植物的类型而定,并非是包含的种群个体数越多越好,A项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捕,B项错误;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用浸泡法浸泡枝条时,要求2,4—D溶液的浓度较低,C项错误;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时,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个体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8.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故A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细胞或靶器官,故B正确。正常情况下,通过调节,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故C正确。细胞的代谢主要场所是细胞内,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9.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 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空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率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同时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最终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因此“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故B选项正确 考点: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 40.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影响,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素是由植物体特定的部位产生,并作用于该部位 B.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说明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植物激素的运输都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D. 刚收获的种子不易萌发,可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打破种子的休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分裂素是由植物体特定的部位产生,并作用于生长旺盛的部位,A错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说明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它植物激素没有,C错误;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因此可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打破种子的休眠,D错误。 考点:植物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2)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3)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41.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⑤称为效应器,③称为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在[ ] _______________中,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_____________。 (4)手术过程中,使用某种局部麻醉剂,能使乙图中[⑨]突触小泡中释放的________发生变化,从而暂时失去兴奋传导功能。 (5)在突触小体⑦中完成的信号转换可概括为:___________ (用文字加箭头的方式表示)。 【答案】 神经中枢 c、e ⑧线粒体 ATP(或能量) 神经递质 电信号 → 化学信号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⑥是轴突末梢,⑦是突触小体,⑧是线粒体,⑨是突触小泡。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③是神经中枢。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点,能产生兴奋的有d、c、e。 (3)二氧化碳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产生,并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线粒体,所以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是⑧线粒体中;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够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ATP)。 (4)⑨是突触小泡,分泌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 (5)突触小体的膜是突触前膜,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甲图中突触的方向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反射弧的结构的名称,明确乙图中突触处兴奋传递的单向性的原因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 (1)如图所示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 ①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 ②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组。 【答案】 生长素 抑制 促进 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解析】试题分析:正常情况下,由于顶端优势的作用,侧芽部位生长素高于顶芽,当去掉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据图分析,图中符合这样变化规律的是激素甲,因此甲表示生长素,则乙表示细胞分裂素;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升高,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萌动,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萌动。 (1)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激素甲表示生长素。 ②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萌动,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萌动。 (2)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②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把实验组中的“加入生长素”这个自变量改为“不加生长素”的培养液,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 43.根据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RH是_________________。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正常人会感觉到冷,这是位于皮肤和内脏的___________兴奋,在__________产生冷觉。寒冷环境中 A和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上升,作用于骨胳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热的原因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速度。图中形成X产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常温下,血液中A有增加趋势时,TRH和TSH的分泌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调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4)某疾病的病因是体内产生了大量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TSH受体而充当TSH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冷觉)感受器 大脑皮层 骨骼肌收缩(战栗) 减少 反馈 自身免疫病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B表示肾上腺激素。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人体皮肤和内脏器官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冷觉;A甲状腺激素、B肾上腺素都增加,促进新陈代谢,以增加产热量;图中X代表骨骼肌颤栗,以增加产热量。 (3)当血液中A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的,导致TRH和TSH的分泌量减少。 (4)根据题意,该病产生的大量TSH受体的抗体结合TSH受体而充当TSH的作用,使甲状腺功能增强,此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产生的抗体与自身细胞进行错误结合,属于自身免疫病。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体温调节的过程,确定图中各种激素的种类,并根据各种激素的作用分析答题。 44.据图回答 (1)图甲表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该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其中转运缬氨酸的tRNA一端祼露的三个碱基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2)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该动物体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表示两种类型的变异。其中属于基因重组的是________(填序号),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________(填序号),从发生的染色体种类来看,两种变异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NA复制时,其中的一个碱基对(T-A)被另一个碱基对(A-T)所替换 CAU 发生了基因突变 ① ② 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甲图可知,血红蛋白异常的原因是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由于碱基对发生替换使基因突变,导致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变化,翻译时蛋白质中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其中①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分析图乙,该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一个是B、一个是b,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丙图中,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②的交叉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是DNA复制时,其中的一个碱基对(T-A)被另一个碱基对(A-T)所替代;由题图可知,缬氨酸的密码子是GUA,则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CAU。 (2)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图乙细胞是有丝分裂的细胞,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丙中的①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②的交叉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45.请根据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___的特性。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_。 (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时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Ⅰ 过度繁殖 Ⅱ 55亿 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曲线图分析,曲线Ⅰ表示J型曲线,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来生威胁,说明是J型增长,对应图中曲线Ⅰ;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对应图中曲线Ⅱ。 (1)根据曲线可知,Ⅰ表示“J”型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的观点。 (2)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对应图中曲线Ⅱ;全世界的人口就控制在K/2左右,即为55亿。 (3)据图分析,e点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时进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