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第 1页 共 32页 ◎ 第 2页 共 32页 2019-2020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1-30 为单项选择,每题 1 分;31-40 多项选择题,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对得 2 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选错或不选的得 0 分.共 50 分) 1. 当肌肉细胞缺氧时,pH 是降低还是升高?pH 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需何种缓冲物质来调 节?( ) A.降低、CO​ 2、NaHCO​ 3 B.升高、CO​ 2、H​ 2CO​ 3 C.降低、乳酸、NaHCO​ 3 D.升高、乳酸、NaHCO​ 3 2. 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 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 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 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3. 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4. 下列反应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的是( ) A.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 CO2、水 B.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 C.乳酸转变成丙酮酸 D.人体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5. 如图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 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6. 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 a、b 和 c 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 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 表示垂体,b 表示甲状腺,c 表示下丘脑 B.激素③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①②激素分泌减少 C.激素②通过作用于垂体 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幼年时激素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 7. 如图甲是 H​ 7N​ 9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图乙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该病毒 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在胸腺中成熟的 B 淋巴细胞 B.经过甲图中的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 C.图乙中细胞甲为 B 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D.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8. 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依次为淋巴、组织液和细胞内液 B.葡萄糖、氨基酸、水、脂肪酸都可由肠进入① 第 3页 共 32页 ◎ 第 4页 共 32页 C.蛋白质、糖原、激素都可通过①和②进入③ D.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③中的 K​ +大量进入② 9. 乳腺上皮泌乳细胞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蛋白异常,进而引起细胞周期调控的紊乱并导致细胞癌变。下 列关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内分泌腺合成并分泌 B.通过体液运输到乳腺上皮泌乳细胞 C.与特定受体蛋白结合后发挥调节作用 D.可缩短乳腺上皮泌乳细胞的细胞周期 10. 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 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11. 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 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 B 细胞受损或胰岛素不能与受体正常结合 C.器官移植患者术后用类固醇等药物可降低免疫应答,提高成活率 D.艾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大大升高 12. 某些神经细胞膜上存在 GABA 受体,GABA 受体是一种氯离子通道,y﹣氨基丁酸能激活 GABA 受体,导 致氯离子通道开放,使氯离子流入神经细胞内。若突触前膜释放 7﹣氨基丁酸,则后膜的电位变化是( ) A.转为内正外负,且绝对值减小 B.仍是内负外正,且绝对值增大 C.转为内正外负,且绝对值增大 D.仍是内负外正,且绝对值减小 13. 下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 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 bc 段的斜率大于 de 段的斜率 D.图乙中 m>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 B 细胞 14. 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结构甲中存在感受器且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 C.上图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 D.结构乙除了释放抗利尿激素外还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15.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信息分子作用部位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胰岛细胞 B.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主要作用于尖端和尖端下部细胞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D.T 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于浆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 16. 胰液分泌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图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正常情况下,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是条件反射 B.食物进入胃内后引起胰液分泌肯定有体液调节参与 C.激素 B 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激素 D.激素 A 和激素 B 是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胰腺的 第 5页 共 32页 ◎ 第 6页 共 32页 17.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18. 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C.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 面为正电位,B 面为负电位 19.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 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 a 作为抗原能激活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 a 抗体与物质 a 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 a 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 AChR 特异性结合减少 20. 表中 a、b、c 不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 项 a b c A 植 物 激 素 促 进 生 长 吲 哚 乙 酸 类 B 动 物 生 命 活 动 的 调 节 体 液 调 节 激 素 调 节 C 大 脑 小 脑 脑 干 D 特 异 性 免 疫 体 液 免 疫 抗 体 A.A B.B C.C D.D 21. 如图所示,a、b、c 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 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 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 向光弯曲生长,c 背光弯曲生长 B.a 直立生长,b、c 向光弯曲生长 C.图 d 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 d 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22.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第 7页 共 32页 ◎ 第 8页 共 32页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23.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 C.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 24. 1914 年,匈牙利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 生长,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拜尔这个实验的对照 组可以设计为( ) A.去除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照射 B.去除胚芽鞘的尖端,遮光处理 C.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正中,单侧光照射 D.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正中,遮光处理 25.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 在第 5 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 200 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 400 只 C.导致第 5 年到第 9 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 资源等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 200 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26. 对于生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麦在扬花期受到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给小麦田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避免减产 B.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成年人耗氧量会增加 C.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会减少,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 D.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对于维持动物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激素间的拮抗作 用对机体是不利的 27. 如图为小麦子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粒成熟后赤霉素合成量较小 B.子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合成旺盛 C.子粒质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生长素含量 D.子粒的形成阶段受多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是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结果 28. 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 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 a 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 D.若 b 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29.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 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 点出现 第 9页 共 32页 ◎ 第 10页 共 32页 D.控制种群数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物种丰富度 30. 数学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广泛应用,而每个数学模型的应用都具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下列各项叙述正 确的是( ) A.在一块稻田中选取稗草较多的地方取样,所取样本的平均数可估算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 B.标志重捕法利用了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概率不同的特点 C.利用灯光诱捕昆虫的方法,根据多年数据可绘制出某种群数量动态模型 D.采用标志重捕法,可准确统计某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并制定捕捞计划 31. 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躯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听觉中枢 32. 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 ) A.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一定多 B.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D.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33. 如图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 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 34. 血浆中的各类蛋白质分子统称为血浆蛋白,下列关于血浆蛋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能维持血浆渗透压 B.有的能分解细菌的细胞壁 C.有的可以参与免疫调节 D.有的可以引起肌肉细胞收缩 35. 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会出 现的现象是( ) A.机体产热增加 B.体重快速增加 C.进食量明显增加 D.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36. 下列有关我国农业生产措施或作为生理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用尿液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树枝,促进树枝生根,其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 B.玉米即将成熟时,若经过干热后又遇大雨,种子易在穗上发芽。其原因是高温降解玉米产生的脱落酸,解 除了种子休眠,种子吸水萌发 C.将成熟木瓜与未成熟柿子一起放置,促进柿子成熟。其原理是乙烯促进果实发育 D.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例如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其作用原理是促进植物细胞的伸 长 37. 肾脏受交感神经支配。肾交感神经受到低频率低强度的电刺激,可增加肾小管对 Na​ +、Cl​ ﹣和水的 重吸收,这种作用可被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所阻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肾上腺素 B.电刺激使交感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由正变为负 C.肾交感神经属于反射弧的传入神经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只受神经调节 38.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是散热量仍高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39. 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 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第 11页 共 32页 ◎ 第 12页 共 32页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40.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年龄组成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准确反映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50 分) 高等动物体内,去甲肾上腺素(NA)对多种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肾上腺分泌的 NA 进入血液后,它能使心率增加。该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2)NA 也可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合成分泌,其作用过程如图,NA 在该信号传递过程中作为________(填物 质)起作用,判断依据是________。 (3)与肾上腺分泌并进入血液的 NA 相比,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合成分泌的 NA,其调节作用的特点是 ________。 (4)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胰岛 A 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 岛 B 细胞的分泌,原因是________。 图甲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内流引起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机制。请回答下 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发生必须具备________和________。 (2)图甲中,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体的________内;突触前膜将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 具有________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 Na​ +内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功能。 (3)图甲中的 Na​ +内流是指图乙中 Na​ +________(填“由 A 侧进入 B 侧”或“由 B 侧进入 A 侧”)。图乙中 失活关闭状态的__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进入开放激活状态。由图乙可知,神经元的细胞膜主要通 过________来实现动作电位的产生。 图甲为横放的植株,图乙和图丙为横放后 1~4 处生长素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生长素既不促进,也不抑 制生长的浓度),图丁为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幼苗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________向形态学下端移动,通常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 受到单方向刺激后导致生长素________,进而出现弯曲生长。 (2)图甲幼苗横放后,1、2 处起始浓度变化为图________(填“乙”或“丙”)对应的曲线,图乙中 C 对应的 浓度比图丙中 D 对应的浓度要低的原因是________。 (3)从图丁曲线分析,________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这种激素对果实的作用效果是促进果实的 ________。 (4)结合图丁曲线及激素作用分析,细胞分裂素先增加,赤霉素后增加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如图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 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 第 13页 共 32页 ◎ 第 14页 共 32页 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 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________,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________(填“偏 大”或“偏小”或“不变”)。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 1.47%,其属于________ (填“r 对策”或“K 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 升,最终呈“S”型曲线变化。 (2)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 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 (3)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 X 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保护其栖 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________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 (4)布氏田鼠是新迁入该草原的小型啮齿类动物,若有 M 只布氏田鼠进入该草原后快速繁殖,每月以 λ 倍 数增长,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理论上 t 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公式为________。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 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 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 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 分研究如图,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________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 化?________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 第 15页 共 32页 ◎ 第 16页 共 3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1-30 为单项选择,每题 1 分;31-40 多项选择题,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对得 2 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选错或不选的得 0 分.共 50 分) 1. 【答案】 C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 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如机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 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所以对血液的 pH 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 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 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 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据此答题。 【解答】 (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导致血浆 pH 有所降低(1)(3)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 (NaHCO​ 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故选:C。 2. 【答案】 C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1880 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说明“久置 的鸡霍乱病原菌”致病性较低,鸡发生免疫反应,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 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且存活的鸡接受过第一次注射,说明第一次注射时产生了记忆细胞,第 二次产生了更强的免疫反应,可以对付较强的致病菌,而没有注射过的鸡不能对付较强的致病菌。 【解答】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 错误;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B 错误; CD、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抗体,参与特异 性免疫,C 正确、D 错误。 3. 【答案】 B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本题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解答】 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可知,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内参与淋巴的形成,淋巴 液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如果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淋巴循环受阻,淋巴液不能顺利进入 血浆内,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增加,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的过程受阻,从而造成组织液的积累,使人体 下肢出现肿胀现象。 4. 【答案】 B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 内环境中的反应,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能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解答】 解: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 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能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A.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 CO2和水发生在细胞内,A 不符合题意; B.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中,B 符合题意; C.乳酸转变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C 不符合题意; D.人体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答案】 C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 +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 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 +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 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即膜外由右向左;在膜 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即膜内由左向右。可见 C 正确。 6. 【答案】 C 【考点】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 第 17页 共 32页 ◎ 第 18页 共 32页 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解:A.由图可知,a 是垂体,b 是甲状腺,c 是下丘脑,A 正确; B.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 正确; C.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作用于甲状腺 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 错误; D.幼体时③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D 正确。 故选:C。 7. 【答案】 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分析图解: 图甲: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 T 细胞,③表示 T 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该过程表示细胞免疫的感应阶段。 图乙中。细胞甲表示 B 细胞,细胞乙表示浆细胞,细胞丙表示吞噬细胞,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解答】 A、图中②是 T 细胞,A 错误; B、经过甲图中的吞噬细胞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B 正确; C、图乙中细胞甲为 B 细胞,细胞乙表示浆细胞,细胞丙表示吞噬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接受抗原刺激,C 错误; D、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D 错误。 8. 【答案】 B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①是血 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 【解答】 A、图中①②③依次为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A 错误; B、葡萄糖、氨基酸、水、脂肪酸都可由肠进入①血浆,B 正确 C、糖原位于肝脏细胞或肌细胞内,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某些蛋白质位于细胞内如血红蛋白,大多数激素 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然后发挥作用,C 错误; D、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K​ +通道关闭,③中的 K​ +不能外流到②组织液中,D 错误。 9. 【答案】 D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1、孕激素:促进女性附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生殖功能的激素; 2、性激素:具有促进性器官成熟、副性征发育及维持性功能等作用。 【解答】 A、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合成并分泌,A 正确; B、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乳腺上皮泌乳细胞,B 正确; C、激素与特定受体蛋白结合后发挥调节作用,C 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两种激素的受体蛋白异常才会引起细胞癌变,而两种激素并没有此功能,并且乳腺上皮 泌乳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该细胞没有细胞周期,D 错误。 10. 【答案】 A 【考点】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1、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CO​ 2,H​ +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 调节,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 节。 【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血压升高→ ​ 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效应器),表明该调节过 程属于神经调节; 血压升高时,通过调节导致“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由此可见,该调节过程属于负反馈 调节。 11. 【答案】 A 【考点】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 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 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 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 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A 错误; 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 B 细胞受损或胰岛素不能与受体正常结合,B 正确; C、器官移植患者术后用类固醇等药物可降低免疫应答,提高成活率,C 正确; D、艾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大大升高,D 正确。 12. 【答案】 第 19页 共 32页 ◎ 第 20页 共 32页 B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 +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 刺激时,Na​ +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 开启,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氯离子带负电荷,进入细胞后会使膜内负电荷更多,绝对值增大,从而抑制细 胞的兴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由于 y﹣氨基丁酸能激活 GABA 受体,而 GABA 受体是一种氯离子通道,所以 GABA 受体被激活后,导致氯离 子通道开放,使氯离子流入神经细胞内。而此时 Na​ +通道又没有打开,不出现 Na​ +内流现象,导致膜内 负电荷更多,所以神经细胞膜仍是内负外正,且绝对值增大。 13. 【答案】 A 【考点】 体液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解析】 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 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 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二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 【解答】 解:A.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只有①②③,而④⑤⑥⑦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A 正确; 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 质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产生差异,B 错误; C.图乙中 de 段斜率大于 bc 段,C 错误; D.图乙中 m>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D 错误。 故选:A。 14. 【答案】 C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调节过程,其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肾小管和肾集合 管。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 A、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 正确; B、下丘脑中存在渗透压感受器,而且能合成抗利尿激素,B 正确; C、上图不能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甲合成的激素没有控制乙合成,C 错误; D、垂体能释放抗利尿激素,另外还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 正确。 15. 【答案】 C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胰腺是个内外双分泌器官。胰岛细胞就是内分泌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而促胰液素是作用于其外 分泌细胞,分泌胰液,消化食物。突触的类型中,有神经﹣神经突触、神经﹣肌肉突触,神经﹣腺体突触, 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大量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可以作用于神经元,也可以作用于肌肉 和腺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A、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的外分泌细胞,促使其分泌胰液,A 错误; B、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主要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细胞,B 错误;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C 正确; D、T 细胞被激活后合成分泌的淋巴因子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分化,D 错误。 16. 【答案】 A 【考点】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足反射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主要区别见下表。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形成过程 先天具有的 后天形成的 刺激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 激) 神经联系 永久性的 暂时性的(可变 的)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大脑皮层 联系 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 有条件反射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 系统的疾病。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a、靶器官、靶细胞含义: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b、作用机理:靶器官、靶细胞上含有能和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代 谢速率的改变,从而起到调节作用。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第 21页 共 32页 ◎ 第 22页 共 32页 c、不同的激素都有自己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但范围有大有小,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所有的细胞都起作 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解答】 A、咀嚼食物引起胰液的分泌是与生具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 错误; B、食物进入胃内后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引起胰液的分泌,B 正确; C、激素 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C 正确; D、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D 正确。 17. 【答案】 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胰脏内既有内分泌作用(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运输),也有外分泌作 用(分泌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 【解答】 解:A.胰脏内分泌腺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A 正确; B.胰脏内既有内分泌作用(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也有外分泌作用(分泌消化酶),B 正确; C.胰腺细胞分泌的酶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而不是直接进入血液中,C 错误; D.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运输,D 正确。 故选:C。 18. 【答案】 B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糖蛋白,②表示蛋白质载体,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A 面有糖蛋白,表示神经细胞外表 面,B 面表示神经细胞内表面。 【解答】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信号,A 错误; B、下丘脑的部分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冲吸收,激素发挥作用后立 即被灭活,B 正确; 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C 错误; D、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钠离子内流,其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即 A 面(外侧)为负电位,B 面(内侧) 为正电位,D 错误。 19. 【答案】 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 a,物质 a 能刺激机体产 生抗 a 抗体,抗 a 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 AChR 特异性结 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解答】 A、物质 a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 a 抗体,说明物质 a 作为抗原能激活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 正确; B、抗 a 抗体与物质 a 的结合物可被吞噬细胞清除,B 错误; C、物质 a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 a 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 a 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 体液免疫,C 正确; D、抗 a 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 AChR 特异性结合减 少,D 正确。 20. 【答案】 C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 a、b、c 的关系:由图示可知,abc 三者为包含关系,c 属于 b、b 属于 a(或 a 包含 b、b 包 含 c)。 【解答】 A、吲哚乙酸是生长素,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赤霉素都有促进生长的作用,都属于促进生长类激素,都是 植物激素,A 正确; B、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B 正确; C、脑干、小脑、延髓、大脑都是人脑的一部分,C 错误; D、抗体是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 正确。 21. 【答案】 D 【考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a 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 生长;b 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 胚芽鞘无尖 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 长;d 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 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 【解答】 A、a 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 直立生长,A 错误; B、c 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 错误; C、d 若果只转动盒子,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 错误; D、d 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 正确。 22. 【答案】 B 【考点】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第 23页 共 32页 ◎ 第 24页 共 32页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 【解答】 解: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需要标记后再计数,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 查需采用标志重捕法,A 错误; B.样方法调查时,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当个体数目过少时,可以通过适当增大样方面积,以增加样方 内的个体数量,最终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B 正确; CD.无论是等距取样还是随机取样,都需要结合被调查对象的个体大小与多少选择合适大小、合适数量的样 方,以减小误差,CD 错误。 故选:B。 23. 【答案】 D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 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鉴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 环境容纳的最大值 K。 【解答】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 错误; B、J 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 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和迁出,B 错误; C、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处于动态平衡中,并非保持不变,C 错误; D、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D 正确。 24. 【答案】 D 【考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解析】 实拜尔验过程:把胚芽鞘的尖端切下,然后将其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发现 胚芽鞘都弯曲生长,且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 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解答】 A、实验没有必要设置单侧光照射对照组,A 错误; B、因为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的,不需要设置遮光处理的对照组,B 错误; C、因为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的,没有必要设置单侧光照射对照组,C 错误; D、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正中,遮光处理,以确定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 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 正确。 25. 【答案】 B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种群的数量变动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解答】 A 项,如果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增长速率会一直增大,而图中显示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表示的是 种群数量呈“S”型的增长,A 错误; B 项,在第 5 年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的数量为 K/2,因此,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400 只,B 正确; C 项,第 5 年到第 9 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C 错误; D 项,将东方田鼠数量控制在 200 只左右,这一数量为 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会很快上 升,从而不能达到有效防治鼠患的目的,D 错误; 故选 B。 26. 【答案】 C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1、生长素的功能应用: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 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③防止落花落果。 2、甲状腺激素: (1)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时,成人患甲状腺肿大,幼年个体患呆小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患甲亢。 (2)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 A、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小麦收获的是种子,因此小麦传粉受影响后,小麦喷洒了一定浓度的 生长素不能避免小麦减产,A 错误;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成年人耗氧量会减少,B 错误; C、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会减少,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C 正确; D、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对于维持动物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D 错 误。 27. 【答案】 C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题干中提出,图为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因此分析曲线可以看出,细胞分裂素呈先 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赤霉素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生长素在 7 月 13 号呈逐渐增加,在 7 月 27 号时又逐渐 第 25页 共 32页 ◎ 第 26页 共 32页 降低;小麦籽粒的质量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分析图解时注意时间点。 【解答】 A、小麦籽粒的质量达到最高时即表示小麦籽粒成熟,对应的时间为 8 月 10 号左右,而此时赤霉素合成量很 少,A 正确; B、小麦籽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的量急剧上升,说明此阶段细胞分裂素合成旺盛,B 正确; C、小麦子粒质量的增加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主要取决于生长素的含量, C 错误; D、从图示小麦子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可以看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多种激素的综合调 节,D 正确。 28. 【答案】 D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题图分析:乙中 ab 段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甲、丙分别表示在不同环境下,种群数量的可能变化情况。 【解答】 A、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 S 增长,A 错误; B、a~b 段种群数量处于波动,因此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在不断变化,B 错误;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 a 点之前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C 错误; D、若 b 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导致 K 值增大,D 正确。 29. 【答案】 B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O 点到 b 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 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 一半,此点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 A、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 点到 b 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 点的数量 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 a 点之前,A 正确; B、“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在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最大,超过该点增长率下降,因此 a~b 段种群的增长率 下降,而此阶段种群密度上升,B 错误;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 种群增长至 c 点,C 正确; D、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既能使植物等生产者被啃食的较少,又可以保持该生态系统物 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正确。 30. 【答案】 C 【考点】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 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广的动物,样方法适用 于植物和一些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解答】 A、稗草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运用此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A 错误; B、标志重捕法利用了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概率相同的特点,B 错误; C、利用灯光诱捕昆虫的方法,根据多年数据可绘制出某种群数量动态模型,C 正确; D、标记重捕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不能准确统计,D 错误。 31. 【答案】 A,B,C 【考点】 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 【解答】 解: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还有言 语中枢的 V 区。 故选:ABC。 32. 【答案】 B,C 【考点】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的数量变动 【解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最基本的数量特 征是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广的动物。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解答】 解:A.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多,还要看生活的空间大小,A 错误; B.若动物对捕捉器有条件反射,那么就无法用捕捉器进行重捕,则无法进行相关计算,B 正确; C.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比例有关,与数量无关,C 正确; D.样方法也能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 错误。 故选:BC。 33. 【答案】 A,D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动态变化: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第 27页 共 32页 ◎ 第 28页 共 32页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观点: (2)调节能力: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 A、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清楚衰老或损伤的细胞或细胞器,A 正确; B、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内分泌腺可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控,B 错误; 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 错误; D、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主要方式为血糖浓度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实 现的,D 正确。 34. 【答案】 A,B,C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 【解答】 解:A.血浆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和无机盐决定,A 正确; B.血浆中存在参与免疫反应的蛋白酶体系(补体),有的酶能催化肽聚糖水解,使细菌细胞壁溶解,B 正确; C.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血浆中的抗体对于免疫调节具有重要功能,C 正确; D.引起肌肉收缩的蛋白质在肌细胞内,不在血浆中,D 错误。 故选:ABC。 35. 【答案】 A,C,D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据此答题。 【解答】 解: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连续多日注射甲状腺激素后,极体产热增加,A 正确;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因此连续多日注射甲状腺激素后,体重减轻,B 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连续多日注射甲状腺激素后,进食量明显增加,C 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氧气的消耗,因此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D 正确。 故选:ACD。 36. 【答案】 A,B,D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 重性。 【解答】 A、人尿中含有植物的生长素,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住枝条,可促进生根,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的原理,A 正确; B、持续高温降雨,玉米种子中的脱落酸被降解,种子内脱落酸含量降低,抑制发芽的作用减弱,导致种子 在穗上发芽,B 正确; C、将成熟木瓜放在未成熟的柿子里会促进柿子的成熟,原因是成熟的木瓜释放出乙烯,催熟了未成熟的柿 子。其原理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 错误; D、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生长素、乙烯、脱落酸等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例如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其作 用原理是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D 正确。 37. 【答案】 A 【考点】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 +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 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 +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 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 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 A、题干信息告知肾脏受交感神经支配,增强肾小管的功能,而这种支配作用会被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阻断 (拮抗剂会影响受体功能),所以可以据此推测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肾上腺素,A 正确; B、神经纤维静息时细胞内电位为负,受刺激后将由负变成正,B 错误; C、题干信息可知肾脏受交感神经支配而发挥作用,所以肾脏应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由此可推知肾交感神 经应属于传出神经,C 错误; D、由已学知识可知,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还会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此调节属于体液调节,D 错误。 第 29页 共 32页 ◎ 第 30页 共 32页 38. 【答案】 B,C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 具体过程,掌握免疫细胞的类型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 错误;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 正确; C.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 正确; D.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 素受体基因,D 错误。 故选:BC。 39. 【答案】 A,B,C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 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 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 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 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 为 7.35~7.45.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 A、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 PH 的能力,血浆组维持 pH 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 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A 正确; B、清水组实验前是呈中性,但是加 HCL 后,溶液 pH 值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B 正 确;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 正确; D、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 pH 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 较强,D 错误。 40. 【答案】 A,B,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本题结合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考查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 特征,掌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结合所 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解: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 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 正确;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 正确; C.丁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 正确;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可以预测该种群数 量的发展趋势,D 错误。 故选:ABC。 二、非选择题(50 分) 【答案】 激素调节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 同一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产生不同的效应,说明两种细胞中的相关受体不同,即胰岛 A、B 细胞与去甲 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NA 作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据此答题。 【解答】 肾上腺分泌的 NA 进入血液,它能使心率增加,该调节过程中 NA 作为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据图分析,NA 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说明 NA 是神经递质。 肾上腺分泌并进入血液的 NA 属于激素调节,而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合成分泌的 NA 属于神经调节,其中神经 调节具有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等特点。 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胰岛 A 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 B 细 胞的分泌,原因是同一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产生不同的效应,说明两种细胞中的相关受体不同,即胰岛 A、B 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答案】 完整的反射弧,一定条件的刺激 突触小泡,流动,信息交流 由 A 侧进入 B 侧,不能,Na​ +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分析题图:图甲位神经系统的突触结构,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 第 31页 共 32页 ◎ 第 32页 共 32页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 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静息状态下钠离子通道关闭,激活状态下,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 形成动作电位,失活状态下,B 侧钠离子通道关闭,复活状态下 A 侧钠离子通道关闭,据此答题。 【解答】 反射发生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图甲中,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突触前膜将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 动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 Na​ +内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 分析图乙可知,开放激活状态时,Na​ +内流,因此判断图甲中的 Na​ +内流是指图乙中 Na​ +由 A 侧进入 B 侧。据图乙分析,失活关闭状态的钠离子通道首先复活,进入静息状态,然后才能进入激活状态,神经元的 细胞膜主要通过 钠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来实现动作电位的产生。 【答案】 主动运输,分布不均 乙,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脱落酸,衰老和脱落 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先分裂,后伸长生长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分析题图:甲为横放的植株,其中 2 点的生长素表现抑制生长,1、3、4 都表现促进生长;图乙因该是 1 点 和 2 点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其中 A​ 1表达 2 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A​ 2表示 1 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B​ 1表 示 4 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B​ 2表示 3 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图丁说明种子萌发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影响。 【解答】 幼苗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向形态学下端移动,通常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单方向刺 激后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进而出现弯曲生长。 根据试题分析,在单侧光照下,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升高,但是跟对于生长素比较敏感,较高浓度生长素会 抑制根的生长,1、2 处起始浓度变化为图乙对应的曲线,图乙中 C 对应的浓度比图丙中 D 对应的浓度要低 的原因是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从图丁曲线分析,脱落酸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这种激素对果实的作用效果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结合图丁曲线及激素作用分析,细胞分裂素先增加,赤 霉素后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先分裂,后伸长生长。 【答案】 标志重捕法,偏大,r 对策 S,环境容纳量 食物和空间 M•λ​ t,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 长变缓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 据图分析: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通常 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 K 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 S 型曲线增 长,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 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解答】 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常用标志重捕法。设种群总数是 N,第一次捕获 n 个个 体并作标记,那么标记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为 n÷N,第二次捕获 M 个个体,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 m,则 理论上 m:M=n:N,即种群总数 N=(n×M)÷m,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 m 的值会减小,计算出来的 值就会偏大。由题干可知,田鼠的寿命短,繁殖快,故属于 r 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 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由题图可知,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 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 K 值)。 对于珍稀濒危动物,可以就地保护,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 等。 有一个 M 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故该田鼠的增长曲线为 J 型,根据 J 型曲线公式,理论上 t 月后种群数量为 M•λ​ t.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 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 群增长变缓。 【答案】 繁殖功能下降,失去细胞免疫以及部分体液免疫 由增长型变成衰退型,种群数量下降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据图分析:污染前,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 大,属于增长型;污染后,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 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 【解答】 雌性激素对于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胸腺萎缩会导致 T 细胞不能成熟, 所以细胞免疫会丧失,同时体液免疫需要 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刺激 B 细胞才能增殖分化,所以体液免疫的 能力会部分受损。 由图可知,污染使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成衰退型,所以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